 1-1 情緒教育的重要性 曾有一名國小高年級情緒障礙學生,平日常常喜歡我行我素、不願意聽人勸導,在班上沒有人緣。某天在做自然實驗時,因為同學不讓他碰酒精燈,他就突然用手將酒精燈撥下,引發大火,讓一名同學的雙腿與右手受到嚴重灼傷。事件發生後,班上多位家長要求學校慎重處理,並威脅要發動更大的抗爭,因為他們認為孩子處在不安全的環境下,學習效果會有差異。 如前例所示,目前過動與情緒障礙的孩子,在各層級教育階段都有增多的趨勢,通常一個班級只要有一名情緒障礙的孩子,導師的班級管理就會面臨極大的挑戰,加上家長若無病識感、不願意承認孩子可能需要進一步的協助,孩子就會成為眾矢之的、每況愈下。倘若其情緒障礙沒有獲得適當處理,之後的求學生涯、人際互動等各面向,都會受到嚴重影響與干擾,個人、家庭與社會要付出的代價就更多!我們在媒體或社會新聞中,常常看到情緒爆發所造成的行車糾紛或情感衝突,彷彿整個社會都充斥著暴戾之氣,更遑論此起彼落的恐攻事件。 情緒是自我的一部分,不能否認(「否認」情緒就是否認了部分的自我),因此情緒教育是個人教育極重要的一環,不能忽略。然而,情緒教育在台灣卻是不及格的,家長會壓抑孩子正常的情緒表現,甚至以和為貴、要求孩子忍辱負重;有些家長則一味護衛孩子,為孩子無故發脾氣或傷害他人的舉動找理由;有些家長不願意承認孩子需要情緒管理的能力,只要求校方應該要體諒孩子年幼、不懂事;老師要求學生與人為善,卻沒有給予適當的情緒教育或知能,忽視孩子也會有情緒的事實;校方將情緒障礙的孩子硬塞到某一班級,卻未給予教師及學生應有的資源或協助。以上種種,都顯示我們的情緒教育仍有待改進。 情緒教育理應是全面的教育,家長在家庭中是否注意到孩子的情緒表現?如何處理孩子因外在或個人內在因素而引發的情緒事件?學校方面又該如何延續情緒教育,讓孩子的身心靈得到適當啟發與發展?社會文化在個人情緒教育上,又擔任了怎樣的角色?個體在面對激發情緒的事件時,如何在尊重個人自主性及團體規約的情況下取得平衡? 世界衛生組織對於健康的定義為:「健康不僅是指沒有疾病而已,乃是指生理、心理與社會三方面都達到安寧舒適的狀態。」一般都是將情緒歸屬於「心理」的範疇,但是進一步探究,卻發現情緒也會影響個體之生理與社會功能,而有研究者表示心理健康可定義為「一個人擁有完整的感覺,並可以適當的態度表達這些感覺。」(Hill, 2009/2013, p.88)由此可見情緒的重要性。
1-2 情緒的影響面向 何謂情緒(emotion)?情緒是多面向的(multidimentional),情緒是主觀的、生物的、有目的的,也涉及社會現象(Reeve, 1997, p.260)。情緒是我們賴以生存,了解世界及與他人互動的重要能力;情緒不是表達或經驗而已,還可以左右我們定向、判斷、了解、行動及與他人互動等面向(Eide, 2006, p.136)。一般談情緒時,會就「生物與演化」、「心理」及「社會文化」三個層面來討論。演化論者認為情緒是對環境出現問題後的適應反應,以增加我們的生存與繁衍機會,像是「害怕」讓我們逃離危險情境,甚至急速改變繁衍機制。心理學家注意到情緒對身心健康的影響;社會與文化理論則是注意到情緒的不同表達及社會功能。 情緒是我們因應社交世界的人與事件的方式,也是我們用來處理與適應生命中社會情境的方式,因此不管是正面或負面情緒,都是因應特殊情境所需,也都是我們對於自己身體、自我感與社會現實的適應反應(TenHouten, 2007)。情緒張力越大,影響行為方向的力道就越大,因此不管正負情緒都具有功能性(Carlson & Hatfield, 1992, p.31)。 情緒結合了生化物質與心智,往返於兩者之間且對其產生影響。所有的情緒都是健康的,而不只有快樂的想法才是;有時候痊癒的最大力量來自於壓抑情緒的爆發,讓免疫系統得以重新啟動。情緒不斷調整我們所經驗的「現實」,也就是哪些訊息要過濾或傳導(Pert, 1999/2011,p.181),儲存在大腦裡,在遭遇相似情況時,可以拿出來使用或做修正。 情緒影響健康諸多面向:包含身心症(耳朵發癢、胃痛、心悸等)與生理問題、生活作息與功能(失眠或睡太多、總感覺睡眠不足、無法有效完成工作)、學習及人際關係(家人與親密關係)、心理狀態、工作效率等。 我們為何要了解情緒?因為(Carlson & Hatfield, 1992, pp.7-10): 一、情緒是我們自我的一部分。我們了解自己為何思考、感受與行為,情緒帶給我們痛苦與快樂、幸福與困擾、希望與絕望,了解情緒就是了解我們自己與人類,因此,情緒是通往自我認識的重要路徑。 二、所有的關係都是情緒的。當我們與他人互動交會時,會傳送與接收許多情緒的訊息,直接的訊息是認知的,但是背後都有情緒的「後設訊息」(metamessage),也就是情緒與認知不可分。 三、情緒的衝突是不可避免的。我們與他人互動及相處,即便是與我們最愛的人,也會有無法相處的情況發生,這種愛恨交織衝突情緒的存在是正常的。 四、人們希望能夠管理情緒,讓生活更適意。
1-3 情緒的影響面向(續一) 一、情緒影響身心健康 情緒會影響我們的免疫系統(是否易受到病毒感染)。情緒會影響一個人的身心健康,已經是不證自明的事實(Leventhal & Patrick-Miller, 2000), 亞里斯多德就是最先提出情緒與健康相關議題的人(Pert, 1999/2011),受情緒影響最明顯的,是心臟血管疾病(情緒胜肽掌控血流,對血管壁發出訊號,使其收縮或放大)、腸胃問題、免疫力下降、皮膚出現紅疹(或蕁麻疹)、掉髮等生理上的問題,加上情緒上的焦慮或憂鬱。情緒若未經過適當處理,就會儲存在細胞層次,到夜晚時釋放出來,浮現到意識層次,就變成「夢」(Pert, 1999/2011),我們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就是這個意思。更有甚者,假如遭遇一些重大自然或人為的創傷事件,受創情緒若無法獲得了解與紓解,可能演變成後遺症,不僅影響個人生活與生產力,還可能波及周遭重要他人與社會(社會問題、犯罪或醫療等),所耗費的社會成本就更多了。 身體不舒服時,自然會影響到精神、體力與工作表現,其影響層面更廣更多。像是憂鬱症者,通常是向內攻擊或壓抑情緒者,也曾有學者提出癌症是無法表達的情緒(尤其是「性」方面的情緒)所導致的結果,壓抑、埋藏及否認負面情緒,與癌症的關係也獲得證實,有研究者David Spiegel 發現:癌症患者若表達憤怒與悲傷的情緒,可提高其存活率(Pert, 1999/2011, p.231),由此反推可得到以上的結論。 二、情緒影響人際關係與工作 (社會功能) 情緒有其社會性質與功能,而人又生活在社會群體之中,因此情緒是促進溝通與規範團體行為之用,才會需要管理情緒。不當的情緒表現會影響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自己的信心、未來合作的可能性,以及個人的人際關係。 情緒不僅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與親密度,也會影響我們的工作或升遷機會,若是常常無法克制自己的情緒,或是孤僻、不與人合作者,較無法在職場上受到歡迎或獲得重用,甚至因此而丟掉飯碗或是經常換工作。許多心理疾患的共通點是「人際關係」出現問題,追根究柢,與其情緒之不穩定(如邊緣型人格違常)、沒有能力表達情緒或無法了解他人情緒(如自閉症)都有關連。有人緣的人,通常也是人際智慧較高、情緒智商(EQ)較佳者。「情緒智商」通常是指一個人的情緒較為穩定,遭遇到情緒事件時能夠清楚思考解決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