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曲名家故事
The Stories of 7 Violin Composers
作  者╱
盧文雅著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講藝叢書
出版日期╱
2017/12/31   (1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986-05-3840-3
書  號╱
1Y0B
頁  數╱
180
開  數╱
20K
定  價╱
280


音樂史上最重量級的小提琴演奏大師暨作曲家介紹
本書依照音樂歷史的進程,介紹七位在十七至十九世紀間舉足輕重的小提琴作曲家。每一章首先介紹生平、作曲家與小提琴的關係;接著介紹作曲風格,以及作曲家在音樂歷史上的貢獻;最後,再選擇作曲家的經典小提琴作品做賞析式的樂曲介紹。

各篇章深入淺出,適合作為提琴學習者在學習不同小提琴作曲家之作品時的補充資料,當然也非常適合愛樂者共同賞析閱讀。期待這本教材能作為音樂人的桌邊讀物。
※推薦文
推薦序──蘇顯達(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教授)

  2013年應北藝大教學與學習支援中心的邀約,錄製了磨課師課程「曠世名琴訴說的故事」。此課程以臺南奇美博物館所收藏義大利三大製琴家族阿瑪蒂(Amati)、史特拉第瓦利 (Stradivari) 和瓜內里 (Guarneri) 的名琴為主軸,由本人和奇美提琴顧問鍾岱廷先生,以及盧文雅老師共同策畫製作了這門課。在這門課的課程設計中,本人負責提琴技巧實際演奏的解說,鍾顧問從提琴製作的角度來說明這三大提琴家族的歷史傳承與特色,盧文雅老師則在課程中負責西洋音樂史上提琴作曲家的介紹以及名曲故事解說。我們期待透過此課程,拉近所有愛樂者對於小提琴音樂的距離,我們也希望將奇美博物館所收藏的這些世界珍寶級義大利名琴,透過課程與更多人分享。
  欣聞盧文雅老師為「曠世名琴訴說的故事」這門課繼續編寫了《琴曲名家的故事》課程教材,文中除了將課程中所介紹的重要提琴作曲家做了更深入的介紹外,也為作曲家所寫的琴曲特色做了清晰的解說。盧文雅老師以她歷史音樂學的學養,以歷史發展為軸線,深入淺出的解說樂曲重點,給予喜愛提琴音樂的朋友們一個深度學習的饗宴,也提供給學習提琴音樂的學子一個豐富充實的知性教材。
  音樂絕對的美,無以倫比,作曲家譜寫的每一首琴曲,都帶著他們對音樂美的執著。他們將無限的意念化為美麗的音符,在琴音響起時與您的心靈相應。願我們用眼在書中「看見」音樂,用我們的心與琴曲名家們共舞。

盧文雅
臺北市人,現任職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專任副教授。1988年赴德國慕尼黑大學攻讀音樂學碩士學位,2007年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取得音樂學博士學位。

自幼學習鋼琴,師事高美惠。國中選入臺北市金華女中管樂班,學習小號吹奏。高中跟隨莊思遠老師修習法國號,並加入世紀交響樂團擔任法國號手,跟隨樂團參與多場音樂會演出。1984年進入師大音樂系就讀,主修法國號,跟隨張彩湘副修鋼琴,並隨劉岠渭修習曲式學、西洋音樂史。1988年赴德國留學,先後於雷根斯堡大學及慕尼黑大學攻讀音樂學。在學期間,跟隨慕尼黑大學著名樂器學大師暨音樂學教授Prof. Dr. Jürgen Eppelsheim,以〈貝多芬作品中法國號的使用〉為碩士論文修得碩士學位。

1995年歸國後,曾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音樂系、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系、實踐大學音樂系、東海大學音樂系兼任講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歷史音樂學、西洋音樂史。曾開設西洋音樂史、巴哈音樂專題研究、文藝復興時期音樂、音樂學論文寫作與指導、音樂學導論、音樂美學等課程。除了學校課程外,曾於誠品音樂講堂、馬勒愛樂協會、國家音樂廳等舉辦多場講座、演講與導聆。

2001年進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博士班,跟隨劉岠渭與王美珠攻讀音樂學博士學位,並以作曲家馬勒為研究主題,發表多篇相關論文。2007取得博士學位。多次於「臺灣音樂學論壇」發表論文及參與各項學術研討會。曾出版《馬勒音樂中的世界觀意象》(北藝大,2014)及《黑袍下的音樂宣言──李斯特神劇研究》(北藝大,2016再版)。

推薦序
作者序
Story 1 柯瑞里(Arcangelo Corelli, 1653-1731)
Story 2韋瓦第(Antonio Vivaldi, 1678-1741)
Story 3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75-1750)
Story 4塔替尼(Giuseppe Tartini, 1692-1770)
Story 5維奧第(Giovanni Battista Viotti, 1755-1824)
Story6帕格尼尼(Niccolò Paganini, 1782-1840)
參考書目

內衣版型私房筆

單接縫裁剪版型
研究
我思故舞在:創
造性舞蹈教案的
思考脈絡與方法
戲劇概論:戲劇
到劇場一本通
人像攝影與慢速
快門
藝術管理




二、 韋瓦第的提琴作品與貢獻
韋瓦第生前出版到作品13(Op.13),還有非常多的作品是在後來的研究中才被整理出來。重新研究韋瓦第作品的風潮與19世紀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1809-1847)等人研究巴赫有關,因為在巴赫的相關文獻中,可以發現他將韋瓦第的提琴作品改編為管風琴曲的例子,並在他的創作中看見不少類似韋瓦第的創作手法,進而引發研究韋瓦第的熱潮。韋瓦第的作品被完整的整理出來是到20世紀之後,目前最完整也最具權威的編者為丹麥學者瑞歐(Peter Ryom),   也因此所有的韋瓦第作品編碼即以RV(Ryom Verzeichnis)為代碼。
     韋瓦第的作品包括歌劇、宗教歌曲、器樂曲。其中器樂曲有90多首奏鳴曲,500 多首協奏曲,其中350首協奏曲給獨奏樂器,超過230首是給小提琴的獨奏協奏曲。獨奏協奏曲的種類甚多,例如有低音管、大提琴、雙簧管、長笛、曼陀鈴等。除了獨奏協奏曲,還有雙重協奏曲、多重協奏曲。這些多樣性的器樂創作有很多與慈愛孤兒院有關,多數作品是為了院裡的女童樂團量身訂做的。   
另外,韋瓦第早期的作品受柯瑞里的影響較深,仍有三重奏鳴曲的創作,但是從他出版的作品三《和聲的奇想》(L’estro Armonico, Op.3, 1711)中可以看見他開始建立個人風格,此部作品後來聞名全歐。作品三為12首提琴協奏曲,其中有為兩把小提琴的、甚至為四把小提琴而作的協奏曲。另一部對後世影響甚大的作品是作品八《和聲與創意的競爭》(Il Cimento dell’ Armonia e dell’Inventione, Op.8),此曲集中有多首作品具有「標題」,最著名的為前四首「四季」。
     韋瓦第的協奏曲作品不同於柯瑞里,甚至大膽創作與柯瑞里不同曲式理念的作品。自他之後,巴洛克所流行的大協奏曲模式漸漸式微,他對於古典早期(約1725年起)的音樂發展影響遠勝柯瑞里。
韋瓦第重要音樂特色如下:
1.重視獨奏表現
     其樂曲多強調一個或二、三個獨奏聲部,其他樂器均為樂團伴奏聲部,獨奏者與樂團在技巧上的呈現有很大的對比,他讓獨奏者展現多樣性的技巧,而樂團則以團體演奏聲勢與之抗衡。反觀柯瑞里的作品雖不乏獨奏小提琴(solo sonata)作品,但為數不多。
2.三樂章協奏曲形式
韋瓦第的小提琴協奏曲幾乎全部為三樂章,速度快-慢-快的作品。完全不同於柯瑞里所建構的慢-快-慢-快的四樂章形式。   三樂章中,快板與慢板樂章風格對比強烈,慢板多使用A B A歌謠曲式,這樣的做法影響了古典時期協奏曲曲式的使用。
3.「重複樂段」(Ritornello)的使用
韋瓦第快板樂章的樂曲結構,多半以樂團的齊奏(tutti)開始,這段樂團齊奏段落的音樂元素,會在樂曲中多次出現,中間穿插小提琴獨奏段落(solo)。其曲式可以如此標示:A B A C A D A E A等,由於樂團出現為A段,隨後音樂素材相似再現,就如A段的音樂不斷重複出現一樣,曲式學上稱其為「重複樂段」。這樣的樂曲,會讓欣賞者對於整首樂曲的樂音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作曲手法到古典早期時,被巴赫最小的兒子約翰克里斯田•巴赫(Johann Christian Bach, 1735-1782)混合使用到奏鳴曲式中,形成之後流行於古典和浪漫時期的協奏曲曲式。
4.標題的使用
中古世紀到文藝復興時期器樂作品多無標題,聲樂作品的曲名多以歌曲歌詞的前幾個字作為曲名,亦已出現特別為該曲命名的作品,但所取的名字只是為樂曲整體特徵訂出一個具體的名稱。韋瓦第的「標題」創舉,在於他連樂曲的進行都細膩地寫下引導,此可謂「標題音樂」的開始。
除了上述特色外,韋瓦第的音樂以充滿戲劇性著名,小提琴的技巧上也有高難度的呈現,例如大小調變化大膽,和聲上出現不少九和弦、十一和弦等。身為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相傳他曾使用高把位演奏而令人印象深刻。

三、 韋瓦第小提琴協奏曲──「四季」樂曲賞析
     韋瓦第知名的作品「四季」,確切的創作年代並不清楚,但是此曲與其他作品一起以《和聲與創意的競爭》為名出版於1725年。全集共12首作品,而春夏秋冬分別為前四首,每首三樂章,提獻給馬爾新伯爵(Mr. Venceslao, Count of Marzin)。樂曲與樂章如下:
No.1〈春〉(La primavera),E大調,RV269
第一樂章 快板(Allegro)
第二樂章 緩板(Largo)
第三樂章 快板(Allegro)
No. 2〈夏〉(L’estate),g小調,RV 315
第一樂章 不太快的快板(Allegro non molto)
第二樂章 慢板和弱音-急板和強音(Adagio e piano - Presto e forte)
第三樂章 急板(Presto)
No. 3〈秋〉(L’autunno),F大調,RV 293
第一樂章 快板(Allegro)
第二樂章 稍慢板(Adagio molto)
第三樂章 快板(Allegro)
No. 4〈冬〉(L’inverno),f小調,RV 297
第一樂章 不太快的快板(Allegro non molto)
第二樂章 緩板(Largo)
第三樂章 快板(Allegro)
此曲的創舉,在於韋瓦第為每一曲配與一首十四行詩,詩的作者很可能即是韋瓦第自己。透過詩作將樂曲的概念先行提供給欣賞者,之後在樂曲的進行中,於樂譜上標示詩作中的重點文字,配合音樂將音樂的整體圖像呈現給觀眾。從詩作中可以先觀察出韋瓦第對自然世界細微的觀察及其美學觀。這樣的詩作,在文學界造成另一番影響,使得對於「大自然」的喜愛漸增、人文議題鮮明、對人的行為細膩的描述,以及大自然景色變化,這些在18世紀文學界與藝術界都引發重大的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