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則非知不可的古典音樂概念
作  者╱
張詩欣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博雅科普
出版日期╱
2024/05/01   (2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626-393-182-4
書  號╱
RA53
頁  數╱
408
開  數╱
長20K
定  價╱
500



古典音樂是經過長時間考驗,且藉不同方式在各國家民族中得以傳承下來的音樂,不易隨波逐流或被時代淘汰,透過豐富旋律與音色情感的變化,引領聽者感受、思索、想像生命或大自然更廣闊的一面,讓心靈更充盈、自由。

為了讓喜好古典音樂的朋友也可以一同欣賞,本書提出五十二個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的話題,大致循著西洋音樂史的發展脈絡,在五十二個主題中對古典音樂領域的不同時期或人物,提出極廣的一問,與讀者們一起來了解該年代的歷史背景與音樂環境,並認識重要作曲家,觀其境遇與性格、親近他的生命,再理解其創作理念及作品風格變遷的緣由。先領略古典音樂背後的理趣,再去聆聽鑑賞,一定會有不同的體會。

張詩欣

美國伊士曼音樂院音樂博士,任教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臺中教育大學音樂系以及南華大學民族音樂系,曾於數所大學教授過通識課程,持續致力於鋼琴獨奏與合作之教育與演奏,並擅作音樂分析與欣賞相關講演。

自 序
01 音樂與一般聲音有什麼不同?
02 為什麼欣賞流行音樂之外,最好也聽聽古典音樂?
03 親近古典音樂時,最好先認識哪些元素?
04 除了音符,花花的五線譜到底還記載什麼?
05 尋看古典音樂影音、樂譜及節目單前,要注意什麼出版資訊細節?
06 古代音樂是如何發展呢?
07 中世紀的教會音樂發展狀況如何?
08 中世紀的世俗音樂都在唱些什麼?
09 文藝復興時期的社會與音樂環境發展概況如何?
10 文藝復興時期深切影響音樂發展的樂派有哪些?
11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樂派是哪些?
12 文藝復興時期不會只有聖樂可唱吧?
13 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環境有何變化?
14 巴洛克時期的作曲手法、曲式及曲種有多五花八門?
15 巴洛克時期流行的聲樂曲種有哪些?
16 巴洛克音樂最偉大的代表人物是誰?
17 韓德爾為何足以成為另一位巴洛克音樂的代表作曲家?
18 除了巴、韓二位,巴洛克時期尚有其他舉足輕重的音樂家吧?(義大利) 
19 除了巴、韓二位,巴洛克時期尚有其他舉足輕重的音樂家吧?(法、英) 
20 進入古典時期,音樂文化有何明顯的變動?
21 古典時期有什麼重要的音樂曲式與曲種發展呢?
22 「海頓爸爸」在音樂史上樹立了什麼典範?
23 莫札特是小時了了的神童,大未必佳?
24 浪漫時期的音樂環境有什麼變化?
25 浪漫時期盛行的管弦樂曲種有哪些?代表作曲家又是誰?
26 浪漫時期的義大利,美聲歌劇多指誰的作品?
27 浪漫時期的義大利,還有誰也是知名的歌劇作曲家?
28 浪漫德語歌劇作曲家有誰為代表?
29 貝多芬到底為什麼偉大?
30 「歌曲之王」舒伯特為何在藝術歌曲發展上如此重要?
31 李斯特曾在樂壇刮起什麼旋風?
32 「鋼琴詩人」蕭邦的作品為何學琴者必彈、一般人必聽?
33 以精神病終了一生的舒曼,原來的創作精神如何?
34 浪漫時期身挺「古典骨」的作曲家,有誰可作為代表?
35 民族主義對北歐的古典音樂有何影響(一)?
36 民族主義對北歐的古典音樂有何影響(二)?
37 中歐的國民樂派是指哪些作曲家?
38 史特勞斯「那一家」的德語歌劇發展如何?
39 十九世紀下半到二十世紀上半葉,風格大不同的美國作曲家可舉誰為代表?
40 二十世紀的古典音樂環境發生了什麼主要變化?
41 印象主義與德布西有什麼關係?
42 為什麼不要硬扣上「印象樂派」大帽給拉威爾?
43 「新古典樂派」的代表性作曲家各展現了什麼新語法?
44 英國古典音樂在二十世紀終於復活了?
45 荀白克和其弟子的音樂理論與作品有什麼特別?
46 二十世紀在美國發光發熱的俄裔代表作曲家是誰?
47 二十世紀扎根俄羅斯土地的音樂巨匠有誰?
48 作品魅力跨越整個二十世紀的三個美國作曲家是誰?
49 二十世紀下半葉,歐美古典音樂界有哪些潮流與風格相互影響(一)?
50 二十世紀下半葉,歐美古典音樂界有哪些潮流與風格相互影響(二)?
51 二十世紀難道沒有國際級的華人古典音樂家嗎?
52 想學分辨不同樂器音色,要聆聽什麼樂曲好呢?

演員筆記:表演
工作者的實務手

導演筆記:導演
椅上學到的13
0堂課 (限中
國大陸以外地區
銷售)
50則非知不可
的書法欣賞概念
50則非知不可
的世界民間舞蹈
知識
日本近代建築
52則非知不可
的舞蹈欣賞概念




為什麼欣賞流行音樂之外,最好也聽聽古典音樂?

「古典音樂」(Classical Music) 一詞有許多不同的解釋方式,其中最廣義的是:經過長時間考驗,且藉不同方式在各國家民族中得以傳承下來的音樂;以「古典」形容,是因為古老又足以成典型,對人心有安定或鼓舞作用。

不過,今日通稱的「古典音樂」主要指歐美根源於基督教會的音樂,自十五、十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積極發展至今,歷經時代考驗,卻仍能流傳,並有「樂譜」留下的管弦樂曲、鋼琴曲、聲樂曲等等,有別於世界其他國家民族的傳統民間音樂,或現代流行音樂。

相對於各國民間音樂,「古典音樂」的世界通常需要三種人共同組成:

一、耗費一定時間,主觀、努力原創或巧心編曲的作曲家;
二、客觀又主觀地賦予詮釋,有如「二度創作」的演唱或演奏家,甚至指揮家;
三、客觀理解、欣賞的聆聽者,但也可能是主觀選擇欣賞種類、為自身製造記憶與品味的人,可算連結三者關係最重要的一環。

以上三種人是古典音樂產生的動力,也是傳承、保存者,相互依存與影響,缺一不可。

與流行音樂作比較
一般大眾較常接觸、喜愛的,無疑是本國語言的流行音樂。這類音樂四處可聞,又能隨意播放、隨性聽聽,再加上科技化的影音、網路設備協助,以及現場演唱會的燈光音響變幻,常讓許多人產生「全世界只有流行音樂最發達,沒跟上就落伍了」的錯覺。

但是,真是如此嗎?除了流行音樂,其實,可以有另一種特別的選擇!那就是一般人可能會沒來由地不喜歡,但也可能不知不覺被吸引的「古典音樂」。

「古典音樂」從不以流行與否為重點,因此,不易隨波逐流或被時代淘汰,欣賞者自然也不用擔心跟上或落後這種表象問題。相較於流行音樂,它非關種種機械操控的細節,而是更多複雜、精緻的「人」本身的因素牽扯其中,無論是創作、詮釋或欣賞的人,都要整合心跳及腦波,投注更多縝密的思維來與音樂內容同步,對生心理的考驗層次高,引出的成就感也更明顯。

流行音樂中,較親民的常是短淺歌曲,旋律重複音及類似節奏多,歌詞內容也繞著「你」、「我」的感情苦樂,或自己受束縛、想掙脫等較小範圍打轉,彷彿一提及大自然或更廣大世界的人事,就會太沉重、太矯情。

相反地,古典音樂卻往往引我們向人世更豐富廣闊的一面,積極、長遠地想望。它雖是發生一段時間就留不住的「時間藝術」,但同時也是一種人腦接收許多特別訊息後,隨即能引發思索與想像,並擴展感受的奇妙「空間藝術」。若能置身或創造安靜的環境,定下心來好好欣賞古典音樂,便擁有了不同於一般日常生活的空間享受;透過豐富旋律及音色變化的刺激,思緒能飛翔、聯想,擴增了心靈空間,人也可感覺更自由、更富有。

詮釋音樂時,流行音樂看重的是主唱者當下迸發的能量,及一時的詮釋表現,以致於當下移調、改變音高與音長皆是常態,詮釋者遠比原作者受注目;同臺樂手多屬配角,聽眾也受鼓勵作直覺式反應,凡立即跟唱、肢體揮舞,或呻吟、激動嘶喊來表現當時被誘發的情緒,即代表心領神悟及支持。另外,流行音樂常以MV 畫面、歌手形象設計,或強調「獨特」唱腔,配以絢爛的舞臺布景、藝人特技表演等等作宣傳,看來自由多變,但其實,往往在不覺中將聽者的視聽經驗及想像框限住,也混淆了音樂聆聽的單純本質。

相對地,古典音樂表演者通常不以奇裝異服引人注目,也不一定希望被觀眾當場的掌聲或同聲附和打斷,再因著有「樂譜」的印行與專業閱讀、理解的要求,更不會隨意改音調或歌詞來創造所謂的「個人風格」。換句話說,古典樂曲形式多樣,但各自傳承一定的基本風格、演奏習慣及美感意念,唱奏者會慎重、尊重地看待創作者的思維,而不是耗費心思在非音樂相關的事務上。另外,除了獨奏,古典樂曲通常講求臺上演奏者彼此平衡音量與音色,結合眾力來發揮內涵,唱奏者與聽眾由此同樣培養,也享受著多層次的視聽效果。

當然,古典音樂也希望達到表演者與聽眾之間共鳴的奇妙狀態,但要開發的並不是表面或一時的效果,而是更希望鼓舞、感動人心深處;也就是說,在各自「支付」或「儲蓄」一些專注心力後,表演者與聽眾皆可體會數百年來作曲家想要呈現的意境,思索各種語言的詩詞作家在字面外的深廣立意。這與流行音樂訴求的任性發揮、隨情應和,並不相同,所跨越的時空更為廣闊,而理解力及想像力也須更強大。

一起欣賞古典音樂吧!
古典音樂永遠歡迎所有人常常、日日去親近、聆賞或唱奏,領略其中的好處多多!

欣賞古典音樂可以培養耐心。修習一般學科,或許可以靠一時猛力背記,但是培養好的音樂品味,需要投入一定的時間與特別的心力,去聽、去辨別各種元素的發展,然後思考理解與記憶;唯有耐心經歷了「學習」與「認知」步驟,吸收抽象又饒富趣味的內容,才能讓生理、心理得到收穫。換句話說,聆賞古典音樂是對自己的挑戰:願意耐心地深入開發智力及調節左右腦功能;理解、控制自己的情感與理智,使二者和諧並行發展;養成長期擴展生命廣度與深度的習慣,讓生理及心靈保持年輕。

說真的,喜愛音樂是人與生俱來的「天分」,而欣賞古典音樂並沒有一定的路徑。只不過,建議先從聲樂曲「下海」,再聽器樂曲;有歌詞較容易理解與引起共鳴,而且多數歌曲精短,能較快滿足聆賞的興致。「跨界」的合唱團可以是首選,如英國的「國王合唱團」、奧地利的「維也納少年合唱團」、專唱無伴奏的「史溫格歌手」、國內的「福爾摩沙合唱團」或「愛樂合唱團」等等,這些知名的合唱團演唱曲目廣泛,能唱高難度的古典經典作品,也傳唱各國民歌或流行改編曲,雅俗共賞。

下一步,不妨選擇戲劇張力較大的曲種,如歌劇、芭蕾舞劇,可邊觀看劇情變化,邊體會音樂如何對應其中高低起伏;然後,再聆賞之中某些歌唱家的其他錄音,看看他或她如何詮釋不同語言的歌劇選曲及藝術歌曲,也學習辨別不同唱腔的特色。接著,可從比較熟悉,或一直好奇的樂器名曲下手,如大提琴無伴奏曲、有標題的鋼琴小曲,或者,短而討喜的不同舞曲、弦樂小夜曲等等,從較抽象的器樂曲去認識一些曲式、曲種,在理論層面「攪和」一下,那麼,等到有時間去欣賞更大型的交響曲、協奏曲時,就不會自覺那麼困難與遙不可及了。

在這些過程中,首要是肯「賞」自己接觸古典音樂的機會與信心,然後,再「送」自己一些耐心去反覆聆聽,就會漸入佳境。

每個人都有直覺式的聽覺辨別能力,如聽見生活中某種聲響、某人說話語調時,即從基本反應衍生出表層的喜惡感覺。然而,經由先前的討論,我們已經了解:欣賞古典音樂不宜老急著給評價,斷言喜愛或嫌惡。大家不妨投資一些心力,化被動接受為主動品玩,如閱讀雜誌、CD解說,或自己作一曲二版,甚至多版本的比較,看看不同唱奏者在速度變化、大小聲起伏、力度強弱上有何差異,以及辨別他們不同的音樂性各引領出什麼奇妙的詮釋。另外,更可找出同一曲改編給不同樂器的版本,聽聽看不同音效產生什麼異樣趣味。

當然,最好也最快的入門方式是親臨現場音樂會,既可欣賞到實況演奏,又可當下觀察演出者的臺風、神情、演奏技術所需的姿勢動作,感受互動中的默契。正如去電影院一樣,與全場成千上百人一齊呼吸、激動,或一同屏住呼吸,共享與共創特別的空氣振動與氛圍,那是生命中不可重複或替代的美好經驗。

倘若能實際唱奏,更佳!練習時大可助益生理,如控制或延長呼吸、強化肌肉及神經反應、考驗使用力道的持續或精細度,又能加強腦力分析與記憶,或者聽覺對大小聲或音色變化的敏感度。而準備表演時,熟習或背下音樂內容會得到成就感,更激盪或調整氣血、變化氣質,表現不同於本能或日常的自我,流通了內在精神,也享受音樂內涵對心靈豐富的回饋。

面對這個「忙、盲、茫」及日新月異的社會,就讓自己握住一把開啟古典音樂世界的鑰匙吧!如果養成探索精神生活的習慣,敢增加對自己生心理更深刻的認識與感受,再加上有次第地領會「古典音樂」的內涵,就能不時、長時地自得其樂。而如此拓展自己不同面向的生命廣度及深度,也訓練生理反應的同時,現代人常擔心的失智症與憂鬱症等文明病,相信也就自然失去威脅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