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系統的主體辯證
作  者╱
黃光國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
2024/09/13   (2版 2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626-393-026-1
書  號╱
1BI5
頁  數╱
280
開  數╱
25K
定  價╱
480



本書從西方科學哲學的觀點,回顧1980年代以來臺灣心理學本土化運動過程中,出現的五種文化主體策略,並且從文化、研究者、被研究者、及研究社群等四種不同主體的立場,分別討論這五種文化主體策略的利弊得失。
任何一個學術運動,一旦找到了自己的哲學基礎,便是找到了自己的「道」,這個學術運動便已邁向成熟階段,而逐漸脫離其「運動」的性格,除非有人能找出更強而有力的哲學來取代它。
華人心理學本土化運動邁向成熟之後,下一個目標就是總結其成功經驗,繼續推展社會科學本土化運動。我們以「關係主義」作為預設,可以建構出一系列「科學微世界」,和「個人主義」的理論競爭,最終目標則是以儒家文化作為基底,吸納西方近代文明的菁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建立「儒家人文主義」的自主學術傳統。

黃光國
  臺北市人,出生於1945年11月6日。美國夏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從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退休後,任職高雄醫學大學講座教授、臺灣大學終身特聘教授,致力於結合東、西文化,以科學哲學作為基礎,發展本土社會心理學。
  其學術專著有《知識與行動:中華文化傳統的社會心理詮釋》、《社會科學的理路》、《儒家關係主義:哲學反思、理論建構與實徵研究》、《倫理療癒與德性領導的後現代智慧》、《盡己與天良:破解韋伯的迷陣》、Foundations of Chinese Psychology以及中英文學術論文一百餘篇,曾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三次、優良研究獎十餘次、教育部國家講座兩次,為華人自主社會科學之倡導者。
  曾任國科會特約研究員、臺大講座、傑出人才講座、傅斯年紀念講座及教育部國家講座教授、亞洲心理學會會長(2003-2005)、國科會卓越計畫主持人,亞洲本土及文化心理學會會長(2000-2015)、海峽交流基金會顧問及總統府國策顧問。

第一章 黃光國難題
第二章 科學主義的本土化策略
第三章 詮釋學取徑的侷限
第四章 生活世界中的「尋語之路」
第五章 中華文化傳統及其分析策略
第六章 「儒家關係主義」的研究綱領
第七章 實在論者的文化主體策略
第八章 存在論者的文化主體策略
第九章 辯證詮釋與知識論的主體

道家哲學主幹說
諮商輔導學辭典
先秦道家哲學中
「自然」的理論
意義
黑格爾與《精神
現象學》
海德格與《存在
與時間》 (限
中國大陸以外地
區銷售)
結構式遊戲治療
技巧實務




第一章 黃光國難題

我在從臺大心理系退休之前,曾經主動邀請對華人本土心理學發展長期關注的幾位資深學者,對我過去所作的研究工作提出批判,並由我逐一回應。在我的學生為我所辦的退休研討會上,陳復首先提出「黃光國難題」(K. K. Hwang’s Grand Question)的概念,事後並以〈黃光國難題:如何替中華文化解開戈迪安繩結〉為題,寫成一篇相當精彩的論文。由於這篇論文提綱挈領地握住我過去研究所要闡釋的核心觀念,我特地將其摘要列於此處:
黃光國從「多重哲學典範」(multiple philosophical paradigms)的角度展開對科學哲學的詮釋,賦予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發展過程中無法繞開的「黃光國難題」(Hwang Kwang-Kuo 's grand question)。其主題:「儘管中國曾經創造豐富的思想,對人類文明的永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但中國的思想如果要再創輝煌的新一章,重新成為引領人類文明發展的引擎,就需要通過對科學哲學的認識與釐清,創造性地展開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詮釋工作」。該主題面臨方法論層面的巨大困難,就在於如何將中華文化本質具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傳統,傾注「天人對立」的階段性思辨過程,從「生命世界」(life world)中開闢出具有科學哲學意義的「微觀世界」(micro world)。黃光國希望把握住儒家思想做主體,統合三教並吸納西洋社會科學的菁華,從嶄新的概念詮釋裡拓展「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向度,重塑「儒家人文主義」的學術傳統,將具有「普遍性」的儒家價值理念建構成形式性的理論,意即從多重哲學典範的角度來建構「含攝文化的理論」(culture-inclusive Theory),使用「自我的曼陀羅模型」(mandala model of self)與「人情與面子的理論模型」(theoretical model of Face and Favor)來重新詮釋儒家思想,繼續由「文化衍生學」(morphogenesis)的層面來發展有關先秦儒家思想的「文化型態學」(morphostasis),終至完成儒家思想的第三次現代化。

戈迪安繩結
陳復說得一點不錯。我過去所要破解的「黃光國難題」,主要是在「科學哲學的認識與釐清,以便利用西方科學中各種不同的典範,來克服華人心理學所遭遇到的各項難題」。我跟其他學者的往復辯證,也大都聚焦在這些問題之上。然而,陳復(2016)指出:
面對傳統與現代這兩端反覆的困縛與纏繞,中華文化長期面臨著「戈迪安繩結」(Gordian Knot),如果不對中華文化本質具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傳統徹底展開「實有的承認」,則「黃光國難題」就會中華文化的繩結再打上更難纏的死結。

主體辯證
要解開陳復所說的「戈迪安繩結」,當然可以有很簡單的辦法。陳復(2016)說:
亞歷山大(Alexander the Great)在西元前334年打敗波斯後,來到小亞細亞中西部一個古國佛里幾亞(Phrygia)的首都「戈迪安」(Gordium)過冬,在戈迪安街道的中心有供奉宙斯的神殿,在神殿中擺放有一輛古老的戰車,戰車上纏著累世流傳的「戈迪安繩結」,傳說誰能解開繩結,誰就能統治天下。亞歷山大仰天大笑說:「要解開繩結很容易。」說完,便拔出寶劍,將繩索砍成數段。這時天空一陣雷聲,好像宙斯都同意這辦法。中華文化如何擺脫傳統與現代這兩端長達一百五十餘年的困縛與纏繞,徹底獲得新生,對人類文明的永續發展繼續做出巨大貢獻,這何嘗不是屬於中華文化的「戈迪安繩結」?
佛家處理類似難題的辦法,不是揮刀砍斷繩結,而是「放下」!
可是,這本書既然題為《儒家文化系統的主體辯證》,我就不能對這個問題「放下」不管,而必須堅持西方「主體辯證」的辦法,對陳復的提問逐一回答。
陳復(2016)還提了好幾個跟「現代心理學」發展有關的問題。對我而言,這些構成了我前半生所要破解的「黃光國難題」,必須跟其他人的提問一樣,在本書中一併討論。
第一節 中國和西方:兩種心理學傳統的分裂

楊國樞教授是在臺灣推動「心理學本土化運動」的旗手。1992至1999年間,他曾經組織臺灣的心理學者,到大陸辦了六期的「社會心理學高級研討班」,試圖透過大陸的研究生及年輕學者,推廣此一運動。參加過這個研討班的許多學員後來都成為大陸心理學界的中堅骨幹,在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心理學系任教的翟學偉教授即為其中之一。2010年初,他寫了一篇論文〈中國與西方:兩種不同的心理學傳統〉,投稿給《本土心理學研究》(翟學偉,2014)。我看了後認為:它涉及未來本土心理學發展的大方向,很適合於作為「靶子論文」,邀請對這個問題有深入思考的學者一起參與討論。2013 年8月底,我到北京師範大學參加「華人心理學家學術研討會」,特別邀請徐冰、鍾年、趙旭東等人參與「打靶」,後來又獲得汪鳳炎、李美枝等人的積極回應,編成了靶子論文專輯,在《本土心理學研究》上出版。
過去30年間,臺灣的本土心理學者曾經發展出各種不同的心理學本土化策略,試圖解決這些難題,而且已經有了具體的成果,可以作為未來發展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參考。在這本書中,我將以翟學偉的論文作為切入點,討論華人心理學者共同面臨的問題情境。然後再敘說臺灣的心理學本土化經驗,再鋪陳我們破解這些難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