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續轉型之痛- 正視高耗能與高排碳產業對臺灣的挑戰/周桂田
一、說好要永續呢 近二十餘年來臺灣政府雖然隨著國際綠色公約要求,逐步調整永續經濟與產業政策方針,在現實的產業擴張上卻不斷發展與規劃高耗能與高排碳石化業,並在不同階段引發重大的社會抗爭。而即使面對國際減碳與國內環境運動雙重壓力,但仍然遏止不住新興工業化國家經常以擴充能源密集產業、尤其可製成各種民生必需品之石化業為主要快速經濟擴張手段。
當我們跨年比較石化業、能源密集產業、工業部門之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碳、能源密集度與GDP貢獻,可以看到,近十餘年來石化業的能源消耗與排碳占全國比例節節升高,並帶動全國的增長;然而,其GDP的貢獻比例並沒有增加,反而一直維持在低的平盤水準。換句話說,其顯示十餘年來石化業大部份仍然停留在耗能性的低附加價值產品,並未積極轉型。對長期能源高度依賴的臺灣,其除了為造成國內高耗能、高排碳之系統性成因,其長期以來未變革的結果,也結構性的造成臺灣產業轉型困境的問題所在。
這些現象顯示,臺灣政府20年來實際上並未為了因應氣候變遷公約要求,積極調整國內產業結構朝向較少耗能、較少排碳的高值化方向發展。
二、褐色經濟:持續上升的耗能結構 臺灣由於缺乏天然資源,近20年來將近98%的能源自國外進口,進口能源依存度相當高。其分別為97.68%(2011)、97.76%(2010)、97.52%(2009)、97.50%(2008)、97.48%(2007),並且隨著經濟的成長進口能源數節節上升。近幾年來實質的進口能源數為135,372千公秉油當量(1000KLOE) (2011),139,704千公秉油當量(1000KLOE) (2010),133,398千公秉油當量(1000KLOE) (2009)。
相應於高度依賴能源進口,在能源消耗結構上,由圖一中可以看到,自1990年以來近20年臺灣能源消耗數節節上升,而自1995年以來除了運輸部門、服務業部門與住宅部門穩定的些微上升之外,主要帶動能源消耗大幅成長的為工業部門;工業部門能源消耗在2,000年超越45%占比、在2,005年接近50%占比、在2,009年占比為52.5%、在2010年占比高達53.61%。這些趨勢顯示,臺灣的能源消耗隨者工業部門的成長而大幅增加,而其中耗能的產業又是帶動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增長的主要原因。並沒有依照前述重要的氣候變遷減碳政策及產業結構調整規劃,進行明確的轉轍,反而背道而馳。
圖一:產業與能源消耗結構 資料來源:能源局
三、褐色經濟:持續上升的排碳結構
臺灣在1990年CO2排放總量為一億零八百萬噸,在2000年CO2排放總量增加至兩億零七百五十萬噸,2004年增加至237,000,000噸,2008年臺灣二氧化碳排放量為242000,000公噸,2011年排放量繼續升高至兩百五十一百萬公噸,占全球1%以上。這些顯示,近20年來CO2排放量增加為116%到137%之間,年平均成長率超過4.9%。2008年人均排放量達11.47 ton CO2,占第18名。2010年CO2人均排放量升高至11.53噸,排名更提昇至全球第16名;而在5百萬人口以上國家,臺灣更名列全世界排碳國家第六名(IEA 2012)。
一旦國際氣候變遷公約啟動制裁,臺灣絕對名列制裁對象之一。
雖然政府部門已經意識到,臺灣需要從過去的褐色經濟轉向綠色經濟,行政院經建會並在Rio+20會議之後成立綠色經濟推動小組 (劉兆漢 2012),但現實面來看,能源進口、製造業之能源消耗、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卻節節升高。
圖二可以觀察到1990-2011各部門排放累積趨勢,1990年、2000年臺灣工業部門分別占全國CO2排放約45%強;然而,2007年臺灣二氧化碳總排放量增加至254,116,000公噸,工業部門則達119,886,000公噸,占比升高至47.17%;此後則一直維持此比例,2011年占比接近48%。
明顯的,除了2008、2009年全球經濟不景氣造成全國二氧化碳總排放量些微下降之外,臺灣21年來二氧化碳排放量節節上升。其中,圖2顯示,工業部門為帶動全國總排放量之主因,其於2007年達到高峰,2008、2009年全球金融海嘯與經濟景氣下滑,導致排放量下降,復於2010年後再次升高排放量至今;而其帶動全國總排放量發展曲線相當明顯。
四、褐色經濟:誰為帶動排碳的主因 同時,圖三更清晰的對應顯示,化工業為帶動工業部門二氧化碳排放增、減的主要部門;2007年化工業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高峰,達44.895.000公噸,2008、2009年下滑,復於2010年至今再次升高排放量,而總體的帶動工業部門、全國的總排放量發展。
而圖四1990-2011年七大耗能產業之排放累積趨勢圖,則一步的表現出,化工業中的化學材料製造業(石化業)根本上才是帶動化工業、工業部門、全國總排放量增、減的主要原因。石化業二氧化碳排放量從2,000年開始躍升至23.369000公噸,並一路向上發展,在2,007年到高峰37.447.000公噸,2008、2009年因為全球經濟不景氣下滑,2010年至今回復排放量。
也就是說,石化業二氧化碳排放量升、降的發展曲線明顯的影響工業部門,進而影響全國總排放量的發展。
圖二:1990-2011各部門排放累積趨勢圖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作者自行製表。
圖三:1990-2011年各主要工業排放累積趨勢圖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作者自行製表。
圖四:1990-2011年七大耗能產業之排放累積趨勢圖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作者自行製表。
五、產業貢獻與經濟戰略再升級
從能源消耗的角度來看,臺灣高度依賴化石能源進口,相對的卻有完整規模的石化工業體系;其上、中、下游相關產業自1980年代起產業的產值和員工人數約占製造業的1/3,出口值也占全國出口總值的3分之1,一度成為最大的製造業體系。
石化業雖然曾經在臺灣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重要的基礎工業角色,值得肯定,但其高耗能、高排碳的製造業特質,與臺灣高度依賴能源進口結構相互矛盾。特別是,加上長期以來政府進行能源補貼,造成經濟不正義。同時,其高耗水、高汙染,與臺灣人口密集結構相互矛盾,這是環境不正義。
而另一方面,2,000年之後,化工業的產值在製造業部門逐步地滑落到不到16-19%的占比,而由於其耗能的需求,二氧化碳排放量卻仍然一直是製造業部門最大的占比者,在2009年高達37%。
從今天全球朝向低碳經濟與低碳社會之國家經濟產業再升級的角度,這是國家經濟安全與戰略的重大議題。
從轉型正義的角度,我們也需要重新審視臺灣的經濟社會發展。過去,三十年前為了拼經濟,沿用了瘦鵝理論,大量的剝削勞工與環境。雖然,達到一定的經濟成長,但也帶來千瘡百孔的社會與生態失衡。或許我們可以說,過去將就為了經濟起飛,而勉強暫時容許各種扭曲的社會經濟體制;但三十年後,全球的經濟社會發展型態已經大為變遷,我們還可以容許此種落後、沈溺於不正義的能源補貼、租稅補貼、環境成本外部化等嚴重尋租(rent seeking)的經濟型態存在嗎?
此種維持現狀之落後思維,將為阻礙臺灣大步朝向全球綠色消費、永續與社會公平的創新經濟之最大絆腳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