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諮商
作  者╱
邱珍琬著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
2012/09/13   (1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957-11-6799-2
書  號╱
1BWP
頁  數╱
208
開  數╱
20K
定  價╱
330


邱珍琬,台灣花蓮人,師範大學教育心理系畢業、高師大教育研究所肄業、俄亥俄大學諮商師教育碩士、德州理工大學諮商師教育博士。曾任國、高中教師、建國中學輔導教師,美國心理診所心理師,台灣藝術學院、世新大學、新竹師院、空中大學兼任副教授,台北生命線、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講師與團體領導,目前任職於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筆名仞岡,已出版「女孩勇敢向前衝」、「關鍵溝通,讓你更成功」、「諮商理論與技術」、「一位心理學博士給外甥的五十封信」、「父親形象與其轉變」、「生活的道理」、「生命是很棒的禮物」、「心理衛生」、「狗狗心理學-以狗為師」、「諮商技術與實務」、「遇見諮商」、「留學紀事」、「女性主義治療理論與實務」、「我們的父親母親」,「要愛不要傷害-家庭溝通宅急便」、「尋回失落的一角」)、「A+大學生的42把關鍵鑰匙」、「成長書」、「親職教育」、「做個諮商人」、「作自己的諮商師」、「國小校園欺凌行為與對應策略」、「甜蜜的婚姻書」、「我的家缺角了—一個心理治療師的觀察」、「完美的分手—失去,沒甚麼大不了」、「有情人生」、「簡簡單單的生活哲學」、「仞岡散文」、「背景」、「短歌吟」等;合著作品見於「圍爐夜話」、「飲冰室夜話」數集,「這會是一季美好的冬」、「生命果真如此輕易」、「貼近每一顆溫柔的心」,譯作有「協助自傷青少年」、「傾聽」、「教養新好男孩」、「人格心理學」、「焦點諮商在國高中的運用」等;專文連載有「人間失格」等,其他學術著作見專業期刊。

第一章 小學輔導工作內容與諮商師的條件
第二章 兒童發展與任務
第三章 校園諮商倫理
第四章 適用於兒童的諮商理論
第五章 校園常碰到的特殊議題
第六章 班級輔導與團體諮商
第七章 諮詢與轉介
第八章 諮商師需要知道的兒童相關法令
第九章 學校諮商師需要注意的事項
第十章 學校諮商師的專業進修與成長

圖解團體輔導與
諮商
竹林七賢的道家
哲學與人生
職場生涯管理
團體諮商與心理
治療─多元場域
應用實務
存在與時間讀本
圖解心理學




第一章 小學輔導工作內容與諮商師的條件
  進行九年一貫課程之後,國民小學雖然已經取消「輔導活動」課程、將其納入「綜合活動」內,但是學校輔導工作還是沒有減少,反而因為時代與大環境變動而越形重要,學校輔導目標是以健全學生人格、學習與生活適應為主。在這一章節裡,會先就教育部訂定國小輔導工作與目標開始介紹,接著簡介國小輔導工作項目,然後會詳述國小諮商師的角色、國小輔導教師應具備的條件與訓練作結。
教育部訂立的小學輔導工作與目標
  教育部對於小學輔導工作目標訂立有幾項重點,以下分別敘述:
一、 建立學生基本資料
  將入學學生的基本家庭與學習資料作登錄,並隨著學生學習進程做詳細紀錄。學生資料裡面的紀錄包括:學生個人基本資料、家庭組織與背景、身體健康資料、心理或性格特質資料、興趣與學習成果(包括測驗)等。學生的資料若可以詳實記載,不僅可以讓師長與學生更了解自己,也可以作為重要決定(如轉學、轉班、診斷或協助)的參考。學生基本資料最好是隨著學生的學習與成長有適當的更新,這樣更可以讓師長或學生更清楚學生的進步情況、遭遇的挑戰、處理與目前的整體狀況。
二、 生活輔導
  生活輔導是協助學生的在校生活有良好適應,與人互動有意義、得到支持,而且可以發揮潛能、培育健康人生觀與道德素養。針對一般學生的發展階段做適當教育與輔導,對特殊學生做適性、適當的協助,並與家庭社區有良好聯繫,共同為學生最佳福祉做努力與合作。生活輔導一般包含了日常生活(如身體與心理健康、休閒生活、自我了解、以及品德教育等方面)、家庭生活(如家庭結構與成員、親子互動、親職教養等)、學校生活(如師生與同儕互動、學習狀況與興趣)、與社會生活(社區環境與校外之人際關係)。
三、 學習輔導
  提供符合個別差異的適性學習,協助不同學生可以有效學習、也適應在校生活與學習過程。此部分可以做的包括:養成閱讀習慣、激發學生自動學習的興趣、教導適當的讀書策略、協助其擬定有效的讀書目標,甚至進一步以閱讀來豐富生活;遇到有特殊狀況或需求的學生(如過動、行為違常、閱讀失語、自閉、情緒障礙、拒學等),則需要提早做補救措施、搭配適當資源與教育方式,以期學生的學習可以更有效率、不致瞠乎人後。學習輔導一般包含了提供良好學習環境、培養良好學習態度與習慣、有效的學習方式與讀書策略、增進學習動機與成就表現、激發學生之學習潛能等。許多特殊學生已經有資源教師的協助,但是一般像是文化刺激不足、家長無法監督、或是對學習缺乏動機的學生,是目前許多社區協助的對象,只是個別化教學固然重要,還需要兼顧到讓學生可以在較為安全、穩定、自信、愉悅的環境下學習,因此要看見孩子的優勢與成功、有耐心與策略讓其慢慢進入況狀、保持與家長的溝通與合作、運用同儕學習或輔導的方式、及善用社區資源(如可以負責教學的家長、大學生或退休教師,以及其他閱讀與學習媒材及設備等)。
四、 生涯輔導
  協助學生了解一般生活經濟裡擔任重要角色的各行業、正確的職業觀念與價值觀、以及自己的生涯興趣。學校可以提供相關職場或職業資訊,安排一些活動或探索課程,讓學生對於目前生活行業的一些現況觀察與了解,也可以實地參訪或調查方式,讓學生知道父母親或其他行業的工作內容,可以進一步了解工作對一個人的重要性、對社會的貢獻、以及家長們的辛勞,也從中去了解自己喜歡的工作項目、性質與可能的能力搭配。生涯輔導主要是了解學生性向與興趣、建立自我認同、學習適當生涯知能、拓展其對工作領域的探索與了解。
學校輔導工作項目   
  也因此學校輔導工作提供的服務項目包括:(一)評量服務──了解學生個別差異而有相關的「評量」服務,像是做觀察、家庭訪問、智力測驗、社會計量問卷等等,蒐集學生的一些基本資料(如家庭背景、學習狀況、人際關係等);(二)資訊服務──提供與學生有關的「資訊」,像是學校活動、學習與生活、未來工作與生涯資料,讓學生可以更了解自己與環境,以為學習、升學或各項適應的準備與選擇參考;(三)諮商服務──與學生建立信任關係,以個別或團體方式,協助學生在校適應與最佳發展;(四)諮詢服務──提供學校師長或是家長相關資訊與建議,使其可以協助學生有更好適應與生活;(五)定向服務──提供學生進入另一學習階段(如進入小學或升上國中)時的適應,像是新生入學時或畢業前的學校介紹、課程說明等;(六)安置服務──提供有特殊需求(如資源班)的學生學習上的安排、編班或選課等服務;(七)追蹤服務──對於離校學生的持續追蹤與了解(如升學或就業),也可以作為改進未來學校輔導工作的參考;(八)研究服務──包含了學校的定時評鑑工作,有些學校接了公、私立機構的研究計畫都需要執行並做執行後的檢討或評估報告。
國小輔導教師工作內容
  教育部101年針對國小輔導教師規定,專任輔導教師負責執行發展性與介入性輔導措施,以學生輔導作為主要職責,授課則以「綜合活動」為主,負責教育部訂二、三級預防工作,第三級則以管理轉介個案為主。其重點工作有十二項,分別是:(一)個案研討會之規劃與執行;(二)小團體輔導(至少兩個,每個團體進行十二次)及團體之規劃、執行與成果報告;(三)個案輔導(以二、三級個案為主)與認輔派案;三級個案每週約談六次,每學期以120人次為原則;(四)心理測驗施測、解釋與相關研究;(五)班級輔導(未轉介諮商中心之危機與特殊事件之輔導);(六)協助學校發展性輔導活動之推動;(七)提供家長及教師管教相關知能諮詢;(八)參加相關專業知能研習與督導會報(每年至少十八小時);(九)聯繫社會團體與社會資源協助學生之輔導;(十)參與學校輔導工作之執行與評鑑;(十一)校園危機事件之班級輔導與全校團體輔導事宜;以及(十二)其他臨時交辦學生輔導事項。唯教育部來規定第十三項「學校得依權責實際情況調整專任輔導教師服務量」可能有些學校專任輔導教師的工作內容還是得依「上級指示」,不一定如教育部所規定而已。
國小輔導/諮商師的角色
一、我國國小輔導教師現況
  目前我國國小輔導教師以非本科系任職居多,十二個班級以下的學校沒有輔導室的設置、輔導主任也是一般教師兼任,二十四個班級以上的學校有「輔導主任」的設置,主任之下也會有「資料」或「輔導」組,近十多年來因為重視特殊教育,有些學校還有「資源教室」或特殊班的設置。輔導教師規劃最完整的還是北、高兩個直轄市,主要是因為財務方面的資源足夠,其他縣市對於國小輔導工作的重視與否,與其執政機關財務情況、以及主校政者的治校理念有關。
  近年來因為少子化、新住民與「新台灣之子」的增加、家庭結構的變動、以及全球經濟的影響,學童身心適應上的問題(可能還要加上診斷工具的進步)增多,加上家長對於學校與教師的要求也較以往為多,這些因素也都影響著學校輔導工作的重要性,迫使政府必須要針對這些議題與需求最出適當的回應。相對來說,國小老師是「包班制」,以往所培育的「科任」教師(像是英文、音樂、體育),也都不能自外於「包班制」的責任,唯有若干縣市教師,因為教師員額足夠,才有可能讓科任老師回歸到專業的教學,要不然極大多數教師還是需要帶班、擔任一科以上的教學。
  幾乎全台各縣市,近年來在縣市政府教育局處底下,都增設了「學生諮商中心」或是「學校心理衛生中心」,聘雇了許多的有照諮商師,主要是希望補足中等以下(特別是國小與國中)學校輔導諮商人力之不足。然而這些諮商或心理衛生中心所接受的業務繁多,再加上人力不足,通常未能有效協助該地學校與學生;像是一位諮商師可能負責四所學校(人數不定),但是見到有需求學生的機率是每個月一次,這樣的效率令人擔憂,加上這些有照諮商師並非都對國小/中族群與學校教育或生態熟悉,也只能「救急」而已!因此每個學校專任輔導教師的設置,可以更切實、迅速在第一線發現與協助學生,並做適當的處置、轉介與追蹤,對於學生、家長、學校與社會大眾,不啻為好消息!
  國小輔導老師自有歷史以來,都是非專業教師擔任,儘管不少教育大學(如國北教育大學、北市教育大學、新竹教育大學、屏東教育大學等)都在後來設置有輔導與諮商相關科系,然而卻因為國小傳統的「包班制」、加上生育率急遽降低等因素,未能讓這些學有專長的輔導老師適才適用。目前政府是以義務(國中與國小)教育教師與軍職人員進行課稅,然後想將這些課稅所得用來補助國小輔導老師的員額,因此在民國一○五年之前,全台國小輔導老師的需求將近二千多位。當然在經濟景況不如以往的氛圍下,爭搶這些「鐵飯碗」的人數極具競爭性,只是最後回歸到國小校園,這些輔導教師是否能夠站在第一線上、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尚待日後的評估。
二、國小輔導教師角色
  在國小校園擔任諮商師工作,除了需要了解在此階段孩童的發展情況與任務、以及可能出現的適應問題之外,也需要對於學校教學與學生學習困擾有所了解,適時為學生與師長規劃適當的教育與輔導計劃與活動,此外,因為會接觸到教師與家長,因此也可能要擔任諮詢與轉介工作。當然這些只列出少數,以下分別說明:
(一)諮商師   
  學校諮商師是受過專業訓練的助人專業人員,因此基本上不需要擔任一般課程之教學,但是其角色與職責卻不因此而減少。學校諮商師必須具有諮商專業背景或證照,也就是受過適當的訓練,最重要的是了解國小教育現場與小學生的生態,此外還對此一族群(包括學生與教師)的發展與實務有正確的了解。諮商師本身除了受過適當的學院訓練、通過國家考試拿到諮商師證照之外,還需要有個核心理論來作為自己判斷、評估與處置當事人問題的基礎,諮商師若無堅固的理論為背景,其在助人過程中容易失去方向與目標。其次,因為諮商師服務的對象與地點是國小階段學生、家長與教師,因此對於此學齡階段孩子的發展狀況與任務都要有相當的了解,這樣才能夠進一步提供服務、吻合所需;另外還要了解教師在面對不同背景與資質的學生、以及教育的目標或上級的要求時,其在身心各方面的壓力與需求,讓教師可以有情緒宣洩管道,也有可以談論與傾聽、甚至是商量的對象;再則,教師也可能面對家長或是地方相關人士,需要擔任顧問、諮詢、資源統籌或是聯繫等工作;當然還有一些相關輔導行政的業務或是計劃要設計、策劃與執行。
(二)輔導教師
  「輔導教師」通常是站在學校的第二線(第一線是班級導師),如果受過一般學校輔導訓練,輔導教師們可以處理一些預防(發展)性或是早發性的問題,也包括學校例行性業務(如友善校園)的規劃與執行,倘若輔導教師沒有足夠的諮商相關訓練,也許在處理較為特殊個案或問題時,需要就教於資深教師或是督導,甚至需要做轉介動作、讓合格有能力的諮商師接手,有時也要與精神醫師合作。輔導教師雖然不像一般諮商師那樣有足夠的諮商專業訓練或是經驗,但是因為其嫻熟學校業務與行政流程、以及學校生態,因此有其不同功能擅揚之處。
(三)教育者或是訓練員
  學校的諮商師有時候要擔任「教育」與「宣導」的工作,不管是面對學生族群、教師同仁、家長或是社區相關人員,許多的「預防」工作(如自殺預防、危機處理、性教育)與「發展」議題(如兒童發展階段與需求、進入青少年的準備、家長與師長如何與兒童互動),也都需要藉助教育的方式進行宣導與推廣。許多國小有「義工媽媽」協助導護、說故事、認輔等工作,在這些「義工媽媽」正式進入服務工作之前,可能需要有一些「職前訓練」、讓他們更能發揮功能,這也可以是諮商師或輔導老師的工作項目之ㄧ。諮商師可以定期提供教師的訓練,像是觀察、傾聽、與溝通技巧等,其他像是霸凌議題(霸凌定義、型態、不同參與者角色、如何防範與通報、如何處理等)、性教育與相關法令、生命教育與危機處理等,也是較為普遍的主題。
(四)行政規劃與協調者
  學校輔導工作不是輔導老師或諮商師單打獨鬥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許多人力與資源的配合,因此需要有斡旋、找資源、與協調的能力,才能夠讓計畫完成、嘉惠需要服務的對象。像是籌劃新住民母親的識字教育,學校可以提供場所與師資,其他像是教科書、軟體或教學資源可以向社區徵收,甚至納入社區熱心人士參與新住民的服務(包括守望相助、子女教育、文化認識與熟悉等),因此也是很重要的社區資源整合者。此外,諮商師發現自己能力無法獨力處理某些案例時,就需要轉介學生給適當的資源(包含身心科醫師、社工或其他專業人員),同時仍然要擔任諮商或治療的工作。諮商師可以結合不同專業(如精神醫師、社工、家長、教師等)組成一服務學生的團隊,而彼此之間可以互相溝通與交流。
  此外,輔導教師也可以站在較為客觀統整的角度,整合相關的課程與方案,讓教育的規劃更周全;像是「生命教育」不僅是要安排相關課程、做橫向與縱貫的結合,也要從行政單位、策劃活動、與教學的整合著手。諮商師也需要結合導師或教職員,成為一個合作的輔導團,提供學生最好的服務。像是目前許多小學都施行所謂的「認輔制度」,找熱心的老師擔任需要關注學生的「關心老師」,讓學生有一個可以信賴的成人,定時舉辦個案研討、協助認輔導師有更好的輔導知能;另外,輔導教師也可以訓練班上較為熱心、觀察敏銳的小朋友,成為每班的「小輔導員」(或「同儕助人者」),可以預先發現可疑情況或問題,提前做補救。
(五)計劃撰寫與執行者
  目前因為許多教育經費短縮,若學校因為學生或是在地特殊情況需要補助、或是執行改善工作,也都需要提出計畫、申請經費、執行計畫、最後做評估動作,因此學校輔導老師還需要有撰寫計畫、執行、最後提出報告的能力,這些能力與撰寫論文是相類似的,因此倘若國小輔導老師寫過畢業論文,基本上應該就可以勝任,尤其是對於量的研究與統計,都要有所涉獵與了解,這樣才有能力看研究論文、蒐集資料、執行計畫與做出最後的研究結果。
  諮商師也可以主導學校諮商服務項目的宣傳與教育資料的印製、網路製作、壁報展示等,對象可以是學生與家長,讓他們可以經由許多方便的管道,了解必要知識與求助途徑。諮商師也可以針對不同學校的情況、資源與需求,設計一個改進的「行動研究」,可以用來解決問題、評估效果,以及作為他校或是政策擬定者之參考。
(六)諮詢者
  諮商師不僅擔任家長或是教師與行政同仁的諮詢者,還可以是社區的資源之ㄧ。有時候法院有虐待兒童或是性侵案件、牽涉到學校學生,也都需要學校諮商師擔任專業顧問、提供意見,有時候也是「專家證人」的角色、提供其對學童治療的觀點與專業看法。
(七)代言者
  諮商師接觸的是學校與社區,因此對於學校與社區需求的了解更為周全而透徹,也對於學校或社區所需資源、以及弱勢族群的需求最清楚,必要時需要擔負起代言者與改革者的角色,為學校與社區全體謀求福利,甚至進一步做研究、為弱勢發聲,提供政策擬定者更確實資訊、做具體有效之改革。
三、國小輔導教師應具備條件及訓練
(一)發展理論與國小階段個體需求
國小正值孩童剛進入正式教育的階段,也是孩子離開父母親或照顧人身邊,開始長時間接觸外面的世界,感受到一般社會對其之期待與約束,孩子除了要適應離開家長與家庭環境的保護傘、開始探險之旅,也要適應學校所規範的許多行為準則,因此也屬於人生「轉型期」。國小階段可能經歷的轉型期包括入學、升上不同年級、進入青春期、或是轉學與升學,甚至是家庭解組(或父母離異),也都可能意味著孩子從一個階段要轉換到另一個階段。
  學生轉學也是一個「轉型期」,除了班級導師需要協助其適應新的環境與課程、讓學生可以「適應」之外,學生本身還需要調適一段「失落期」(與以前的生活環境、學校與朋友、甚至是與父母親的相處時間),重新去適應新的環境、學校、課程與同學,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段不容易的過程,加上我們對於「新來」的人總是有好奇、或者對於他/她怎麼會轉學會有許多(對或錯)的臆測,也讓轉學生的適應添加變數,許多轉學生也可能成為被霸凌的對象。有些轉學生可能是因為在前一個學校發生了一些事情,希望可以重新開始,但是不免身上就帶著之前他人給的「烙印」(通常是負面的),讓他/她在起步時就有許多難度要克服;有學生則是對於學習或是學校生活有適應的困難、卻一直沒有適當地解決,因此這些對學校或學習的負面印象就一直留存,即使轉到不同學校還是會重覆以往的經驗;或是因為家庭等因素有中輟之危險,只好以轉學的方式來「緩解」。因此,學校諮商師對於轉學生的協助與了解要更進一步,而不是只以公事公辦的官僚方式處理而已,這當然也牽涉到教師對於自己專業的承諾與投注。
(二)諮商相關理論與基礎
  諮商師本身通過研究所的專業訓練、碩三全年實習、證照考試,應該有基本的協助知能,然而僅僅一年多的臨床實習經驗,還不足以勝任學校的諮商工作,特別是對於兒童諮商與親師溝通這一塊,還需要特別著力!諮商師的實務經驗與繼續教育是持續進行的,這樣子不僅可以與同業有更多的交流、自我有更多的成長,對於所服務的對象也是最大的福祉。
  諮商師除了有專業訓練的理論背景,還需要有一個核心理論作為自己臨床工作的基礎,這樣子才可能在進行助人工作時有依據、方向,也更清楚任何一種處置的理由,才可能陪伴當事人走一段方向清楚的路。諮商師不是「技術」的工匠,許多人對此有誤解、甚至連學習諮商的學生也是如此!其實每一項諮商師所進行的策略或是行動,背後都需要有堅實的理論與科學研究支持,這樣才行之成理!諮商師不能是「匠師」、或是沒有核心理論的基礎,倘若諮商師只是以「技術」為治療工具,常常會在了解當事人之前、就妄下處置,忽略當事人的真正需求,甚且會對當事人造成傷害。
(三)了解學校行政與教育生態
  諮商師若是服務的場域是學校,就應該對其職場環境與服務對象有深刻的了解,包括學校行政運作與流程,因為諮商不是單獨作業、需要團隊的合作,而諮商師也需要為當事人尋求適當資源、讓當事人的問題獲得緩解或處理、學校與家庭生活更充實愉快。像是諮商師與教師的合作,班級導師與科任老師通常是站在第一線與學生相處,最了解學生的情況,教師或是職員肩負觀察、發現問題、監督學生進步情況等責任。行政單位握有許多資源,諮商師要與行政單位作密切聯繫與合作,才可能讓其助人工作達到可欲的效果,當然行政單位也需要取得諮商師與全校教職員的合作與協助,才可能讓校政執行順暢;諮商師既然是學校的一員,而許多計畫的執行需要行政資源的配合,如果能夠能到行政同仁的合作,特別是主校政者的了解與支持,計畫或是活動的執行就更為完善。諮商師還需要對於目前的教育生態有所了解,像是教育目標、教改與教師的職務、學生價值觀與家長態度等,這些都是大環境的一部份,也要很清楚這些現況與資源,才能進一步針對服務對象之所需,提供正確、適當的服務。諮商師不是待在辦公室等人來晤談的工作,特別是學校諮商師要與學校融為一體,以自己的力量、結合相關可用資源,俾利於學校師生與家長。
(四)了解社區或是相關機構的資源、必要時做整合協調的工作
  當然學校諮商師也不是獨立作業就可以,學校是社區的一部份,而學生與其家長、甚至老師都是社區的一份子,因此即便學校諮商做得很道地、扎實,學生身處的大環境若不友善、或是有許多破壞因子,也容易將學校教育或諮商效果減損或抵銷;另一方面,社區可以提供的資源也很多(像是家長、義工、社區機構或社福單位),學校與社區在人力與資源上可以做統整與合作,就是雙贏的結果。許多關切的議題不是學校單方面就可以努力成功,像是家庭暴力或是新住民子女教育,也都需要相關單位的協調與支援,也就是要考慮整個環境與文化脈絡。
(五)需要創意與質樸的心
  國小諮商師很需要創意與質樸的心。需要「創意」是因為面對的是充滿好奇、潛能無限的國小學童,必須要有許多創意,才可以讓學生有新鮮感,諮商師提供不同的角度與觀點、也示範更多的選擇讓學生知道。有創意的諮商師基本上是可以接納不同的,在這個年紀的孩子有時候有不成熟的舉動,而諮商師不需要將其「個人化」或視為「冒犯」、「不禮貌」,同時要能夠欣賞孩子的創意。需要「質樸的心」是因為國小學生都還是孩子,保有兒童的天真與善良,才可以窺見孩子心裡最純淨那一塊土壤;況且諮商關係建立得越扎實,就越能得到孩童的信任,因此當然也不能辜負孩子的童心與相信。
  許多國小老師在這方面是做得很棒的,他們可以同理孩子、接納孩子,讓孩子在安全、自由、被信任的氛圍下成長,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也會以同樣的態度來面對生命。「創意」也是提醒諮商師不需要太拘泥於成人諮商的一些規則,而是營造輕鬆、遊戲式的氣氛,讓學生可以更容易將從諮商中學習到的、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創意還可以發揮在諮商技術與工具的研發,讓治療更順遂、有效,當然第一守則還是「不傷害」。
(六)永不止息的熱誠
  諮商師的工作是專業協助者,也是傳統上的「治療者」角色,因此專業倫理的第一守則是「不傷害」,儘管諮商師嚴守這個原則、卻有時不免也會做出錯誤判斷與行動,這些都需要持續的自我覺察與反思功夫。諮商師不能只是做「最基本」的工作,如果諮商師只是將其職業當成是糊口工作,許多積極性的行動就不會產生,而有時候的「不積極」、甚至「不行動」就可能傷害了當事人,因此諮商師助人的「熱誠」可能是其與其他行業最大的區別,如何維持適當的熱誠、並做出最正確的行動,諮商師責無旁貸。諮商師每天接收一些當事人的負面能量,「自我強度」要相當、不然無法承受這麼多重擔,而諮商師懂得適度的自我照顧(包括自我身心健康的維護、有意義的人際關係或親密關係、不將當事人的問題與自己生活混淆一起等),才有更多的能量去擔任助人工作。
  我記得有一位國小輔導主任,發現一位新轉學過來的四年級學生很喜歡用暴力、幾乎沒有朋友,了解此生沒有家長守護、主要照顧人也常更換,於是就將孩子安置在一位年輕有愛心的女老師班上,她告訴這位班老師:「妳只要好好愛他就好了。」過了一學期,學生不僅暴力行為幾乎沒有出現,而且開始結交了許多朋友,只是又準備要轉學了,但是這位學生已經有更大的能力去做更多的改變。簡單的一句話「好好愛他」,需要付出許多心力與配套措施,但是這個學校的團隊辦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