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與尺度
作  者╱
朱自清著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五南文庫
出版日期╱
2012/04/01   (1版 1刷)
  

若無法看見預覽文件請按此下載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957-11-6601-8
書  號╱
1D43
頁  數╱
176
開  數╱
32K
定  價╱
250


朱自清,原名自華,號實秋,後改名為自清,字佩弦。幼年受傳統的古典教育,大學時代即開始創作新詩,一九二三年發表長詩〈毀滅〉,在當時的詩壇上發生了很大的影響。一九二五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創作轉向散文,同時開始古典文學的研究。抗戰爆發後,曾與葉聖陶合著《國文教學》。享年五十一歲。

民初散文家郁達夫曾說:「朱自清雖是一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夠貯滿著那一種詩意,文學研究會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葉聖陶則說:「現代大學裡,如果開現代本國文學的課程,或者有人編現代本國文學史,論到文體的完美,文字的全寫口語,朱先生該是首先被提及的。」可見朱自清在當代受到推崇的程度。

作品尚有詩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遊雜記》、《你我》等,有著作二十餘種,約二百萬字。

自序
動亂時代
中國學術界的大損失—悼聞一多先生
回來雜記
文學的標準與尺度
論嚴肅
論通俗化
論標語口號
論氣節
論吃飯
什麼是文學?
什麼是文學的「生路」?
低級趣味
語文學常談
魯迅先生的中國語文觀
誦讀教學
誦讀教學與「文學的國語」
論誦讀
諭國語教育
古文學的欣賞
現在人眼中的古代─介紹郭沫若著《十批判書》
什麼是中國文學史學主潮?─林庚著「中國文學史」序
日常生活的詩─蕭望卿「陶淵明批評」序

純粹理性批判(
上) (限中國
大陸以外地區銷
售)
詩學
形而上學 (限
中國大陸以外地
區銷售)
小邏輯 (限中
國大陸以外地區
銷售)
君主論
存在主義即人文
主義 (限中國
大陸以外地區銷
售)




動亂時代

這是一個動亂時代。一切都在搖盪不定之中,一切都在隨時變化之中。人們很難計算他們的將來,即使是最短的將來。這使一般人苦悶;這種苦悶或深或淺的籠罩著全中國,也或厚或薄的瀰漫著全世界。在這一回世界大戰結束的前兩年,就有人指出一般人所表示的幻滅感。這種幻滅感到了大戰結束後這一年,更顯著了;在我們中國尤其如此。
中國經過八年艱苦的抗戰,一般人都掙扎的生活著。勝利到來的當時,我們喘一口氣,情不自禁的在心頭描畫著三五年後可能實現的一個小康時代。我們也明白太平時代還遙遠,所以先只希望一個小康時代。但是勝利的歡呼閃電似的過去了,接著是一陣陣悶雷響著。這個變化太快了,幻滅得太快了,一般人失望之餘,不由得感到眼前的動亂的局勢好像比抗戰期中還要動亂些。再說
這動亂是世界性的,像我們中國這樣一個國家,大概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控制這動亂;我們不能計算,甚至也難以估計,這動亂將到何時安定,何時纔會出現一個小康時代。因此一般人更深沉的幻滅了。
中國向來有一治一亂相循環的歷史哲學。機械的循環論,現代大概很少人相信了,然而廣義的看來,相對的看來,治亂的起伏似乎可以說是史實,所謂廣義的,是說不限於政治,如經濟恐慌,也正是一種動亂的局勢。所謂相對的,是說有大治大亂,有小治小亂;各個國家,各個社會的情形不同,卻都有它們的治亂的起伏。這裡說治亂的起伏,表示人類是在走著曲折的路;雖然走著曲折的路,但是總在向著目標走上前去。我相信人類有目標,因此也有進步。每一回治亂的起伏,清算起來,這裡那裡多多少少總有些進展的。
但是人們一般都望治而不好亂。動亂時代望小康時代,小康時代望太平時代─真正的「太」平時代,其實只是一種理想。人類向著這個理想曲折的走著,其實只是一種理想。人類向著這個理想曲折的走著;所以曲折,便因為現實與理想的衝突。現實與理想都是人類的創造,在創造的過程中,不免試驗與錯誤,也就不免衝突。現實與現實衝突,現實與理想衝突,理想與理想衝突,樣樣有。從一方面看,人生充滿了矛盾;從另一方面看,矛盾中卻也有一致的地方。人類在種種衝突中進展。
動亂時代中衝突更多,人們感覺不安、徬徨、失望,於是乎幻滅。幻滅雖然幻滅,可還得活下去。雖然活下去,可是厭倦著,詛咒著。於是搖頭,皺眉毛,「沒辦法!沒辦法!」的說著,一天天混過去。可是,這如果是一個常態的中年人,他還有相當的精力,他不會甘心老是這樣混過去;他要活得有意思些。他於是頹廢─菸、賭、酒、女人,盡情的享樂自己。一面獻身於投機事業,不顧一切原則,只要於自己有利就幹。反正一切原則都有動搖,誰還怕誰?只要抓住現在,抓住自己,管什麼社會國家!古詩道:「我躬不閱,遑恤我後!」可以用來形容這些人。
有些人也在幻滅之餘活下去,可是憎惡著、憤怒著。他們不怕幻滅,卻在幻滅的遺跡上建立起一個新的理想。他們要改造這個國家,要改造這個世界。這些人大概是青年多,青年人精力足,顧慮少,他們討厭傳統,討厭原則;而現在這些傳統、這些原則在動搖之中,他們簡直想一腳踢開去。他們要創造新傳統、新原則、新中國、新世界。他們也是不顧一切,卻不是只為自己。他們自然也免不了試驗與錯誤。試驗與錯誤的結果,將延續動亂的局勢?還是將結束動亂局勢?這就要看社會上矯正的力量和安定的力量,也就是說看他們到底抓得住現實還是抓不住。
還有些人也在幻滅之餘活下去,可以對現實認識著、適應著。他們漸漸能夠認識這個動亂時代,並接受這個動亂時代。他們大概是些中年人,他們的精力和膽量只夠守住自己的崗位,進行自己的工作。這些人不甘頹廢,可也不能擔負改造的任務,只是大時代一些小人物。但是他們謹慎的調整著種種傳統和原則,忠誠的保持著那些。那些傳統和原則,雖然有些人要踢開去,然而其中
主要的部分自有它們存在的理由。因為社會是聯貫的,歷史是聯貫的。一個新社會不能憑空從天上掉下,它得從歷來的土壤裡長出。社會的安定力固然在基層的衣食住,在中國尤其是農民的衣食住;可是這些小人物對於社會上層機構的安定,也多少有點貢獻。他們也許抵不住時代潮流的衝擊而終於失掉自己的崗位,甚至生命,但是他們所抱持的一些東西還是會存在的。
以上三類人,只是就筆者自己常見到的並且相當知道的說,自然不能包羅一切。但這三類人似乎都是這動亂時代的主要分子。筆者希望由於描寫這三類人可以多少說明了這時代的局勢。他們或多或少的認識了現實,也或多或少的抓住了現實;那後兩類人一方面又都有著或近或遠或小或大的理想。有用的是這兩類人。那頹廢者只是消耗,只是浪費,對於自己,對於社會都如此。那投
機者擾害了社會的秩序,而終於也歸到消耗和浪費一路上。到處搖頭苦臉說著「沒辦法!」的人不過無益,這些人簡直是有害了。改造者自然是時代的領導人,但希望他們不至於操之過切,欲速則不達。調整者原來可以與改造者相輔為用,但希望他們不至於保守太過,抱殘守闕。這樣維持著活的平衡,我們可以希望比較快的走入一個小康時代。


(南京中央日報•三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