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無法顯示,請點選此處觀看網頁              本郵件若造成您的困擾,請連結電子報訂閱取消。
 
2012.03.14

NO.26

雙 週 報

 
 
 
編輯的話|
隈研吾,「負建築」大師的奧秘  
博雅選書|
圖解行銷學  
延伸閱讀|
《西洋住居史:石的文化和木的文化》《負建築》《自然的建築》《東京最有意思的建築物》《日本近代建築》  
近期好書|
《伊東豐雄》《中國建築革命:民國早期的禮制建築》  
名家觀點|
隈研吾如何成為隈研吾?/阮慶岳 
最新訊息|
3/21(三) 19:30 信義學堂系列講座:走過百年/4/7(六) 13:30 何嘉仁民權店:《讓老師自由》新書座談會/環遊世界不是夢,想當導遊必看,最後一屆考選擇題!!  
   
 

隈研吾,「負建築」大師的奧秘

 

文/可樂

編輯隈研吾這位日本建築大師的相關書籍,這次已是第三本,博雅書屋從引介第一本大師的代表作《負建築》給台灣讀者,到探討建築與環境之間幸福關係的《自然的建築》,這次再出版了Nikkei Architecture編寫的《隈研吾》一書,則更完整介紹了大師的經歷和作品,可說是又從頭到尾更徹底的認識了隈研吾大師一次。

  隈研吾的批判性和反思性,從這本書裡可以看得更清楚,這也正是他的特別之處,他成名的模式並非先以「建築師」的設計身份而知名,卻是以「文筆犀利」的作家身份而廣為大眾所熟知,像是早期的《十宅論》或《再見,後現代主義》等著作。特別是後來的《負建築》一書,以「負」這個一般認為的反面詞來形容建築,實在無法不讓人對他印象深刻,並讓人對他的思考感到好奇,於是「負建築」也幾乎成了他的代名詞。這本《隈研吾》的編排,也是先從他歷年的全部著作介紹著手,在瞭解了他個人對建築的思索歷程後,對他後來設計的建築作品,在理念上就更容易理解和進入了。

  隈研吾自小立志要當建築師,這點也與伊東豐雄不同,因此他時刻不斷地思索著建築這箱形物的意義,並探討著人們對建築的慾望及其與自然環境間的關係,這也形成他獨有的與眾不同魅力。他早期的代表性作品「M2」,就是一棟從批判觀點出發的大膽設計,被看作是後現代色彩濃厚的作品。後來因為日本的泡沫經濟,他轉往與地方性都市合作,這段期間設計的兩件作品:「廣重美術館」和「石頭美術館」,則是他生涯轉折的關鍵之作。他以利用當地素材又改造素材特性的方式,例如把沉重又不透光的石頭削成薄薄的石板後堆疊,成為輕透的牆,完全顛覆一般對石頭的概念。自此,他確立了一種特殊的建造手法,也成就了隈研吾特有的建築風格,這兩件作品更分別拿下2001年的Murano Prize和2001年的國際石材建築大獎。

  現在的隈研吾非常活躍和忙碌,持續在國際間參與眾多的競圖和規劃,一年之中幾乎有一半的時間在海外出差,在北京和巴黎都設有當地事務所,在16個國家都有規劃案。本書可先睹為快的看到尚在興建中的作品模型和示意圖,例如座落於杭州市國立藝術大學中國美術學院校區內的附屬美術館「中國美術學院博物館」,建於有著茶園的山上,利用傾斜做出使三角形重疊的形態;以及得到2008年10月國際競圖案的西班牙「格拉那達表演藝術中心」,作品呈現出巨大化的蜂巢結構設計,令人驚豔。

  既設計又寫書,還要教學、演講、帶領事務所的員工、親臨工地等等,如此忙碌的大師,又是如何在眾多的工作中游刃有餘呢?書中還特別企劃了一篇「緊跟隈大師24小時」,以解開大師的時間管理奧秘。

 
 

Nikkei Architecture◎編/林錚顗◎譯


定價650

放入購物車

 

隈研吾


 

◎阮慶岳(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系主任)推薦

特別對談:
隈研吾 ╳ 妹島和世〔普立茲建築獎的女性建築家〕
隈研吾 ╳ 福岡伸一[「動態平衡」觀點的分子生物學者]
隈研吾 ╳ 宮台真司[從都市論述至風俗的社會學者]

「負建築」大師的奧秘,隈研吾如何成為隈研吾

隈研吾,當紅的日本1950世代的代表建築師之一,其生涯演變的多端,同時具有著名書寫者身份,允文允武內外兼修,越發受到各方矚目。著作已然等身的隈研吾,早期以犀利的分析及批判力著稱,例如造成社會性話題的《十宅論》、《建築慾望的末期》等書,思考著建築對社會讓步的方法。《負建築》一書,更具體把悲觀與負面的批判,積極地建立起正向意義。

  隈研吾自稱是日本戰後第四代建築師。身為「後現代主義旗手」,很早便受到建築界的注意,在1991年完成了集自身方法論大成的「M2」。不巧這個時期與泡沫經濟重疊,以致於建築業並沒有給予高度的評價。在東京的工作量銳減,此後近10年裡,活動的地點轉往了地方性的都市。不過,隈氏將這個挫折當作養分,確立了新的設計手法。透過「融入自然的造型」、「發揮素材新的一面」之手法,再度引起建築界的注意,2000年落成的「馬頭町廣重美術館」即為確立風格的代表作。近年轉往都市大規模開發,以及中國和歐洲等海外規劃案,持續發揮著力量。..more
   
   
   
 
 
         
 

西洋住居史:石的文化和木的文化
後藤 久 著、林錚顗譯
定價:320元

 

負建築
隈研吾(Kuma Kengo)著/計麗屏譯
定價:300元

 

自然的建築
隈研吾(Kengo Kuma)/林錚顗譯
定價:250元

 

東京最有意思的建築物
伍爾夫.麥耶(Ulf Meyer)/李中文譯
定價:450元

 

日本近代建築
藤森照信 著、黃俊銘譯
定價:360元

 
                     
 

Nikkei Architecture◎編/龔婉如◎譯

放入購物車

 
伊東豐雄
 
   
 
   

建築大師伊東豐雄40年來的主要作品全紀錄

 
   
◎謝宗哲(亞洲大學/交大建築助理教授)推薦

  建築大師伊東豐雄,一般公認他是一個「持續變化」的建築家。本書是他40年來主要作品和歷程的全紀錄,包含他的成長過程、競圖奮鬥記和伊東流的發想術與組織論,以及他的作品從「浮游感」到「幾何學」的轉變,再邁向「會呼吸的建築」。此外,還收錄1985至2010年的訪談及對談,解讀伊東對建築想法的瞬息萬變,是一般「作品集」無法做到的,這也正是本書的魅力所在。

  伊東不將自己封閉於建築界的評價之中,而樂於面對「社會」。他自評為「凹型的建築家」,也就是「接受對方的想法並做出回應」。本書還特別邀請50位友人和後輩,透過他們的雙眼來解析伊東的「核心」,絕對是全面認識大師不可錯過的書籍。..more
 
         
 
中國建築革命:民國早期的禮制建築
 

賴德霖◎著

放入購物車

 
 
 
 

中國推翻帝制後,社會經過一段激變的歷程。在「舊新共存」和「中西交織」之下,新的禮制如何影響了新的禮制建築設計。

 
 
◎黃健敏(建築師)推薦

  鴉片戰爭之後,伴隨著外國列強的軍事、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入侵,清王朝的覆滅以及新的國家政體的形成,中國的城市和建築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本書探討辛亥革命之後至抗日戰爭爆發期間中國禮制建築的發展。禮制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信仰、價值觀念和行為規範的綜合體現。服務於它的建築物也是一個社會最重要和最具文化象徵意義的物質與空間表現。

  伴隨社會變革、信仰體系及傳統習俗的改變,影響中國社會長達三千餘年的禮制建築傳統命運如何?新的國家政權下新的禮制建築是什麼?新的禮制如何影響了新的禮制建築的設計?又如何從中外傳統中尋求借鑑?本書建立在大量歷史文獻的搜集與整理,以及廣泛的實地考察上,適合歷史、建築和美術以及對民國建築有興趣的讀者。..more
 
         

隈研吾如何成為隈研吾?

阮慶岳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系主任
隈研吾,作為當紅日本1950世代(譬如妹島和世等)的代表建築師之一,不僅完全沒有問題,甚至因為其生涯演變的多端,以及同時具有著名書寫者身份,允文允武內外兼修,而越發受到各方矚目。

  著作已然等身的隈研吾,早期以犀利的分析及批判力著稱,例如最早的著作《十宅論》(1986年),依建築方法將住宅分類,並一一加以解說,其中譏嘲與攻擊的意味極重。在本書中這樣寫著:「設計住宅的建築師其自我期待的角色,是做為舶來文化的窗口,這『和百貨店的外國商人並無不同』。」被點名批判的包括當時聲勢正盛的石山修武、伊東豐雄等,旗幟高張與對立檢視的姿態鮮明,而且隈研吾完全無視世代尊卑的直接開火,能量與威力皆驚人。

  攻擊各樣的當代建築現象之外,隈研吾也不忘以縱深來梳理大時代脈絡。在《建築慾望的末期》(1994年)書裡,他提出「慾望」使建築得以成立,但這個慾望正在衰敗並走向末期,然後悲觀作結語:「如果今後在世上,仍然繼續建造出所謂建築之類的東西,這應該只是從對建築辛苦的自我否定中,勉強擠出來的東西吧!」

  其中〈『住宅私有本位制』資本主義的崩壞〉一文,強烈抨擊因人們對於想擁有自有住宅的慾望,以及20世紀資本主義的興起,共同形成美國支配世界的動力,並由此產生建築式樣的繁複變化。然而,在泡沫經濟出現的時候,人們的慾望追不上高漲的住宅價格:「當察覺時,所殘留的,只是高騰不墜的地價、大幅的減價,或者附加價值這種不值錢的名稱」,因而導致整個社會的慾望瓦解與待解殘局。

  甚至說「所有古典的、正當的、認真的建築師,伴隨其個性的風格,一瞬間同時被消費掉了。大眾就是那樣易於厭煩,而且是沒有底線存在。」直接點出在商品化的建築世界裡,作為建築師的無力感。雖說是相當悲觀的說法,但也顯現隈研吾綜觀時代的批判與透析能力。

  隈研吾自稱是日本戰後第四代建築師,相對於前輩「磯崎先生和黑川先生以建築作為工業化社會的領導者,而受到社會尊敬。……相反地,我們在學生時代,最初因『石油危機』而墜落,等事務所設立後,馬上因『泡沫經濟崩壞』而墜落,從90年代開始,又因『箱型物批判』而墜落。在那墜落的時期,寫下了《十宅論》……等建築對社會讓步的書籍,我思考著有關讓步的方法,而且不得不思考。」

  這樣的「讓步的方法」,就是與現實對話方式的試圖再建立,因為慾望飽溢與頂天英雄的時代不再,所以必須更加認真看待真實的現實。隈研吾甚至認為:「在這25年之間,社會與建築的關係,翻轉了過來。這個關係,從所謂『社會之輝煌領導者』的建築,往『社會之敵』的建築演變而去。」也就是,他已接受建築逐漸成為「惡之創造者」這樣的事實了。

  於是,隈研吾延伸這樣「讓步」的思考,在2004年推出了《負建築》一書,對於阪神大地震、奧姆真理教事件、911恐怖攻擊事件,如何震撼了建築的存在本身,有著深刻的省思。也更具體把悲觀與負面的批判,藉由思想價值的轉移,積極地建立起正向意義,而這樣正/負間的轉變,接續在論述與建築設計上皆有展現,是隈研吾近期廣受矚目的原因。

  相對於評論的順遂發展,隈研吾的設計生涯起步就要慢些。1991年完成了集自身方法論大成的「M2」(原本為汽車公司的商業大樓,但在10餘年後被轉為「殯儀館」),不巧與泡沫經濟重疊,也因其後現代風格的色彩,以致於建築界並沒有給予高度的評價,讓他深感頓挫,但也因而「此後近10年裡,活動地點轉往了地方性的都市。不過,隈氏將這個挫折當作養分,確立了新的設計手法。」

  這樣的「新的設計手法」,可以拿2000年落成、已經被視為隈研吾代表作的「馬頭町廣重美術館」為例。這座建築物完全取用當地的杉木為材料,風格極其細緻也優美,展現一種「反霸氣」、卻又大器的柔弱美學可能,令人耳目一新。

  隈研吾這樣說明這件作品:「總之,除最終形態以外的部分,我想透過建築提出的建議是,選擇一種素材,它既可以重新提升當地的某部分產業,又可改善從事素材工作者的生活。這種事情其實是很重要的。由於和地方人士有了接觸點,所以不但可以從中學習,同時還了解到,透過建築使日本殘存的、有趣的素材及產業獲得重生,是有可能的。」

  這件作品也具體回答隈研吾長期在思考上的困惑,也就是在面對東方/西方、自然/人造、古典/現代、建設/破壞間的矛盾時,究竟應當如何應對。這樣二元主體的對立,本來也是此刻時代的大問題,隈研吾的回答,可以用他思考舊建築如何再處理時,提出以「灰色地帶」來回答物質的強弱性格,直接破解外在意識型態的對立禁錮。

  隈研吾說:「至於還用不到和歷史學者商量的程度,可是拆毀了又覺得可惜、處於灰色地帶的東西,便和房屋所有者商量。就從事設計的人來說,對於在那種灰色地帶裡的東西,感覺分外有魅力。因為,不論那一邊都是將毀壞的。由於有可能因作法不同而引起大改變,所以下手去做,會很有趣。」

  又接續說:「不想被誤解的是,不是因為是舊物質所以使用它,或者因為是舊物質,所以比較好這回事,而是因為考慮到物質的強弱。針對新而強的物質,該加上多少的柔弱度呢?或者該間隔多少張貼上去呢?如果貼得滿滿地,就顯得太強烈,若稍微隔出空隙再行張貼,就會變得柔和。」

  隈研吾以批判力強勁與靈活著稱,這也反映了他多樣難辨的身影,尤其近期更因生涯的蓬發狀態,必有分身乏術的挑戰,讓人不免擔心「負」的核心理念,是否會因之紛擾分歧。但是基本上,隈研吾是個一直能以不斷「開/合」作自我挑戰的人,成敗功過經常也皆在此,而且,他近期提出以「顆粒」、不以機能與造型來看待建築的態度,依舊讓人寄予想像。

  關於「顆粒」的想法,他是這樣說:「……所謂安穩,結果是一個能讓顆粒自由產生相互關係的結構。在日本,把那種生物性的粒子狀態稱為安穩,可以說是從事物的細節來保證其互補性。傳統的日本思考方法,不是非常生物性的嗎?」隈研吾特別強調細部的重要,以及其對於整體的有機關連,某個程度也是在做著「由內而外」、「由小而大」的一種建築宣示。

  那麼,隈研吾究竟是如何成為隈研吾的呢?他自己曾這樣回答:「剛好在2000年左右吧!是在設計廣重美術館和石頭美術館時。面對這樣的建造方法,我確信自己能很愉快地完成工作」。

  簡單地說,在文武兼修近二十年後,因為找到了廣重美術館的「建造方法」,隈研吾終於成為隈研吾了。
 

 

【重要公告】
詐騙集團猖獗,本公司網路訂書付款方式如訂單所示,無其他額外付款途徑。若讀者接獲不明人士以本公司名義索款,請務必來電27055066#843、#889求證。或撥打165防詐騙專線,本公司已向165防詐專線申訴。
【座談活動】
【座談活動】
【得獎訊息】
【得獎訊息】
【得獎訊息】
【得獎訊息】
【得獎訊息】
【新聞書評】
五南文化首頁取消/訂閱電子報| Copyright (c)2009 Wu-Nan Book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02-27055066  客服傳真:02-27066100 地址:106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339號4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