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不是那些可以用來判斷行為真假的程序,而是能有效運用這些行為現象,來回溯歷史脈絡,神入當事人問題意識與態度養成。而在選擇研究方法時,其中一個要問的關鍵問題應該是,研究資料是怎麼來的?這個問題可能比知道研究資料的真假更為重要,因為這種反省讓研究者認識到,自己乃是資料的主要建構者。 本書將討論社會科學家如何蒐集關於行動、動機、論述與情感方面的資料,並說明何以蒐集它們的方法與角度,在在影響知識的製造與傳播。參加修習社會科學的研究者,必須對自己所練習的研究方法,有深刻的反省能力,才能對所產生出來的知識,抱持謙卑、謹慎與開放的態度。
|
 石之瑜 現職: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學歷:丹佛大學國際研究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政策碩士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學士
|
第一章 社會科學研究的主體與目的 第二章 社會科學研究的對象與倫理 第三章 社會科學本土研究的知識論 第四章 社會科學本土研究的方法論 第五章 強客觀的社會科學知識角度 第六章 大規模量表調查的改進 第七章 焦點團體與深度訪談法比較 第八章 文獻內容分析的種類與技巧 第九章 統計迴歸分析的原則與檢討 第十章 數理形式理論的運用與瓶頸 第十一章 辯正分析與名家的控名責實 第十二章 精神分析對主體性的再詮釋 結語 社會科學方法取捨的新標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