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與人生
作  者╱
樊明德著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藝術系列
出版日期╱
2010/08/31   (2版 1刷)
  

若無法看見預覽文件請按此下載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957-11-5555-5
書  號╱
1J82
頁  數╱
264
開  數╱
20K
定  價╱
300



  本書的目的即在探索人性本質,以電影為藍本,置於社會學與心理學的架構之下檢視。對人的觀察視角何其多,再此僅專注的心靈的禁錮與解放,電影提供我們一個生動活潑、具體而特定的時空脈絡,有利於我們的觀察與反省,此書劇中的多位主角,歷經淬煉,最終都能超越禁錮,或許能做為我們尋找生命意義的參考。
  我不能告訴您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因為您是宇宙唯一的存在。生命意義必須告自我追尋、詮釋與實踐,先從瞭解自己開始,進而探索自己與他人互動的關係,然後才能在虛空中找到定位,知道自己何去何從。

樊明德

學歷
美國北亞歷桑那大學教育博士

現職
國立臺東大學初等教育系副教授

出版著作
教育學
心理與教育測驗
教育研究法
普通心理學
教育測驗與統計

第一章 影與人生
第二章 《令人討厭的松子》—生活是什麼?
第三章 《藍色情挑》—自由的真諦
第四章 《真情快遞》—走過生命的幽谷
第五章 《阿拉伯的勞倫斯》—命運操之在己
第六章 《戰地情人》—道德的真諦
第七章 《戀戀三季》—純真的呼喚
第八章 《駭客任務》—在虛幻與寫實之間
第九章 《刺激1995》—希望是危險的
第十章 《喜福會》─妳可知道自己的價值?
第十一章 《烈火情人》─受過傷的人最危險
第十二章 《預知死亡記事》─向命運吶喊
第十三章 《神父》─宗教的人格異常傾向
第十四章 《辛德勒的名單》─人的嗜血性格
第十五章 電影名句
附錄
參考書目

社會科學質的研

社會政策與社會
立法奪分寶典
社會福利行政
社會個案工作─
理論與實務
身心障礙社會工
作實務手冊
社會團體工作:
理論與實務




第二章 《令人討厭的松子》
生活是什麼?
前言
松子終其一生尋找愛情,由一個男人到另一個男人,那麼的專注,無怨無悔的付出,不幸的是,除了與理髮師短暫的愛情之外,竟沒有一個男人能欣賞、感激她的溫柔與愛。
為什麼松子的一生忙著追尋一段又一段的愛情卻不可得?這要從松子的小時候說起,那時,松子大約七、八歲,是一個天真可愛的小女孩。一天,松子的爸爸下班回來,帶著一盒禮物,松子喜出望外,不料,爸爸卻對松子板起臉孔,逕自拿著禮物上樓去,原來這禮物不是要送給松子的,而是要送給松子體弱多病、鎮日躺在床上的妹妹,父親的心中只有妹妹,出於擔心與憐憫,父親將全部的愛給了妹妹。
對於父親的偏心,松子充滿了怨懟,她努力讀書,企圖以優越的課業表現贏得父親的關注。長大後,松子順利考上國立大學,畢業後當上國中老師。這原本是當時女子可以走的一條平凡道路。
然而,命運之神卻對松子開了一個玩笑,在一次畢業旅行時,松子班上的學生偷了旅館的錢,為了保護學生,善良的松子竟替學生擔下這個過失,說錢是自己偷的,學校因此開除了松子。當時松子只有二十三歲,正當她的生命青春、茂盛的時候,卻因為這場意外而走向一個與多數女生截然不同的人生。松子的憨直蒙蔽了她對男人的視野,即使對所愛的男人多情,卻不斷地被男人拋棄,而過著一個充滿失落感的破碎人生。

我回來了
其實,松子是一位善良而單純的女性,她的要求並不多,她只希望有一個小小的家,能夠跟她心愛的男人在一起,這是所有女性企盼的平凡願望,希望能夠愛人,也能被愛。
解雇後的松子,每每遭遇到種種困境,她總想回家獲得一絲絲的慰藉,然而,松子卻回不了家。松子自幼得不到父愛,長大後便將積壓多年的怨懟轉嫁在無辜的妹妹身上,在一次劇烈的爭吵後,松子咒罵妹妹,憤而離家出走。松子的家人對她相當地不諒解,從此,松子回不了家。
松子無法像多數人一樣,獲得家人的愛,甚至無法再踏進家門,是她這一生最大的遺憾。在電影中,重複著松子渴望回家的心願,日本話「tadaima」(我回來了)原是許多人回家時都會禮貌上喊一聲的日常用語,不過,對松子而言,卻是如此的沉重。松子去世後,在導演的想像中,才能登上前往天國的階梯,在階梯的盡頭,已去逝多年的妹妹,敞開胸懷,迎接她的姊姊,這時的松子,終於能以平常的心對著妹妹說:「我回來了」。

令人討厭
松子之所以令人討厭,有其淵遠流長的時、空背景。第一次最令家人討厭是因為她把父親的偏心怪罪在妹妹身上,一點也不體諒妹妹的體弱多病。
在遭學校解雇後的十七年中(二十三到四十歲),她不斷的與人同居,過著充斥暴力、沉淪的生活,而這種沉淪的生活是被家人輕視且不容於道德尺度的行為,令人嫌惡。
其中一個松子深愛的男人--龍,他原本是松子的學生,當年就是他偷了旅館的錢。後來龍加入黑社會,在一個滂沱大雨的夜晚巧遇松子,龍在車上向松子坦白,其實學生時代就已暗戀老師,寂寞的松子沒有多做考慮就投入龍的懷抱,以為她找到了幸福。
松子對龍言聽計從,或許這是出於她對龍的愛,也或許這是當時傳統的婦德。在黑社會打混的龍,對松子並沒有一點基本的尊重與體貼,松子總是順從龍的要求,與不認識的男人上床,或是協助運送毒品。
松子對這些有違道德、危險的行為總是甘之如飴,分不清是愛還是傻。從電影中可以看出,松子對龍傻傻的愛,愛得很專注,也荒唐。有一段插曲可以表現松子近乎瘋狂的浪漫思想,龍因盜用黑社會組織的錢遭到追殺,匆忙逃命的龍在外打電話給松子,要她立刻回家收拾物品到旅館與他會合,此時,黑道追到門口,眼見情勢危急,松子跳窗逃逸,摔傷了腿,然而在疼痛之外,卻有一股更巨大的幸福感洋溢著松子,松子認為可以為心愛的男人如此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隱退
這是一種矛盾、墮落的情感,在浪漫的狂喜中,隱藏著無可救藥的自虐。
直到松子四十歲時,因為出獄的龍賞了松子重重的一拳,才打醒了松子這一生追尋被愛的幻想,她終於了解,這一切的追尋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為她總是認不清楚所愛的人的本質,總是天真的相信,不斷的付出會得到相等的回報,一再地被欺騙,卻一再地相信人,從未從錯誤中記取教訓。
松子四十一歲時決定,要斷絕一切與人的互動,全然地從這世界隱退。因為她不再相信人,也不再相信自己有任何被愛的可能,她找到一棟臨河的出租房子,因為這條河很像家鄉的河流,松子經常在河邊漫步,凝視著河川,回憶兒時遙遠的記憶。
對人性徹底的失望,也認為自己不可能被愛,松子索性全然地放棄自己,她不斷地吃零食,變得很胖,不整理自己,弄得全身髒兮兮,也不倒垃圾,甚至覺得呼吸是一種累贅,至此,松子成為一位徹頭徹尾令人討厭的人。

松子是神
這樣一位令全世界討厭的人,很意外地,卻有兩個人認為松子是神,一位是松子的前男友龍--那位對松子暴力相向的黑社會分子,以及松子的姪兒--在松子死後,奉父親之命來整理姑姑遺物的人。
龍並非對松子的處境全然不了解,也不是不愛松子,他也知道松子善良。當年松子為了保護偷錢的學生而被迫離職,以及多年來松子對自己無怨無悔的付出,這些龍都能體會,可以說,在這個世界上,也只有松子願意不嫌棄龍的黑社會身分,他的粗暴,他的不可理喻,還能全心全意的愛他。能夠被這樣溫柔的女人所愛,其實,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
龍曾經年少輕狂過,也常常辜負松子,但最後龍覺悟了,可惜松子已不在人世。在絕望中,龍將他對松子的肺腑之言傳達給松子的姪兒--笙,引導他從另一個角度審視松子的一生,這些原本只有龍才知道的往事,改變了笙的觀點,笙以龍的觀點為基礎(松子是神),從相關人士的訪談中,一點一滴拼湊起松子一生的全貌,才了解原來在討厭的背後,隱藏著一顆良善的心。因為善良,松子願意一再原諒那些欺壓她的男人,也因為善良,她願意一再為所愛的人付出。
所以,松子是龍的救贖者,也是龍的神、愛的化身。
笙說:「我不清楚神究竟是什麼?也沒有想過,但是,如果這個世界上有神,像姑姑這樣給人帶來歡笑,讓人打起精神,去愛人,但自己卻總是傷痕累累,孤獨,一點也不時尚,神如果就是這樣遲鈍的人,我覺得,即使相信那樣的神也不錯。」

監獄生活
松子的某任男友不但花光了她的積蓄而且公然帶女人回家,在一番爭執後,松子殺了這位男人,被判服刑八年,那年松子才二十六歲。
獄中的生活非常制式化,不論是起床、吃飯、燙衣服、睡覺……等,大家都是同一步調,精確的像時鐘一樣,在這裡,人只能想像自己是一位機器人,沒有一點屬於自己的空間,更不用說,有任何夢想的存在。生命,在此時此刻,一片的空白。
電影以一首歌曲很深刻的描述此種機械化的生活,曲中不斷的提問:「What is life ?」(生活是什麼?),這不僅是對當時被關在獄中的松子及囚犯心情之寫照,其實也是對世間某些過著制式化生活的人們的提問,雖然,這些人沒有生活在監獄中,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過著相同的生活模式,卻從未驚覺這樣的生活模式有無任何的價值可言?

人的價值
松子的哥哥在松子去世後從未掉下一滴眼淚,打從一開始他就埋怨松子對生病的小妹久美惡言相向並離家出走,之後,沉淪於色情行業的松子,竟然殺人。對松子的哥哥而言,松子的一生簡直毫無價值。
在不斷的被男人拋棄,又回不了家的情況下,中年的松子絕望的相信自己是個毫無價值的人,她在牆上寫下很後悔自己被生下來的字樣,她真希望自己從未來過這個充滿失望、挫折的人世。
松子的獄中友人(東惠)告訴笙,松子有一種悲涼心境:「不管哪一個女人,都希望自己是白雪公主、灰姑娘,憧憬著這麼可愛的童話,然後被命運的齒輪帶著轉,儘管憧憬著天鵝,最後卻變成黑色的烏鴉。明明人生只有一次,這個童話也太殘酷了。」
然而,尚未經過人生波折的笙,卻對只見過一次面的姑姑充滿了同情,而對這位看似徹底失敗的松子,有另一番獨特的解讀,笙說:「人的價值,並不在於能得到多少,而是,在於能給別人多少!」從這個角度看,松子的一生顯現出除了頹廢、失敗以外,另一種別具意義的生命:自我犧牲。松子無怨無悔地為所愛的人付出一切,甚至願意和他共赴地獄,是令人敬佩的。這樣的執著與堅定,世間少有。
我們對是非的判定並非是絕對的。同一件事,由某個人來看是好的,可是,對另一個人來說,卻未必是好的。同樣的一件事,可能同時存在著不同的兩面評價。
我們無法同時滿足兩邊的人,我們只好作一個選擇:哪一邊的人才是我們心中最在乎的人?而我們的行為,只要能滿足於我們所關心的人,也就不必在乎這世界的看法,這就是善,這也就是笙所想表達的。這樣的想法看似自私,但社會不見得在乎個人的感受,不見得能體諒個人內在幽微的心境,所以,何必在乎?
雖然松子死的淒涼,但如果她在天上有知,看到侄兒對自己如此的同情、理解,將會感到無比的欣慰,在人世間的種種苦難也會隨風而逝。


第三章 三色電影
愛是孤獨的救贖
簡介
所謂三色電影,是指波蘭電影詩人奇士勞斯基依法國大革命所提口號--自由、平等、博愛三個主題所拍攝的電影:《藍色情挑》、《白色情迷》與《紅色情深》,電影的原名簡潔,分別為《Blue》、《White》和《Red》,但國人在翻譯此三部電影片名時,加入一些煽情的字眼,喪失原片名應有的味道。
《藍色情挑》討論的主題是-「什麼才是真正的自由?」女主角茱莉因為一場車禍失去了丈夫和女兒,在絕望中,她企圖自殺以便從痛苦中獲得解脫,卻因沒有足夠的勇氣而倖存下來,為了超越對親人思念的痛苦,她企圖斬斷與過去相關的所有連繫,變賣家產,丟掉物品,獨自一人搬到沒人認識她的小鎮居住,不再與過去認識的人聯絡。
但這一切的努力並無法幫助她超越痛苦,過去的記憶如影隨形地跟著她,總在不經意時,突然在她的腦海中一幕幕的閃現,茱莉的心仍然被牢牢地禁錮在往事之中,逃避並非克服悲傷的良好方法。
《白色情迷》探討的主題是平等。影片一開頭就選擇執行平等的機構--法院 作為故事的起點,男主角卡洛原是一名波蘭知名的美髮師,在與美麗的法國妻子多明妮各結婚之後,搬來法國居住,卻因為一時的不適應而無法在床第之間滿足妻子的需求,多明妮各以丈夫無法履行義務為由控告他並申請離婚,她領光了卡洛的積蓄,偽造理髮店失火,將卡洛逐出家門。孤苦無依的卡洛沒有想到離開家鄉之後,竟然會因為婚姻的問題而淪為街頭的乞丐,不論在法院或是日常生活中,他都成為被強勢妻子壓迫的對象,只因為他是一位外來者,就活該受到如此不公平的對待!天理何在?
《紅色情深》是這三部電影的結尾,雖然在敘述上仍少不了對人性最深沉的內在進行解剖,但因為是終曲,奇士勞斯基特地在女主角范倫媞娜的身上加入一些人性光明的特質,她善良、純真、不世故。奇士勞斯基想以她給沉淪的人性帶來一線的曙光,告訴觀眾,儘管人性充滿了背叛與不確定性,但亦有光明的一面,善與惡並存在我們的心中,行善或作惡只在我們的一念之間,我們還是有選擇的。
我們之所以把這三部影片放在一起討論,是因為這三部影片在本質與風格上具有強烈的關聯,可以視為同一首樂章裡的三部曲,必須統合在一起聆聽、詮釋才具有意義。

意外的人生
在《藍色情挑》中的茱莉聰明而善良。她的丈夫是歐洲著名的作曲家,當時正在譜寫歐洲統合大樂章,茱莉在作曲上的才華並不亞於丈夫,傳聞丈夫所發表的曲目中,有些是茱莉捉刀的。
導演奇士勞斯基的電影一向具深刻的人文關懷,這三部電影富含哲學味道,對看慣好萊塢式、過度商業化電影的人而言,嘗起來並不是這麼可口。為了專注於人性內在深沉本質的探索,奇士勞斯基儘量減少無關因素的涉入,電影中很少看到令人目炫的燈光效果,或是令人心驚的打鬥動作,只是少數主角們在類似一般居家環境中的簡單對話,然而,在這單純的表相下,卻隱藏著波濤洶湧的人性掙扎,是必須有耐心與智慧的觀眾才能提起興趣去發掘的。
奇士勞斯基在三部電影中加入許多意外,以此作為試探人性的媒介,畢竟,在平順的生活下,人總是隱藏他真正的本質,惟有透過極端的境遇才能展現出來。而奇士勞斯基想透過茱莉訴說人性正面的各種面相,就是經由車禍意外所引發的。
隱居於公寓的茱莉,無意中發現丈夫生前背著她與一位女法官交往,而對方竟然懷著丈夫的遺腹子。這讓茱莉很矛盾,以前不知道丈夫的隱情時,她可以好好的思念丈夫,然而,當丈夫生前的外遇曝光後,她再也無法全然去愛、去懷念或是去忘記她的丈夫。一團疑問在她的心中湧起,這個女人長得什麼樣?丈夫比較愛自己還是他的情婦?
在奇士勞斯基的眼中,人基本上是不值得被信賴的,人充滿了不確定性,即使在任何不可能的情境下都有可能背叛。茱莉的婚姻美滿,但丈夫仍被叛了她。在《白色情迷》中,多明妮各本應對初來法國的丈夫多所照顧,只因他暫時無法人道,即不顧一切地拋棄丈夫,婚姻誓約沒有起任何作用。而在《紅色情深》中,有年輕時的老法官,無意中發現女友雪白的大腿間夾著男人的軀體,又是另一次背叛。在奇士勞斯基的電影中有太多太多的背叛,不禁讓人懷疑,其實,背叛才是人性真正的本質?

命運的重覆性
在三色電影中,一些原本不相關的人物,也因為這些巧合而發生關聯,甚至更改他們自己的命運。有一次,年輕時的老法官在劇院看表演時,突然有一本書落下,翻開的頁面正好是隔天考試的題目。奇士勞斯基更刻意安排很多巧合,讓三部電影中的主角們一起現身,好像這些故事就發生在同一個社區,例如在《藍色情挑》中茱莉前往法院看丈夫生前的情婦時,剛好聽到《白色情迷》中卡洛向法官抗辯的話:「公理何在?」
奇士勞斯基有意無意中,洩露出他對這些大大小小的意外(命運)之看法,就是命運的重覆性,例如在《紅色情深》中同時出現了老法官與年輕法官,當講到老法官年輕時女朋友的背叛,電影中出現年輕法官爬上女朋友住的樓房,發現女朋友正與別的男人上床。兩位法官的命運幾乎相同,只是不知道年輕法官是否會步上老法官的結局,過著孤獨的一生?

博愛
奇士勞斯基為茱莉創造了一個獨特的困境,以此說明了人在遇到類似的困境中,以博愛解決問題的可能性。
在處理丈夫背叛的難題上,茱莉表現出異於常人的仁慈態度,她去法院探望丈夫生前的情婦,儘管情婦當面表示丈夫生前是比較愛她的,此舉讓茱莉燃起了強烈的妒嫉,然而,在一番的思考後,茱莉仍然將丈夫名下的豪宅過戶給丈夫生前的情婦,並希望即將出生的嬰兒能冠上丈夫的姓,並叮囑情婦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茱莉原諒了丈夫的背叛,同時也從怒火中解放了自己。
茱莉對丈夫情婦的仁慈行動雖然一般人很難做到,卻是奇士勞斯基寄予人類的深刻期許,人類的許多紛爭源自於人與人之間、種族與種族之間過度的本位主義,或許,透過如茱莉般,處處為他人設想的博愛行動,可以泯除彼此的紛爭。

最終的自由
在西方文化中,自由一向是人性中最珍貴的特質,派曲克.亨利(Patrick Henry)曾說:「不自由,毋寧死」。羅曼羅蘭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亦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這些話充分體現西方文化中追尋自由的渴望。
然而,什麼才是真正的自由?這是一個見仁見智,會隨著不同情境與文化而變化的複雜問題。而且,很可能是一個無法完全達到的理想。然而,奇士勞斯基引用哲學家康德的說法,提供觀眾一則參照的標準:外在自由與內在自由。
康德認為人並非完全受制於他所處的外在環境,人可以利用他先天的認知,去經驗、去判斷並且去選擇對自己更有利的作為,以提升自己的存在價值。
奇士勞斯基舉例說明外在自由與內在自由間之差異,他說,外在自由跟環境、體制、文化等有關,例如我們必須取得他國的簽證才能自由的進出他國,這是外在自由;外在自由具有很多的特殊性,例如各國對發給簽證的條件有不同的規定。而內在自由則是指心的自由,個人可以不受外在種種因素限制而自在的活著,是屬於內在自由。內在自由具有普通性,即使在不同的環境中,只要有心,也可以努力追求內在的自由。對奇士勞斯基而言,內在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由這個角度觀察,搬到小鎮居住的茱莉仍然無法走出過去的傷痛記憶,只是單純外在環境的改變仍無法解決她的問題,茱莉必須改變內在的思維,才能獲得最終的自由。由於丈夫生前是個國際知名的音樂家,一位女記者不斷打聽茱莉的下落,想了解譜了一半的歐洲大樂章稿件的下落,記者認為丈夫的才華是世界共有的,不應被遺棄。
這令茱莉很苦惱,想揮又揮不掉,時時有人提起她的過去。然而在丈夫生前好友的激勵下,茱莉最終明白,想逃的始終逃不掉,只有積極面對才能化解心中的恐懼,於是她決定與丈夫生前好友攜手合作,共同譜完未完成的歐洲共同大樂章。影片最後,在樂章的澎湃聲中,茱莉終於放下心頭的巨石,她超越了過去,邁向人生的新頁。轉變對事情的看法與作法,讓茱莉獲得最終的自由。
意義治療大師法蘭克(         ),認為我們可以透過三種方式創造自身存在的意義:(1)經驗性價值:由體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給予自身存在的意義(例如旅行);(2)創造性價值:由創造性活動,建構自身存在意義(例如畫畫);與(3)態度性價值:由改變自己的態度,從怨恨命運到接受命運,獲得心靈的平靜。在茱莉的掙扎中,我們觀察到態度性價值與創造性價值的運作。茱莉對車禍的最初反應是無法接受,她曾做了許多消耗能量卻沒有治療效果的行為,包括自殺、搬離住所,與隔絕熟人的關切等。到最後,她終於明白這種一味逃避的態度無法解決問題,茱莉只好轉變態度,以面對的方式解決問題,而終於走出車禍與丈夫外遇的陰影,重拾生活的樂趣。這即是法蘭克所謂的「態度性價值」。
另外,當茱莉決定譜完歐洲大樂章時,開始將注意力轉移到創作身上,在電影中可以看到茱莉一臉專注的模樣,與先前痛苦不安的表情形成強烈的對比。當茱莉聽到電臺傳來她所譜的樂章時,一股幸福感油然而生,那段掙扎的歲月就此告一段落,而這就是法蘭克所謂的「創造性價值」。

孤獨的人生
另一個橫跨三色電影中的元素是孤獨。所有看過《紅色情深》影片的人都會對老法官這個角色留下深刻的印象,孤獨與冷漠是老法官性格的寫照。老法官將自己隔絕在幽暗的房間裡,用竊聽器窺視外在大千世界。他的孤獨源自他大學時代女友的背叛,他不了解,在看似平靜美好的關係中,為何美麗的女友突然與別的男人交往?於是老法官這一生存在的目的,就是透過各種方法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女友為何突然背叛他?」
女友的背叛將老法官推向對人性全面失望的起點,之後,老法官在辦案的過程中,一再加強他對人性本惡的假設,在法庭上,他從來不知道兩造雙方誰講的是真話,到最後,老法官發現,唯有透過竊聽的方式才能探出真相。直到退休後他仍保留這項嗜好,老法官甚至在房間中加裝擴大器,像聽歌劇般慢慢欣賞鄰居間的私密對話,透過這些對話,更加證明了他人性本惡的信仰。他能精準的預測被竊聽對象們的命運,以及他們心中最深層的渴望,然而,因為是竊聽,他只能扮演一位冷漠的旁觀者,無法對電話那邊徬徨無助的人提供任何的協助。
在奇士勞斯基的眼中,老法官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個案,而是,世界上有許多像老法官一樣對人性徹底失望的人,最終從人群中撤退出來,封閉自己的心房,即便與人群仍有某種形式的互動,卻始終帶著難以掩喻的冷漠與疏離。

愛是孤獨的救贖
然而,就像博愛一樣,奇士勞斯基試圖給予孤獨人生開立一個處方──愛,他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背叛與寂寞等問題,只有透過愛才能獲得解決。奇士勞斯基創造了一個角色──范倫緹娜,以說明這個概念。在《紅色情深》中范倫緹娜是日內瓦大學的學生,性格純真而善良,象徵著人性中潔白光明的一面。奇士勞斯基讓她扮演救贖者的角色,在無意中涉入老法官的生活,然後以她的純真與關懷改變老法官的信念,讓他在生命中最後的歲月裡,重新感受到人性的溫暖與愛。
范倫緹娜在開車途中不小心撞傷一隻狗,她依狗身上的名牌找到老法官,不巧,老法官正在竊聽鄰居的電話,她以為老法官的祕密被人突然發現時,會羞愧地無地自容,沒想到老法官卻振振有辭的向她解釋竊聽的原因,並且大方的邀請她一起,受好奇心驅使,她開始嘗試竊聽,也因此開啟了范倫緹娜對人性另一層面的探索。老法官告訴范倫緹娜,儘管某位先生有著賢淑美麗的太太、可愛的女兒,不過他真正的最愛卻是在遠方的另一位男士,在電話中,可以聽到兩位男士親密的對話。老法官寫下地址,挑釁范倫緹娜依地址找到這位無辜的太太,去告發她的先生!范倫緹娜找到這家人,不過面對這位親切善良的太太時卻開不了口,老法官告訴范倫緹娜,太太遲早會知道真相,但是,他們是無法能有什麼樣的作為去協助這對夫婦。
雖然老法官一直想將人性偽善的信念灌輸給范倫緹娜,然而范倫緹娜並未因此對人失去信心;雖然老法官不願照顧受傷的狗,但范倫緹娜卻出於憐憫心,細心地加以照顧。她跟老法官分享她的心事,甚至邀請老法官參觀她的服裝表演,多少年來,老法官一直過著孤獨的生活,而一位純真的少女無意中闖進他的世界,以她的關懷行動改變老法官的認知,漸漸地,老法官也開始關心范倫緹娜,建議她搭船去英國比較安全,並幫她留意氣象報告,法官原本冷漠的心,起了很大的變化。他曾新找回對人類的信心,也明白了「人並非總是不可靠的」。

因果循環
在《白色情迷》中的多明妮各與茱莉及范倫緹那截然不同,她美豔、現實且不忠誠,是一朵帶刺的玫瑰。奇士勞斯基在片中以較誇張、詼諧的方式來詮釋平等的概念。
對奇士勞斯基而言,天下沒有絕對的平等,平等與自由、博愛這些理念一樣,都是供給人們奮鬥的理想而已。平等不僅是政治上的權力平等而已,我們亦可用平等的天平去衡量我們所有生活的面向,例如婚姻關係中兩性之間的權力運作,是否符合平等的原則,而這就是《白色情迷》所要探討的議題。
雖然,引爆多明妮各與卡洛間離婚訴訟的因素相當的特別──卡洛陽痿,但是我們可以很明顯地觀察到兩人在婚姻關係中的不平等。當然,從人道的立場,我們不能批評多明妮各的做法,因她也有權維護自身利益,但從卡洛的立場而言,法庭明顯偏袒多明妮各,而法庭之所以判決不公,源於卡洛來自相對較為落後的波蘭,是國與國間的不平等,造成法院的不公。
不過冷漠的多明妮各並沒有好下場,她因貪圖卡洛的財富而被設計入獄。回波蘭後成為暴發戶的卡洛,為了報復前妻,寫了假遺書,裝死,計誘多明妮各前來。在旅社中休息的多明妮各突然發現卡洛出現在自己面前,成為暴發戶的卡洛重振男人的雄風,與前妻一夜溫存後,先行離開,留下多明妮各。次日,警察登門,以多明妮各謀殺前夫的罪名逮捕她,關入牢房。
多明妮各加諸於別人的痛苦最終回到自己的身上,我們也可以說,在多明妮各身上看到因果報應的平等性。

人性的矛盾
在奇士勞斯基的眼中,人性充滿矛盾,人可以像老法官一樣,對人性充滿了失望,不期望愛,也不對人付出,但卻也常常期待能再度獲得溫暖。
在《白色情迷》中的卡洛就具有這樣的矛盾性。一開始,卡洛是一位落魄的男人,流落街頭,分文不值。原先在波蘭家鄉生活舒適的他,卻在異國走到生命的盡頭。如果我們可以想像一個人所可能遭受到的最大屈辱,其實都發生在卡洛身上,被趕出家門的卡洛仍惦記著美麗的前妻,以僅剩銅板打電話給多明妮各,希望能夠聽一聽前妻的聲音,不料話筒的另一端中卻傳來前妻與男人做愛的聲音,由卡洛的遭遇可以理解他之後的報復行動。
卡洛與多明妮各間的許多行為是荒謬的,在於他們之間既相愛卻又互相報復,難以理解。由卡洛在波蘭發達後仍念念不忘前妻,以及當多明妮各被關之後,卡洛帶著望遠鏡前去探視來看,卡洛一直是愛著多明妮各的;另一方面,多明妮各遠從法國到波蘭卡洛的墓前祭拜時,流下兩行眼淚,以及在監獄窗前以手勢向卡洛表示,請等她出來後兩人重新來過,這種種的跡象看來,多明妮各也是愛著卡洛的。
那何苦他們不給對方一些相處的機會?非得使用這樣極端的方式來考驗彼此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