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原住民族群甚多,每一族群皆有不同的歷史傳承、地理環境、文化模式,因此在社會文化特質上,各有獨到之處,不宜視其為單一同質性團體來認識與理解。本書專注於排灣族一族,以探究族群在教育適應上目前面臨的問題,及其傳統教育所富涵的精神與旨趣。希望藉由審視現狀、回顧過去,從中發現提升未來教育品質的可能方向。 本書自社區概念切入,視社區為教育措施運作的重要脈絡,從「脈絡化」觀點去探討排灣族教育的諸多面向。也就是說,透視排灣族社區環境中所存在的政治運作、社會結構、思想信念,並且把這些錯綜複雜的網絡所形成的價值體系視為脈絡,來進行教育研究。 更要緊的是,本書是一個民族誌研究報告。作者相信,無論是以傳統民族誌或詮釋民族誌對教育問題進行深度瞭解,都有其重要性。因為它不僅增加吾人對不同文化的理解,更打開己文化與他文化間的對話空間。通過它,溝通朝雙向展開。
|
 現職: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產業經營學系教授兼進修學院院長 學歷:美國新澤西州州立羅格斯大學教育學博士
|
第一章 序論:民族誌研究法 壹、意義的尋求 貳、民族誌研究方法及紮根理論 參、從傳統民族誌到詮釋民族誌 肆、關於我的研究 第二章 社區與學校:理論之連結 壹、理論基礎 貳、相關研究發現 第三章 排灣族社區與學校之互動關係:課程與文化 壹、絲堤村與絲堤國小的地理人文環境 貳、國家教育體制中的排灣小學 參、排灣族社區氛圍中的排灣小學 第四章 排灣社區策略與學校教師角色 壹、社區與學校之策略關係 貳、學校教師之角色 第五章 排灣傳統教育觀之詮釋研究:種子精神再發現 壹、資源與環境之教育意涵 貳、神話傳說之教育意涵 參、婚姻、長嗣及頭目制度之教育意涵 肆、種子精神再發現 第六章 結論、建議與反思 壹、結論 貳、建議 參、多重意義之民族誌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