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數位讀漢文學
作  者╱
邱詩雯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
2025/09/23   (1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626-423-861-8
書  號╱
1XQB
頁  數╱
168
開  數╱
20K
定  價╱
350



◎穿越七大文學主題,漫遊漢字文化圈,融合AI視野,開啟古典與未來交會的文學新旅程。

本書從七大主題出發,漫遊東亞漢字文化圈,與AI對話,帶領讀者踏上一場交織古典與科技的文學旅程。內容涵蓋文學的起源、傳播方法、作者意識、讀者參與、音韻表現與翻譯改編,展現文學如何在歷史與地域間流動再生。每個主題設有「文學旅行」與「鑑往知來」單元,穿梭時空,連結經典與當代,引導學生思辨創作方法與文化想像的邊界,開啟文學與科技交會的嶄新視野。

邱詩雯
臺北人。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博士,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曾先後服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並於國內外期刊、研討會發表論文研究數十種。獲得科技部獎勵博士候選人撰寫博士論文獎助、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績優獎勵、臺灣華語文教學學會年輕學者論文獎。研究興趣為數位人文、史記、華語文教學,希望能持續探討數位科技對於人文研究和教學的侷限與極限。

序   在說故事之前

第一講 物質文明與文學發展
    文學旅行:東亞中的漢字
    鑑往知來:從筆者變成鍵盤俠

第二講 文學傳播的途徑與方式
    文學旅行:《海南雜著》的多國翻譯
    鑑往知來:AI翻譯中的文化密碼

第三講 作者的自覺與定位
    文學旅行:《世說》體在日本的變奏
    鑑往知來:AI共作的寫作倫理

第四講 文學作品與讀者的關係
    文學旅行:《金雲翹傳》的東亞行跡
    鑑往知來:作者與讀者的共筆時代

第五講 文學與音樂的關係
    文學旅行:日韓越課本中的唐詩
    鑑往知來:AI語音與文學雅化的逆旅

第六講 文學流派與文學運動
    文學旅行:星馬的古典漢詩
    鑑往知來:大型語言模型的文化邊界

第七講 文學原著與翻譯改編
    文學旅行:滿大人與《西遊記》
    鑑往知來:AI的文學改編新想像

中文閱讀與表達
─人文素養
臺灣客語概論
生命越讀─大學
國文選
我是誰?─一本
小書也是一本大

文學批評關鍵詞
:概念•理論•
中文文本解讀
文學概論




第一講 物質文明與文學發展

文學是什麼?抒情與敘事的交錯

  文學從何而來?我想許多人都會想到《詩• 大序》的一段話:
  《詩.大序》(節選)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詩是人內心情感的展現,當心有所感時,便會透過言語表達。若言語無法完全表達,便會歎息;歎息仍不足以表達,就會歌唱;若歌唱仍然不足以表達,便會不自覺地舞動手足,展現內心激動的情感。上面這段話,將人心中所思所感表現於外在形式的層次,層層推演出來。如果說這段話演繹了文學的來源,表達了古人對於文學起源的理解,那麼,我們不禁要追問:如果這種情動於中而形於言的產物可以算是廣義的文學,那麼,它是什麼時候開始被記錄下來的呢?

  孩提時,我們透過聽故事來認識世界,而人類的文學發展也是如此。最初,文學依靠口耳相傳流傳,沒有固定的記錄方式。後來,隨著文字的出現,故事開始被書寫下來,不再只憑著記憶傳承。從口述到書寫,文學逐漸形成。所以,文字是文學的載體,有了文字,我們才能將心中所思所感記錄下來,傳承下去。

  漢字,起源於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並在古代東亞廣泛流傳,成為東亞文明的重要載體。那麼用漢字寫成的文學,當然也有起源於中國,與東亞各地的交流。甚至隨著人的移動,有著更進一步與世界的交會。正本清源之後,才能明辨一本萬殊的萬象風景。所以我們要先從源頭開始,看以漢字書寫的文學有怎樣的特徵?發展出怎樣的類型?有著什麼樣的變化?對不同地區的人們有什麼樣的發展?又有哪些持續影響著我們今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