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法津梁─智永〈千字文〉真草對照要義
作  者╱
黃明理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
2025/08/12   (1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626-423-015-5
書  號╱
1XPF
頁  數╱
224
開  數╱
20K
定  價╱
350 (特價 277)


黃明理(196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致力於傳統文人型態研究,著有《范氏義莊與范仲淹──關於范仲淹儒學史地位的討論》、《儒者歸有光析論》、《「晚明文人」型態之研究》等書,並觀察清代《四庫全書》謄錄動員、抄寫等狀況,有單篇論述發表。講授「晚明小品」、「明清八股文」文學課程外,旁及寫字教學,擔綱「寫字與書法」、「書法研究」、「文字布置與文雅生活」、「書法與身心紓發」、「書法專題研討」等帶狀課程;又推廣硬筆書法,撰有系列臨寫歷代楷行書名帖練習簿。

目錄

作者序

壹、引言
一、草書何以必要?
二、如今誰有學習草書的需要?如何入手?

貳、關於草書的研發與傳播
一、草聖張芝(?—192)為何留言「匆匆不暇草書」?
二、「刪難省煩,損複為單」,被刪省的對象是什麼?
三、「刪難省煩」,只是刪減隸楷筆畫嗎?
四、筆畫與基本筆形:如何分析隸楷單字的成分?
五、連帶與游絲:除了筆畫部件,書寫過程還可減省什麼?
六、口框與點化:以最小筆形替代口框部件,便捷效果如何?
七、筆順與移位:調整書寫運行順序,對便捷化有何助益?
八、楷草對書:草法如何記錄、傳播與學習?

參、智永〈真草千字文〉逐字草法顯示
一、製表說明
二、〈真草千字文〉楷字草化析解表

附錄一 楷書基本筆形再認識—論寫字教育一個重要的環節
附錄二 左書左字論

羊與貓的旅行:
看見國語課堂教
學的新風景
華語趣味成語
文藝涵養與表達
暨情•享讀
青春悅讀─文學
與生命的對話
大學國文I:探
索ᦊ
1;跨域




壹 引言
一、草書何以必要?
  草書是漢字書體之一,它的出現比楷書要早,而在楷書成為規範字、初學入手字的時代中,草書猶然盛行;時至今日,雖然認識草書、能寫草書的人驟減,但這種書體仍不時出現在文字展示場域。將近兩千年的存在,漢字草書體,必然有它所以存在的道理。
  從書寫活動本質來看,文字是記錄語言、傳達情思的工具,情思無聲無形,語音在錄音設備尚未出現前無法保留,必須依靠文字為載體,所以,完成意義內容的紀錄,達到傳達的目的,是揮筆書寫的首要重點。而大凡工具莫不講究便利性,工具始造或許操作複雜,費時太多,必然經歷一再地修飾改革,漸趨平易。至少已應用三千年的漢文字,做為記錄工具,其書體字形由古至今的變遷,確實可以印證這一點。
  關於文字,最近一波的大改變,主要是「形諸文字」方法上的邁進。上千年來,天經地義執筆寫字的方法,在近現代社會漸漸消替,利用機器以鍵盤敲打的「形諸文字」,幾乎成為新人類的日常。跨歷二十世紀最後二十年至現世紀二○年代的人們,應該可以明顯感到改變。為了方便敘述,不妨將往昔除印刷外文字專憑執筆手書的時代,稱名為「手抄年代」。從手抄年代讀書人寫字習以為常,演變到今日舉凡辦公、教學、寫信、為文,無不利用鍵盤敲打,甚至新型手機通訊以語音輸入轉化為文字,「形諸文字」的方法,可謂從手工進化到機器操作。機器取代手工,人們產出文字載體的方式,跟工業時代以降各種生產方式的改變,如出一轍。其來源無非是人類圖謀便利的想望。從古到今,寫字人思考如何讓「形諸文字」更方便的念頭,恐怕從沒斷過,只是操觚揮毫歷時相當悠遠,百年千年才發展到如今的景況。但大改革的技術,絕非一夕降臨,逆想可知,在長遠的寫字期間,必然也有一蹞一步的改變,以滿足追求效率的欲望。漢字草書字體,相較於早先的篆、隸,明顯簡易,它毋寧是根植於圖求便利的人性而產生的。
  而歸根究柢,不只草書是圖求便利的產物,相比於周秦篆書,漢代主流書體隸書,在「形諸文字」的便利性上也是有所增強的。前後兩種書體寫法的改變:原本彎曲繚繞的線條書寫,逐漸被橫豎方折的筆畫取代;原本隨物詘曲欲象其形的具象傳達,替代以成套的較為抽象的筆畫符號;原本複雜的文字結構方式也多被簡化—一望可知後出者容易書寫,較有效率。循著隸書便捷化篆體的改革軌跡,草書是將隸書再行簡省的後續工程。開展漢字的歷史,經歷籀、篆、隸,再出現章草、演化出今草,諸體遞嬗,後出者無不是書寫求快的產物。手抄年代,還想不出執筆寫字以外的方便法,那麼,可以快速「形諸文字」的草書,必然成為眾多文書工作者所倚賴的工具,並隨著實際使用而定型與修正管理。
  何以要管理呢?蓋快速書寫,如果沒有方法,其弊也潦草;沒有共同遵守的方法,其弊也各行其是而彼此不解。潦草之極,不利辨識;彼此不解,則傳達無功。終究欲速不達,適得其反,因此,篆草也好,章草也好,今草也好,在書寫快速的同時,必有著眾多使用者默契於心的約束,存在一種約定俗成的管理機制。要求字體具足辨識度,約定筆畫的意義,以避免草率淆亂;更會追求整體造型之美,一以榮耀神聖的文明工具,一以愉悅使用時的求好心靈。
  尋繹草書長期存在的意義,可以得到一個認識:書寫字體貫串的精神,就是力求簡便,精進工具效能,同時注入美感,使工具的價值更形提高,讓使用者在傳遞資訊之同時,珍之惜之而勿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