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部疼痛預防與治療
|
|
|
作 者╱
|
王燕雪、朱僑麗、吳浩弘、陳佑安、陳昱伶、陳胤甫、陳麒方、黃雅文、楊宗翰、蔡銀杏、鄭麗媛、羅明哲(依姓名筆畫排序)
|
出版社別╱
|
五南 |
出版日期╱
|
2025/03/28
(1版 1刷)
|
|
I
S B N ╱
|
978-626-423-088-9
|
書 號╱
|
5J0P
|
頁 數╱
|
304
|
開 數╱
|
20K
|
定 價╱
|
550
|
教學資源╱
|
投影片((外加))
|
|
|
|
※主編簡介
黃雅文
黃雅文 學歷 日本東京大學醫學院成人保健學博士 經歷 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創所所長 元培醫事科技大學醫務管理系講座教授
|
 王燕雪 現職 元培醫事科技大學健康休閒管理學系芳香療法講師 學歷 元培醫事科技大學醫務管理學系碩士 經歷 元培醫事科技大學健康休閒管理系芳香療法講師 中華民國香精油美容保健發展協會國際芳香療法師乙級證 中華民國美容乙級證書 中華民國香精油美容保健發展協會國際芳香療法師初級證書 中華民國美容丙級技術證
朱僑麗 現職 國立金門大學長期照護學系教授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衛生政策研究所博士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 臺北醫學大學護理系學士 經歷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醫管系講師 亞洲大學健康產業管理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 國立金門大學長期照護學系副教授
吳浩弘 現職 坤福保健調理中心負責人 仁德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調理保健科講師。 竹北社區大學講師 明新科技大學講師 新竹縣竹北市天使關懷協會理事長 學歷 佛光大學樂活與未來產業學系碩士 仁德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調理保健科副學士 經歷 勞動部傳統整復推拿技術士及格 教育部講師證:部制第154507
陳佑安 學歷 美國諾瓦東南大學物理治療臨床博士(Nova Southeastern University, Doctor of Physical Therapy) 國防醫學院生命科學所博士 國防醫學院生物及解剖學碩士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治療學士 經歷 元培醫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臺北市居家物理治療師督導 臺北市居家物理治療師 三軍總醫院復健部物理治療師 德國Sissel senior educator
陳昱伶 現職 國軍桃園總醫院新竹分院營養組營養師 學歷 元培醫事科技大學醫務管理系碩士 經歷 東元綜合醫院營養科組長
陳胤甫 現職 愛迪樂物理治療所所長 台灣生活復能健康促進協會監事 愛迪樂醫療集團總主任 學歷 輔英科技大學物理治療系學士 經歷 臺北市健康中心講師 臺北市關懷據點物理治療師暨體適能老師 重建樂活護理之家物理治療師 萬芳啟能發展中心物理治療師 適健復健科物理治療師
陳麒方 現職 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第10、11屆)理事長 天心中醫醫療體系主治醫師 體育署黃金計畫2.0國家隊醫 中西整合醫學雜誌總編輯 國際東洋醫學會學術顧問 學歷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士、碩士、博士 日本京都大學訪問學人 經歷 馬偕紀念醫院總醫師、主治醫師 美國加州中醫藥大學客座副教授 教育部定助理教授、副教授 考選部中醫高考典試委員 中藥商會全聯會諮詢顧問
黃雅文 學歷 日本東京大學醫學院成人保健學博士 經歷 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創所所長 元培醫事科技大學醫務管理系講座教授
楊宗翰 現職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臺大分院生醫醫院骨科部專任主治醫師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骨科部兼任主治醫師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北護分院骨科兼任主治醫師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骨科兼任講師暨教育部部定講師 學歷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醫學士 經歷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臺大分院骨科部總醫師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骨科部總醫師 中華民國骨科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專科醫師 臺灣手外科專科醫師
蔡銀杏 現職 銀杏樹能量美學負責人 中華民國芳香精油美容保健發展協會理事 艾柏國際芳療學院新竹分會會長 元培醫事科技大學健康休閒管理系兼任教師 臺灣健康管理學院高階健康管理師教師 學歷 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休閒遊憩管理學系碩士 經歷 元培醫事科技大學健康休閒管理系兼任教師 元培醫事科技大學傳統推拿技術士基礎經絡與刮痧拔罐教師 國立體育大學傳統推拿整復從業實務教師 臺灣健康管理學院 漢方醫學與保健教師 教育部體育署運動i臺灣「十四經絡淨心操」 講師
鄭麗媛 現職 國立清華大學榮譽兼任教授 學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博士 經歷 臺灣健康科技管理協會理事長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體育系主任 教育部健康促進學校輔導教授 教育部健康與體育領域中央輔導教授 教育部體育教學模組輔導教授
羅明哲 現職 博司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VERS足部健康學苑創辦人 學歷 國立陽明大學復健科技輔具碩士 淡江大學化學系學士 經歷 馬偕醫院足壓量測中心 陽明醫院足踝研究室 國立中正大學講師
|
目錄
作者簡介 主編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背部疼痛患者需要西醫、中醫與傳統療法整合模式/黃雅文 第二節 下背部疼痛之國內與國際趨勢/朱僑麗 參考文獻
第二章 背部疼痛西醫學防治/楊宗翰 第一節 人類直立演化過程及脊柱解剖構造 第二節 頸背、上背與下背部常見肌腱炎與相關疾病 參考文獻
第三章 背部疼痛之物理治療/陳佑安 第一節 什麼是物理治療 第二節 背痛 第三節 常用之物理治療儀器 第四節 背部疼痛物理治療:徒手治療與運動治療 結語 參考文獻
第四章 足步健康與背部疼痛/羅明哲 第一節 高齡、職場與照服員背部疼痛 第二節 足步與背痛 第三節 由腳趾外觀探索健康 第四節 足步身心放鬆與疼痛 參考文獻
第五章 背部與足疼痛之輔具與使用/陳胤甫 第一節 脊椎輔具裝具的定義及分類 第二節 脊椎裝具的功能 第三節 背部疼痛輔具 第四節 足部構造評估 第五節 足部輔具及裝具定義 第六節 足部疼痛輔具 第七節 輔具的使用注意事項 參考文獻
第六章 中醫背痛防治/陳麒方 第一節 綜說 第二節 中醫基礎概要 第三節 背部疼痛針傷外治處置 結語 參考文獻
第七章 緩解背部疼痛整復推拿之應用/蔡銀杏 第一節 循筋、經走向與整復推拿關係 第二節 背部疼痛常用手法介紹 第三節 背部疼痛調理手法運用 第四節 背部疼痛養生自療法 結語 參考文獻
第八章 背部疼痛的脊椎矯正/吳浩弘 前言 第一節 胸椎的結構與功能影響 第二節 背部疼痛的檢查 第三節 胸椎的矯正手法 第四節 胸椎矯正之注意事項與禁忌 參考文獻
第九章 瑜珈與背部疼痛/鄭麗媛 第一節 全方位瑜珈 第二節 瑜珈體位法的分類 第三節 預防背部疼痛的瑜珈體位法 第四節 瑜珈體位法的安全注意事項 結語 參考文獻
第十章 芳香療法與背部疼痛/王燕雪 導論 第一節 何謂芳香療法 第二節 背部疼痛之芳香療法:植物單方精油 第三節 芳香療法應用方法與調配藝術 第四節 居家緩解背部疼痛之芳香療法:保養與預防保健 第五節 安全注意事項 參考文獻
第十一章 背痛的營養與食療/陳昱伶 第一節 體重控制 第二節 骨質疏鬆飲食 第三節 肌少症飲食 結語 參考文獻
|

投影片((外加))
若要索取未隨書附送(外加)且未於此提供下載的教學資源,請詳洽業務人員(02-27055066#824)(僅提供教師使用)
|
|
|
 第一節 背部疼痛患者需要西醫、中醫與傳統療法整合模式 黃雅文 背痛是失能殘疾的主要原因。急性背痛通常持續數天至數週,持續超過12週的背痛稱為慢性背痛。在家治療數週後如果沒有改善,建議就醫。就醫後仍然沒有改善,可以嘗試其他療法,例如:由經過專業培訓的醫生或治療師提供的脊柱和肌肉按摩和矯正、透過放在皮膚上的貼片向神經發送溫和電脈衝的設備、使用細針幫助緩解疼痛的針灸(美國NIH/NIAMS https://www.niams.nih.gov/zh-hans/community-outreach-initiative/understanding-muscle-health/living-with-back-pain)。 陳姿璇(2021)碩士論文以「臺灣急性下背痛盛行率與危險因子:健保資料庫分析與文獻回顧」為主題,以臺灣使用全民健保資料庫2000年至2013年資料為對象,探討急性下背痛病患的盛行率、危險因子、醫療使用及共病的一項研究指出,下背痛者女性占53.65%,男性占46.35%,以中年族群、辦公室工作人員、體力勞動者為主。常見的好發族群為教師、懷孕末期婦女、加護病房護理人員,盛行率約27.83%(22%到65%),且盛行率逐年上升。約七成的成年人有過急性下背痛,一年中約有1,500多萬病患門診就診,占2.3%健保醫療支出,排名第五名。下背痛造成的醫療費用不可小覷,最常見的共病分別是失眠、高血壓和焦慮(陳姿璇,2021);生活習慣久坐族群,如久坐工作需求的工程師也都是背部痛的高危險群。 背痛是重大的醫療保健花費問題,也是失能的重要成因。2013年美國的背痛及頸痛醫療支出與癌症治療支出相近。但是這些醫療支出即使效果不佳,醫師仍繼續開藥,藥物氾濫行銷與不良處方形成背痛問題慢性化。單一的背部疼痛治療療效有限,例如西醫療法的切除椎間盤、脊椎注入有如水泥的混合物,或是安裝醫療裝置效果有限。2018年Lancet背痛研究發現,發展中國家的醫生已經走上先進國家同樣的路;會為單純的背痛開立X光掃描、注射和開立藥物,也能輕易買到鴉片類止痛藥物。這麼多的背痛患者接受效果不佳的治療,因為他們知道政府和保險會負擔這些治療方式(https://www.cw.com.tw/article/5098884)。 下背痛的治療如是癌症、骨折、內臟出血感染等因素引起,應先處理這些病因。除此之外,通常透過理學、影像或血液檢查,大部分非特定性背痛可以自己痊癒。真正需要手術的並不多,多數病人仍以保守治療為主。復健醫學界也導入微侵入性療法如超音波導引注射、替代性療法如整脊療法等。輔助性的運動也轉為積極性的運動治療(詹瑞棋,http://www.fma.org.tw/2018/E-5-1.html)。 作者本人因急性下背痛而遍訪有健保給付之西醫療法X光、服藥、復健、中醫針灸,與沒有健保給付需要自費運動指導之物理治療。但是疼痛仍然不減,除了私下拜託科技大學教授推拿整復、芳香療法課程之教師進行推拿與芳療,並鋌而走險,嘗試國術館的徒手治療,至今疼痛已接近痊癒。中西醫傳統醫療過程,發現幾個重大問題。 一、只有中西醫的藥物、針灸效果有限,必須配合有運動處方的復健指導與生活實踐 建議復健科醫師開立的處方必須包括有運動處方的物理治療,由健保給付運動處方所需的花費。中醫師也可以開立運動處方,由專業的物理治療師或運動生理師來教導病患生活中如何復健運動。作者中西醫治療過程,只有幾間大型中心醫院復健科醫師有開立運動處方,由物理治療師針對背部疼痛的個人差異,給予不同的運動處方與生活改變的教學。大部分診所只提供熱敷、電療等療程,並沒有教運動,有部分診所運動指導必須額外付自費。只有熱敷電療,病人背部疼痛改善有限,就只能持續掛號,持續來院所熱敷電療,造成醫療資源莫大負擔。 坊間自費物理治療所林立,費用甚高,不是一般退休後中高齡能支付,只能任由背部疼痛造成失能。背部疼痛治療如何讓運動處方在一般中西醫診所都必須開立,由專業的運動生理師或物理治療師確實教導每一位背部疼痛患者,透過生活中的正確運動、有效復健,值得健保署重視。 二、傳統醫療如整復,有療效也有危險,如何將整復治療師納入醫學的教育體系值得重視 作者初期背部疼痛過了半年中西醫治療,曾腿軟跌倒,必須拿拐杖助行,不得已冒險求助整復傳統治療,至今行動自如是事實。但是國術館整復師良莠不齊,也有可能造成更大傷害;因此如何將整復治療師納入醫學的教育體系,讓整復師接受正式的醫學教育,討論整復師、整復生的證照等級培訓或教育體系與健保給付值得重視。 西醫的理學、影像、血液或其他醫學檢查數據,可以協助診斷病因是精準治療的基礎,整合西醫復健、運動處方、中醫與傳統療法、姿勢與生活改變、進行復健與治療的模式與成效,亟待研究與開發。本書拋磚引玉,邀請中西醫與傳統療法專章著作,希望對背部疼痛者有實質幫助。 第二節 下背部疼痛之國內與國際趨勢 朱僑麗 為描述下背痛國內與國際的情況,會使用到一些流行病學的指標,故本節會先對流行病學的概念進行描述,再敘說臺灣與國際下背痛的情況。本節的內文結構安排如下:首先,對流行病學的名詞與概念進行一個簡介,以利讀者閱讀後續下背痛在各地與各國的情況;其次,描述下背痛在世界與臺灣的流行病學情況;最後,對下背痛的人口經濟相關因素進行討論。 一、流行病學概念與健康政策應用 (一)盛行率與發生率 流行病學是探討人類群體健康及疾病的分布,並藉由族群間分布差異來探索健康及疾病的影響因子;進而,根據數據觀察到的,制定相應的健康政策。流行病學調查著重在6w,即為什麼人(Who)、在何時(When)、在何地(Where)、罹患什麼疾病或發生何種健康問題(What)、疾病或某健康問題為何發生(Why)、發生的原因,以及如何(How)防治疾病、傷害、殘障和死亡的發生。此六個W的前面四個W是指描述性的流行病學;第五個W則是分析感興趣疾病的發生原因,可以說是分析性的流行病學;最後一個W則是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的概念,此概念與健康政策、健康促進的制定習習相關。 流行病學,因為每一個國家的發展或是時期不同,關注的健康議題亦不同。就國家的發展不同來說,對於開發中國家來說,關注的健康問題可能是影響到人口成長的議題,例如:營養不良、霍亂、新生兒死亡率等流行病學的調查;對於已開發國家來說,健康議題則是由急性疾病轉移到慢性疾病上,例如:代謝不良症候群、心血管疾病;甚或關注到制度的全面性,如健康不平等的間距拉大的情況,與如何減少健康不平等的社會議題上。再就時期來說,以近年全球重視的新冠病毒流行來說,2019年年末到2023年,全球流行病學家、公共衛生學者、疾病預防領域專家,都關注在新冠病毒(COVID-19; SARS-CoV-2)的傳播。新冠病毒的傳染,不僅是開發中國家,即使是已經關注在慢性疾病多年的已開發國家,都受到此新型傳染病的威脅。 下背痛所造成的病痛與疾病負擔,在國際文獻上,不論在治療與預防上,都是受重視的健康議題(Hartvigsen et al., 2018)。因此,本節著重在描述一個國家或是地區下背痛的情況及其影響因子,故引用了流行病學的概念以進行描述。本節對背痛與下背痛的盛行率進行介紹,了解下背痛可能造成的疾病負擔或是人力損失,亦探討與下背痛相關的人口經濟因素。 下背痛是一個跨越國家發展程度的健康議題,不論是開發中還是已開發國家,下背痛都是導致身體功能下降,進而影響勞動產能的問題(Disease, Injury, & Prevalence, 2017; Sharma & McAuley, 2022),故下背痛早在2000年就被健康政策制定者重視,並且於2018年被權威雜誌列為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Buchbinder, Underwood, Hartvigsen, & Maher, 2020; Buchbinder et al., 2018)。 在描述人口中下背痛的情況時,流行病學會使用盛行率、發生率等描述一個地區/國家中,有下背痛的人口占該地區的人口數。盛行率與發生率的公式分別如下: 盛行率=某段時間內的所有病例數/總人口數 發生率=新病例數/總人口數(在一段期間內) 由以上公式可知,盛行率與發生率的不同。盛行率主要是描述一段時間內,該地區/國家人口中受到此症狀/病症困擾的人口比例;而發生率則是描述一段時間內,該地區/國家人口中受到此症狀/病症困擾的新個案比例數。對慢性疾病而言,由於疾病屬性不易治癒好,有可能會與個案相處一生,故病症/疾病的盛行個案/盛行率,可能會慢慢增加,並且不易下降;如果該疾病能夠被治癒,則盛行率可能逐年下降。至於發生率,如果發生率有下降,可能顯示的是國家/地區的健康促進或是疾病預防政策有效果,故該病症/疾病的發生率才會下降。 (二)損失生命年數 盛行率與發生率此兩種流行病學的測量,只能測量出總人口中,患病/新患病的比例,無法測量出此病症對個案健康的影響,尤其是一個國家/地區健康的關注轉至慢性病時,一個測量指標如果能夠反應疾病所造成健康的損失,會讓政策制定者更能了解疾病的嚴重程度與重要性。由於下背痛個案可能因為痛症發作時,影響其生活與工作的能力,又或者下背痛是長期困擾個案時,更可能會使人失能,故衡量此情況的疾病,是需要測量疾病對健康的負擔。流行病學使用失能調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 DALYs)、壽命損失年(Years of Potential Life Lost, YLLs),以及健康生命損失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 YLDs)等測量來說明疾病的嚴重程度。YLLs(壽命損失年)指的是因為由於早夭(Premature Mortality)所損失的生命年數(Years of Life Lost)。YLDs(健康生命損失年)指的是沒有完全健康的活著之年數(Years of Life Lived in States of Less than Full Health)。由於YLLs測量的是死亡,但具有慢性病的個案,YLDs面臨的不是死亡,而是因為慢性病所造成的失能,故流行病學再加一個沒有完全健康活著的年數,以更精確的測量健康損失。DALYs(失能調整生命年),則是上述兩個指標相加,即計算因過早死亡而損失的潛在壽命,加上計算因為健康狀況不佳或因疾病而導致失能所產生損失的「健康」年歲。故DALYs結合以下兩種狀態的測量:DALYs = YLLs + YLDs。DALYs、YLLs以及YLDs在健康測量上,屬負向指標,計算的是因疾病而損失的生命年數、健康年歲。當值越大時,代表失去的生命年數與健康年歲越多。 某一項疾病的此三個指標大小,也可以看出此疾病所造成健康負擔的情況。國際上,對於因下背痛而導致的人年損失,依研究主題不同,研究會運用上述的DALYs或YLDs指標。仔細計算時,在下背痛此兩個指標數字幾乎一樣。文獻上,不同研究者會使用此兩個指標進行描述,後續本文對下背痛造成的人年損失,會依查詢到的文獻使用指標的不同,DALYs與YLDs兩個指標交叉使用。 (三)年齡標準化 為了比較一個病症在世界不同國家之間的盛行率或是發生率的高低,或是為了比較同一個國家不同時期此病症的盛行率/發生率的變化,會進行年齡標準化,以進行比較。進行年齡標準化的意涵為,人的疾病的發生與年齡有相關,若以個別國家/地區的疾病盛行率或發生率直接進行比較,會忽略了各地區/國家的人口年齡結構不同,有些國家人口老化,有些國家人口年齡結構仍然年輕;跨時期時,同一個國家/地區的人口結構也同樣會發生變化。直接以該年度調查出來的盛行率/發生率進行比較,會忽略了年齡結構不同,而導致錯誤的解讀,並造成誤差。為了能夠進行同時跨國比較、同一地區跨時比較,將人口的年齡結構進行標準化是必要的。 那如何進行年齡標準化呢?年齡標準化的方法,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兩個地區有各個年齡層同一疾病各自的年齡別盛行率,也由此兩個地區有各自的疾病整體盛行率。年齡標準化可以引入一個標準人口結構,即各個年齡層的人口數;以此各年齡層人口數,再各自與上述兩個地區的各年齡層的各自疾病盛行率進行相乘,可以得到兩組(因為有兩個地區)在此標準人口數上的各個年齡層的疾病個案數。接著,兩組數據(兩個地區)不同年齡層的個案數,各自進行不同年齡層疾病個案數各自加總,以此疾病個案數的總和,再與標準總人口相除,可以得到兩組(兩個地區)各自與之前不同的盛行率,此盛行率就是年齡標準化疾病盛行率。此時,就可以直接以此年齡標準化盛行率進行兩個地區盛行率高低的比較,因為此盛行率經過了年齡的校正。至於標準人口結構年齡層的人口數,可以是此兩個地區相同年齡層人數的加總,也可以選擇一個地區的人口年齡層結構視為標準人口。 如果是跨時期的年齡標準化,即要進行同一地區多年期的比較,研究者可以以某一年代的人口年齡結構做為標準人口,將其他年代的年齡別盛行率與此人口結構進行相乘,以進行跨時期盛行率/發生率的比較。以上兩種年齡標準化的計算,是年齡標準化計算的方法之一,這些方法都稱為年齡標準化的過程。 二、背痛與下背痛的盛行率:國內與國際現況與趨勢 全球疾病負擔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ies)定義下背痛為「在第12根肋骨下緣一直到下腎的身體背側疼痛,這個疼痛至少持續一天」,可能會、也可能不會轉移到單側或是雙側下肢(Hoy et al., 2014)。下背痛已經被證明為一種常見的健康問題,下背痛是大多數人的一生中,多多少少都經歷過的一種肌肉骨骼系統的疼痛,背痛與下背痛是人們求醫常見的病症之一。研究指出,一生中大多數的人都曾經歷過下背痛,曾經有過下背痛的人為84%(Balague, Mannion, Pellise, & Cedraschi, 2012)。 (一)全球下背痛的情況 下背痛流行病學的統計,數字在不同的研究、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時期都出現很大的差異。如同前面所述,對下背痛有清楚的解剖學的定義,但是整體來說,下背痛更像是一種病痛症狀(例如偏頭痛),而非是疾病(Maher, Underwood, & Buchbinder, 2017)。研究調查顯示,一年內發生下背痛的發生率大約為6.3%到15.4%,也有研究估計出一年的下背痛發生率為1.5%到36%。在以健康機構或是臨床為基礎的下背痛調查的盛行率較高,大約為54%到90%,也有研究指出一年內的下背痛的盛行率在24%到80%。這樣的不同盛行率與發生率的調查數據,凸顯出了不同地區各人口群中受到下背痛的健康嚴重威脅(Hoy, Brooks, Blyth, & Buchbinder, 2010)。 由於要討論下背痛的盛行率,各個國家調查資料的國家代表性是非常重要的,也由於下背痛在世界各國健康議題的重要性,有許多研究者會在全球的健康數據交換資料庫中,進行下背痛的資料搜尋,以監測下背痛的盛行率與歷年的變化情況。Mattiuzzi、Lippi與Bova等人就是以全球健康資料交換(Global Health Data Exahange, GHDx)的資料進行分析,檢視下背痛(Low Back Pain, LBP)的發生率、盛行率等。全球健康資料交換是一個大型世界性健康相關的資料庫,這些資料來自世界上195個不同國家與地區的健康調查,以及這些國家與地區監測健康的數據。全球健康資料交換對下背痛的定義與前述全球疾病負擔研究相同,此疼痛要持續一天以上,並且伴隨著一到兩個下肢疼痛;若以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第十版(The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 10th Revision, ICD-10)的編碼來看,ICD-10的編號為M54.3、M54.4以及M54.5等編碼,為下背痛的診斷。Mattiuzzi等人分別搜尋了1992年、1997年、2002年、2007年、2012年與2017年等年代。結果發現全球的下背痛發生數目與盛行數目從1992年至2017年是逐步上升的。就2017年來說,下背痛發生數目約為2.5億人口,發生率為3.2%;患病數目則約為8.5億人口,全世界盛行率約為7.6%。不論發生數目或是患病數,均為世界疾病的第15名(Mattiuzzi, Lippi, & Bovo, 2020)。 再以目前最新2019年的全球疾病負擔研究(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為資料來源,以分析1990年到2019年的下背痛個案發生的數目、發生率與盛行率(Chen et al., 2022; L. Wang et al., 2022)。2019年的全球疾病負擔研究是由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健康數據評估中心(Institute Health Metric and Evaluation, IHME)執行,並遵循準確與透明的健康估計報告準則(The Guidelines for Accurate and Transparent Health Estimates Reporting, GATHER)的聲明,2019年的GBD研究是目前最新與最完整的全球疾病與傷病的流行病學報告。在2019年的GBD研究對下背痛的定義與前述都一致,搜尋各地區與各個國家的調查中,設置了一些排除條件,例如:樣本沒有代表性、去除了樣本數太小(樣本小於150)、調查不是以人口為基礎的研究,以及回顧型研究均予以去除。研究的結果發現,1990年時,全球約有3.86億人口患有下背痛,並且患病人數持績上升至2019年時,全球約有5.68億人口患有下背痛,經年齡標準化校正後,2019年下背痛的盛行率為6,972.5人/每十萬人口。1990年到2019年間下背痛盛行率的變化是-0.164%,呈現略為減少。在發生個案數的部分,2019年發生了2.23億的個案,經年齡標準化校正後,發生率為2,748.9人/每十萬人口,1990年到2019年間下背痛發生率的變化是-0.133%,同樣略為減少。 整體來說,下背痛的發生個案數,1990年至2019年個案數上升,但是經年齡標準化的年發生率是下降的。再以Wang等人的研究結果來看,這期間個案發生數增加了大約50%(個案數從1.49億人增加至2.23億人,個案數增加了7千多萬人),但是發生率是下降的,從每十萬人口3,168.93人降至2,748.9人,年發生率的情況亦是呈現微幅下降的,為-0.46%至0.36%之間(Wang et al., 2022)。 在地區別方面,Chen等人的研究指出,經年齡標準化校正後,高收入的非洲北部的盛行率是最高的,為12,314.6人/每十萬人口,其次為中歐地區,9,982人/每十萬人口,接著是高收入的亞太地區,9,493.2人/每十萬人口;而東亞、南亞、南撒哈拉以南非洲等地區,經年齡標準化校正後,有最低的下背痛盛行率,分別是5,222.7人/每十萬人口、5,485.6人/每十萬人口,與5,776人/每十萬人口。在發生率方面,經年齡標準化校正後,中歐地區的發生率是最高的,其值為4,106.3人/每十萬人口,大洋洲其次,3,845.3人/每十萬人口,接著是東歐地區,3,820.5人/每十萬人口;而東亞、南亞、拉丁美洲南部等地區,經年齡標準化校正後,有最低的下背痛發生率,分別是2,317.4人/每十萬人口、2,362.1人/每十萬人口,與2,391.1人/每十萬人口(Chen et al., 2022)。 全球的依國家別,經年齡標準化校正後,下背痛的盛行率從5,134.7人/每十萬人口到12,706人/每十萬人口。其中,盛行率最高的三個國家分別為:美國、丹麥與瑞士,經年齡標準化校正,分別為1,206人/每十萬人口、11,082.3人/每十萬人口與10,621.2人/每十萬人口;而中國、印度、加納等國,經年齡標準化校正後,有最低的下背痛盛行率,分別是5,134.7人/每十萬人口、5,246.5人/每十萬人口,與4,932.5人/每十萬人口。1990年到2019年經年齡標準化校正後的盛行率改變,贊比亞、津巴布韋、加拿大等三個國家是盛行率增加最高的三個國家,其增加率分別為0.113%、0.066%與0.064%;中國、印度、瑞士等三國的盛行率則是減少最多的,分別為-0.291%、-0.267%、-0.25%。 經年齡標準化校正後,下背痛的發生率從2,268.2人/每十萬人口增加到4,179.4人/每十萬人口。其中,發生率最高的三個國家分別為:波蘭、萬那杜與羅馬尼亞,經年齡標準化校正後,分別為4,179.4人/每十萬人口、4,160.1人/每十萬人口,與4,140.4人/每十萬人口;而印度、中國、新加坡等國,經年齡標準化校正後,有最低的下背痛發生率,分別是2,268.6人/每十萬人口、2,280.7人/每十萬人口,與2,371.3人/每十萬人口。1990年到2019年經年齡標準化校正後的發生率排行改變,贊比亞、馬利、加拿大等三個國家是發生率增加最高的,其增加率分別為0.081%、0.047%與0.047%;中國、印度與臺灣等三國的發生率則是減少最多的,分別為-0.282%、-0.24%、-0.164%。圖1-1與圖1-2分別表示世界各國的盛行率與發生率(Chen et al., 2022)。 (二)臺灣下背痛的情況 臺灣有關下背痛的資料相較於國際的資料,年代是比較久遠的。就本文作者可以查到的,臺灣具有全人口群的調查,只有一項研究以2002年至2003年的國民保健調查(National Health Interview Survey)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分析顯示,該年度臺灣下背痛的盛行率為25.7%(Chou, Shih, Lin, Chen, & Liao, 2013),其他的研究則是根據職業別進行分析與統計。表1-1呈現臺灣下背痛1990年至2019年的盛行率,由表中可知,1990年至2014年盛行個案數是逐年增加,2019年則略為減少;盛行率亦是如此,呈現先升後降的趨勢。盛行率經年齡標準化後,1990、1994、1999、2004、2009、2014等年的盛行率相差不大,至2019年減少。至於年齡別方面,不論是哪一個年代,均呈現年齡越高,下背痛盛行率越高的情況。 表1-2呈現臺灣在1990、1994、1999、2004、2009、2014,以及2019年下背痛發生率的情況。同樣的,發生的個案數,由1990年至2004年一直增加,但至2009年時減少,發生率亦呈現同樣的趨勢。年齡標準化發生率,1990年至2014年呈現相似的發生率,但2019年則是下降。同樣的,不論哪一個年代,年齡越大,下背痛發生率越高。 臺灣有少數研究針對不同的職業別,進行下背痛盛行率的調查,這些研究分布在不同的年代,資料有些是以大型的健保資料庫進行分析、有些則是小型地區的調查。Wang等人研究焦點在藥劑師的下背痛發生率,他以2000年至2013年全民健保資料庫為分析資料,以20歲至40歲的藥劑師為分析樣本,結果發現藥劑師下背痛的發生率為16.6%(Wang, Feng, Wang, Lim, & Ho, 2021)。Lin等人則是以衛生署立基隆醫院的全職護理人員為研究樣本,計217名,調查時間為2007年,結果發現82%的全職護理人員都有下背痛的問題(Lin, Tsai, Chen, & Huang, 2012)。 (三)下背痛造成的疾病負擔 下背痛是世界大部分地區活動受限、缺勤與失能等疾病負擔的主要原因之一(Cieza et al., 2021; Hurwitz, Randhawa, Yu, Cote, & Haldeman, 2018)。因疾病而導致的失能,如同前面所述,通常用健康生命損失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 YLDs)、失能調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 DALYs)等負向指標來測量,當此兩者的指標越高,代表損失的生命年數越多。因下背痛而引起的失能損失人年數,若要檢視全球的資料,同樣的,2019年的全球疾病負擔研究(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的資料相較於其他資料,是最有完整性的。 整體而言,因下背痛而導致的失能人年數,經年齡標準化校正後,1990年估計有4千3百36萬的失能調整生命年(DALYs),至2019年則升到6千3百68萬的失能調整生命年(DALYs),增加了近50%(L. Wang et al., 2022);另一份研究則指出,2019年估計有6千3百70萬健康生命損失年數(YLDs)(Chen et al., 2022)。我們可以由此兩個研究發現,同樣是2019年,兩個研究展現出的DALYs與YLDs其值相近。同樣的,每一年因下背痛而導致的健康生命損失年率,1990年到2019年緩步下降,為-0.163%。 圖1-3顯示2019年經年齡標準化校正後的失能調整生命年。由此圖可以看出,就地區別而言,2019年高收入北美地區、中歐地區、高收入亞太地區有最高的年齡標準化健康生命損失年(YLDs)率,分別是1,362.1人年/每十萬人口、1,127人年/每十萬人口、1,080.5人年/每十萬人口;最低的健康生命損失年率的三個地區則為東亞、南亞、南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分別是589.1人年/每十萬人口、603.5人年/每十萬人口、638.8人年/每十萬人口。最高與最低地區之失能人年損失率可以相差近1倍(Chen et al., 2022)。 再以國家來看,年齡標準化健康生命損失年(YLDs)盛行率,最少的三個國家是印度、中國與史瓦帝尼,其健康生命損失年率分別為575人年/每十萬人口、579.1人年/每十萬人口,以及614.7人年/每十萬人口;年齡標準化健康生命損失年(YLDs)率減少最多的三個國家分別是中國(-0.29%)、印度(-0.266%)、瑞士(-0.247%)(Chen et al., 2022)。 整體來說,1990年到2019年全球的下背痛個案數是增加的,但是發生率是下降的。就疾病的失能人年數來說,在疾病負擔的排名,1990年排名15名,2019年排名為17名;經年齡標準化後,1990年排名21名,2019年排名為24名。由此數字來看,我們可以推論以下三點:第一、個案數增加但發生率下降,由此可以說明,下背痛是一個持續的病痛,類似慢性病的特徵;第二、排名的下降,有以下兩種可能猜測:(1)各地區/國家的健康促進政策有效,因下背痛所造成的疾病負擔下降,故健康促進對下背痛的預防很重要,此處可以在發生率下降能得到部分的驗證。(2)有可能其他競爭疾病排名上升的情況,即其他疾病的負擔上升;第三、年齡標準化後,下背痛造成的疾病負擔下降,由此可以說明,相較於其他競爭疾病,承受下背痛病症的人,年齡層是屬於較高年齡層的人。 至於臺灣因下背痛而造成的疾病負擔,由於文獻較缺乏臺灣因下背痛而導致人年損失的研究,此處以「全球疾病負擔合作網絡(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Collaborative Network)與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健康數據評估中心(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 IHME)」提供的開放資料,查找臺灣的數據,並進行歷年整理與分析。表1-3顯示,1990年、1994年、1999年、2004年、2009年、2014年,以及2019年等年度失能調整生命年(DALYs)的情況。由表1-3可知,失能調整生命(DALYs)人年數、DALYs盛行率與年齡標準化盛行率,自1990年到2014年均是上升的情況,至2019年才下降。而DALYs在不同年齡層的盛行率,隨著年齡上升,盛行率亦上升。若與前面提及的國家或是地區相比,臺灣因下背痛而導致的失能調整生命年,雖有下降,但是排名仍居中。 三、與下背痛相關的人口經濟因素 由前述流行病學的描述可知,年齡是下背痛的人口因素之一,年齡越大,下背痛的盛行率、發生率,以及失能人年盛行率越高。除此之外,與下背痛相關的人口經濟因素有性別、教育程度、社經情況、職業別、工作、身體質量指數、身體活動等有關。 女性下背痛的情況較男性為多。臺灣的研究發現,女性下背痛的情況較男性多出67%(Chou et al., 2013);Jegnie與Afework兩人對非洲衣索比亞下背痛所有的研究進行整合分析,發現女性較男性高出47%有下背痛的症狀(Jegnie & Afework, 2021)。 教育程度與社經情況、職業別、工作與下背痛之間的關係,臺灣(Chou et al., 2013)、巴西(Malta et al., 2017)、德國(Fliesser, De Witt Huberts, & Wippert, 2018)、日本(Ikeda et al., 2019)等研究,均發現控制了其他變項後,教育程度低,有較高的下背痛風險。而社經程度方面,日本的研究非常完整,日本的學者以2013年日本老年學評估研究(The Japan Gerontological Evaluation Study, JAGES)調查資料,探討影響日本長者下背痛的影響因素,此分析以曾經的職業、收入、自評經濟情況以及財富等測量,了解這些變項與下背痛之間的相關。研究結果發現,控制了其他變項以後,相較於專業工作,白領、藍領,或是從來不曾外出工作者,均對下背痛沒有顯著的影響,收入與財富情況亦沒有顯著影響,只有自覺經濟狀況困難或是極困難者,其下背痛的機率比起自覺經濟狀況好者,高出15%到27%(Ikeda et al., 2019)。臺灣則是以2002年到2003年進行的國民保健調查資料進行分析,結果發現藍領工作的人比起白領工作者,有顯著較高的下背痛傾向,約高出16%的機率。而衣索比亞的整合分析研究則指出,工作經歷大於5年、每天工作時間大於8小時,以及需要搬重物的工作,這些工作者有較高的傾向會有下背痛(Jegnie & Afework, 2021)。挪威的研究以教育別、職業與收入來衡量社經情況,並以下背痛症狀持續時間的長短進行測量,研究發現,在男性部分,教育程度低、職業為藍領,以及收入低者,有較高的機率下背痛時間會超過15天以上,機率約高出60%至90%;在女性方面,則是職業為藍領、收入低者,下背痛時間會超過15天以上,機率約高出70%(Hagen, Zwart, Svebak, Bovim, & Stovner, 2005)。 身體質量指數方面,越肥胖者,下背痛機率越高。學者分析巴西2013年國民健康調查(National Health Survey)資料,此資料樣本為大於18歲的人口為樣本,計有60,202人完成健康調查。在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方面,研究者區分出正常、過重、肥胖等三個等級,在未校正其他因素前,過重與肥胖較正常體重的人,有較高的下背痛的機率,分別高出15%與32%;校正了人口學變項與其他生活習慣變項後,過重與肥胖者有下背痛的機率仍高出體重正常者28%與34%(Malta et al., 2017)。臺灣的研究則發現,校正了其他影響因素後,BMI對下背痛則沒有顯著相關(Chou et al., 2013)。 身體活動方面,久坐不動對下背痛的影響,是研究者感興趣的課題。Alzahrani等人進行一項整合分析,他們以系統性文獻回顧與整合文獻分析,整合久坐不動與下背痛的研究發現,最後找到了8篇相關的文章,Alzahrani等人依照文獻,將久坐不動的情況區分成3-6小時/天、6-8小時/天,以及8小時以上/天,文獻分析後發現,不論是哪一種區分時間,久坐不動與下背痛都沒有達到顯著相關。久坐不動的時間與下背痛的相對危險性分別為:3-6小時/天,相對危險性0.95(95%信賴區間:0.85-1.07)、6-8小時/天,相對危險性0.95(95%信賴區間:0.88-1.02),以及8小時以上/天,相對危險性0.92(95%信賴區間:0.85-1.00)(Alzahrani, Alshehri, Alzhrani, Alshehri, & Al Attar, 2022)。臺灣的研究結果則顯示,每天坐的時間在9小時以上,相較於坐5小時以下的人,會有顯著的下背痛的情況。臺灣的研究將久坐時間區分成5-8小時/天、9-12小時/天、13小時以上/天,其下背痛的相對危險性分別為1.01(95%信賴區間:0.94-1.08,無統計上之顯著差異)、1.12(95%信賴區間:1.02-1.24)、1.25(95%信賴區間:1.04-1.51);臺灣同時分析久坐與經常性下背痛的相對危險性,每天坐的時間在5小時以上,相較於坐5小時以下的人,會有顯著地經常性下背痛的情況。結果如下:5-8小時/天,相對危險性1.13(95%信賴區間:1.01-1.28)、9-12小時/天,相對危險性1.47(95%信賴區間:1.25-1.47)、13小時以上/天,相對危險性1.97(95%信賴區間:1.50-2.59)(Chou et al., 2013)。 身體活動方面,除了上述的久坐不動外,亦有比較活動與下背痛的情況。此處的活動又可分為:運動,並非是進行類似工作的身體活動,以及工作身體活動情況。在運動方面,研究顯示沒有運動的人,較有運動的人,具有顯著的下背痛傾向。以衣索比亞的整合研究為例,無運動習慣的人比起有運動習慣的人,有下背痛的傾向為1.45倍,即高出45%的機率(H. Y. Wang et al., 2021)。臺灣的研究亦有同樣的結果,無運動習慣的人相較於有固定運動習慣的人,下背痛的傾向為1.19倍,經常性下背痛的傾向為1.45倍(Chou et al., 2013)。如果是工作的身體活動負擔,卻是完全相反的結果。巴西的研究結果指出,工作中有重的身體活動的人,有下背痛的比例較高。巴西的研究將工作身體活動區分成工作的身體負荷,以及家中的身體負荷。工作中有重的身體負荷的時間區分成:沒有、1-149分鐘/天、150分鐘以上。結果工作中身體負擔為1-149分鐘者/天,較沒有身體負擔的人,下背痛的傾向為1.25倍;身體負擔為150分鐘以上者/天,較沒有身體負擔的人,下背痛的傾向為1.9倍。至於在家中身體負荷亦區分成:沒有、1-149分鐘/天、150分鐘以上。結果家中身體負擔為1-149分鐘者/天,較沒有身體負擔的人,下背痛的傾向為1.13倍;身體負擔為150分鐘以上者/天,較沒有身體負擔的人,下背痛的傾向為1.4倍(Malta et al., 2017)。Jegnie等人的整合研究亦指出,工作時長與下背痛亦有相關,如果每天工作超時,即超過8小時,其下背痛的傾向較小於8小時的人,高出2.69倍。 綜合整理後可以發現,與下背痛相關的人口經濟因素包含:高齡、女性、收入低、教育程度低、勞動工作者、無運動習慣,以及生活型態為久坐的人,有較高的下背痛發生機率。後續的章節會提供各種方法,以改善下背痛的病症與預防下背痛的發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