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全息學原理與實務:反映區在足部的應用
作  者╱
鄭英吉、鄭景仁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
2025/03/28   (1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626-393-954-7
書  號╱
5J0V
頁  數╱
328
開  數╱
20K
定  價╱
550
教學資源╱
投影片((外加))



本書系統性地闡述了全息律和腳底按摩的研究心得,綜合了超過四十年的研究成果與實踐經驗得知,全息律不僅關注於人體結構與功能,還涵蓋身心靈的整體健康。書中探討了身體各部位與整體健康的緊密關係,並提供了包括針灸、指壓推拿、整脊等多種傳統與現代療法在全息律下的應用。
針灸可有效緩解多種病痛;指壓和推拿透過刺激經絡和穴位促進氣血循環;整脊則著眼於脊椎調整對神經系統的影響。並運用全息律將身體各器官與腳底反映區對應,以促進自我修復、調理生理狀態,並實現身心放鬆。
此外,書中還探討了現代生理學、病理學的應用,以幫助讀者更深入理解身體運作原理及疾病機制。面對快速變遷的市場挑戰,本書提供您深入理解全息律與腳底按摩的實踐與說理依據,必將是您學習與職業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參考書。

鄭英吉
學歷
國際交流醫科大學傳統醫學博士
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學校畢業
經歷
台灣新足部健康法研究會理事長
臺北市公務人員訓練中心講師
臺北醫學大學推廣教育指導老師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運動保健系兼任教授
天主教輔仁大學推廣部老師
從事腳部按摩四十多年,應各主流健康媒體邀請接受採訪至今。
著作
吳若石、鄭英吉(2001年)。吳神父新足部健康法。文經社。
吳若石、鄭英吉(2005年)。吳神父兒童足部健康法。文經社。
吳若石、鄭英吉、馬珍珍、鄭景仁(2005年)。吳神父簡易足部健康法。文經社。
吳若石、鄭英吉、馬珍珍、鄭景仁(2010年)。健康球的自我保健法。北方文藝出版社。
吳若石、鄭英吉、馬珍珍、鄭景仁(2014年)。圖解吳神父腳部按摩保健法。商周出版。
吳若石、鄭英吉、馬珍珍、鄭景仁(2015年)。圖解吳神父腳部按摩保健法2。商周出版。

鄭景仁
現職
鄭老師工作室負責人
(原鄭英吉腳底按摩研究中心)
學歷
天主教輔仁大學管理學院科技管理碩士
經歷
臺北市公務人員訓練中心講師
台灣新足部健康法研究會副祕書長
台灣新足部健康法研究會學術組組長
台灣新足部健康法研究會資深講師
台灣新足部健康法研究會副理事長
天主教輔仁大學推廣部老師
研究足部反射療法二十多年

作者序一
作者序二
第一章 什麼是全息
第一節 人體「三段論」學說
第二節 全息治療
第二章 全息理論的印證
第一節 在生物體上的印證
第二節 常見的全息應用介紹
第三章 中西醫的差異及看法
第四章 目前相關自然療法及全息學說在臺灣的現況
第一節 什麼是病理反映?
第二節 人體有哪些反映區?
第三節 新足健的操作及注意事項
第四節 區域連續性按摩法
第五節 整體治療
第六節 對新足健法的基本認知
第七節 對足部病理反映區的新認識
第八節 正確的操作方式
第九節 正確的手法與注意事項
第五章 足部按摩的功能
第一節 足部反映區按摩法的特色
第二節 反映區位置與操作要領的運用
第三節 按摩前應注意事項
第四節 按摩工作者應具備的條件
第五節 按摩中注意事項
第六節 按摩中病人的反應
第七節 按摩後可能的反應
第六章 按摩的手法與技巧
第一節 新足健法的操作順序
第二節 按摩的手法
第三節 放鬆手法
第七章 人體機體功能的調節機制
第八章 操作順序為什麼從「頭」開始?
第一節 區域連續性按摩法
第二節 人體器官組織對映足部反映區的排列分布
第三節 內臟器官、組織在腳部反映區相映位置及病症適用性
第九章 內臟器官組織在腳上的反映區位置、適應症和按摩手法
第十章 中醫學在新足健法上的運用—理論篇
第一節 中醫學在新足健法上的運用
第二節 陰陽五行的生剋概念
第三節 中醫學說在新足健法上的應用
第四節 陰陽五行在新足健法的應用
第五節 臟象學說在新足健法上的運用
第六節 經絡學說在新足健法上的運用
第十一章 脊髓神經與身體健康的關係
第十二章 新足健法的治療原則
第一節 疾病該如何防治?
第二節 治療原則
第三節 什麼是按摩的適當時間?
第四節 按摩的力道
第五節 按摩的方向
第六節 淋巴反映區在新足健法上的意義
第七節 補瀉手法對內臟器官的調節
第八節 按摩的操作頻率
第十三章 病理反映區定位的看法
第一節 病理按摩的新認知(全息、頻率共振—泛音共鳴與血液循環)
第二節 按摩效果的機制假設
第十四章 簡易救急要領
第一節 扭傷
第二節 抽筋
第三節 暈倒
第四節 泄瀉
第五節 經痛
第六節 輔助手法—對映療法
第十五章 病例說明
第十六章 特別叮嚀
第一節 改善呼吸道
第二節 改善腸胃道
第三節 改善皮膚
第四節 改善內分泌、新陳代謝
第五節 眼科
第六節 口腔
第七節 其他常見問題
第十七章 鑑別要領
第十八章 常見疑問解答Q&A
第十九章 腳底按摩業職業認證在臺灣的努力與現況及法規
第一節 腳底按摩證照發展沿革
第二節 「民俗調理業腳底按摩」職類技術士證研發
第三節 技術士技能檢定民俗調理業腳底按摩單一級沿革
第四節 相關法規
第五節 相關制度說明
第六節 技術士技能檢定作業及試場規則
第七節 腳底按摩調理員職能基準
第八節 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制定民俗療法產業技能認證規範(特別是足部按摩職業類別)的歷史資料
結語
參考資料

背部疼痛預防與
治療
性侵害犯罪防治
學─理論與臨床
實務應用
生命教育理論與
實務─素養導向
臨床微生物學─
細菌與黴菌學
圖解生物化學
營養學實驗


投影片((外加))

若要索取未隨書附送(外加)且未於此提供下載的教學資源,請詳洽業務人員(02-27055066#824)(僅提供教師使用)


全息理論的核心思想是,任何一個部分都包含整體的資訊。
什麼是全息?「全息」這個詞,取自全息攝影術也稱作全像術;1947年,英國匈牙利裔物理學家G給出了獨到的解釋。物理學家戴維.玻姆(David Bohm),是全息宇宙論(Holographic Universe Principle,也稱作全像宇宙論)的支持者,同時也被稱為現代全息理論之父。全像宇宙論認為我們住在一個模擬的宇宙裡。戴維.玻姆認為原來的宇宙學理論無法解釋量子力學所預測的各種現象,同時他也對宇宙學與大腦神經學的關係非常有興趣,戴維.玻姆曾說過:「我們的大腦透過數學運算,解釋了來自另一個維度的頻率來構建客觀現實,這是一種超越時空的更深層次的存在秩序。」
David Bohm不僅用他的理論來解釋量子躍遷與EPR關聯等量子力學現象,並且用它來解釋宇宙的演化和人類意識等科學與哲學難題。全像宇宙論的核心思想是,宇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之間緊密關聯的整體,任何一個部分都包含整體的資訊。全息理論很清楚的解釋了超距現象的原理。
為了便於理解,Bohm用「魚缸裡的魚」來做比喻:在一個長方體玻璃魚缸中放進一條魚,兩台相互垂直的攝影機「觀察」魚的活動,拍攝到的影像分別在兩台電視機上播放出來。在兩台電視機裡我們看到,「兩」條魚分別進行著方向相反、速度相等的游動。如果其中一條魚的狀態改變了,另一條魚的狀態也立即隨之改變。Bohm以此做為對超距作用的解釋:「兩個同謀粒子應當被視為同一六維現實的兩個不同的三維投影,在三維空間看來,二者沒有相互接觸,毫無因果關聯;而實際情況是,兩個粒子之間相互關聯的方式,非常類似於上面所說,魚的兩個電視圖像之間相互關聯的方式。因此廣義來說,這樣的規則存在於一個更高維度的空間,而這個維度空間原則上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其中包含有整個全部的『場』和『粒子』的整體宇宙。」
所以此種變化在高維空間中捲入與展出,其維數實際上是無限的。在Bohm所構想的宇宙本體論中,宇宙真空的高維秩序被激發且展開,並投影成為我們所知的三維物質世界的秩序,而這種物質秩序又不斷捲入成為宇宙真空中的高維秩序。簡單來說,就是我們肉眼直接可見的三維物質世界的獨立個體,實際上只是更高維度整體的一個投映,我們由於不能理解更高維度的整體性,而誤以為我們所看到的一個人或物是獨立的個體。
1902年,Gottlieb Haberlandt提出了植物細胞全能性的理論,並指出植物細胞保有著向完整植株發育的潛力。
1958年,Frederick Campion Steward在人工條件下,用胡蘿蔔根部的細胞培育出新植株,證明這種假說。此後,世界各地的科學家紛紛用體細胞繁殖新植株。
1973年,張穎清教授發明生物全息診療法,這是結合了生物全息理論及臨床實踐形成的新興學科。全息醫學包括全息診斷和全息治療兩個部分,即第二掌指骨側療法:簡單、方便、效果快。以人體第二掌指骨側的穴位,根據位置和按壓時,被按壓者的感覺就能確定哪個節段有沒有問題;在第二掌指骨側的全息穴位上針刺或按摩,就可以治療人體對映部位器官的問題,並調整生理資訊,同時他也在人體上發現了許多全息元,如人體長骨全息律、第五掌骨側全息律、人體赤白肉際全息律等。
張穎清教授的全息生物學理論著作包括了《生物體結構的三定律》(1982年5月內蒙古人民出版社)、《生物全息診療法》(1987年山東大學出版社)、《全息生物學─上冊》(1989年10月山東大學出版社)、《新生物觀》(1991年11月青島出版社)、《全息胚及其醫學應用》(1992年10月青島出版社)。
據張穎清教授本人親口敘述,在文革時期被安排到蒙古邊疆地區的一個小聚落,當地非常荒涼,附近也沒有醫院,可是他卻觀察到當地的孩子,不論是感冒或是肚子痛,過幾天就好了;時間久了,與當地人熟了,他才敢小心地請教為什麼附近沒醫院,也沒看到醫生巡診,大半的症狀卻可以痊癒?終於有人告訴他,是祖先流傳下來的方法,身體不舒服就從路邊折根枯枝,在手上扎著扎著就會好了。據此觀察,他不斷地在腦海中回想生物學的知識,並著手整理觀察所得,終於推演出生物全息理論。
張穎清教授認為,生物體組成部分是處於某個發育階段特化了的胚胎,以此推論出全息胚存在,在整體的控制和需求下,細胞進一步分裂,經過特化,形成形態不同、功能各異的局部器官,接著局部器官有機地組合起來,形成了生物整體。所以生物體上任何一個細胞、器官或部分,都含有與原始胚胎相同的基因,也就可以反映出是「整體的縮影」的胚胎性質,並發明生物全息診療儀,進一步從臨床中得到驗證,證明人體具有獨特功能的結構單位所表現出的全息特徵。
張穎清教授於1981年,在《自然》雜誌發表了《生物全息律》。生物全息,就是利用全息照片的概念,說明生物體每一個相對獨立的部分,即具有其整體的全部資訊。更白話的說法是,生物體的每一個具有生命功能,並與周圍組織有明顯界線的節段(又稱全息元),皆含有整體的全部資訊,也就是特化的胚胎。
1982年,張穎清教授出版了《生物體結構的三定律》,當年山東大學就將張穎清教授延攬入校,一年後將他破格晉升為副教授,又於1990年晉升為教授。同年,張教授在山東大學創建了全息生物學研究所並擔任所長,當年又被中國國家人事部批准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隔年更被中國國務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第一節 人體「三段論」學說
從人體三段分布規律而發現,人體四肢也存在這種規律,如:人的手指是三段,人的手也是三段(指段、掌段、腕段),人的上肢也是三段(手段、橈尺段、肱骨段)。人的足趾是三段,足掌部也是三段(趾段、蹠骨段、跗骨段),下肢也是三段(指足段、脛腓段、股骨段)。由此可以說明人體的整體性與可分性,整體性中的資訊又完整的表現在可分性裡,若以人體的上肢、下肢作為一個全息元,它本身亦包含著小全息元。
上肢是個大全息元,包含有手段(腕關節後區段)、橈尺骨段、肱骨段全息元;而手段全息元包含有指段、掌骨段、腕骨段全息元;指段全息元包含有第一指節、第二指節、第三指節,下肢也如此,從肢體組織結構來劃分其部位,同時存在著大全息元包含著小全息元,如此就可以解釋臨床上全息不對應或全息元錯倒反映區現象。
根據「三段論」,頭、頸、軀幹部不能前後顛倒,就是頭部遠離心臟的規律;就可以確定四肢的全息元上面的頭部反映,也應遠離心臟,呈離心性分布。我們根據張穎清教授的四肢長骨穴位分布全息律可以定位四肢的大全息元和小全息元上的穴位分布。
人體「三段論」也告訴我們,人體頸、胸、腹、四肢前為陰面,項、後背、四肢後屬陽面,陰陽交界線為赤白肉際線。人體的長骨赤白肉際線的兩端正好是骨端的頭或隆起處,因此人體長骨赤白肉際線,就以長骨端或隆起處來定位。
一、穴位分布的全息律
1973年,張穎清教授發現了第二掌指骨側穴位群分布規律,經過研究發現,這一節肢剛好像個人體等比例的「縮小」。他把這一規律整理為:人體任何一個肢節—任何一個相對獨立的部分都是這樣,任何一肢節的穴位都遵循著第二掌指骨側相同的分布規律,這就是穴位分布的全息律。
穴位分布在長骨上,就像人體在這個長骨上的縮影,穴位排列規律是按照人體的組織器官的部位排列,並非都在一條直線上,而是立體分布的。比如頭穴位包含有耳,那麼治療耳病應在頭穴的兩側,並不是在中間頭穴點;其他穴位也是如此,似人形立體分布。這就說明全息穴位的全息性、立體性、多功能性,既可反映疾病,也可在該穴位診斷治療疾病。
二、全息穴區分布特點
1. 點狀全息元
人體全息元可能以「點」的徵象出現,如八會穴,最早是由《難經•四十五難》提出:「府會太倉,藏會季?,筋會陽陵泉,髓會絕骨,血會膈俞,骨會大杼,脈會太淵,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也。—熱病在內者,取其會之氣穴也。」即臟有病者可取臟之會穴章門;腑有病者可取腑之會穴中脘;氣有病者可取氣之會穴膻中;血有病者可取血之會穴膈俞;筋有病者可取筋之會穴陽陵泉;脈有病者可取脈之會穴太淵;骨有病者可取骨之會穴大杼;髓有病者可取髓之會穴絕骨。其臟、腑、氣、血、筋、脈、骨、髓都具有全息性,臟其實包括肝、心、脾、肺、腎,亦即五臟有病均可取章門穴,章門穴這個「點」就是一個全息元。如合谷穴可以治療頭痛、牙痛、目赤腫痛、咽喉腫痛、音啞、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疔瘡、經閉、痛經等二十幾種病症,由此了解合谷穴是一個全息性穴位。某一個點能夠治療三種以上不同病理特徵的疾病,即可認為該「點」具有全息特徵,這就是全息穴區定位「點」的特徵。
2. 線狀全息元
全息穴區呈線狀分布是最常見的形式。如人體十二經脈在四肢的分布,任、督二脈在胸腹和背腰部的分布,膀胱經在背腰鐙部的分布,或華佗夾脊,以及分布於四肢節段的赤白肉際線,第二、五掌骨側線等都是線狀分布。十二經脈的每一條經脈上,從肢體遠心端向近心端分布著五俞穴,五俞穴又分屬五行,使每一條經穴上的五俞穴具備相生相剋特徵,使五俞穴治療範圍擴大,中醫五行的全息特徵,賦予了五俞穴的全息特徵,豐富了它的功能,所以每一條經脈都具有全息特徵。督脈、膀胱經、華佗夾脊在背腰部的分布正對應著人體的五臟六腑等組織器官,具有全息特徵;第二、五掌骨側和人體四肢節段赤白肉際,亦符合生物全息律的特徵。
3. 面狀全息元
全息穴區呈面狀分布的現象,表現出全息元是人體的投影,是特化了的全息胚。如頭皮、面、眼、耳、鼻、舌、手、足等,都可用全息胚表現。其穴區對應,即根據胚胎的姿勢形態分布,呈現對映關係。其中,耳是最接近胚胎的投影,在耳部根據對應關係就可以診斷治療全身各種疾病。面狀全息穴區比較直觀,只要對映胚胎的軀幹、四肢、五臟六腑等組織器官的分布位置,就可在面狀全息元對應的位置上,找到相對映的人體軀幹、四肢、臟腑等組織器官的投影。所以,面狀全息元穴區分布比較有規律,部位相對穩定客觀,易學、易記,並易於操作。
4. 體狀全息元
從生物全息律的觀點來看,在人體任一節段都是一個全息胚或全息元,在這個全息胚段上就可以找到全息胚的投影。任一節段我們都應該把它看作一個胚胎狀的人體,節段的陰面就是全息胚胎的陰面,節段的陽面就是全息胚胎的陽面。在人體任一節段就可投影全息胚的臟腑、軀幹、四肢等組織器官,各個節段都可看作一個獨立的全息胚投影,根據胚胎的姿勢形態,把節段看作一個胚胎,這樣在節段上的全息穴區定位就可理解不用硬記。
5. 大全息包括小全息
大全息是指區域範圍大,可以包含幾個小全息單元,小全息指單個的點、線、面、體。例如我們把上肢看為一個大的全息單元,其中包括指、掌、腕、尺橈段、肱骨段,以及上肢的經穴全息線。又如人體神經中樞在腦的定位,並在大腦內構建了人體的全息縮影。中醫將大腦的功能分別對應到五臟功能中,加入陰陽五行系統,因此可以將五臟當作一個全息元。當我們為大全息元定位時,就應該考慮到大全息中的穴區也有可能是其所包含的小全息中的穴位,有時也會出現在小全息中的穴位是治療某種疾病,在大全息相映位置上卻可能治療另一種疾病。這就要看其病變反映點是哪一種疾病成顯性先暴露出來,這也是全息資訊的問題,所以在大全息上選穴,應遵循先小(全息)後大(全息)的選穴原則。
三、人體全息信息對應特點
1. 正信息對應
正信息是指全息元資訊排列順序是依照人體軀幹直接對應,不出現倒錯或逆信息的情況,即軀幹信息是頭上、頸中、胸腹下的信息分布規律。而有些全息區的對應也遵循頭在上,胸腹腔在下的規律。如頭皮、面部、鼻部、舌部、頸部、任脈、督脈、華佗夾脊、背腰鐙部膀胱經等都是正信息對應關係。大家也可以看出這些全息元有一個特點,即它們全都分布於軀幹部位,從這裡也可以得到一個結論:軀幹部位的全息元信息,大都為正信息對應。
2. 逆信息對應
逆信息是指全息元的排列順序是與人體軀幹信息相反對應。即全息元的頭部信息在下,胸腹部信息在上的逆向排列順序,正如胚胎在子宮內一樣。人體有些全息元排列順序也遵循胚胎排列順序,如耳、掌、足、第二及五掌骨側、指段、尺橈段、肱骨段、脛腓段、股骨段,以及十二經脈在四肢的分布等都是逆信息對應,這些全息元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這些組織器官肢節都呈現遠離軀幹方向生長。
3. 點信息對應
點信息即是以一個點作為信息對應關係,這個點可能是一個穴位,也可能是一個重要的部位。如合谷穴、足三里等就是一個穴位;而眼部、鞏膜、口部、臍部都是以一個點為中心,沿著周圍排列並呈現環狀分布。有的根據先天或後天八卦排列方位,來定位五臟六腑的位置,其原理來自於先後天八卦資訊排列秩序上,八卦信息又對應於人體五臟六腑等組織器官,所以點的信息對應較為複雜,不易掌握。
四、人體全息不全的特點
1. 全息反映區分布不全
全息反映區在人體各部位的分布是根據生物全息律和全息胚理論來定位的,不可避免的出現全息反映區不全的問題。因為生物全息律和全息胚在反映區定位方面,主要針對較大的單一節段和組織器官,不同的全息元反映區的面積大小差異太大,或反映區名稱範圍太大,無法做細微的區別。如第二掌指骨側療法,在我們實際操作後,對它的理解是如同切魚一樣,一刀下去就是涵蓋整個橫斷面,以至於操作者無法進行針對性的治療,雖然造成無法確定全息反映區的診療效果,但是簡單、方便、易於推廣。
2. 全息反映區功能不全
儘管在人體找到很多全息元,在臨床上並非所有全息元或全息反映區都有診療意義,實際上是因為有很多全息元或全息反映區功能不全。
功能不全有以下兩種原因:
(1) 是全息反映區處於隱性狀態,即全息胚信息在此全息反映區不表達,所以在反映區治療不一定具有療效。
(2) 臟腑組合的生理、病理疾病沒有反映到某一全息元的反映區上,處於隱性不表達的狀態,造成在某一全息元找不到疾病診療的徵象。
為了避免這樣的現象發生,我們要求在診療時互相辨證,即全息元之間要對比,找出最敏感的反映區,利用這樣的對比,我們可以在實務上達到最佳的效果。
3. 全息資訊不全
全息資訊不全也是醫師在臨床全息診療的一大特點,有些全息元從整體上來看資訊是完全的,但表達到全息元中的某一反映區,就不一定能夠全部顯現出來。有的生理病理資訊呈現顯性,有的生理病理資訊呈現隱性而不表達,沒有表達的資訊反映區,在臨床診療上就沒有意義。
全息元及全息反映區的分布有一定規律可循,易學、易記、易掌握,但是全息元以及全息反映區不是包醫百病的良穴,而是在臨床進行全息診療時要辨證施治,全息元之間要相互參考驗證,並在不同的全息元上尋找顯性敏感的部位。
第二節 全息治療
一、診斷目的:了解病情,清除人體病理反映,疾病所在即治療部位
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局部的病變可以影響全身,內臟的病變可以從五官、四肢、體表各個方面反映出來,正如〈丹溪心法〉所說:「欲知其內者,當以觀乎外;診於外者,斯以知其內。蓋有諸內者形諸外。」
可以透過望、聞、問、切四種方法,從觀察外在的表現來判斷人體疾病的發展變化,全息診斷學就是透過望、聞、問、切,對人體某一區域病理反映表現在外的徵象,去進行了解對應整體部位的病理變化的學問,即通過某些局部異常變化,察覺整體的病理變化所在,從這裡擬定出相對的治療計畫。
診斷學包括多種診斷方法,除望、聞、問、切外,還有運用現代物理學原理的診斷儀,如:穴位阻抗測定儀、耳穴探測儀等,它們能提高診斷的準確率,在臨床上應相互參照。所以,觀察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不能只將人體作為研究對象,還應注意外在大環境的變化,並從這裡表現出部分與整體的不同系統之間的全息性。
全息治療是指在經絡、穴位、全息元穴區給予一定刺激,而治療其對應整體部位的疾病,包括眼部全息療法、鼻部全息療法、耳穴療法、第二掌指骨側療法、足部全息療法等多種治療方法。
全息論,實際上與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概念一致;中醫理論上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內臟有疾病可以反映到體表。《靈樞.本臟》「有諸內者,必形諸外」,故曰:「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矣」。陰陽五行學說是古人用以認識並解釋自然的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全息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陰陽最初含義是很單純的指向陽的屬陽,背陽的屬陰,後來認為物質世界是在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下,不斷發展變化的學說,萬事萬物都能分為陰和陽,古人云:「萬物皆負陰而抱陽」,而且陰陽又能各自再分陰陽,「分而分之不可窮盡」。例如在臟腑中,五臟屬陰,五臟中腎為陰,心為陽。周易以後的易學家們發展的太極圖,更是具體的展現「陰陽」的全息特徵。太極圖源於首尾相接的兩條魚,兩隻魚眼又各是一張太極圖,表達了「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全息思想的雛形。世界是物質性的整體,一切物質內部都存在著陰陽的對立統一,其發展有賴於陰陽的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長和相互轉化。陰陽學說雖然只有兩個元素,實際上就是全息理論「部分包含整體資訊」的思想,在許多領域中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尤其是中醫學。在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各個方面,陰陽學說都貫穿其中,用來解釋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活動、病理變化、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五行學說起源於五材,五材是中國古代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過程中歸納出來的,認為木、火、土、金、水是日常中不可缺少的五種最基本的物質,後來經過進一步的引申和運用,我們的先人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五行之間的運動而形成。《國語》說:「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相雜),以成百物」,萬物按照「取象比類」歸屬不同等級的五行系統,各系統之間按照生克理論互相作用。
中醫學用五行學說來闡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和診斷治療等。在《黃帝內經》中,這些理論在諸多篇章裡已有詳細地論述,其中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為代表,將人與自然、人體內部以五行聯繫為交叉重疊的多個全息系統。後世的張介賓在他的著作《景嶽全書》中寫道:「不獨此也,且五臟五氣,無不相涉,故五臟中皆有神氣,皆有肺氣,皆有胃氣,皆有肝氣,皆有腎氣,而其中之或此或彼,為利為害,各有互相倚伏之妙。」說明五臟雖各按五行之屬相生相剋,但五臟之氣互滲互含,即一臟之中包含著五臟的資訊。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經典著作,它不但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基礎,並深刻地影響著中醫學的發展,當中有兩個基本思想,一個是經絡學說,另一個則是全息思想的雛形。它從各方面顯示人體自身及人體與外在環境的統一性,闡釋了局部和整體,內部和外部在系統的聯繫及作用下的全息性。《內經》的全息思想涉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體內部三個面向。
《素問.寶命全形論》云:「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說明人秉天地之氣而生,故人體之氣與天地自然之氣時時相通,由此表現人體隱含了自然界的資訊,人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逐步形成了與自然呼應的生命節律。也就是說,人體的生命活動能夠全息地反映自然界的時間週期,比如女性的月經週期與月亮週期的關係,正如《靈樞.歲露論》所說:「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
政治、經濟、道德、信仰、民俗等社會因素對人體的影響,也同樣地反映在人的身心狀態中,影響著人體的生理和病理,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所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內經》結合陰陽五行學說,融合了五臟六腑表裡經絡,提出了具有全息特徵的人體模型和臟象理論,例如五臟、五體與五色的對應關係。某一局部區域的生理、病理變化,反映了五臟六腑、氣血陰陽的變化。《內經》的全息臟象理論闡述人體的局部有整體的資訊,這是臨床觀察的體會與易學的全息思想相互結合而形成的,以此為基礎的中醫學,將此運用於臨床的診斷與治療。其含於臟象理論的全息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現代全息論的「對應、同構、功效」三個原則,這都表現在《素問.脈要精微論》、《靈樞.五色》、《靈樞.師傳》、《靈樞.本臟》、《靈樞.大惑論》等篇的論述中。
在辨證中,因為臟腑相關局部與整體的全息關係,《內經》認為每一辨證的發展,不但與本臟系統有關,而且還與五大功能系統的平衡失調密切相關;因此每一辨證可分為五臟六腑等多個證型,從而形成「五臟分證」的全息辨證法,如《素問.咳論》中所云:「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又如《素問.痹論》中論述了五臟痹和六腑痹。
《傷寒雜病論》成書於公元25年至公元220年間,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所作。由於歷史原因被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方論》兩部分。此書在理法方藥上有很高的造詣,對後世中醫學各科的發展有重大的貢獻和深遠的影響。其中《傷寒論》共有397條、113方(除重複和佚失外);《金匱要略方論》部分方262首,論述疾病40多種。
張仲景的著作在病因學上表現了全息思想,《傷寒論》在《素問.熱論》六經辨證基礎上,開創了六經辨證體系,將經絡、五臟六腑的病變全息總和,發展成中醫學全息辨證的思維模式。他將外感疾病錯綜複雜的證候及其演變加以總結,提出一套較為完整的辨證體系,認為一證、一脈中包含著歸屬六經辨證的全息思想,因此強調從一證、一脈來研究疾病的病因、病機和理法方藥。《傷寒論》以傷寒為主線論病,詳論寒邪於人所產生的各種症候群,認為很多種疾病皆因寒邪於人體後所化生,如寒傷於經絡臟腑,因寒化熱,因寒而生溼等,正如《素問.熱論》:「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2條:「夫人秉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在病因學上承襲了「天人相應」的觀點。
張仲景建立了辨證體系的全息思想。《傷寒論》的六經辨證,按照陰陽這個大的全息系統,將疾病分類為三陽病證系統和三陰病證系統。三陽病證按從表到裡,分為太陽病證、陽明病證、少陽辨證,構成陽性全息相關系統六腑病變多屬陽證、熱證、實證;三陰病證按轉變順序,分為太陰病證、少陰病證、厥陰病證,構成陰性全息系統,主要論述以病變為基礎的病證,多屬陰證、寒證、虛證。外感寒邪,先表現為太陽經之證,如治療不當則病邪循經而入,侵入其他經,導致轉變。因此,六經辨證包括十二經絡、五臟六腑的相關病變。另外,《金匱要略》開篇首句:「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成為中醫學中的金科玉律,在這當中已透露出全息思想的雛形。
《傷寒雜病論》在方藥和臨床應用中也同樣蘊含著全息思想,《傷寒雜病論》表現出全息治療學原理,如《金匱要略》治療心肺陰虛內熱之百合病,以百合洗方內病外治,與內服諸方相互呼應,提高了療效。再如麻黃湯、桂枝湯和防己黃耆湯的服用方法和藥後護理,讓我們看到了治療過程中的全息思想。另一方面,整部《傷寒雜病論》治療範圍已超出原文所記載的病證,融入了中醫學各方面;如小柴胡湯不但是少陽證主方,而且可用來治療「婦人熱入血室」等多種病證。石壽棠在《醫源.論張仲景傷寒論》中說:「漢.張太守仲景著《傷寒》一書,立一百一十三方,三百九十七法,隨病之變遷用之,千變萬化,靈妙無窮,萬病皆當仿之為法,不可僅作傷寒書讀也。」歷代醫學家經臨床實踐,認為如能深諳其理、觸類旁通,則臨證時效迅速。
二、理解全息理論需注意事項
所謂的「機體的每一個局部都是整體」,當中的「局部」和「整體」兩者應該都是相對獨立的系統,而不是任意範圍、任意大小的局部,都能與整體存在資訊存有對應性。
並非只能在「整體」尋找「局部」的資訊,也可以藉由對應關係從「局部」尋找「整體」的訊息。
「整體」與「局部」的訊息存在「同步性」或「成比例性」。同步性:指兩系統相映的訊息表現速度一樣;成比例性:指兩系統的資訊變化速度不一致,但各種相映資訊,指不同全息元在表現同一局部的變化速度比值基本恆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