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國文Ⅱ:關懷・永續
作  者╱
作者:王祥穎、余育婷、余淑瑛、吳盈靜、林宏達、周盈秀、陳政彥、楊徵祥、蘇子敬、蔡忠道   召集人:曾金承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國文系列
出版日期╱
2025/01/07   (1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626-393-465-8
書  號╱
1XPA
頁  數╱
208
開  數╱
20K
定  價╱
320



大學國文,承載許多使命與期待,卻模糊了焦點課程,因而受到許多非議;然而,批評者常以學生語文不佳究罪國文教學,可見其肯定閱讀、寫作的重要性,期能透過生命書寫、閱讀、對話;在教學現場傳達關懷,落實深入文意、體貼情感,翻轉教學現場。
現今,因應教育趨勢與學生需求,我們對教材做了較大幅度修訂,包括新增單元、順序調整、選文抽換。並以上、下學期各一冊的方式呈現。

本書為下冊,包括四大篇,共18篇文章,每篇下附引論。即
五、人際互動
六、社會關懷
七、環境永續
八、地方書寫
每篇文章,都包括文本、作者與賞析、問題與討論、延伸閱讀。

期待更貼近學生的生命與經驗,讓學生更深、更廣,學習中文的閱讀與寫作。
※主編簡介
蔡忠道
蔡忠道
現職:國立嘉義大學中文系教授
學歷: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士、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博士
經歷:輔英技術學院、嘉義師院、國立嘉義大學中文系系主任
著作:《陸賈思想研究》
   《魏晉儒道互補之研究》
   《魏晉處世思想之研究》
   〈史記命論析探〉等論文二十餘篇

主編
蔡忠道
現職:國立嘉義大學中文系教授
學歷: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士、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博士
經歷:輔英技術學院、嘉義師院、國立嘉義大學中文系系主任
著作:《陸賈思想研究》
   《魏晉儒道互補之研究》
   《魏晉處世思想之研究》
   〈史記命論析探〉等論文二十餘篇
召集人
曾金承
現職:國立嘉義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暨所長
學歷: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

作者簡介
蔡忠道(教授)
學歷: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博士

蘇子敬(教授)
學歷:中國文化大學哲學博士

陳政彥(副教授)
學歷: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博士

楊徵祥(副教授)
學歷: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博士

林宏達(副教授)
學歷: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博士

周盈秀(助理教授)
學歷: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博士

余淑瑛(副教授)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

余育婷(副教授)
學歷:政治大學中文博士

王祥穎(副教授)
學歷: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

吳盈靜(副教授)
學歷: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



五、人際互動
引論/楊徵祥 
霍小玉傳/蔣防 
洗兒詩/蘇軾 
半局/張曉風 
為了下一次的重逢/陳義芝 

六、社會關懷
引論/蔡忠道 
谷風之什•大東/《詩經•小雅》
老兵紀念/陳列 
貼身暗影/簡媜

七、環境永續
引論/王祥穎 
三株古松/程兆熊 
只能為你寫一首詩/吳晟 
流螢爍金/凌拂 
爬樹叔叔/李偉文 

八、地方書寫
引論/吳盈靜 
黃繩繫腕—泰國記遊之二/余光中 
故鄉那條黃泥路/顏崑陽 
我在嘉義散步/舒國治 
孩子/李欣倫

臺灣苗栗四縣客
家話單字調研究
:聲學分析與聲
調標記
客語能力認證中
高級暨高級閱讀
及寫作測驗
一次讀懂古文觀
止+國學常識養
成(全套2冊)
愛戀•生活•閱

我的第一堂商用
韓語課(隨書附
音檔QR Co
de)
閩客方言史稿




引論/楊徵祥
  人類社會是由人所形成的集合體,我們都無法離群索居,不論自己是否願意,在成長的過程之中,免不了要與人交流及互動。藉由交流與互動的過程,包括合作、交往、競爭,甚至於衝突,人與人之間,產生更深刻的情感與認識。
  「親情」、「友情」、「愛情」被稱為「人生三情」,是人際互動不可避免的三種情感。
  親人之間的感情,血濃於水,這種特殊的情感,不管對方是健康或生病,不論自己是貧窮或富有,親情永遠不會消失,互相關懷且不求回報。
  友情是很特別的情感,雖然彼此間沒有骨肉血親,但是這種情感可以超越血緣、地域甚至於國家,互動交流,不必帶有任何條件。
  愛情,最主觀、最動人,卻也最令人難以理解。元好問〈摸魚兒〉的名句「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愛情可以讓人感受到溫暖與保護,使雙方擁有幸福,但是卻也最傷人,甚至於昇華的愛情,竟然可以讓人「生死相許」。
  本章共計四篇選文:
  第一篇選文為蔣防《霍小玉傳》,內容為詩人李益與霍小玉的愛情悲劇。故事女主角霍小玉經媒人介紹,定情於男主角李益,李益步入宦途後,雖然曾不止一次立下了海誓山盟,但終究因門閥風氣,歸家後立即變心,聽從母命,另娶表妹盧氏,並且避不見霍小玉,最後使得霍小玉抑鬱而終。
  唯美而浪漫的愛情,令人羨慕,但是愛情卻是無法強求,當單純的愛情面臨親情的壓力、社會的現實等問題,該如何面對與解決,則是一道難解的習題。
  第二篇選文為蘇軾〈洗兒詩〉,內容是身為父親的蘇軾,展現出對幼兒疼愛與親情。首句「望」字,表現了父母對孩子的期待,但是自己卻被聰明所「誤」,深怕孩兒步上自己的後塵,怕小孩吃苦受委屈,實屬兩難。讀〈洗兒詩〉前兩句詩文,不禁令人想起《後漢書•范滂傳》,范滂臨終前對他兒子所說的話:「吾欲使汝為惡,則惡不可為;使汝為善,則我不為惡。」身為父親,對愛兒的親情,直到生命的終了都無法割捨。
  第三篇選文為張曉風〈半局〉,內容為作者的交友經驗,傳達了友情是透過真誠的互動,經歷了時間的考驗,彼此心靈相互的呼應,才能醞釀而成的關係。文章最後以遊戲到了真正好玩的時候,其中一人不聲不響半途而退,留下眾人的愕然,來表達對朋友早逝的哀慟。
  第四篇選文為陳義芝〈為了下一次的重逢〉,內容為追憶因一場意外而已離世三年的兒子,屬於憶亡子的抒情文。
  生離死別,是人生的重大課題,同時也是每個人都必須走過的歷程。人際互動,無論是「愛情」、「親情」、「友情」,都應真誠相對。在文章中,作者提到兒子過世三年後,重新檢視朋友三年前寄來的安慰信件之中,發現最能安慰人心的,並不是「請節哀」、「請保重」、「請儘快走出陰霾」的話,而是同聲一哭的無助。真正能撫慰人心的,往往是親身經歷,這是一種「同理心」,是進入他人的內心世界,同時也是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