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第一講 開宗明義談基本問題 一、什麼是「古典(的)」「社會學(的)」「理論」 二、社會學理論的三種教法 三、古典社會學理論的涵蓋人物與範圍 四、每個理論家的四個部分 五、四本主義說 六、社會學理論與社會現象 七、Q & A反思回顧 參考文獻
第二講 社會脈絡與思想脈絡 一、社會脈絡 二、思想脈絡 三、Q & A反思回顧 延伸閱讀
第三講 沃斯通克拉芙特(Mary Wollstonecraft) 一、生平脈絡 二、提倡女性教育與女性權利 三、親職 四、社會行動 五、理想教育與職業 六、愛情 七、Q & A反思回顧 附錄一:沃斯通克拉芙特(Mary Wollstonecraft, 4/27/1759-9/10/1797)生平與著作 附錄二:沃斯通克拉芙特的思想脈絡 附錄三:沃斯通克拉芙特的著作脈絡 參考文獻
第四講 孔德(Auguste Comte) 一、生平大事 二、社會學之父 三、實證主義 四、實證科學與實證方法 五、人性論與社會秩序 六、社會靜學與孔德性別觀 七、社會動學 八、Q & A反思回顧 附錄一:孔德(Auguste Comte, 1/19/1798-9/5/1857)的生平與著作 附錄二:孔德的思想脈絡 附錄三:孔德的著作脈絡 附錄四:孔德的懷舊傳記 附錄五:孔德神學及玄學發展六階段 參考文獻
第五講 馬克思(Karl Marx) 一、思想脈絡 二、生平脈絡 三、馬恩生平脈絡比較 四、淺談費爾巴哈的重要論點 五、馬克思的主要概念——宗教 六、異化 七、馬克思對孔德的看法 八、Q & A反思回顧 附錄一:馬克思(Karl Marx, 5/5/1818-3/14/1883)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 11/29/1820-8/5/1895)的生平與著作 附錄二:馬克思的思想脈絡 附錄三:馬克思的重要著作目錄 附錄四:馬克思〈關於費爾巴哈〉和〈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兩文的比較 參考文獻
第六講 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合著 一、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三大淵源發展脈絡圖 二、《神聖家族,或對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駁布魯諾.鮑威爾及其伙伴》 三、《德意志意識形態:對費爾巴哈、布.鮑威爾和施蒂爾納所代表的現代德國哲學以及各式各樣先知所代表的德國社會主義的批判》 四、馬恩的歷史唯物論或唯物史觀 五、《共產黨宣言》 六、Q & A反思回顧 附錄一: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著作脈絡 附錄二:馬克思和恩格斯各版歷史唯物論比較 附錄三:馬恩對於歷史唯物論的貢獻兩人歷年說法的整理 參考文獻
第七講 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 一、政治經濟學 二、階級研究 三、家庭與性別 四、異化 五、共產主義 六、歷史唯物論 七、自然辯證法 八、Q & A反思回顧 附錄一:恩格斯的思想脈絡 附錄二:恩格斯的重要著作目錄 參考文獻
第八講 斯賓賽(Herbert Spencer) 一、生平脈絡 二、著作脈絡 三、斯賓賽的社會學理論主要概念 四、對中國的影響 五、對日本的影響 六、Q & A反思回顧 附錄一:斯賓賽(Herbert Spencer, 4/27/1820-12/8/1903)的生平與著作 附錄二:斯賓賽的思想脈絡 附錄三:斯賓賽的主要著作目錄 參考文獻
第九講 巴烈圖(Vilfredo Pareto) 一、生平脈絡 二、邏輯行動和非邏輯行動 三、原作與翻譯問題 四、統治精英與非統治精英及相關理論 五、對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的批評 六、Q & A反思回顧 附錄一:巴烈圖(Vilfredo Pareto, 7/15/1848-8/19/1923)的生平與著作 附錄二:巴烈圖的思想脈絡 附錄三:巴烈圖的主要著作目錄 參考文獻
第十講 杜尼斯(Ferdinand Toennies) 一、生平脈絡 二、社會學獨特的看法 三、共同體與社會體 四、人類意志與社會行動 五、親密關係分類與分工 六、三種共同體(共同體發展的三種類型)和三種衍生的關係 七、社會體與資本主義 八、兩性觀 九、輿論 十、社會學分類 十一、Q & A反思回顧 附錄一:杜尼斯(Ferdinand Toennies, 7/26/1855-4/9/1936)的生平與著作 附錄二:杜尼斯的思想脈絡 附錄三:杜尼斯的主要著作脈絡 附錄四:杜尼斯的共同體〔社區〕(Gemeinschaft)與社會體〔社會〕(Gesellschaft)的譯名與區分 參考文獻
第十一講 涂爾幹(Émile Durkheim)(一)《社會分工論:高級社會組織的研究》 一、生平脈絡 二、《社會分工論》的封面引文與標題問題 三、《社會分工論》的全書架構 四、《社會分工論》的問題意識與實證方法 五、《社會分工論》的種類與功能界定 六、有機連帶與機械連帶以及其他相關連帶 七、兩性與分工問題 八、社會分工與職業團體 九、Q & A反思回顧 附錄一:涂爾幹(Emile Durkheim, 4/15/1858-11/15/1917)的生平與著作 附錄二:涂爾幹的思想傳承 附錄三:涂爾幹的主要著作目錄 參考文獻
第十二講 涂爾幹(二)《社會學方法的規則》 一、《社會學方法的規則》書寫動機與主張 二、社會事實 三、社會事實的觀察規則 四、常態與病態的相對規則 五、社會類型的構成規則 六、社會事實要如何解釋 七、社會學證明的展示規則 八、社會學方法論的特質 九、Q & A反思回顧 參考文獻
第十三講 涂爾幹(三)《自殺論:社會學的研究》 一、研究的是「社會自殺率」不是「自殺」 二、自殺的三層次分類 三、利己型自殺 四、利他型自殺 五、脫序型自殺 六、宿命型自殺 七、自殺與兩性關係 八、道德與脫序 九、職業團體與自殺 十、Q & A反思回顧 參考文獻
第十四講 涂爾幹(四)《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澳大利亞的圖騰系統》 一、基本形式的定義 二、宗教的定義 三、社會學與宗教 四、社會與個人及自然 五、《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的影響 六、道德的三要素 七、社會學的分科 八、社會學家與社會看法 九、Q & A反思回顧 參考文獻
第十五講 齊美爾(Georg Simmel) 一、生平與著作脈絡介紹 二、思想特色 三、社會學的預設與社會互動觀 四、社會類型 五、文化觀 六、愛情觀 七、社會學觀 八、Q & A反思回顧 附錄一:齊美爾(Georg Simmel, 3/1/1858-9/26/1918)的生平與著作 附錄二:齊美爾的思想傳承 附錄三:齊美爾的主要著作脈絡 參考文獻
第十六講 韋伯(Max Weber)(一)《宗教社會學》與《新教倫理》 一、生平脈絡 二、宗教社會學 三、《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四、Q & A反思回顧 附錄一:韋伯(Max Weber, 4/21/1864-6/14/1920)生平與著作 附錄二:韋伯的思想脈絡 附錄三:韋伯的主要著作脈絡 參考文獻
第十七講 韋伯(二)《世界宗教之經濟倫理》 一、〈〔世界宗教的經濟倫理之〕導言〉 二、〈儒教(與道教)〉 三、〈間論〉(Zwischenbetrachtung) 四、Q & A反思回顧 參考文獻
第十八講 韋伯(三)《經濟與社會》 一、《經濟與社會》版本問題 二、《經濟與社會》書名與內容問題 三、社會定義與社會行動 四、宰制或支配 五、方法論 六、Q & A反思回顧 參考文獻
第十九講 韋伯(四)兩篇「志業」演講 一、〈學術當作一種志業〉版本和譯本問題 二、〈學術當作一種志業〉主要概念 三、〈政治當作一種志業〉版本問題 四、〈政治當作一種志業〉主要概念 五、Q & A反思回顧 參考文獻
第二十講 結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