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籍推薦人 周育德(中國戲曲學院前院長)∼專文推薦
|
※推薦文 蔡孟珍先生新作《紅樓夢與戲曲》即將出版問世,我獲先睹之快,忍不住要先說幾句感想。
《紅樓夢》是古典小說第一異書。內容蘊藏豐厚,作者才情爛漫。它像一座文化古鎮,巷陌縱橫,河流蜿蜒。觀光者從不同的街巷走進去,會有不同的觀感。一旦敲開住家的門戶,會驚歎別有洞天。近百年來,研究《紅樓夢》的學者成群結隊,在“紅學”的田地裡精耕細作,收穫已成洋洋大觀。蔡孟珍先生是貫通文學與戲曲兩界的學者,研究《紅樓夢》有其獨特的發現與發明。
本書的主要內容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闡釋《紅樓夢》所蘊含的演劇文化,一是研究以《紅樓夢》為題材的戲曲創作。基於蔡先生獨具的學養,這兩部分的論說顯示出獨屬於蔡先生的特色。
蔡先生眼界開闊,閱讀廣泛,於戲曲學的學術積累尤其豐富。她把眼光蕩開去,先從曹氏的烜赫家世著眼,由探究豪門演劇的一般風尚而導入《紅樓夢》的演劇描寫。再論說《紅樓夢》的演劇,也不限於《紅樓夢》。蔡先生把《金瓶梅》和《儒林外史》中有關戲曲活動的描述和《紅樓夢》做比較,以論證《紅樓夢》之戲曲描寫非同尋常。蔡先生對賈府的戲曲活動做了全面的研究,從戲臺之設計,到演劇的全部規程——從演員的參場與參堂、點戲的規矩與禁忌、開場之吉慶戲文、正場之主軸戲,到戲畢之封賞,一一與明清戲曲搬演的格範相對照,旁徵博引,頭頭是道,竟似一段戲曲史的生動篇章。蔡先生對紅樓人物點戲重要作用之發掘與推論,尤其深刻而透徹。比如,單是對鳳姐所點的小戲《劉二扣當》的考證,涉及的文獻就不下十種。莫論全書,即以點戲一事之論述,已堪稱大學問、大手筆、大塊文章。
蔡孟珍先生是有著“升氍毹”的舞臺表演經驗的藝術家,諳熟戲場三昧,所以能從脂硯齋的批語揣摩出《紅樓夢》筆法的諸多奧秘,發現其“戲場章法”。諸如元雜劇的“楔子”、南戲傳奇“副末開場”、腳色出場之程式、特殊的舞臺時空觀念、冷熱排場的調節等等,無不在《紅樓夢》裡找到對應的表現。對賈府梨香院“十二官”感情生活、行當釐定、女優命運結局的論說,亦堪稱解析明清家樂的一件優良的標本。
論說《紅樓夢》與戲曲的關係,蔡孟珍先生不是第一家,也不是唯一的一家,已發表的諸家見解也並非一致。蔡先生心平氣和地討論,明確地闡釋了自己的觀點,使讀者大開眼界。上海的徐扶明先生在一九八四年出版了《紅樓夢與戲曲比較研究》一書,對這個問題頗多發明,在學界有重大的影響。蔡孟珍先生在本書中,和徐扶明先生的商榷有二十五處之多。徐先生是一位好客而健談的前輩,我曾有登門就教的機緣。很可惜,徐先生已仙逝多年,否則必定會和蔡先生把盞品茗於滬上。條分縷析,娓娓商談,那將是多麼動人的學人論道求是的場景!
以《紅樓夢》為題材的戲曲舞臺劇的研究,則是一個具有戲曲創作實踐意義的話題。從清朝嘉慶年間到現代,由《紅樓夢》故事改編的戲曲劇作,數以百種計。但是,清人的劇作在舞臺上一本也沒留下來,現代中國各戲曲劇種上演的紅樓戲也多屬短命。能在舞臺上保留下來而差強人意者,實在是屈指可數。一部輝煌的《紅樓夢》從小說到戲曲為何如此困難?蔡孟珍先生從小說與戲曲文體之差異,《紅樓夢》本身事繁人眾枝節多,寶、黛、釵愛情主線缺乏戲劇性,戲曲的腳色制與紅樓戲之扞格等諸多方面給以分析解釋,有相當的說服力。就像一位有經驗的醫者,望聞問診,略施針灸,精準地點定穴位,有效地貫通了經絡,打通了任督二脈。
至於對襲人和尤氏姐妹的論說,是《紅樓夢與戲曲》論題的餘韻,也有關當代舞臺紅樓戲的得失評價,不乏精到的見解。
讀罷此書,不禁掩卷感歎:噫吁嚱!《紅樓夢》之學問大矣哉!它是一座文化的高山,吸引著無數的人探險和遊賞。《紅樓夢與戲曲》是蔡孟珍先生攀登和觀賞過程中記錄下的寶貴心得。讀讀此書,治“紅學”者可以別開一種思路,寫紅樓劇者也可獲得有益的借鑒。我為此書鼓掌。
周育德 甲辰清明於北京陶然亭西半步橋
|
 蔡孟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專擅中國古典戲曲曲論、唱唸,舞臺爨演資歷豐富,在學界中以理論與實踐兼備而獨樹一幟。現任臺灣師大國文系教授、崑曲社指導老師、中華崑曲藝術協進會常務理事。唱唸做表典雅清麗,兼擅蘇州彈詞,曾獲文建會文藝獎。從事舞臺演出四十餘載,嘗主演崑劇折子戲二十餘齣,并錄製多種影音媒體典藏資料,享譽學林曲界。曾與大陸梅花獎得主張繼青、汪世瑜、蔡正仁、李公律、李鴻良合作演出,締造兩岸崑曲交流新頁。著有《重讀經典牡丹亭》、《近代曲學二家研究—吳梅、王季烈》、《琵琶記的表演藝術》、《曲韻與舞臺唱唸》、《沈寵綏曲學探微》、《曲學探賾》、《曲選》、《民間文學與說唱藝術》等專著,及學術論文數十篇。
|
周序 自序
曹氏家族戲曲胎息淵厚 一、呼吸會能通帝座──從龍勛佐的烜赫家世 二、織造、鹽政兼管戲曲 三、親族迷戲──蓄樂、撰劇、爨演以為樂
《紅樓夢》中的演劇文化 一、換新眼目的戲曲書寫 較《儒林外史》尤見曲致/得《金瓶》壼奧而青出於藍 二、藉聆曲演劇妝點風雅與豪門品味 戲臺數量/垂簾看戲/觀劇品味 三、明清戲曲搬演之格範 參場/點戲禁忌/吉祥戲/正場戲/封賞 四、點戲之多重作用──預示結局•襯顯人物•引發情節…… 元妃點的戲/清虛觀三劇/《西遊》/〈山門〉/〈劉二扣當〉/〈男祭〉/續書得失
從脂批看《紅樓夢》中的「戲場章法」 一、《紅樓》筆法諸秘紛呈•雪芹立意作傳奇 二、元雜劇楔子之借用 三、南戲傳奇「副末開場」之活用 四、腳色出場程式之參用 五、化用舞臺時空•調劑排場冷熱 六、戲場科諢之妙用
家樂戲班風華──梨香院的「十二官」 一、明清家樂戲班風尚之體現 享樂夤緣/蘇州買伶/家班形制 二、十二官之丰采與情戀 芳官亮彩/齡薔之戀/假鳳虛凰 三、十二官之藝名風尚與腳色爭議 以「官」為尚/旦角家門/文官腳色 四、遣散之後──女優的結局
從小說到戲曲──《紅樓夢》重構之難 一、小說與戲曲文體之差異 敘事代言/當下藝術/腳色制/音律舞臺 二、《紅樓夢》本身重構為戲曲之難 事繁人眾/愛情主線乏戲劇性/腳色制之扞格 三、紅樓戲之繁興與侷限 清代之興衰/遜色原因/近現代得失
襲人為何是丑角?──從清代紅樓戲談起 一、清代紅樓戲之侷限 腳色配置/「丑」之特質 二、襲人性格之爭議──從小說原著、脂批、續書筆法觀之 命名寓意/告密事件/掣花籤/嫁優 三、近現代紅樓戲中襲人形象之遷變 梅派/荀派/越劇
尤三姐形象之爭議──兼談二尤於紅樓戲中的重構問題 一、小說原著尤三姐形象之爭議 由淫奔女到貞烈女──脂程本比較/改塑之原因與破綻/正邪兩賦 二、清代紅樓戲中尤、柳形象之重構問題 補恨成贅筆/宗教色彩/腳色商榷 三、近現代紅樓戲中二尤形象之遷變 淨化簡化二尤/戲曲教化觀/臉譜化爭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