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與戲曲
作  者╱
蔡孟珍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
2024/07/19   (1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626-393-509-9
書  號╱
1XNL
頁  數╱
288
開  數╱
20K
定  價╱
400

※書籍推薦人
周育德(中國戲曲學院前院長)∼專文推薦
※推薦文
蔡孟珍先生新作《紅樓夢與戲曲》即將出版問世,我獲先睹之快,忍不住要先說幾句感想。

  《紅樓夢》是古典小說第一異書。內容蘊藏豐厚,作者才情爛漫。它像一座文化古鎮,巷陌縱橫,河流蜿蜒。觀光者從不同的街巷走進去,會有不同的觀感。一旦敲開住家的門戶,會驚歎別有洞天。近百年來,研究《紅樓夢》的學者成群結隊,在“紅學”的田地裡精耕細作,收穫已成洋洋大觀。蔡孟珍先生是貫通文學與戲曲兩界的學者,研究《紅樓夢》有其獨特的發現與發明。

  本書的主要內容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闡釋《紅樓夢》所蘊含的演劇文化,一是研究以《紅樓夢》為題材的戲曲創作。基於蔡先生獨具的學養,這兩部分的論說顯示出獨屬於蔡先生的特色。

  蔡先生眼界開闊,閱讀廣泛,於戲曲學的學術積累尤其豐富。她把眼光蕩開去,先從曹氏的烜赫家世著眼,由探究豪門演劇的一般風尚而導入《紅樓夢》的演劇描寫。再論說《紅樓夢》的演劇,也不限於《紅樓夢》。蔡先生把《金瓶梅》和《儒林外史》中有關戲曲活動的描述和《紅樓夢》做比較,以論證《紅樓夢》之戲曲描寫非同尋常。蔡先生對賈府的戲曲活動做了全面的研究,從戲臺之設計,到演劇的全部規程——從演員的參場與參堂、點戲的規矩與禁忌、開場之吉慶戲文、正場之主軸戲,到戲畢之封賞,一一與明清戲曲搬演的格範相對照,旁徵博引,頭頭是道,竟似一段戲曲史的生動篇章。蔡先生對紅樓人物點戲重要作用之發掘與推論,尤其深刻而透徹。比如,單是對鳳姐所點的小戲《劉二扣當》的考證,涉及的文獻就不下十種。莫論全書,即以點戲一事之論述,已堪稱大學問、大手筆、大塊文章。

  蔡孟珍先生是有著“升氍毹”的舞臺表演經驗的藝術家,諳熟戲場三昧,所以能從脂硯齋的批語揣摩出《紅樓夢》筆法的諸多奧秘,發現其“戲場章法”。諸如元雜劇的“楔子”、南戲傳奇“副末開場”、腳色出場之程式、特殊的舞臺時空觀念、冷熱排場的調節等等,無不在《紅樓夢》裡找到對應的表現。對賈府梨香院“十二官”感情生活、行當釐定、女優命運結局的論說,亦堪稱解析明清家樂的一件優良的標本。

  論說《紅樓夢》與戲曲的關係,蔡孟珍先生不是第一家,也不是唯一的一家,已發表的諸家見解也並非一致。蔡先生心平氣和地討論,明確地闡釋了自己的觀點,使讀者大開眼界。上海的徐扶明先生在一九八四年出版了《紅樓夢與戲曲比較研究》一書,對這個問題頗多發明,在學界有重大的影響。蔡孟珍先生在本書中,和徐扶明先生的商榷有二十五處之多。徐先生是一位好客而健談的前輩,我曾有登門就教的機緣。很可惜,徐先生已仙逝多年,否則必定會和蔡先生把盞品茗於滬上。條分縷析,娓娓商談,那將是多麼動人的學人論道求是的場景!

  以《紅樓夢》為題材的戲曲舞臺劇的研究,則是一個具有戲曲創作實踐意義的話題。從清朝嘉慶年間到現代,由《紅樓夢》故事改編的戲曲劇作,數以百種計。但是,清人的劇作在舞臺上一本也沒留下來,現代中國各戲曲劇種上演的紅樓戲也多屬短命。能在舞臺上保留下來而差強人意者,實在是屈指可數。一部輝煌的《紅樓夢》從小說到戲曲為何如此困難?蔡孟珍先生從小說與戲曲文體之差異,《紅樓夢》本身事繁人眾枝節多,寶、黛、釵愛情主線缺乏戲劇性,戲曲的腳色制與紅樓戲之扞格等諸多方面給以分析解釋,有相當的說服力。就像一位有經驗的醫者,望聞問診,略施針灸,精準地點定穴位,有效地貫通了經絡,打通了任督二脈。

  至於對襲人和尤氏姐妹的論說,是《紅樓夢與戲曲》論題的餘韻,也有關當代舞臺紅樓戲的得失評價,不乏精到的見解。

  讀罷此書,不禁掩卷感歎:噫吁嚱!《紅樓夢》之學問大矣哉!它是一座文化的高山,吸引著無數的人探險和遊賞。《紅樓夢與戲曲》是蔡孟珍先生攀登和觀賞過程中記錄下的寶貴心得。讀讀此書,治“紅學”者可以別開一種思路,寫紅樓劇者也可獲得有益的借鑒。我為此書鼓掌。

                                       周育德
                            甲辰清明於北京陶然亭西半步橋

蔡孟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專擅中國古典戲曲曲論、唱唸,舞臺爨演資歷豐富,在學界中以理論與實踐兼備而獨樹一幟。現任臺灣師大國文系教授、崑曲社指導老師、中華崑曲藝術協進會常務理事。唱唸做表典雅清麗,兼擅蘇州彈詞,曾獲文建會文藝獎。從事舞臺演出四十餘載,嘗主演崑劇折子戲二十餘齣,并錄製多種影音媒體典藏資料,享譽學林曲界。曾與大陸梅花獎得主張繼青、汪世瑜、蔡正仁、李公律、李鴻良合作演出,締造兩岸崑曲交流新頁。著有《重讀經典牡丹亭》、《近代曲學二家研究—吳梅、王季烈》、《琵琶記的表演藝術》、《曲韻與舞臺唱唸》、《沈寵綏曲學探微》、《曲學探賾》、《曲選》、《民間文學與說唱藝術》等專著,及學術論文數十篇。

周序
自序

曹氏家族戲曲胎息淵厚
 一、呼吸會能通帝座──從龍勛佐的烜赫家世
 二、織造、鹽政兼管戲曲
 三、親族迷戲──蓄樂、撰劇、爨演以為樂

《紅樓夢》中的演劇文化
 一、換新眼目的戲曲書寫
   較《儒林外史》尤見曲致/得《金瓶》壼奧而青出於藍
 二、藉聆曲演劇妝點風雅與豪門品味
   戲臺數量/垂簾看戲/觀劇品味
 三、明清戲曲搬演之格範
   參場/點戲禁忌/吉祥戲/正場戲/封賞
 四、點戲之多重作用──預示結局•襯顯人物•引發情節……
   元妃點的戲/清虛觀三劇/《西遊》/〈山門〉/〈劉二扣當〉/〈男祭〉/續書得失

從脂批看《紅樓夢》中的「戲場章法」
 一、《紅樓》筆法諸秘紛呈•雪芹立意作傳奇
 二、元雜劇楔子之借用
 三、南戲傳奇「副末開場」之活用
 四、腳色出場程式之參用
 五、化用舞臺時空•調劑排場冷熱
 六、戲場科諢之妙用

家樂戲班風華──梨香院的「十二官」
 一、明清家樂戲班風尚之體現
   享樂夤緣/蘇州買伶/家班形制
 二、十二官之丰采與情戀
   芳官亮彩/齡薔之戀/假鳳虛凰
 三、十二官之藝名風尚與腳色爭議
   以「官」為尚/旦角家門/文官腳色      
 四、遣散之後──女優的結局

從小說到戲曲──《紅樓夢》重構之難
 一、小說與戲曲文體之差異
   敘事代言/當下藝術/腳色制/音律舞臺
 二、《紅樓夢》本身重構為戲曲之難
   事繁人眾/愛情主線乏戲劇性/腳色制之扞格
 三、紅樓戲之繁興與侷限
   清代之興衰/遜色原因/近現代得失

襲人為何是丑角?──從清代紅樓戲談起
 一、清代紅樓戲之侷限
   腳色配置/「丑」之特質
 二、襲人性格之爭議──從小說原著、脂批、續書筆法觀之
   命名寓意/告密事件/掣花籤/嫁優
 三、近現代紅樓戲中襲人形象之遷變
   梅派/荀派/越劇

尤三姐形象之爭議──兼談二尤於紅樓戲中的重構問題
 一、小說原著尤三姐形象之爭議
   由淫奔女到貞烈女──脂程本比較/改塑之原因與破綻/正邪兩賦
 二、清代紅樓戲中尤、柳形象之重構問題
   補恨成贅筆/宗教色彩/腳色商榷
 三、近現代紅樓戲中二尤形象之遷變
   淨化簡化二尤/戲曲教化觀/臉譜化爭議

臺灣苗栗四縣客
家話單字調研究
:聲學分析與聲
調標記
客語能力認證中
高級暨高級閱讀
及寫作測驗
一次讀懂古文觀
止+國學常識養
成(全套2冊)
愛戀•生活•閱

我的第一堂商用
韓語課(隨書附
音檔QR Co
de)
閩客方言史稿




曹氏家族戲曲胎息淵厚

  清代康、乾盛世孕育出戲曲藝術的繁昌榮景,文壇雙璧南洪北孔熠耀詞林,流風所及,竟使曹雪芹當日發願不寫小說,「卻立意要作傳奇」。後來雖夙志未酬,作者蓄藏豐贍之戲曲底蘊仍不時體現於《紅樓夢》中,而這番立意,自然與其家族戲曲素養淵厚有關。至於作者之烜赫家世,從龍勛佐如何需要戲曲?且曹氏家族擔任的織造、鹽政品級不高,為何能顯貴尊榮?這類職務與戲曲有何關連?皆頗值得探討。而耽迷戲曲的親族藉撰劇、蓄樂、爨演以為樂,戲曲元素的豐沛灌注,也從而成就《紅樓夢》為小說第一異書之經典價值。

一、呼吸會能通帝座──從龍勛佐的烜赫家世

  曹雪芹誕生在一個自清代定鼎以來,功名奕世,富貴傳流,「赫赫揚揚,已將百載」的家庭。祖籍遼陽,北宋名將曹彬之後,祖先原是明代世襲官吏,直至努爾哈赤攻下瀋陽,高祖父曹振彥被俘而降後金,後撥入滿洲正白旗任包衣漢人佐領,因機敏善戰,受多爾袞提拔,從龍勛佐,立下汗馬功勞。曾祖父曹璽「少好學,沉深有大志」,「讀書洞徹古今,負經濟才,兼藝能,射必貫札」。隨多爾袞出征,平亂有功,「撥入內廷二等侍衛,管鑾儀事,升內工部。」康熙二年,「特簡督理江寧織造」,「織局繁劇,璽至,積弊一清。」此時江寧織造之職係專差久任,曹家自此開始定居江南。
  由此可見曹家資歷之老,歸旗之早,滿化程度之深。而曹家之所以有六、七十年之久的烜赫家史,曹振彥以軍功起家固然重要,但關鍵還在於曹璽之妻孫氏當了康熙的保母,所以康熙一上臺,從曹璽到曹寅備受寵遇,且澤及曹顒、曹頫。康熙派遣其心腹家奴曹璽以特殊身分坐鎮江南,不僅令其為皇室織造綢帛綾緞供奉山珍海味和文物古董,更有令其監視江南官場、考察南方民情、溝通滿漢民族情感、籠絡南方漢族士大夫等多方面的作用。曹璽赴南京履任後,於織造府西園書房外特意手栽楝樹,作為課子讀書、以文會友之所。江南人文薈萃,曹璽夤緣時會,藉淵厚的文化底蘊廣交社會名流,就連恥事異族、操霜履潔的明末遺老顧炎武,其外甥徐乾學、徐元文也都成了與曹璽互通聲氣的座上賓。江南連年災荒,曹璽「捐俸以賑,倡導協濟,全活無數,郡人立生祠碑頌焉。」(康熙二十三年未刊《江寧府志》卷十七〈曹璽傳〉)種種政績自然博得康熙「賜蟒服,加正一品,御書『敬慎』匾額」的殊榮。而孫氏嫻熟文史,按清初規章,其年齡(二十三歲)已超過當玄燁乳母之規定,按其文化程度則以任保母為宜,凡飲食言語、行步禮節皆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