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會回家─賴興煬在西伯利亞勞改的故事
作  者╱
楊孟哲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台灣書房
出版日期╱
2023/12/01   (2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626-366-726-6
書  號╱
8V0J
頁  數╱
272
開  數╱
20K
定  價╱
350

※推薦文
有一天我會回家 序
文 臺灣日本綜合研究所研究員 藤井志津枝

客家人「賴興煬」是在歷史上的一位無名小卒,卻在楊孟哲發掘且記錄其從軍到被送往西伯里亞俘虜營的一連串的遭遇之後,成為日本統治末期到戰後臺灣歷史的見證人之一。
在1940 年代動盪不安的戰爭期間,臺灣眾多青年在日警的慫恿與洗腦及欺瞞的「聖戰」觀下,被驅趕赴戰場,絕大多數人被埋沒在異鄉的無名氏墓。戰後臺灣因政權交替,國民政府並不憐憫,在戰前為日本動員賣命,而戰亡的這些無歸宿,漂泊在海外的靈魂,從家屬的觀點,戰爭遺留的傷痕尚未獲得撫平。
賴興煬先生是極少數被送往北方戰場的九位臺灣人之一,他在日本戰敗後當了俄國的俘虜,被送往西伯利亞當作開發寒凍國土的勞力資源。他在飢寒交迫的勞改營下從事強制勞動,能活著回到故鄉臺灣新竹乃是一件奇蹟。
楊孟哲的反帝國殖民主義的觀點,因獲得賴老先生的口述與見證,揪出違反人權與充滿欺瞞醜陋的日本殖民主義。其「賴興煬」相關實紀作品,最重要的意義,是從小人物角度重新詮釋大時代的歷史且從正義角度加以批判。
期待眾多的臺灣青年學子,從「賴興煬」遭受殘酷戰爭的口述見證中,認清歷史正從平凡不過的小人物來推翻大人物的謊言與欺滿的事實。畢竟戰爭最大的受害者是你我善良的一般老姓。

楊孟哲
現任: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數位科技設計系 專任教授
兼 藝術與造形設計系研究所 教授
韓國外國語大學 日本研究所 外國招聘學術委員
日本東亞歷史文化協會執行長

2019年12月訪問
聖彼得堡國立海軍軍事檔案館與俄羅斯科學院臺灣研究中心合作,將1875年伊比斯的臺灣行調查報告翻譯成中文完整解密。於2022年6月出版《1875.福爾摩沙之旅:俄國海軍保羅.伊比斯的臺灣調查筆記》
2018年 朝鮮共和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特別訪問學者
2017年 福建省台灣研究所招待-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特別訪問學者
2016年 俄羅斯國家科學院遠東文化研究所特別訪問學者
2016年 北朝鮮金日成綜合大學 .朝鮮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交流訪問擔任執行長
※繪者簡介

彭子瑄
2012 國立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畢業
2018 巴哈姆特ACG大賞-漫畫組 入圍
2020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數位科技設計學系 創意設計組 玩具與遊戲設計碩士班 畢業


編者的話
張競芝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工藝設計學系大學 畢業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數位科技設計學系 玩具與遊戲設計碩士班 在學中
編書工作繁雜瑣碎,但很榮幸在賴興煬的生命故事中盡一份心力,希望能將此故事分享給更多人知道日帝統治下臺籍日本老兵的歷史。

我是賴興煬
  成長背景
  國外戰線
  西伯利亞勞改
  二戰結束後
  重返西伯利亞

解說
  勞改檔案與相關史料

年表
  歷史重要事件年表/賴興煬生平年表

參考書目

燒香拜好神─台
灣的祭祀文化與
節慶禮俗
老臺灣新人類─
他們的故事我們
的生活
征臺紀事─牡丹
社事件始末
翱翔福爾摩沙─
英國外交官郇和
晚清臺灣紀行
紅毛探親記─1
870年代福爾
摩沙縱走探險行
一八七四年那一
役牡丹社事件:
真野蠻與假文明
的對決




我的父親──賴興煬 序
文 賴世仁
19 世紀末,滿清政府年代,發生中日甲午戰爭,滿清政府戰敗,1895年簽定《馬關條約》,把臺灣澎湖割讓給日本國,成為它的殖民地。我的父親賴興煬在殖民時期1925 年9 月2 日誕生,兄弟姊妹共十人,在家中排行第五,上有三位姊姊、一位哥哥,下有四位弟弟及一位妹妹。1938 年小學畢業後,便在家幫助父母親種田、種茶等農務工作。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在臺灣殖民地強行徵兵去參與作戰,伯父賴興旺被徵調去海南島,而家父也在1944 年8 月1 日以「志願」被徵兵到左營海軍基地受訓,從此便成為臺灣日本兵了。
受六個月訓練後,便分派到各地區參與作戰,我父親與其他的十三位臺灣人被派到海外戰役,從基隆港坐商貨船到上海之後,只有九位臺灣人送往平壤市,兩位往南方釜山港,七位再轉進北朝鮮元山港日本海軍基地作戰。
1945 年8 月8 日蘇聯正式對日宣戰,不到兩週日本兵敗如山倒,蘇聯軍長驅朝鮮半島,日本天皇在同年8 月15 日宣告戰敗投降,元山港也淪陷繳械投降,我父親他們也成為俘虜。9 月過後蘇聯強行把他們帶到西伯利亞,從納霍德卡港上岸進入蘇城附近的勞改營,強迫勞改工作,我父親兩度因病差點客死西伯利亞。
1948 年9 月至10 月間,臺灣日本兵──我父親與其他兩人同袍,為最後一批獲准從納霍德卡港離開西伯利亞到日本舞鶴港上岸回到日本的士兵,脫離死神的勞改營,重見天日。回到舞鶴港再轉往長崎佐世保最後到下關,搭鹽船回到臺灣嘉義布袋港上岸,馬上被帶到臺北北警署,1949 年元月回到故鄉新竹關西居住地。
父親當了臺灣日本兵前後5 年,自西伯利亞、日本到臺灣後,在1950年結婚成家立業,育有三女四子,共七個孩子,本身因無專業知識與技能,全靠雙手打零工做雜役,賺取微薄金錢,養活全家非常艱苦,但也都平安過來,現今子孫滿堂、各自成家立業,很是安慰,也盡到了男人該有的責任。我的記憶中父親從沒說「苦」這個字,給人印象是一位忠厚誠懇樸實認真認份的好男人,有委曲都能忍下來,絕不去得罪任何人,全靠鬥志毅力渡過。
2015 年秋,一個偶然,結識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楊孟哲教授,專程到家中拜訪家父,訪談中一見如故又投緣,因此接受口述歷史訪談。言談中聊起了臺灣日本兵在西伯利亞勞改的故事,幾次訪談後經由楊教授提議,重回西伯利亞勞改營造訪並拍攝紀錄片。
終於,家父在2018 年9 月21 日大病初癒後,以94 歲高齡,歷經70年後重回西伯利亞勞改營地區造訪回顧,是臺灣日本兵唯一幸存在世前往者,很慶幸也是榮耀。文末代父親感恩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楊孟哲教授所領軍的師生團隊及好朋友們,共同完成了父親在西伯利亞的紀錄片及論文〈日帝軍國主義下臺灣兵在西伯利亞勞改口述歷史之研究〉、〈日帝時期臺灣籍日本兵創意插畫表現之研究〉書畫冊等。更要感謝我的老長官,三商行企業集團,創團元老董事長翁肇喜先生,以及新竹縣關西區前縣議員嚴永秋先生,兩位資助部份旅費才能重回西伯利亞之行。父親更祝福幫助過他的親朋好友、先進們福壽安康!家庭幸福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