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I 部 思想研究
總論—日本思想史研究的譜系 柳瀬善治/阮文雅 譯
日本思想史研究的視野,向來始於《古事記》,後經佛教、武士道(士道)及近世的「國學」 2 等思想,到西田幾多郎(1870∼1945)等近代哲學思想為止。例如,在日本思想史入門解說等方面已然成為經典之作的相良亨編(1984),皆是以此脈絡寫成的。 不過,近年也出現了將研究範圍延伸至近現代的著作,如清水正之(2014)、熊野純彦編(2009)等研究。清水正之(1947∼)為相良亨(1921∼2000)的弟子,不僅以更廣袤的視角縱橫論述從古代至現代的日本思想史,甚至涉及生命倫理學中的應用倫理學範疇。而法國哲學研究學者熊野純彥(1958∼),除了編寫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伊曼紐爾・列維納斯(Emmanuel Lévinas, 1906∼1995)等人的西洋哲學思想之專門著作(熊野編2009),也將目光投射到數名在日本思想史上通常不被提及的思想家,如下村寅太郎(1902∼1995)、岩下壯一(1889∼1940)等人。另外,苅部直、片岡龍編(2008)有著亮眼的編排結構,除了佛教、神道等項目之外,也以簡潔明快的評論方式介紹了具代表性的日本思想史研究名著;苅部直(2018)、子安宣邦編(2011)也將日本思想史研究名著及其背景,以極其俐落的筆致整理、介紹。
本書的第I部,從日本思想史的國學相關研究中,選定介紹經典的丸山真男《忠誠與反叛:日本轉型期的精神史狀況》(導讀10),以及為國學研究開拓嶄新局面的酒井直樹《過去之聲:語言在18世紀日本論述中的地位》(導讀2)。以「執拗而不間斷的低音(basso ostinato)」,聽取日本歷史古層的訊息,此為丸山真男(1914∼1996)著作中非常膾炙人口的文句。但丸山的思想可不只這種本質主義式的敘述表現層面而已,他還考究了幕末維新期各家的論述,解析出「忠誠與反逆」之驅動力,由此已可見證丸山這位思想史學者的力量不容小覷。有關丸山《忠誠與反叛》的介紹,請參照通曉日本及歐美文學理論的水川敬章所執筆的導讀文章。 《過去之聲:語言在18世紀日本論述中的地位》旁徵博引了雅克・拉岡(Jacques Lacan, 1901∼1981)、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的話語(discourse),以及主體性等相關理論,顛覆了丸山真男以來的國學研究定論(丸山1952→1983)。酒井直樹(1946∼)在著作中採取以設想十八世紀的言說空間之方法為視角,進而重新檢證國學和古文辭學,並解析伊藤仁齋(1627∼1705)的思想在當時的言說空間中 具有哪些特徵,尤其針對不能以同時代言說的議論來處理的部分—例如「日本語」、「日本人」、「日本國」的類別範疇起源於國學,長久以來都被視為牢不可破的定見,他認為這些並不是具有本質性的類別,而是在歷史及社會的流轉中所形成的。在民族主義(nationalism)研究中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有關酒井《過去之聲:語言在十八世紀日本論述中的地位》之介紹,請參照英語圈文學研究者齋藤一所執筆的項目簡介。齋藤為該書之日文翻譯者,對於酒井的著作在英語圈所造成的回響,齋藤也瞭若 指掌。齋藤的研究著述對於戰前的英文文學與殖民主義的關係,有著縝密 的檢證(齋藤2006)。 日本思想史中有數個至大的主題,例如天皇制研究就是其中之一。天皇制研究在歷史學領域中已有數量龐大的研究文獻,本書擇定從日本法制史立場所撰寫的水林彪《天皇制史論:本質、起源、展開》(導讀6)。水林彪(1947∼)援用了歷史學的相關學術成果,以及馬克斯・韋伯(MaxWeber,1864∼1920)的《支配社會學》(Soziologie der Herrschaft)(マックス・ウェーバー1922=1960),將天皇的本質定義為「不含權力的權威」,其歷史就是形成「古層」的「共同狀態秩序」與「新層」的「律令制度」相抗衡的過程。筆者(柳瀨善治)相信,將此論述與丸山的「執拗而不間斷的低音」所引發的議論,以及後敘關於東島誠(1967∼)所進行的現代日本史學概觀來進行對照比較,更是饒富興味。此導讀由才氣縱橫的天皇制研究學者茂木謙之介執筆(請參考茂木2019)。 把日本近代思想史中如日本天皇制等主要論點,以獨特的視點整理出脈絡的,則是久野收、鶴見俊輔《現代日本思想:其五大潮流》(導讀1)。該書將「白樺派」視為日本觀念論的代表,又將「生活綴方運動」 3當成實用主義的代表;此獨樹一格的觀點為該書的一大特徵,已是日本近代思想史的經典名著。有關天皇制與白樺派的私小說的論述,建議閱讀時可與後述的橋川文三(1922∼1983)的研究進行比較分析,將更得知其精髓。本導讀由茂木所執筆。有關私小說,請參照鈴木登美(2000);至於向來較少與日本思想史相提並論的實用主義,請參照ルイ・メナンド(路易・梅南=Louis Menand, 1952∼)(2001=2011)。順道一提,鶴見俊輔(1922∼2015)晚年促成了梅南著作的日文譯本的出版。另外,以鶴見為中心所組成的「思想的科學研究會」(原名:思想の科学研究会),發表了許多共同研究的成果,例如《共同研究 転向》叢書,該叢書不僅是重要的馬克思主義研究,也是不可忽視的日本思想風土論證研究(思想の科学研究会編1959∼1962→2012)。此外,思想史家藤田省三(1927∼2003)結合了丸山與鶴見兩派的學說理論, 其研究成果也不能忽略( 藤田1982→1997)。 日本近現代思想史之中,學術研究成果最為彪炳的就屬「京都學派」了。竹田篤司(2001)闡明了京都學派整體的動向,勾勒出其整體的樣貌。關於西田幾多郎的思想研究為數眾多,此處舉出小林敏明(2003→2011);小林著眼於西田幾多郎的特殊文體的形成過程,並進行其思想論述(小林為後敘的廣松涉的得意門生)。至於和西田一樣撐起京都學派的田邊元(1885∼1962),以「種的論理」的邏輯思維打響名號,在此舉出合田正人(2013)一書;該書從世界思想史的廣角視點出發,針對田邊思想研究提出了精闢的見解。近年有關京都學派等日本哲學方面的研究有:檜垣立哉(2015);華語圈對京都學派進行介紹及檢證的則有:廖欽彬(2012)、廖欽彬、高木智見編(2018)之一連串的研究成果。 本書第I部也另外介紹九鬼周造《「粹」的構造》(導讀8)和中井正一〈委員會的邏輯〉《中井正一評論集》(導讀7)。雖然這兩位作者在京都學派中處於有點偏離中心的周緣位置,但都在早期就將結構論的研究方法加進自己的著作裡。九鬼周造(1888∼1941)的著作將日本「文化文政年間」(1804∼1830)的美學意識「粹」(いき),從「媚態」、「骨氣」與「死心」的三個觀點來建構,是日本非常少見的結構論傑作。該書 可說與後敘的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 1930∼2002)相同路線、屬於解析「品味」(另譯「趣味」)的規範結構之研究,且在1930年的時間點就已經提出「公共圈」的概念,其敏銳的直覺值得記上一筆。本導讀的執筆者是臺灣版譯書出版時擔任監修的內田康。內田是日本中世文學的研究者,對於該書在華語圈產生的影響也進行了詳盡的解說。 至於中井正一(1900∼1952)所提出的「委員會的邏輯」,是以所謂的辯證法,將「討論」、「思惟」、「技術」、「生產」這些「實踐性邏輯」加以統合而產生的理論,此遙遙領先了尤爾根・哈伯馬斯(JürgenHabermas, 1929∼)等學者戰後提出的、與德國社會學溝通性相關的概念。而中井提及的印刷文化,也含有跟媒體史研究接軌的可能性。就1930年代的理論來說,其宏觀思惟所涉獵的範圍居然已經涵蓋了資本主義社會 論及技術社會論,是令人欽佩的先驅研究。關於該文,將由已產出豐富「社團村」研究業績的水溜真由美進行精闢的介紹(水溜2013),她於導讀文章中拋出該邏輯運用於分析現代社會的可能性。中井的研究與資本及勞動有關,與馬克思主義的相關論述亦有交集。 廣松渉《「近代的超克」論:昭和思想史的一個視角》(導讀9),即為從馬克思主義觀點來探討日本近代思想史的研究。該著作討論到1942年,小林秀雄(1909∼1983)林房雄(1903∼1975)等作家與評論家,以及高山岩男(1905∼1993)、西谷啓治(1900∼1990)等哲學、歷史學、宗教學等學者濟濟一堂所進行的名為「近代的超克」之知性激盪座談會(《文学界》1942年10月號),並且將京都學派中世界史的文哲學者的浪 漫主義式思惟,與戰時的政治體制相互對照,進行嚴密的論述。 廣松渉(1933∼1994)最廣為人知的研究是廣松渉(1968→1997),此透過探究卡爾・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的《德意志意識形態》(Die deutsche Ideologie, 1845∼1846),主張馬克思的前期思想與後期思想有著明顯的轉變與區隔,而且後期馬克思的關係主義連結至《資本論》(Das Kapital: Kritik der politischen Ökonomie, 1867),這些思想才有可能發展為社會理論。而廣松渉《「近代的超克」論:昭和思想史的一個視角》一書的導讀文章,由菅原潤執筆。菅原曾發表關於「近代的超克」的研究論著,也是德國哲學家弗里德里希・謝林(FriedrichSchelling, 1775∼1854)的研究者,通曉德國思想史(菅原2011)。 與「近代的超克」論相關的,還有戰局下日本思想史的問題、與戰爭的關係,以及在此之前保田與重郎及林房雄等民族主義者受到馬克思主義的影響與其思想轉變的問題;而與這些問題都至關重要的,就是日本浪漫派(日本浪曼派)的存在。近年出現了許多出色的日本浪漫派研究,如吳京煥、劉建輝(2019)、坂元昌樹(2019)等等。本書第I部選擇了橋川文三《日本浪漫派批判序說》(導讀3)來作介紹,這本著作可謂是這方面研究的原點。如前述,將各問題統合起來的就是日本浪漫派,尤其是保田與重郎。橋川的這本著作企圖透過內在的批判,讓當時日本浪漫派的問題得到解決。光這一點就讓橋川的著作具有超強力度,即使在今天也無其他著作可以相比擬。此外另有橋川(1994),該書對於與日本天皇制相關的超國家主義有著透徹的分析,對現今的民族主義研究來說也相當值得參考。《日本浪漫派批判序說》(導讀3)的執筆者為柳瀨善治,是三島由紀夫與保田與重郎的研究者。 橋川的故鄉是廣島,他的親族中有人是廣島核災的被爆者(即在核爆中生還的人們);而在戰後的日本思想論述中有個不可或缺的論點,那就是核爆相關思考與文學之關係的問題。內田隆三(2002)指出,戰後日本有一個具有超越性的思考移轉,那就是從天皇制移轉到核武。有關烙印在戰後日本的新超越性—也就是核爆體驗的問題,不只在歷史學、政治學方面,在文學研究領域也累積了以《原爆文学研究》雜誌(2001起至今)等主要成果。 本書在這些研究中選定了約翰・惠蒂爾・崔特(John Whittier Treat)《書寫原爆點:日本文學與原爆》(導讀4),該書雖然出自美國研究者之手,但該書從日本的「原爆文學」研究動向開始論述,延伸到就連海登・ 懷特(Hayden White, 1928∼2018)刷新歷史學理論(ヘイドン・ホワイト1973=2017)之舉,也收入到該書浩瀚的視野中。該書導讀文章的執筆者為其中一位日文譯者川口隆行,川口為日本原爆文學首屈一指的學者,在他的個人著作中也有提及日本原爆文學的研究動向,其資訊量蘊含豐富(川口2008)。 思想史既然屬於歷史記述,就不能閃避歷史的可記述性以及文體的問題。有關此點,著名的學術研究有前述的海登・懷特(ヘイドン・ホワイト1973=2017),以及已另立項目介紹的米歇爾・傅柯《知識考古學》(導讀13)。而日本史研究方面,東島誠《公共圈的歷史創造:朝向「江湖思想」》(導讀5)將此課題連結到哈伯馬斯的「公共圈」議題之上,發表了展現雄心的研究。東島十分明瞭西方理論的動向,亦充分掌握日本 史的各時代研究動向,從東島的著作,讀者將可理解日本史研究的最新動態。該書與其他導讀的書籍亦有關聯,如關於「公共圈」議題,若將前述的九鬼周造及中井正一的論述放到東島所呈現的框架中來探討,相信將會是極為有趣的觀點。東島的這本書由柳瀨善治導讀,柳瀨將介紹歷史記述的理論問題、此與丸山真男及哈伯馬斯的研究成果的關聯性,以及天皇制所涉及的範圍等內容。也希望讀者務必將東島的研究,以及第III部歷史學的〈總論〉(由楊素霞撰寫)及導讀文章一併閱讀。 上野千鶴子《民族主義與性別》(導讀11),將性別(gender,ジェンダー)觀點加進歷史記述與民族主義問題中,在日本史研究領域激起廣大的波瀾,例如東島的上述著作也有提到上野千鶴子(1948∼)的論述。上野是日本女性主義研究的佼佼者,著作數量豐富(1990→2009等),其凌厲鋒銳的辯士風格透過本書即可略窺一二。該書的導讀者為淡江大學的李文茹。 外國的理論研究如何在日本思想史研究生根發展,是理論相關研究上重要的課題。此次從龐雜浩瀚的理論相關研究中選出了以下四冊具代表性的著作:皮埃爾・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區分:判斷力的社會批判》(導讀12)、米歇爾・傅柯《知識考古學》(導讀13)、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性╱別惑亂:女性主義與身分顛覆》(導讀14)、賀爾・福斯特(Hal Foster)主編《反美學:後現代文化論集》(導讀15)。 皮埃爾・布爾迪厄《區分:判斷力的社會批判》,重新定義了文化再生產及階級概念因而聞名世界,隨之,近年來也興起了皮埃爾・布爾迪厄(1930∼2002)研究,例如石井洋二(2020)、片岡栄美(2019),還有從布迪厄的觀點研究次文化的北田暁大、解体研(2017),都受到矚目。建議讀者可以將北田的著作與第VII部現代大眾文化研究的〈總論〉(由榊祐一撰寫)對照閱讀。而有關日本社會的「格差」問題,請參照佐藤俊樹(2000)。傅柯的學說舉世聞名,一舉顛覆了歷史記述的存在方式,但其實他的理論比一般所了解的更加艱澀。有關傅柯所提出的「話語分析」(discourse analysis)的實踐,必須要對傅柯歷史記述的文體及其必然性徹底了解,才能謹慎地進行精細的處理。將這些論點消化吸收後所撰寫的「話語分析」實踐的具體著作有:竹村信治(2003)、遠藤知己(2016)。本書第I部特別舉出水林彪《天皇制史論:本質、起源、展開》(導讀6),該書解析了日本天皇本質論之研究,若讀者將該書與東島的研究—受傅柯影響下的公共圈理論—一併參照閱讀的話,應該至少能夠略微感受到歷史記述的各種可能性及其困難度。 在「性別研究」(Gender studies,ジェンダー・スタディーズ)的領域,則選出了朱迪斯・巴特勒《性╱別惑亂:女性主義與身分顛覆》。朱迪斯・巴特勒(1956∼)從黑格爾(G. W. F. Hegel, 1770∼1831)的哲學研究出發,於該書中批評了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雅克・拉岡的精神分析理論,並探究性別認同的複數性及可變性。從該書可以觀察到,通曉哲學史的巴特勒之思想考察極具厚度。該書的導讀文章由李文茹執筆。 所謂新藝術史研究(new art history),交錯法國當代思想與美術史理論,其中又以賀爾・福斯特(Hal Foster)主編《反美學:後現代文化論集》是最早出現的例子。稲賀繁美(2014)以日本學之應用例為主題,研究包含日本的東亞美術史與文化史對此法國美術史研究理念所做出的因應,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研究。該書導讀文章的執筆者為水川敬章,主要捕捉日本學方面的因應樣態來進行解說。特別要注意的是,臺灣的華語譯本出版時(立緒文化,1998),因版權問題,並未譯出該書所收錄的羅莎琳・克勞斯(Rosalind Krauss, 1941∼)與道格拉斯・克林普(DouglasCrimp, 1944∼2019)的兩篇論文。 以下另外針對若干觀點,提出補充說明。從所謂比較文化的觀點進行日本文化論考察,已有數篇經典研究,如指出日本文化論之雜種性的加藤周一(1956→1974),提出和魂洋才觀點的平川祐弘(2016),以及匯整日本人論/外國人論的平川祐弘、鶴田欣也(1990),再有獨樹一幟的拉夫卡迪奧・赫恩(Lafcadio Hearn, 1850∼1904)—即小泉八雲的論述(西成彦1993)。上述久野收、鶴見俊輔的《現代日本思想:其五大潮流》的著作,提出白樺派思想超越觀念論及私小說框架之豐富可能性,此也與柳宗悦(1889∼1961)提倡的民藝運動有關。對此,有兩本相關著作:一是岩波文庫本、可輕易入手閱讀之柳宗悅的著作(柳1958→1984);二是稲賀繁美編(2007)之民藝、工藝研究。同樣與民藝運動相關的民俗學者柳田國男(1875∼1962)、折口信夫(1887∼1953)之思想,請參照第II部民俗學的〈總論〉(由林承緯撰寫)及導讀文章;而從思想史視點對其方法論進行細緻剖析的内田隆三(1995),也值得參考。 就如同上述橋川文三的著作所顯示,既然要討論日本思想史,就不能除去文藝評論家的評論不談。若在研讀那些評論家的論著之際,也同時參照第VI部文學研究的〈總論〉(由山藤夏郎撰寫)及導讀文章的話,相信就能夠察覺到,日本的文學研究是建立在與文藝評論家的評論折衝、拉鋸所形成的一種緊繃關係上,而日本思想史研究方面也是如出一轍。 此外,還有一些值得參考的研究:唐木順三(1964)用思想史的論述方法,釐清傳統文化和「品味」判斷的交織樣態;小林秀雄(1977)的「本居宣長」論,與日本國學研究相呼應;吉本隆明(1968→2020)是因應民族主義研究而成的;江藤淳(1967→1993)充分對應次文化研究、性別研究範疇;大塚英志(2004)研究江藤淳(1932∼1999)與次文化式思惟;柄谷行人(1986→1992)將馬克思主義與實用主義式思考結合等 等。近年的新銳文藝評論家的論著則有:杉田俊介(2005)發表有關自由工作者的論述;岡和田晃編(2014)將SF科幻思考與地域文化研究跨域結合。 將這些評論家的論著與日本思想史的研究著作交織參照,更能夠實際感受到,思考何謂日本思想史,就是回溯溫習過往思想家的知性工作;也就等於透過「日本」,去思考何謂「現代」、何謂「世界」。期望透過這些論著的導讀文章,能夠讓各位讀者體會日本思想史這條大河裡的靜水流深與洶湧浪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