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中所謂「有疑」並非尖刻批判或挑剔滋事,而是理想的文學讀者應具備之基本態度——帶著疑惑之心反覆閱讀,享受思考帶來的喜悅及困頓,繼而能向文本與作者有效提問,持續一場又一場未完的對話。
本書繼《台灣新詩史》之後出版,可視為作者對文學閱讀、思考與研究的重新安頓,即終於放下文學史撰寫者的顧慮乃至焦慮,回到一個理想的「文學讀者」位置。 全書分為三輯,第一輯「文心和詩魂」論楊牧、洛夫、蔡文甫、陳芳明、龔鵬程、劉梓潔,其人其詩其文其編,另有七篇對經典詩作的細讀。第二輯「從文學長河到島嶼內外」,涉及年表、年鑑、詩刊、編輯、菲華等文學議題,共同交集則始終都是吾島台灣。第三輯「書與人的對話」,從品評作品到提問作家——瘂弦、羅智成、陳黎、陳義芝、鴻鴻、蘇紹連、羅任玲、封德屏,每一位都是值得長期追蹤與持續關注之對象,也反映出當代文學心靈的豐美繽紛。
|
楊宗翰
一九七六年生於台北,曾任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副教授,現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副教授、《台灣詩學學刊》主編、中華民國筆會秘書長。 主要研究領域為現代詩學、出版編輯、台灣文學、華文文學。著有專書《有疑:對話當代文學心靈》、《破格:台灣現代詩評論集》、《逆音:現代詩人作品析論》、《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台灣新詩評論:歷史與轉型》、《台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台灣文學的當代視野》。二〇二二年出版與孟樊合著之《台灣新詩史》,二〇二三年出版個人詩集《隱於詩》。
主編《穿越時光見到你:36場歷史縫隙的世代對話》、《話說文學編輯》、《大編時代:文學、出版與編輯論》、《交會的風雷:兩岸四地當代詩學論集》、《淡江詩派的誕生》、《血仍未凝:尹玲文學論集》、《台灣文學史的省思》、《文學經典與台灣文學》。與師友合編《台灣一九七○世代詩人詩選集》(與陳皓合編)、《輕裝詩集》(辛鬱遺作,與封德屏合編)、《與歷史競走:臺灣詩學季刊社25週年資料彙編》(與林于弘合編)、《逾越:台灣跨界詩歌選》(與徐學合編)、《跨國界詩想:世華新詩評析》(與楊松年合編)等。另曾策劃「台灣七年級文學金典」、「馬華文學獎大系」、「馬森文集」、「菲律賓•華文風」、「林燿德佚文選」等系列出版品。
|
自序 以提問,持續未完的對話
輯一 文心和詩魂 一人即成學——博大精深的楊牧 (附:)楊牧的文學遺產 因為洛夫的緣故 像他這樣一個副刊編輯——蔡文甫與《中華日報》 像他這樣一個學者——試說陳芳明 吾師經世有奇哀——再說龔鵬程 (附:)像他這樣一個老師——試說龔鵬程 像她這樣一個同代人——閱讀劉梓潔 精品細讀共解詩(一)——論陳千武與〈信鴿〉 精品細讀共解詩(二)——論林亨泰與〈風景〉 精品細讀共解詩(三)——論詹冰與〈水牛圖〉 精品細讀共解詩(四)——論紀弦與〈狼之獨步〉 精品細讀共解詩(五)——論周夢蝶與〈還魂草〉 精品細讀共解詩(六)——論白萩與〈雁〉 精品細讀共解詩(七)——論里爾克與〈豹〉
輯二 從文學長河到島嶼內外 台灣新詩一百年:編年記事 台灣新興詩刊的在野特質 詩,是縱橫的凝結——不能遺忘的《縱橫詩刊》 批判現實、對話大眾與轉向本土——《陽光小集》的時代意義 走向文學編輯之道 文學年鑑,所為何事?——以台灣為例 菲華文學中的台灣因子 故事如何開始——菲華新詩與台灣現代文學
輯三 書與人的對話 他們在副刊寫作——瘂弦編《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 十年磨劍,教皇歸來——羅智成詩集《透明鳥》 文字魔術師的驕傲/焦慮——陳黎詩集《我/城》 抒情與敘事最美好的結合——陳義芝詩集《掩映》 凝視現實的街頭詩學——鴻鴻詩集《暴民之歌》 開挖詩路的人——蘇紹連詩集《非現實之城》 不要害怕安靜——羅任玲詩集《一整座海洋的靜寂》 文訊的保母,文學的女兒——封德屏文集《荊棘裡的亮光》
代後記 評論作為一種創作:與《幼獅文藝》談「何謂書評」
引用書目 本書作者編著書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