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觀光與地方創生
作  者╱
羅旭壯、張金印、陳瑜如、謝理仰、趙丹平、丁福致、李維貞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觀光系列
出版日期╱
2022/10/13   (1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626-343-208-6
書  號╱
1LAV
頁  數╱
264
開  數╱
20K
定  價╱
400



  SDGs、ESG、CSR、USR等都是近幾年重要的發燒議題,與你我都有關,更重要是對於任何事務正向且有意義的永續發展。因為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改變每個人的生活、各行各業經營管理模式。人類文明不會被疫情打倒。強調社會間的愛與關懷,才是當今王道。

  本書共三篇八章。
  三篇:即「生態翻轉」、「彈性應用」、「共享、共好、共存」。
  八章:包括高齡、少子化不可逆的社會現象、地方創生與永續發展、飲食與地方創生、餐飲三創與永續、地方創生與人力資源對話、地方創生與自行車、從社區總體營造到地方創生制度、動盪時代對觀光休閒產業的應變與挑戰。
  每章皆融入實務個案,並提出相關問題與討論,期以理論與實務並重,為觀光休閒產業永續發展盡一點心力。

羅旭壯
現職:中國科技大學觀光與休閒事業管理系專任副教授兼系主任兼體育室主任
學歷:大葉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班博士
經歷: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教育文化組特約研究員、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第九至十屆理事

張金印
現職:中國科技大學觀光與休閒事業管理系專任助理教授
學歷: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博士
經歷:臺北希爾頓飯店營運經理、臺北凱撒大飯店協理

陳瑜如
現職:中國科技大學觀光與休閒事業管理系專任專技副教授
學歷:輔仁大學餐旅管理學系在職專班碩士
經歷:雲朗觀光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處人力資源發展部協理、雲品國際酒店股份有限公司臺北分公司人力資源處協理、中信觀光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人資處協理、中信觀光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中壢分公司、桃園分公司管理部協理

謝理仰
現職:中國科技大學觀光與休閒事業管理系專任助理教授
學歷:中華大學管理學博士
經歷:中國科技大學管理學院觀光休閒健康活動管理中心主任、台灣自行車協會顧問

趙丹平
現職:中國科技大學觀光與休閒事業管理系專任助理教授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博士
經歷:全球健康促進產學聯盟常務監事、中國科技大學觀光與休閒事業管理系副系主任、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前瞻服務部食品服務組顧問

丁福致
現職:中國科技大學觀光與休閒事業管理系專任助理教授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博士
經歷:財團法人國土規劃及不動產資訊中心副執行長丶香港商世邦魏理仕 (CB Richard Ellis) 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總監丶中華徵信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李維貞
現職:中國科技大學觀光與休閒事業管理系專任助理教授
學歷:逢甲大學土木及水利工程博士學位學程(主修觀光及休閒遊憩)
經歷:世界休閒協會臺灣分會理事、佑鴻旅行社臺南分公司副理、知本統信大飯店行政主任

推薦序一/上官永欽
推薦序二/唐彥博
推薦序三/劉明德
推薦序四/趙麗雲
推薦序五/顏蔚慈
作者序

第一篇 生態翻轉篇
第一章 高齡、少子化不可逆的社會現象
第一節 高齡、少子化對社會的影響
第二節 老年人的相關理論
第三節 老年人的生活品質與休閒參與
第四節 問題與討論

第二章 地方創生與永續發展
第一節 地方創生的由來
第二節 智慧觀光的發展趨勢
第三節 人工智慧科技應用 (AIOT)
第四節 問題與討論

第三章 飲食與地方創生
第一節 現今健康飲食
第二節 特地族群的飲食文化
第三節 飲食在地方創生中的角色
第四節 問題與討論

第二篇 彈性應用篇
第四章 餐飲三創與永續
第一節 在地生命與餐飲活力
第二節 餐飲的創新、創意與創業
第三節 從成功找典範
第四節 問題與討論

第五章 地方創生與人力資源對話
第一節 地方創生人力資源管理概論
第二節 人力資源管理新趨勢與地方創生管理功能
第三節 地方創生相關政府資源
第四節 問題與討論

第六章 地方創生與自行車
第一節 地方創生與自行車關係
第二節 自行車認識與設定
第三節 自行車安全騎乘與專業自行車遊程領隊
第四節 問題與討論

第三篇 共享、共好、共存篇
第七章 從社區總體營造到地方創生制度
第一節 我國社區總體營造之發展
第二節 社區總體營造全面啟動
第三節 從城鎮到農村改造與再生凝聚社區意識
第四節 問題與討論

第八章 動盪時代對觀光休閒產業的應變與挑戰
第一節 觀光休閒產業的變與不變
第二節 觀光休閒產業的危機與轉機
第三節 觀光休閒產業的生命出口
第四節 問題與討論

參考文獻

西點蛋糕製作
國際航空貨運實

環境倫理:古今
環境思想與自然
之道
國家公園學
海運承攬運送業
理論與實務
觀光實用日語(
隨書附聽力QR
Code)




第二章  地方創生與永續發展
學習目標
一、探討地方創生的由來。
二、了解智慧觀光的發展趨勢。
三、了解人工智慧科技(AIOT)之應用。

第一節 地方創生的由來
  依據中央通訊社(2021)報導指出,根據內政部統計,2020年1至12月出生人數為16萬5,249人,創歷年新低,死亡人數為17萬3,156人,死亡人數超過出生人數,臺灣人口首度負成長(圖2-1)。經濟日報(2020)也報導國家發展委員會於2020年8月18日發布「中華民國人口推估報告」指出,臺灣今年提早兩年邁入「總人口負成長時代」,主因疫情影響社會增加轉為負值;此外,臺灣也將在2025年提早一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圖2-2),預期八年後「人口紅利」將消失。此一資訊凸顯了臺灣總人口數下降,未來將可能持續處於高齡、少子化趨勢,對於青壯年的勞動力缺乏世代交接,也對於提升臺灣競爭力帶來壓力,而如何營造友善生存與經濟發展環境也將是各界需要認真思考與努力做出成果的重要方向。

一、全球、日本與臺灣因應策略
  United Nations(2015)通過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包含17項目標(Goals)及169項細項目標(Targets),17項永續發展目標(Goals)如圖2-3與表2-1,17項SDGs涵蓋環境、經濟與社會等面向(圖2-4),展現了永續發展目標之規模與企圖心(國立臺東大學,2016)。
  於日本2012年12月,「地方創生」(日語:ちほうそうせい)為日本安倍二次執政內閣所推行的政策,目的在解決日本勞動人口減少、東京人口過於集中、地方經濟困境,所面臨的三項問題,為了挽救日本沉寂多年的經濟困局並激勵地方小經濟圈再生;再者,日本決定將地方創生拉高至整體國家戰略層級,以建立「地域、人才、工作」三者正向循環發展的地方創生關係為目標(圖2-5)(謝志誠,2018;Eusébio, Vieira & Lima, 2018)。其中田辺一彥(2018)於2018桃園社造博覽會指出,以日本福井縣嶺南的若峽地區為例,藉由體育旅遊作為若狹路活性化之契機,最主要由於近年來交通發展以及渡過閒暇時間方式與時代的改變,當地的觀光產業逐漸失去了過去的榮景,若峽地區自家經營民宿大部分都是以海水浴的觀光客為主要客源,對於這樣各自經營的小型民宿業者來說,這樣大環境變化在經營上是相當困難的。因此,作者便感受到將地區整合起來的重要性,包含與地區、行政機關的合作,與地方業者的合作,與學校的合作,與當地居民的合作,並進一步引發出地區吸引觀光客的魅力,藉由這樣的契機,著眼於體育旅遊上,進而開辦了能夠體驗落峽自然、美食、人文的體育運動,讓金流帶動地方住宿、飲食、購買伴手禮的經濟效益,為了讓地區能夠持續地保有活力,年輕族群的力量是相當重要的,尤其讓年輕人不管是看見地方的自然環境或者是當地民眾生氣勃勃地工作著,在在都是讓年輕世代懷抱希望想在若狹定居,這即是地方創生的無限可能性。
  曾宇良與魏聰哲(2021)研究指出就日本安倍內閣為因應地方創生議題的政策行動策略,首先於2014年6月制定的「經濟財政營運和改革基本方針2014」(即所謂「架構方針」),以五十年後保持1億人左右穩定的人口結構作為努力目標,研擬克服地方高齡、少子化、人口外流和地方經濟活化等政策性方針。臺灣行政院國家發展委會借鏡日本「地方創生」政策,期望能達到「均衡臺灣」的目標,積極推動地方創生相關政策,號召青年返鄉參與地方振興,因地制宜發展地方特色以解決地方人口與經濟問題,並將地方創生定位在國家安全戰略層級的國家政策,由國發會統籌執行,各部會協同推動,並制定「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其願景與策略內容(國家發展委員會,2018a),包括:
(一) 推動均衡人口發展
1. 人口減少抑制。
2. 人口組成年輕化。
3. 人口均衡維持目標:
(1) 2022年總生育率1.25%,2030年總生育率達成1.4%。
(2) 維持總人口數2,000萬與首都圈集中化調節。
(二) 穩定人口數以及確定國家包容性成長—永續發展指標
  在臺灣國家發展委員會(2018b)為面對我國總人口減少、高齡、少子化、人口過度集中大都市,以及城鄉發展失衡等問題,行政院已成立「地方創生會報」,由中央部會、地方政府及關心地方創生領域的民間產業負責人與學者專家組成,並由國發會負責統籌及協調整合部會地方創生相關資源,落實推動地方創生工作。前行政院賴清德院長2018年5月21日及11月30日親自主持「行政院地方創生會報」第一次及第二次會議,訂定2019年為臺灣地方創生元年,並將地方創生定位為國家安全戰略層級的國家政策,未來以維持總人口數不低於2,000萬人為願景,逐步促進島內移民及配合首都圈減壓,達成「均衡臺灣」目標。國家發展委員會(2018c)並進一步提出企業投資故鄉、科技導入、整合部會創生資源、社會參與創生及品牌建立等五大推動戰略(圖2-6),並配合法規調適,落實地方創生工作。

二、大學社會責任實踐
  社會高齡、少子化、地方產業外移、人口朝都市集中、城鄉差距愈來愈大的趨勢與挑戰下,「地方創生」(Regional Revitalization)此名詞近年來備受關注。「地方創生」是2014年安倍內閣為解決日本人口高齡、少子化、地方產業沒落等問題而提出的政策,期望藉由相關策略和措施,來創造地方就業的機會、吸引青年人返鄉創業、就業和生活,以達到振興地方經濟與人口均衡的目的(蔡富湞、林義斌,2021)。臺灣地方創生政策「設計翻轉、地方創生」的願景與目標,即是希望藉由不同資源的投入,協助啟動地方自發性思考未來發展亮點與機會所在,找出地方特色,盤點地方「人、產、地」的資源與優勢,確立地方獨特定位與核心價值(國家發展委員會,2017)。藉由地方創生的精神,利用創新的眼光與方法,帶動地方產業發展及地方文化提升,展現地景美學,打造地方特色,使地方留住人才,人才深耕地方,達成具有文化傳承及振興產業的多元效益,不僅可活絡地方觀光經濟,更有機會為在地產業帶來升級(邱奕儒、謝婉華,2020;陳美伶,2018)。
  教育部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USR),在2017年試辦期,2018年正式於全國各大專校院推行,教育部推行USR計畫,聚焦在地連結、人才培育、國際連結等面向及各項議題,期許USR計畫在大學社會參與中扮演重要角色與推手。鼓勵發揮專業知識及創意,改善學用落差;促進在地認同與發展,進而邁入接軌國際之願景。計畫以整體發展重大政策需要,且以人民生活福祉為基礎,設定於在地關懷、產業鏈結、永續環境、食品安全與長期照護、其他社會實踐等五大重點議題(林良齊,2018;國立屏東大學,2019;國立暨南國際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