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文學與說唱藝術
作  者╱
蔡孟珍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
2021/09/29   (1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626-317-222-7
書  號╱
1XLJ
頁  數╱
304
開  數╱
20K
定  價╱
400 (特價 316)



◎金榮華(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教授)
◎周育德(中國戲曲學院前院長)
◎朱德剛(知名相聲演員、表演藝術家)
                ∼推薦

  民間文學是活的文學,也是每一個民族的哲學之路。無論古代現代,神話傳說、民間故事、謠諺謎語、說書講唱,都展現出不同時空人們生生不息精神意趣與豐富想像,構成一幅幅生動的歷史畫卷。
  在臺灣師大教授「民間文學」課程基礎上,本書作者以長期從事古典戲曲、民間文學研究,及崑曲與彈詞演出的舞臺資歷,從嶄新的研究觀點,梳理民間文學與說唱藝術之歷史脈絡,由習俗信仰、風物文化圈、母題溯源等視角探討故事傳說之成因,邁越一般文學層面式的論述。全書條分縷析,鉤稽鏡原,書末收錄迄今唱演不輟之說唱藝術如京韻大鼓、八角鼓、竹板快書、蘇州彈詞等文本,皆足耀觀覽。

蔡孟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崑曲社指導老師、中華崑曲藝術協進會常務理事。專擅中國古典戲曲、民間文學、說唱藝術、崑曲舞臺表演,在學界中以理論與表演兼備而獨樹一幟。從事舞臺演出三十餘載,曾以蘇州彈詞榮獲文建會文藝獎,并錄製多種影音媒體典藏資料,享譽學林曲界。曾與大陸梅花獎得主張繼青、汪世瑜、蔡正仁、李公律、李鴻良合作演出,締造兩岸崑曲交流新頁。著有《重讀經典牡丹亭》、《近代曲學二家研究 — 吳梅、王季烈》、《琵琶記的表演藝術》、《曲韻與舞臺唱唸》、《沈寵綏曲學探微》、《曲學探賾》、《曲選》等專著,及學術論文數十篇。

代序──民間文學是一個民族的哲學之路

第一章 緒 論
 一、緣起與名義
   Folklore的不同解讀
   民俗學•俗文學•民間文學•通俗文學
 二、民間文學的基本特徵
   集體性•口頭性•變異性•傳承性
第二章 從神話到傳說
 一、神話•傳說•民間故事之界說
   神話──以「神」為中心的初民宇宙觀
   傳說──與史地風物相關聯的傳聞
   民間故事──奇巧醒世的機趣
 二、研究方法與學術視野
   田野調查
   情節類同性引發諸學派異說
   情節類型索引──AT分類法及其他
   跨學科研究的學術視野
第三章 民間傳說
 一、孟姜女
   歷史的系統──孟姜女故事的來龍去脈
   地域的系統──各地傳說之變異性
 二、牛郎織女
   由星名神話到擬人賦情
   董永遇仙傳說與牛女故事
   織女傳說之變異
   牛女傳說衍生之習俗信仰
   牛女傳說之異篇
 三、梁山伯祝英台
   唐代故事雛形已具
   宋代化蝶說與民間信仰
   母題溯源與風物傳說
 四、白蛇
   白蛇傳說之轉化脈絡
   白蛇傳說之變異性舉隅
 五、陳三五娘
   陳三五娘傳說之衍化脈絡
   陳三五娘故事之母題溯源與潮泉民俗風物
第四章 歇後語、諺語
 一、歇後語──生活的調侃
   歇後語之歷史淵源
 二、諺語──人生經驗傳承之智語
   諺語之內涵
   中國早期古籍上的諺語
   諺語的種類
   諺語與成語、格言、歇後語之比較
第五章 謎 語
 一、謎語之特質
   遊戲性•隱秘性•知識性•文學性
 二、謎語簡史
   春秋至漢代:「廋辭」•「隱語」•「射覆」
   南北朝之「謎語」
   唐代種類繁興,宋代燈謎始創
   明清踵事增華,謎格繁細
第六章 說書簡史
 一、說書的文化基因
   荀子〈成相篇〉的說書推想
   〈太子晉篇〉與〈僮約〉的說唱跡象
   樂府民歌的說書因子
   說唱俑
 二、開源闢路──唐代說話、變文及其他
   「說話」之首見
   敦煌文學中的說唱藝術
   唐代講唱對後世之影響
 三、宋代說書之發展與繁榮
   瓦舍勾欄繁興
   說話人背景與話本概說
   何謂「說話四家」
   宋代說書形製與藝術技巧
 四、承前啟後的元明說書
   禁令與說書
   「詞話」的出現與內容
   講史「平話」:元明說書主流及其他
   說書之鑑賞美學
 五、再現繁盛的清代說書
   說書盛於軍政界
   說書風氣之開展
   八旗子弟新創的書藝:子弟書
   北方的鼓書•南方的彈詞
第七章 說唱藝術
 一、說唱概說
   曲藝•說唱之名義
   說唱之分類
 二、傳統說唱文本舉隅
   京韻大鼓〈大西廂〉
   西河大鼓〈玲瓏塔〉
   八角鼓 岔曲〈風雨歸舟〉
   竹板快書〈武松打虎〉
   蘇州閒話〈北風搭太陽〉
   蘇州彈詞

文學裡的人生管

神明社會論:集
體福祉與靈性的
象徵
會考作文拿高分
,看這本就對了

應用中文
台語字音字形一
點訣
臺灣文學史讀本




第一章 緒 論

一、緣起與名義
  民間文學是民族文化組成的重要部分,它不但反映不同時空的社會現實,也表現民眾的思想感情與審美趣味,有其多元的民族特性與地域色彩。
  民間文學雖是一門相當年輕的學科,但在中國早自先秦以降,古籍中已不乏創作與採錄的相關記載,從上古時期的神話傳說,周代的風謠歌諺與寓言,漢樂府民歌,六朝志怪,唐變文,宋話本,明清俗曲……無一不來自民間。古代采詩之官採風問俗,使君王「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漢書•藝文志》)而晚清戊戌維新派與推翻帝制革命派對政治上的覺醒,同時鼓盪著對抗舊傳統的白話文、通俗小說等文化風潮,梁啟超、嚴復、黃遵憲、蔣智由、章太炎、劉師培、夏曾佑、黃節、魯迅……等一批有識之士,也為這門嶄新人文學科——民間文學催生並奠定基礎。
  在國際學術界,「民間文學」作為獨立的人文學科的專有名稱首先出現於英國,其原名為Folklore,這個學術專名是英國考古學家湯姆斯(W.J.Thoms)於一八四六年用薩克遜(Saxon)語的兩個詞組合而成,原意是指「民眾的知識」或「民眾的智慧」(The Lore of the Folk),學科名稱可直譯作「關於民眾知識的科學」。在一八四六年以前,英國學界對古老的風習十分關注,多稱之為「民間古俗」(Popular Antiquities)或鄙作「賤民古俗」(Antiquities vulgares),甚至直稱「古物」,學術界則有「民族學」、「神話學」、「民間口頭文學」、「殘存文化」等名詞不一。當湯姆斯創造此一新穎而貼切的名稱之後,英國學界立即響應,一八七八年十月倫敦成立第一個學術研究機構Folk-lore Society,從此這個名稱獲得國際普遍承認。十九世紀末風生水起,歐美各國紛紛重視民族史詩、神話、傳說、歌謠、民間故事、風俗……等研究。在亞洲,日本將Folklore譯作「俚諺學」或「俗說學」,二十世紀初則廣用「民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