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原理(上)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原文作者╱
Alfred Marshall
作  者╱
阿弗瑞德•馬夏爾
譯  者╱
葉淑貞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經典名著文庫
出版日期╱
2021/03/01   (1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986-522-387-8
書  號╱
1D3D
頁  數╱
808
開  數╱
25K
定  價╱
750 (特價 593)


阿弗瑞德•馬夏爾(Alfred Marshall, 1842∼1924)
新古典經濟學派代表人物,又有「現代經濟學之父」之稱。1842年出生於倫敦南邊的柏孟塞區,任教於劍橋大學。代表著作:1890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至1920年已發行八版,是當時英國最通行的經濟學參考書,其著作首度將數理分析導入經濟學當中,對供給需求、邊際效益、生產成本的重新整理,奠定了現代經濟學的基礎。
※譯者簡介
葉淑貞
譯者簡介
葉淑貞
臺灣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美國匹茲堡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臺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專攻臺灣經濟史、農業經濟學及經濟發展史。
著有論文三十多篇,分別發表於《經濟論文叢刊》、《臺灣史研究》、《臺灣銀行季刊》等期刊;著書五本,分別是2021年臺大出版中心出版之《臺灣農家經濟史之重新詮釋(增訂版)》;2014年臺大出版中心出版之《臺灣農家經濟史之重新詮釋》;2013年遠流出版社出版之《臺灣日治時代的租佃制度》;1995年與吳聰敏、劉鶯釧合著之《日本時代台灣經濟統計文獻目錄》,隨後又於2004年與吳聰敏、古慧雯共同修訂,重新出版。

導讀者簡介
吳惠林
臺灣大學經濟系博士,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系訪問研究,現任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三研究所特約研究員,世新大學兼任教授、臺北科技大學技職所兼任教授。專長為經濟學、勞動經濟學、經濟發展。著有《諾貝爾經濟學家的故事》、《經濟學的天空》、《經濟的幸福力》、《生活中的經濟學》、《飛越黑板經濟學》、《寇斯》、《亞當•史密斯》、《弗利曼》、《海耶克》、《洛克斐勒》、《蔣碩傑傳》等。另有學術文章專論一百多種,時事評論散見各大報章雜誌。

導讀
譯者序
第一版序
第八版序

第一篇 概 論
第一章 序言
第二章 經濟學的本質
第三章 經濟學的普遍原理或法則
第四章 經濟研究的順序和目的

第二篇 基本概念
第一章 序言
第二章 財富
第三章 生產、消費、勞動、必需品
第四章 所得、資本

第三篇 論欲望及其滿足
第一章 序言
第二章 欲望與活動之間的關係
第三章 消費者需要的等級
第四章 需要彈性
第五章 同一物品不同用途間的選擇:立即使用及延後使用
第六章 價值及效用

第四篇 生產要素:土地、勞動、資本及組織
第一章 序言
第二章 土地的肥沃度
第三章 土地的肥沃度(續),報酬遞減傾向
第四章 人口的成長
第五章 人口的健康與強壯
第六章 產業訓練
第七章 財富的成長
第八章 產業組織
第九章 產業組織:分工、機械的影響
第十章   產業組織:把專門的工業集中在特定的地方
第十一章 產業組織:大規模生產
第十二章 產業組織:企業管理
第十三章   結論:報酬遞增與報酬遞減傾向之間的關係

第五篇 需要、供給與價值的一般關係
第一章 序言:論市場
第二章 需要和供給的暫時均衡
第三章 正常需要與正常供給的均衡
第四章 資源的投資和配置
第五章 正常需要與正常供給的均衡(續);關於長期和短期
第六章 連帶需要和複合需要、連帶供給和複合供給
第七章 連帶產品與主要成本及總成本的關係、營銷成本、風險保險、再生產成本
第八章 邊際成本與價值的關係:一般原理
第九章 邊際成本與價值的關係:一般原理(續)
第十章 邊際成本與農產品價值的關係
第十一章 邊際成本與城市土地價值的關係
第十二章 正常需要與正常供給的均衡(續);關於報酬遞增的法則
第十三章 正常需要與正常供給變動理論與最大滿足理論之間的關係
第十四章 獨占的理論
第十五章 供、需一般均衡理論的彙總

叔本華《 附錄
和補遺》第一卷
(本書只限台
港澳地區銷售)
叔本華《 附錄
和補遺》第二卷
(本書只限台
港澳地區銷售)
論自由 (本書
只限台灣地區銷
售)
反資本主義者的
心境
哲學片段 (本
書只限台港澳地
區銷售)
經濟學的終極基
礎:經濟學方法





導讀
「溫暖的心 冷靜的腦」
讀馬夏爾《經濟學原理》

  眾所周知,迄二十一世紀的今日,「經濟學」已有二百四十多年的歷史了。自1776年由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 1723-1790)的經典巨著《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簡稱The Wealth of Nations,較被人知的中文譯名是「國富論」,此譯名很容易被引入「經濟國家主義」,並不合適)開展經濟學成為一門可教、可學的學科以來,主流經濟學經過不同時期不同人物的演變。

經濟學的演化

  大致說來,先是「古典經濟學(學派)」,再是「新古典經濟學(學派)」,接著「凱因斯學派」登場,而「個體經濟學」和「總體經濟學」也在此後明顯區分。其間最大的演變是引入自然科學分析法,或者是數理化和經濟計量實證技術的引進,而且漸從分析工具成為主體,如今「經濟科學」已然奠定,而經濟學也在1968年被列入諾貝爾獎頒獎行列,1969年開始頒授。
  
  亞當・史密斯被尊為「經濟學始祖」,意即史密斯開創了「經濟學」,而阿弗瑞德・馬夏爾(Alfred Marshall, 1842-1924)則有「現代經濟學之父」的稱呼,顧名思義,馬夏爾開啟了「現代經濟學」。也就是說,經濟學傳到馬夏爾時有了重大的變革,在馬夏爾之前被稱為「古典經濟學(學派)」[Classical Economics (School)],之後則是「新古典經濟學(學派)」[Neoclassical Economics(School)],迄21世紀的今日仍居主流。
  
  史密斯是因1776年出版的《原富》一書開創了「經濟學」,同樣的,馬夏爾也經由一本書開創了「現代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就是這一本1890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這本巨著所用的分析方法和術語(專有名詞)成為此後基本經濟學教科書通用的標竿,尤其是數學和圖形的引用,對於老師寫書、教書和學生及一般大眾的學習都變為容易和清楚、明白。不過,也因為經濟學數理化愈來愈深化,激發了沒完沒了的批判。
  
  德國財經記者烏麗克・赫爾曼(Ulrike Herrmann)在其2016年出版的暢銷書《除了資本主義,我們有更好的方法解決當前的經濟危機嗎?》中,對當前主流新古典經濟學作了嚴厲批評,她譴責的主流經濟學家及其學派就是「主要以數學模型為基礎,所謂的『新古典學派』」,她認為此學派主導經濟學教科書市場,確保自己不受任何批判:只要在學期間深深影響學生,就不愁沒有追隨者,就能在理論戰場上大獲全勝。

  赫爾曼指出,主流新古典學派所建構的模型,彷彿工業化進程從未發生過,經濟純粹由物物交易構成,對於生活在一個發展已經成熟,大集團主控,而銀行「無中生有」創造貨幣的資本主義社會中,究竟意味著什麼,現代主流經濟學家大多一無所知,難怪每當金融危機出現,這些經濟學家總是目瞪口呆又無能為力。

主流經濟學受撻伐

  其實,對主流經濟學的批評,在數理化模型化以致於與現實社會脫節上,早已不是新鮮事。早在1949年,奧國學派或奧地利學派(Austrian School)第三代掌門人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 1881~1973)在他的巨著《人的行為》(Human Action)第235頁裡,有這麼一句話:「當今大多數大學裡,以『經濟學』為名所傳授的東西,實際上是在否定經濟學。」

  已故的臺灣自由經濟前輩夏道平先生(1907-1995)說的更明確:「這幾十年通用的經濟學教科書,屬於技術層面的分析工具,確是愈來愈多,但在這門學科的認識上,始終欠缺清醒的社會哲學作基礎。說得具體一點,也即對人性以及人的社會始終欠缺基本的正確認識。」

  198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 1919-2013)也在1982年曾嚴厲批評說:「現代經濟學缺乏一個紮實的哲學基礎,因而無法使經濟理論與我們的人生發生適切關聯。」

  雖然經濟學應用數理工具分析始於馬夏爾,但真正讓數理工具登堂入室成為主角、且成為流行的應是197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遜(P.A. Samuelson, 1915-2009)花了三年才完成、1948年出版的《經濟學》(Economics)這一本書。該書出版後洛陽紙貴,曾有一段不短的時間,其在全球的銷售量被認為僅次於《聖經》。
薩繆爾遜的這本基本經濟學教科書之所以暢銷,天時、地利、人和齊備。一來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新的問題一籮筐,經濟學面臨一種動態階段的挑戰,「馬歇爾計畫」所揭示的政府強力策略抬頭,學生普遍渴望能有密切連結時勢的入門教科書;二來薩繆爾遜在當時已有顯赫的學術地位,可以全力撰寫教科書;三來薩繆爾遜精通數理,有充分能力在教科書中以簡單明瞭的「數理模式」搭配撰文,讓學習者更易於研讀。就在此種環境下,薩繆爾遜撰寫的基本經濟學教本轟動全球,不但讓經濟學普及且成為顯學,也奠定經濟學在不久之後列入諾貝爾獎頒授學門的基礎。

  也就是薩繆爾遜的這本教科書,以及他在1947年出版的《經濟分析基礎》(Foundation of Economic Analysis),讓數理分析工具逐漸導入經濟學,而且也將凱因斯理論透過此一工具傳達給世人。經過半個世紀的演化,經濟學數理化已然喧賓奪主,成為主流。同時,「計量方法」也相應蓬勃開展,使得經濟學可以從事實證,讓「數量化」的結果足以「提出證據」、大聲說話;尤其重要的是,能評估政府公共政策之影響效果,得到數字答案。
  198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蒂格勒(G.J.Stigler,1911-1991)在1964年第77屆美國經濟學會(AEA)年會上,以會長身分演說時興奮地說道:「數理分析新技巧之威力,就像是用先進的大砲代替了傳統的弓箭手。……這是一場非常重要的科學革命。事實上我認為,比起數量化愈來愈強大的勢力及牽連之廣,所謂的李嘉圖(David Ricardo, 1772-1823)、傑逢斯(W.S. Jevons, 1835-1882)或凱因斯(J.M. Keynes, 1883-1946)的理論革命,只能算是小小改革罷了。我認為,經濟學終於要踏進它黃金時代的門檻了。不!我們已經一腳踏入門內了。」史蒂格勒在演說辭的文末還篤定表示,經濟學家將會變成民主社會的中堅人物、經濟政策的意見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