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與表達:新世代語文素養的多重面向
作  者╱
殷善培、李蕙如、羅雅純、莊欣華、黃文倩、侯如綺、李佳懷、林淑瑩、謝旻琪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應用文系列
出版日期╱
2025/09/03   (5版 1刷)
  
目前無庫存
email:
I  S  B  N ╱
978-626-423-743-7
書  號╱
1X2Q
頁  數╱
212
開  數╱
20K
定  價╱
350



AI時代大學語文的價值是
☆理解 AI 時代對人類語文表達的影響及重要性。
☆利用 AI 工具輔助學習,同時警惕 AI 帶來的負面影響。
☆保持獨立思考、自主創作的能力。

  2023年初ChatGPT揭開了人工智慧新紀元,至今,這種生成式AI的發展可說是一月數變,讓傳統的教學法、學習法,都面臨巨大變革。因此,這本面對AI時代下創新設計、撰寫的《敘事與表達》一書的誕生,就更益形重要了。

本書共八章,包括
當AI比我們還會寫:迎接大學語文教育的新挑戰
別被誤導!批判思考與邏輯推理的生存指南
照妖鏡現真相:媒體識讀的人文素養
隱形的訊息:非語言溝通的全方位解讀
在介入與旁觀之間:非虛構書寫
故事煉金術:小說與電影的創作
語言如何成象:從新詩到圖象詩的視覺化表述
從圖像出發的敘事練習

  每章都有「導言」,並搭配的圖表、案例,以及「活動小實作」學習單等。期使因應時代語文教學、學習的變革,將所學的語文表達知識和技能充分運用出來,落實在社會實踐和未來職業發展中,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殷善培
現職: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系主任、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副教授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

李蕙如
現職: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副教授
學歷: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
經歷: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羅雅純
現職: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副教授
學歷: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博士
經歷: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專案助理教授、實踐大學博雅學部專任助理教授

莊欣華
現職: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學歷: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博士
經歷:國防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黃文倩
現職: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副教授
學歷: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博士
經歷:臺灣師範大學約聘專任講師、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系博士後研究

侯如綺
現職: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副教授
學歷:東海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博士
經歷: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博士教師、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李佳懷
現職:中國科技大學影視設計系副教授/紀錄片導演
學歷: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淡江大學中文系博士候選人
經歷:
電影(紀錄片)《繪有希望的》導演
電視(劇情片)《我的爸爸是流氓》燈光執行
電影(劇情片)《少年pi的奇幻漂流》動物造型特效

林淑瑩
現職: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學歷: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博士
經歷:中原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跨領域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謝旻琪
現職: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助理教授
學歷: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博士
經歷:中原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元智大學中語系兼任助理教授

序/殷善培

第一章 當AI比我們還會寫:迎接大學語文教育的新挑戰/殷善培
導言
一、蘇東坡的困惑
二、AI時代還要學語文表達?
三、與AI協力表達
四、小結

第二章 別被誤導!批判思考與邏輯推理的生存指南/李蕙如
導言
一、批判思考的核心素養
二、語言的陷阱:語意謬誤
三、邏輯推理的基本功
四、拆解謬誤:如何識別錯誤推理與詭辯?
五、AI與批判思考的挑戰

第三章 照妖鏡現真相:媒體識讀的人文素養/羅雅純
導言
一、暗藏玄機的「假訊息」?
二、媒體識讀素養—「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三、無所不在的認知作戰!謠言止於查證
四、小結:成為有智慧的閱聽人

第四章 隱形的訊息:非語言溝通的全方位解讀/莊欣華
導言
一、視覺:第一印象的密碼
二、聲音:靈魂的反射鏡
三、肢體語言:言語隱藏的,身體卻表露無疑
四、小結:善用非語言溝通,增加表達成功率

第五章 在介入與旁觀之間:非虛構書寫/黃文倩
導言:「非虛構書寫」的動態界定
一、非虛構書寫的動機與敘事視角
二、非虛構書寫的文學性/藝術性
三、小結:非虛構書寫的未盡

第六章 故事煉金術:小說與電影的創作/侯如綺、李佳懷
導言
一、故事的重要行動—「情節」和「主題」
二、主人翁如何誕生?—小說和電影裡的「人物/角色」
三、是誰在說故事?—「敘事觀點」的作用
四、在哪裡?—「環境」、「場景」與「場面」
五、你也可以試著創作⋯⋯

第七章 語言如何成象:從新詩到圖象詩的視覺化表述/林淑瑩
導言:人,詩意地棲居
一、詩歌變形記:臺灣新詩與圖象詩的發展流變
二、在日常語言中開出花朵:新詩的鑑賞與書寫技藝
三、文字、圖像與影音的絕佳組合:圖象詩的布局術
四、小結:目光所及皆成詩,此心安處是吾鄉

第八章 從圖像出發的敘事練習/謝旻琪
導言
一、圖像如何說話?
二、從圖像到文字:敘事的寫作
三、文字生成圖像:從畫面構思到AI溝通

臺灣文學史讀本
臺灣史事概說
談笑用兵 英文
句型全攻略
大學國文選
屏東學概論
新訓詁學




第一章
當AI比我們還會寫:迎接大學語文教育的新挑戰/殷善培

導言
  2022年底「聊天生成預訓練轉換器(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ransformer)橫空出世,揭開了人工智慧「技術奇點(Technological Singularity)」的來臨,各行各業漸漸感受到ChatGPT這類生成式AI強大的威力。畏之者視為洪水猛獸,認為AI會造成大規模失業,若不加以限制,終有一天將取代人類,導致人類物種的生存危機;樂見AI發展者以為AI帶動產業創新、增加生產、促進生活福祉,未來的美好生活可期。這波浪潮也迅速捲到教育界,如何面對幾近顛覆式的技術革命,剛開始不少高等學府主張禁用,但隨著技術迭代加速,禁用之聲漸減,出現更多的反思與制定規範呼籲。我們都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AI是好工具,是好助手,只是AI一旦從「助手」成了「作者」,主客易位,人的定位就出了問題,這就玆事體大了。

一、蘇東坡的困惑
  北宋神宗元豐年間,蘇軾應友人李公擇之邀,為李公擇位在廬山五老峰下的藏書閣作記,東坡看著友人九千卷藏書,感慨手抄本與刻本的文化差異,今日讀這篇〈李氏山房藏書記〉,再對照生成式AI出現所帶來的衝擊,很有啟發性,文中提到:

自秦漢以來,作者益眾,紙與字畫日趨於簡便,而書益多,士莫不有,然學者益以苟簡,何哉?余猶及見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時,欲求《史記》、《漢書》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書,日夜誦讀,惟恐不及。近歲市人轉相摹刻,諸子百家之書,日傳萬紙,學者之於書,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詞學術,當倍蓰於昔人,而後生科舉之士,皆束書不觀,遊談無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擇,少時讀書於廬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擇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為李氏山房。藏書凡九千餘卷。公擇既已涉其流,探其源,採剝其華實,而咀嚼其膏味,以為己有,發於文詞,見於行事,以聞名於當世矣。而書固自如也,未嘗少損。將以遺來者,供其無窮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當得。是以不藏於家,而藏於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無所用於世,惟得數年之閒,盡讀其所未見之書,而廬山固所願遊而不得者,蓋將老焉,盡發公擇之藏,拾其餘棄以自補,庶有益乎!而公擇求
余文以為記,乃為一言,使來者知昔之君子見書之難,而今之學者有書而不讀為可惜也。

  蘇軾的年代印刷術興盛,從手抄本進入到刻本,較之前代書籍取得容易許多,但為何「多而易致」不曾帶來博覽群,反而導致「束書不觀」呢?蘇軾追憶老輩得書艱難時對書籍的虔敬:「幸而得之,皆手自書,日夜誦讀」,但隨著書籍的易得,「書多且易致,則學者益以茍簡」,這般感觸也見於南宋魏了翁的「書之未有印本也,士得一書則口誦而手抄,惟恐失之,其傳之艱,蓋若此!惟傳之艱,故誦之精,思之切,辨之審,信之篤,行之果」。手抄時代的慢讀促成了深度內化,印刷普及從好處講是降低了取得成本,從缺失講是弱化了心理投入:抄寫消失、反覆誦讀減少,導致記憶強度與理解也跟著下滑了。
  據蘇軾九百多年後的今日,數位技術更上層樓,歷史卻又驚人地重演,當生成式AI能在數分鐘甚至一分鐘內寫出萬言論文,生成式AI的引入將知識獲取的門檻降至新低點,當知識變得唾手可得,人們反而失去了鑽研的耐心,我們此刻是否正滑向一場前所未有的認知危機?這種彈指可得的學習方式,是否深化了「苟簡」的惰性?為何今日電子書庫存儲量超越歷代書籍總合,但學習者卻陷入了比蘇軾時代更深刻的知識困境,我們擁有了史上最便捷的知識獲取方式,卻成了最不擅長思考的一代人!
  然而換個方式想,對新工具、新技術的抵抗與反制斑斑可考,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書寫文字會損害記憶,影響知識的內化與吸收(柏拉圖《費德羅篇》);十五世紀歐洲教會抵制印刷機,擔心失去對《聖經》的解釋權;十九世紀盧德份子反對機器生產,搗毀紡織機器抗議失業⋯⋯從這一角度看,對新技術的恐慌會不會是又一次的杞人憂天?
  阿根廷的波赫士(又譯為博爾赫斯,Jorge Francisco Isidoro Luis Borges)在演講集《口述》裡有段很有意思的話:「在人類浩繁的工具中,最令人歎為觀止的無疑是書,其餘的皆為人體的延伸,諸如顯微鏡、望遠鏡是視力的延伸;電話則是語言的延續;犁耙和刀劍則是手臂的延長。而書則完全不同,它是記憶和想像的延伸。」這種「延伸能力」正是人類特質,領英創始人里德.霍夫曼在《GPT時代人類再騰飛》中提出「技術人(Homo techne)」概念,強調技術創新本就是人類的核心能力。「智人」這一物種就應該是「技術人」;工具的發明本就是技術具體的展現,只是每次工具的發明,重大技術的突破,往往就有憂心忡忡的懷疑論者出現。從「延伸能力」來看,以往的技術是身體的延伸,今日生成式AI的出現卻是「智力」的延伸,我們都還在適應突如其來的超凡「智力」,我們學會駕馭車子卻不會傻到和車子比速度,同理,我們需要的是學會AI而不是和AI比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