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跡變泰─宋人小說學論稿
The Rise of the Chinese Novel in the Song Period
作  者╱
康來新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
2020/07/13   (1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986-522-063-1
書  號╱
1XFH
頁  數╱
392
開  數╱
20K
定  價╱
500



詩有詩學、詞有詞學、曲有曲學,小說亦自有其專屬之學。歷史轉捩點上的兩宋,係古典小說發展的新紀元。正如當時流行的「發跡變泰」故事,小說與小說之學也相當程度「時來運轉」,乃至歷經明清、晚清盛世,迄今仍屹立受矚。本書試就此特定時期的相關材料,予以系統處理,俾建立宏觀視野的文化小說學,實可謂本書作者繼《晚清小說理論研究》的另一代表作。

康來新
中央大學退休教授,專任該校中文系近四十年(1975-2013),以成立並主持紅學研究室(1992-2016)而聞知同好。出版《晚清小說理論研究》、《發跡變泰──宋人小說學論稿》、《石頭渡海──紅樓夢散論》、《紅樓長短夢》等專書。

時來運轉──五南版序
答客問──代前言
凡 例

緒論 始有意治之──宋人在小說學的開展意義
 一、轉型「近代」的大變遷
 二、多元共生的新紀元
 三、發跡變泰──盛世契機
上編 乃有可觀之──宋人對小說學的具體貢獻
 第一章 文獻理念的圖書工程──從類書到書目
  一、淵海的形成──《太平廣記》的必然與偶然
  二、檔案的建立──選編、記聞與著錄
 第二章 類型意識的調整與開創──四部、四家及其他
  一、目錄學的部類移位──「志怪」由「史」歸「子」
  二、通俗文學的題材區分──說話藝人的現實敏感
 第三章 時代風氣的辨疑與議論──筆記治學舉隅
  一、彈性空間的靈活運用──由「筆」而發展的治學之道
  二、具體而微的「鶯鶯學」──筆記小說學之一
  三、溫卷、詩筆、神遇──筆記小說學之二
  四、呂翁辨、后土戀、蘭亭賺──筆記小說學之三
  五、詩話──筆記變體的「詩」與「話」
 第四章 文藝美學的強化與分工──序跋、題詠、評點
  一、序跋之一──前言後語的治學材料
  二、序跋之二──宣傳與反宣傳
  三、序跋之三──洪邁志怪小說論
  四、序跋之四──城市筆記的美學與美文
  五、序跋之五──羅燁通俗小說論
  六、題詠──佳人與英雄的形象審美
  七、評點──文本細讀的典範建立
下編 仍有可為之──宋人小說學的廣角思考
 第五章 從帝王到痴騃婦女──小說生態的若干觀察
  一、起於帝王──小說「發跡」論
  二、稗官、方士、俳優──帝王的小說人脈
  三、類書與說話──宋人特有的小說生態
  四、女性參與──文藝鏈的改變
 第六章 民意制裁──論〈拗相公〉的「芻蕘狂議」
  一、歷史評價──民意制裁之一
  二、白龍魚服──民意制裁之二
  三、芻蕘狂議──民意制裁之三
 第七章 王者之膳──飲食文化與小說文藝觀
  一、異饌──小說的陪襯地位
  二、侯鯖──合「小說」為王者之膳
  三、食肉──蘇軾文學觀示例
  四、味覺──文藝美學的淵源
  五、飲食──小說題材論
  六、碟兒碗兒──世情小說論
 第八章 瓦合瓦解──城市論述中的時間感受
  一、不識勾欄──城鄉差距的時空經驗
  二、唐人傳奇──抒情美的時間品味
  三、宋人說話──商品化的時效考量
  四、小宗法與發跡論──時代變遷的因應之道
  五、「臨」時「安」頓──城市與科技的時間詮釋
附編 圖表製作與資料選錄
 一、「小說」及其相關指稱:古體類
 二、「小說」及其相關指稱:近體類
 三、小說學資料選錄
參考書目舉要
 一、小說學文獻之一──以宋人自編自撰為主
 二、小說學文獻之二──近人綜合性著錄,史/評為主

以感謝壓卷──1996版後記
仍以感謝壓卷──2010版後記

會考作文拿高分
,看這本就對了

應用中文
台語字音字形一
點訣
臺灣文學史讀本
歌仔冊&eci
rc;心適代
絕對讓你看得懂
、寫得好的會考
作文




緒論 始有意治之──宋人在小說學的開展意義

一、轉型「近代」的大變遷
  唐人在殿庭種花植柳,官員晨昏出入,可以感受「香飄合殿春風轉,花覆千官淑景移」的氣象,或是體會「退朝花底散,歸院柳條迷」的情調。而花香柳迷間的進退有節、行禮如儀,亦不妨以文化剪影視之。
  唐人殿庭的風景如是,那麼,宋人呢?
  朱熹(1130∼1200)讀杜詩,讀杜甫的〈紫宸殿退朝口號〉和〈晚出左掖〉,也就是前面所引的兩首七言和五言,這位南宋的理學家兼詩人,因而覺察到唐/宋文物法制的明顯區別,他說:「國朝惟植槐楸,鬱然有嚴毅氣象。」
  這個槐楸與花柳的例子,被本世紀的宋詩學者──吉川幸次郎用來對比宋/唐詩風的大異其趣。宋詩不僅可喻之以槐楸,同時也能聯想為茶、為青瓷白瓷,在境界上是寧靜的追求,平淡中帶著澀味。至於唐詩,則既宜於花柳的比擬,也能譬況為酒或三彩之陶,富於熱情,並耽於悲哀。日本漢學家微觀古人的日常習慣、器用物件,並藉以省察唐型/宋型文化的變異,吉川的論述風格,正如他所欣賞的宋詩,析辨中散發著生活的氣息。其實,槐楸所展現的鬱然嚴毅之感,也大致是魯迅(1881∼1936)對宋人傳奇小說的印象,然而否定的成分居多。譬如,他評價北宋的代表作──樂史(930∼1007)的〈綠珠傳〉、秦醇(不詳)的〈趙飛燕別傳〉,一代紅顏的韻事,由宋人寫來,卻是前者的「嚴冷」,後者的「拘謹」;究其因,魯迅以為,不外彼時士大夫的積習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