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小說的人物形象
作  者╱
張火慶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
2020/06/11   (1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986-522-026-6
書  號╱
1XGS
頁  數╱
320
開  數╱
20K
定  價╱
430



本書收錄的九篇論文,是從中國小說史各階段、各類型的作品中,選取不同典型的代表性(或虛或實)人物,作深入的探討,其思想與價值是多元的,所展現的性情與命運,錯綜複雜,可視為中國文化的人格展示。各類人物的特色,在書中有不同角度的觀察、不同方式的論述。因人而起的事件演出,也呈現種種情感、思想與信仰,如忠孝節義、神仙道化、善惡報應,或道德倫理、天命氣數、因緣果報,蘊藏了深刻的(民間)智慧與感慨。

張火慶

◎學經歷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
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退休教授
◎研究專長
論孟、中國小說、佛教文學、生命教育
◎著作
《說岳全傳研究》、《小說中的達摩及相關人物研究》等書

自   序

六道眾生:重讀細論《冥報記》
 一、前言
 二、作者身世與寫作動機
 三、內容的重新分類
   (一)報應論
   (二)修行觀
 四、小結
夢幻人生:〈枕中記〉、〈杜子春〉、〈南柯傳〉
 一、小說中非現實三態:夢境、幻境、妖境
 二、小說中社會角色三型:文士、刺客、游俠
 三、三篇小說的主題寓意:人生觀的轉向
   (一)人生如夢〈枕中記〉
   (二)情愛亦幻〈杜子春〉
   (三)名位似戲〈南柯太守傳〉
 四、結語
〈虯髯客傳〉的人物關係論
 一、前言
 二、出場順序與人物主從
 三、次要人物的作用──登岸捨筏
   (一)隋煬帝、楊素
   (二)劉文靜、道士
 四、主要人物的特色──相知相惜
   (一)李靖
   (二)紅拂
   (三)虯髯客
   (四)李世民
   (五)盡人事、聽天命──英雄與真人
 五、誰是領銜主角?
   (一)李靖?
   (二)虯髯客?
   (三)李世民!
 六、餘論
盜寇集團:《水滸傳》的天命觀念
神人鬼妖:《聊齋誌異》的靈異與愛情
 一、其人其書簡介
 二、幽冥界──人間的仿造
 三、陰曹滯留者──迷鬼與迷精
 四、性欲與愛情
民族英雄:由《說岳全傳》看通俗小說的英雄造型
 一、宿命觀
   (一)神話與傳說──未入世前的因緣
   (二)投胎與幼年期──條件的具足
   (三)神矛與寶馬──英雄的裝飾
   (四)夥伴與部屬──英雄的肢體
   (五)戰爭與功業──果報的實踐
 二、餘論
官式俠義:包公與《七俠五義》
 一、正史探源
 二、俠義的衍變
 三、俠的形象
 四、五義的特色
 五、結語
羅漢群組:《二十四尊得道羅漢傳》論析
 一、羅漢圖像的結論:十八、五百
 二、《二十四尊得道羅漢傳》的版本、內容
 三、二十三位尊者的個別探討
   (一)第一尊──長眉羅漢
   (二)第六尊──捧經羅漢
   (三)第三尊──聰耳羅漢
   (四)第十九尊──跨象羅漢
   (五)第二尊──伏魔羅漢
   (六)第七尊──降龍羅漢
   (七)第十八尊──現相羅漢
   (八)第四尊──抱膝羅漢
   (九)第五尊──勸善羅漢
   (十)第八尊──緋衣羅漢
   (十一)第九尊──戲珠羅漢
   (十二)第十四尊──持履尊者
   (十三)第十六尊──換骨羅漢
   (十四)第十七尊──浣腸羅漢
   (十五)第十尊──飛錫羅漢
   (十六)第十一尊──杯渡羅漢
   (十七)第十三尊──施笠羅漢
   (十八)第二十四尊──卻水羅漢
   (十九)第十二尊──振鐸羅漢
   (二十)第二十二尊──焚佛羅漢
   (二十一)第二十三尊──賦花羅漢
   (二十二)第二十一尊──拊背羅漢
   (二十三)第十五尊──伏虎羅漢
 四、羅漢形象中國化的部分特色
 五、結論
皇帝菩薩:明清小說中的梁武帝
 一、前言
 二、《達摩出身傳燈傳》、《東渡記》、《禪真逸史》
 三、《二十四尊得道羅漢傳》第十三尊:施笠羅漢
 四、《喻世明言》卷三十七:〈梁武帝累修成佛〉
 五、《梁武帝西來演義》
   (一)英雄傳說
   (二)高僧行跡
 六、附論:郗后與蕭統
 七、結語

會考作文拿高分
,看這本就對了

應用中文
台語字音字形一
點訣
臺灣文學史讀本
歌仔冊&eci
rc;心適代
絕對讓你看得懂
、寫得好的會考
作文




六道眾生:重讀細論《冥報記》

一、前言

  《冥報記》被歸類為「唐代早期的小說集」,收錄在中國小說史的「志怪」類,或稱為「釋氏輔教之書」或「佛教小說」。《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都曾著錄,且不久之後就有郎餘令的《冥報拾遺》,中唐顧況也曾提及;這說明了此書在當時是頗受重視的,並已作為小說看待。
  對此專著討論的有片谷景子的碩士論文:《冥報記研究》,至今已過二十幾年,這段期間學術界對於本書在資料與觀點各方面,都有持續的發現與增進,較值得一提的是:
  1、版本校勘:方詩銘《冥報記輯校》、王國良《冥祥記研究》、董志翹《觀世音應驗記三種譯注》等書的整理出版,對於本書文字及相關古籍的引證,提供可靠的文獻根據。
  2、傳記資料:戶崎哲彥〈唐臨事跡考──兩唐書•唐臨傳補正〉,重新考辨《新、舊唐書》中有關唐臨的記載,有助於了解《冥報記》的成書背景。
  3、內容評論:對隋唐五代的「志怪」及「釋氏輔教之書」之文體、思想、功能各方面,更廣泛而嚴謹的討論。
由這些資料所提供的成果,對於《冥報記》似有重新解讀的必要。歷來小說學界對此書的評價似不甚高,如張瑞芬云:《冥報記》之所以被小說史家屏棄不論,乃因它並未隨著時代和小說意識,進化到唐人小說的一般水準。作者為崇敬教法,故以「實錄」為標榜;採「志怪」體寫作,文字簡單、旨意明顯。也由於在技巧上無可觀者,很少被列入唐代小說中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