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地球上,海洋大約覆蓋了357,555,000平方公里的面積,相當於地球總面積的百分之71。由於大部分面積都給水占去了,從人造衛星傳回來的照片上可明顯看到,整個地球充滿水的景象。而若稱地球為「水球」,也不為過。這一廣大水圈(hydrosphere)不僅涵蓋範圍廣,而且深度也相當可觀。最近實測得的海洋平均深度,大約是3,890公尺。如此算來,整個地球上,水的重量大約也有1.45×1018公噸之普,約相當於地球總重量的百分之0.02。而海水的體積,根據估計為1,264,440,000立方公里,約為淡水總體積的37倍。 1.1 海岸 思想起當年我們的祖先,發源於熱帶大陸,終於也想要造舟渡海。有一天,當他們初次見到大海,心想:好大之一片水!水的另一邊又是什麼?這反映了人類與生俱有的好奇心,而這也正是推動人類展開冒險犯難的原動力。人類初次來到陸地的邊緣,發現到海邊比起留在內陸,確實有許多好處,像是食物豐富、氣候宜人等等。因此,一些主要的城市也從小村落興起,例如上海、東京、紐約、加爾各答、開羅、拿不勒斯(義大利)、倫敦等。而接著,其間的貿易往來也更形顯著。全球最大的二十個城市除了莫斯科與墨西哥以外,全都位在海洋邊緣。 海岸的特性隨各地而異。如圖1.1所示配合以下定義,可用以表示在海岸不同區域範圍內的特性。背岸(backshore)為高於高潮線(high-tide mark),包括海蝕崖(sea cliff, dunes or berm)和前岸(fore shore)則是低潮時露出的範圍。濱後脊(berm crest)為平坦沙灘邊緣;海灘面(beach face)為高潮點以下沙灘坡面;灘崖(beach scarp)為幾近垂直的海灘,因海浪衝擊而成;低潮階地(low-tide terrace)則為於低潮時露出的平坦區域。 海岸可分成許多類型,例如侵蝕、沖積、火山等,但基本上決定今天海岸的主要因素有五﹕ • 自然過程,例如風、雨的能量, • 海洋岩材,例如砂、岩、頁岩、石英、長石, • 大型地球運動,例如隆起, • 海面的改變,例如潮汐攜帶大量漂沙, • 人類活動,如江河造壩、土地再生復原、疏濬、防止侵蝕工程、開發。 離岸沿海(offshore)指的則是自低潮點算起到破浪區之間,包含以下幾個部分: • 臨濱(shore face)—低於低潮點的坡面, • 沿岸凹槽(long shore trough)—與海岸線平行,位於低潮點與波浪區間的凹槽,及 • 緩沙壩(long shore bar)—與海岸線平行的凸緣,海浪在此劃破。 1.1.1 潮間帶 潮間帶(littoral zone, or inter-tidal zone)指的是介於高水位與低水位之間的部分,或可大致定義為從岸邊到水深約200m之間的範圍。亞濱海帶(sublittoral zone)則從低潮海域(low tide area)的海底延伸至大陸棚邊緣,其物理狀態主要決定於海洋當中的物質、波浪及水流。像美國加州南部海岸水流流速可達四節,但在墨西哥灣,大部分都相當平靜。波浪對水表面的影響較大,但海底的大山運動,也可同樣造成很大影響。 亞濱海帶的化學狀態在大部分地區都算是相當穩定,但受大洋的影響很大。當然其亦隨位置而改變,像近幾十年來被廣泛使用的汙水放流管,可從海岸延伸數公里至亞濱海帶。如此不但汙染了河口,也汙染了鄰海區。其不斷的傾泄「養料」入海,產生了大量不正常的藻類、有孔蟲類、海膽等個體群,這些都會耗盡在世界各地一些海水中的重要元素。 對於某一地區,其亞濱海帶的水溫大致穩定,另有一些突起地區,在幾天內溫度可相差到5℃,溫度隨地理位置也會有很大的不同,可從極地的2℃改變到紅海與波斯灣的30℃。可透光區(euphotic Zone)則大約在水深200 m範圍內,透光率取決於雲層、陽光角度、懸浮無機物及浮游生物量等因素。 1.1.2 陸棚與陸坡 海洋既覆蓋了地球表面將近百分之71,並且為一相連,不停運轉的水體,永無休止的波浪與潮湧,也就使我們永遠無從確定海洋的邊緣,究竟位於何處。除了這永無休止的運動之外,平均海面亦隨時間有所改變。潮來潮往,浪起浪落,與人的生命相較,此海面的波動或許微不足道,但以地球悠久的地質年帶來看,海洋邊緣的位置,又確曾有過相當大的改變。俗云「滄海桑田」,這句話正是在描述某些出現在大陸,卻有著豐富海洋生物化石的特殊景象。 如今我們若真要訂出一道海洋邊緣,以作為海洋與大陸的分界,那便是陸棚(continental shelf)的外緣了。從海底地形圖(圖1.2)可以找到,在大陸與海洋盆地之間,的確可看出一條明顯的界限;它的邊緣位於海岸線以外大約100公里處,連接大陸的較平坦區,習稱為「大陸棚」或「陸棚」。陸棚在世界各地的寬度與深度相差頗大,但視其與大陸地形、地質的連續性而定,最深處約500公尺。陸棚與海底之間,由陸坡(continental slope)連接。在太平洋,此坡可綿延4至10公里。到了陸升(continental rises),其原本降下的地形又接著升起。 每個大陸塊都有一部分浸在水下,而其「棚」則位於大陸與主要大洋的邊緣。陸棚占去地球上所有陸地面積的18%,相當於海洋盆底(sea floor)7.5%。陸棚最寬處達1,500公里,平均為50至100公里。一般在陸棚最外緣測得的深度約為130公尺。大約每1,000公尺就有約1公尺的落差,而亦有例外者,例如冰蝕地區的極地陸棚深度約達500公尺,而在很多珊瑚礁地區,深度僅約20公尺。到了陸坡處,大約每100公尺就有近1公尺的落差。 1.1.3 河口 河口雖然算不上是海洋環境之一部分,然因其一直讓人們充分利用,且可直接影響海洋環境,所以顯得特別重要。我們在討論海洋環境時,也都將它納入考慮。 我們都知道一些知名的河口,像是臺灣的淡水河口、關渡、山東的渤海灣及美國的舊金山灣(San Fransisco Bay)等。它的定義是:一個與海洋相通的半封閉沿岸水體,水體的海水可被陸地流入的淡水,淡化到可測得的程度。欲區分河口與海洋,可由前述海洋的參數,如鹽分、溫度、深度、透光率的量測,很容易辦到。 河口可能是海洋環境中受汙染最嚴重之一部分。因為它是汙染物即將進入海洋環境前,最主要必經的路。當然,除了汙染物,其他也有很多有機物進入或通過河口。 海灘受汙染後的重建及海岸復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便是廣植紅樹林。紅樹林具穩定海岸沙土的效果,所賴在於其根部緊抓沉積土壤與貝類等生物,以對抗浪與流的侵蝕。紅樹林並可為蝦、蟹、蠣等動物提供住所和掩體。其種子在落海之前發芽,落下後隨海水漂浮,直到著根,接著快速生長,在環境合適、土壤未遭受汙染情況下,最多一年可長高逾60 公分。 爾來,世界各地大量紅樹林區因人為因素銳減,恐將影響沉積土與海水性質,進而改變海流狀態。東南亞、非洲、及南美部分地區,原本仰賴紅樹林保護的海岸線也因此遭受侵蝕。如此不僅造成陸地與海灘流失,同時也導致海洋生物繁殖場萎縮,進而導致蝦、蟹等漁獲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