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
作  者╱
陳思緯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圖解系列
出版日期╱
2022/12/01   (2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626-343-442-4
書  號╱
1J0G
頁  數╱
360
開  數╱
20K
定  價╱
490



●一讀就懂的社會政策入門知識
●文字敘述淺顯易懂、提綱挈領
●圖表形式快速理解、加強記憶

「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是社會工作系必修的科目,涉及社會政策的基本概念、價值觀、意識型態、福利體制、政策過程,以及各項的政策立法。
本書的各主題單元,作者統整本科目的基礎及核心觀念並詳加解說,由淺至深,並搭配作者以豐富視覺設計的圖解,讓讀者能快速精準的聚焦主題並吸收。研讀本書將使讀者對本科目建立清晰的思維、有條不紊的邏輯架構,以及具有透視各項政策與法規真諦的高超能力。
本書不論您是社工系大學部的學生、在課堂上課或是課後溫習、參加研究所考試,或是有志加入社工界的社工學分班學生,以及準備參加專技社工師、高普考考試的考生,本書都是一本非常值得研讀的好書,您千萬不要錯過。

陳思緯
學歷
國立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

經歷
曾服務於勞動部、衛生福利部、地方政府社會局等公務機關
執業社會工作師
公職補習班講師

榮譽
公務人員高考三級社會行政類科及格
專門技術人員高等考試社會工作師及格
薦任公務人員晉升簡任官等訓練及格

專長科目
社會工作領域之各項理論、政策、立法與實務、研究方法、社會學

作者部落格
https://blog.udn.com/8c33883b/article
(即時提供各考科之最新政策、法規、時事、評論,掌握第一手消息)

第1章 社會政策基本概念
第2章 社會政策價值觀
第3章 社會政策意識型態
第4章 福利國家與福利體制
第5章 社會政策制定主體與過程
第6章 社會福利分配與輸送
第7章 聯合國公約與綱領
第8章 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
第9章 社會保險政策
第10章 社會救助與社會津貼政策
第11章 老人政策
第12章 兒童及少年政策
第13章 家庭與婦女政策
第14章 身心障礙者政策
第15章 健康與長期照顧
第16章 年金體系
第17章 勞動政策
第18章 多元與志願服務政策
第19章 社會工作專業體系政策

社會科學質的研

社會政策與社會
立法奪分寶典
社會福利行政
社會個案工作─
理論與實務
身心障礙社會工
作實務手冊
社會團體工作:
理論與實務




Unit1-1社會政策的發軔與內涵

一、社會政策的定義
(一)我國社會工作辭典的定義:社會政策是國家或政黨為達成某種目標,所確立的某些基本原則或方針。而社會福利政策,則為解決或預防社會問題,以維持社會秩序並謀求人民福利,所確立的基本原則或方針。在這個定義中,廣義的社會政策,即是國家政策;狹義的社會政策,即是社會福利政策。
(二)英國學者Timuss(提墨斯)的定義:社會政策有廣義及狹義二種意義。廣義的意義是指一切與實現良善社會秩序有關之政策;而狹義的社會政策是指處理人們基本生活需求滿足之政策。一般而言,當代對社會政策的討論常是指狹義的社會政策。
(三)美國學者Marshall的定義:社會政策是政府直接影響市民福利的政策,這些政策包括社會保險、公共救助、衛生保健、福利和住宅等。

二、社會政策的內涵(主要在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一)什麼( what)是社會政策:即了解政府的政策內容。這是眾人對社會政策的初步印象。例如全民健保政策、社會救助政策等。
(二)社會政策是如何(how)發展、管理及執行:例如一項對抗青年失業的新政策是如何被構思?主要及隱藏的目的為何?錢從哪裡來?如何達成它的目標?
(三)為何( why)會有社會政策:這牽涉到不同價值觀或意識型態。例如以台灣長期照顧政策之發展過程而言,相較早期視照顧老人為家庭成員之天職,隨著社會問題加劇,當政府願意承擔更多公共照顧責任時,相關立法及計畫內容也隨之產生, 可見決策者如何看待問題成因與責任歸屬,將影響社會政策的形成。

三、社會政策的分類(依據Erskine所提出的研究途徑進行分類)
(一)社會議題( social issues):社會政策常是為了回應或探究當前的社會議題。例如隨著人口結構老化,家庭規模改變,衡量國家未來可能面臨之衝擊,為了避免老年人口缺乏照顧,政府便著手規劃長期照顧政策,或是採行鼓勵婦女生育的社會政策,以增加新世代人口數,避免社會安全體系崩解。
(二)社會問題(social problems):這是最傳統的社會政策產出來源,目的在找出解決問題之道。例如有貧窮現象需要社會救助政策;有失業問題就會制訂對付失業的社會政策等。
(三)社會群體(social groups):亦即社會政策是在滿足特定人口群的需求。例如老人福利政策、兒少福利政策、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政策等。
(四)社會服務(social services):社會服務指的是福利的項目。例如全民健康保險政策、國民年金政策、居家服務政策、社區照顧政策等。

Unit1-4 社會安全制度

一、社會安全的定義
主要是採取狹義的方式。美國社會安全署定期公布的全球社會安全報告中指出:「本報告所稱的社會安全,指的是一種法定的方案,目的在確保個人對抗所得能力喪失,或因結婚、生育成死亡的支出增加現象,亦包括支持兒童的家庭津貼。」

二、社會安全的三大體系(方案)
(一)社會保險(繳費式福利):社會保險的對象為就業人口或全體國民,其資格除了發生社會事故外,尚必須符合保險年資(或繳費紀錄)的規定,財源由受僱者、雇主和/或政府共同負擔。
(二)社會救助(資產調查式福利):社會救助的對象則為社會中的經濟弱勢,其資格必須經過資產調查,經費由政府的租稅支應。
(三)社會津貼(非繳費式福利):社會津貼指的是提供均等現金給付給特定叫標人口群,不考慮其所得、就業及財產,惟領取資格中通常有居住設籍的規定,大部分財源來自政府稅收。

三、社會安全的目的
(一)舒緩貧窮:這是社會救助體系的主要目的。貧窮線或門檻高低影響個人福利資格之享有,因而常被稱為資產調查式或殘補式福利制度。
(二)所得維持與替代:人們會遭逢各種事故(例如失業)而喪失所得,此時社會安全給付的目的在維持人們過去的生活水準,而非僅達到一個最低標準。
(三)促進社會團結:社會安全制度可將各種不同的人口群連結在一起,形成相互支持的網絡,不因個人的地位或所得而有差異;其中又以普及式福利制度較容易達成此種目的。
(四)對抗風險:工業化過程常造成人們的經濟風險,缺乏技能或貧窮者面臨的風險更高,社會安全制度的建立可讓人們共同分擋風險。
(五)所得重分配:人際或人生不同時間點之財源與資源轉移,是社會安全達到社會正義的主要目的。可區分為以下幾種方式:
1.垂直( vertical)重分配:指在不同所得群體間的轉移。例如如果所得由富有者轉移至窮人身上,稱之為「正向垂直重分配」。
2.水平(horizontal)重分配:不以既有所得為考量,被認定需求較高者可享有較多資源。
3.生命歷程( life-course)重分配:屬於個人而非人際間的所得重分配,透過個人的儲蓄或繳納保費,讓人們在所得較為充裕的時期,轉移到所得相對不足的時期 (例如退休)。
4.地域(territorial)重分配:此為水平重分配的一種特例,強調不同居住地理區域 (主要針對弱勢地區)的所得轉移。
(六)補充(compensation):此目的與水平重分配類似,主要是針對人們遭遇特定事故後所需的額外成本或損失之補充。前者如提供失能者的交通津貼、照顧者津貼;後者則有依工作能力或所得喪失程度的職災給付。
(七)促進經濟效率:社會安全可運用於總體經濟的管理或個體經濟層面。例如當景氣低迷時,保障失業者之所得可刺激經濟需求。
(八)行為改變:社會安全亦被政府運用於社會性目的。例如年金提撥可讓人們儲蓄;提供有關家庭的福利給付,可用來鼓勵人們生育;限制窮人的福利可強迫他們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