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雨鍾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博士,現為國立中山大學哲學所博士後研究員。 研究領域為先秦儒家哲學、道家哲學、當代歐陸哲學、政治哲學。曾連續兩屆(2017、2019)獲得國際中國哲學大會(ISCP)評選的「傅偉勳亞洲論文競賽獎」,著有〈從人「性」論到共「同」體:孟子與荀子的方案〉、〈非對稱的相互性:從列維納斯與呂格爾之爭到《論語》中的「仁禮」關係〉等二十餘篇研究論文。
|
序篇:核心故事
導論 第一節 「軸心時代」的兩個世界 第二節 雙層考古學:方法論的試探 第三節 重訪「政治」:觀念梳理與章節概述
上篇 第一章 作為多幕劇的《論語》:考古學方法的試探 第一節 從文本性質到考古學方法:論戲劇分析的必要性 第二節 子路、顏回之死 第三節 子貢 第四節 夫子何居:從「仁禮」到「天—命」
第二章 「仁禮」結構初探:為「形式」奠基的「感受」 第一節 三種關係層次:在〈學而〉首章中遭遇疏異他人 第二節 從「學」到「好學」:召喚「感受」的「形式」 第三節 「感受」的錯開:宰予的三個挑戰
第三章 儒家政治的發生機制 第一節 《論語》中的「莫己知」:早期儒家的深層處境 第二節 三個層次:「修身」、「人己」、「共同體」 第三節 「克己復禮」:儒家政治的悖論結構 第四節 「正名」與「天命」:斷開權威性的連接
第四章 「義外」的挑戰:「感受」對抗「形式」 第一節 「仁內義外」:「感受」與「形式」的分隔 第二節 不意外的「義外」:墨家與法家 第三節 情感與天道:郭店楚簡的回應或徬徨 第四節 儒家「政治」的構造:「感受」與「形式」的發生系譜
下篇 第五章 權力的調音:宇宙論化的形式系統 第一節 「天命」與「天道」的分殊:宇宙論的醞釀 第二節 「道」的分岔口:《老子》與〈太一生水〉之間 第三節 兩種類型的分析:《黃帝四經》與《管子》四篇 第四節 戰國時代的共同體方案:「天道宇宙論」與「天命共通」
第六章 孟子的抉擇:「不忍」與「四端」之間 第一節 話語結構的試探:小國模式的悲劇敘事? 第二節 力斥楊墨:「義」與「性」的重構 第三節 感受原則:優先於「四端」的「不忍」 第四節 脆弱的善性:「四端」之作為「形式」 第五節 自反難題與誠身之道 第六節 「知天」與「知命」:「天命」觀的演進
第七章 荀子的抵抗:情性、定分與先王 第一節 儒者的立身處境:從〈非十二子〉談起 第二節 有欲與無分:「羣」中之「性」 第三節 積偽與禮義:朝向「形式」的安頓 第四節 君子Vs君王:才能與權力的分離 第五節 另一種「知天」:「性—偽」結構的隱秘翻轉
第八章 朝向當代對話的孟荀政治哲學:阿岡本、漢娜鄂蘭、儂曦 第一節 人的兩種潛能 第二節 潛能之用:剝奪與反抗 第三節 「複數性」:「感受」與「形式」的交錯 第四節 「天命」與「共—通」:打斷神話的共同體
結論 參考文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