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規劃讓生活更美好:理念篇
作  者╱
韓乾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
2019/05/08   (1版 1刷)
  

若無法看見預覽文件請按此下載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957-763-292-0
書  號╱
1K3A
頁  數╱
404
開  數╱
20K
定  價╱
550

※書籍推薦人
☆揪感心專文推薦☆
逢甲大學董事長 高承恕 博士
逢甲大學校長  李秉乾 博士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賴世剛 教授
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常務理事、城市管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劉廣珠 博士
中華城市管理學會理事長 莊睦雄 博士
※推薦文
|推薦序:高承恕|

  韓教授的新書出版了,可喜可賀。
  多年之前就認識韓老師。講起來這應是兩代交情。當年逢甲大學禮聘韓老師主持教授土地管理,並擔任主任、院長,是家父盼望能借重先生之長才,培育下一代人才。數十年來韓老師敬業樂群,以淵博之學識與豐富的經驗,諄諄誨人,是教育界的典範。今日更將其知識精華有系統的論述成書,相信必能對日後青年學子有所啟發。在此,再次感謝韓乾教授對逢甲大學教育的貢獻,永誌難忘。

逢甲大學董事長   高承恕


|推薦序:李秉乾|

  「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管子.權修

  日月光集團的企業責任開宗明義:「追求環境保護、地球永續,是人類的共同目標,而『教育』則是建立人們具備綠色環保意識的關鍵。」環境資源是地球永續發展的根基,在經濟快速成長的過程中,整體生態圈面臨極大挑戰。近年來環保議題備受矚目,如何以前瞻思維因應環境鉅變與頻仍的天災,進而建立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符合生態共生的運作體系,不斷考驗著人類智慧,更是每個世代都必須面對的課題。韓乾教授多年來致力於土地經濟與環境經濟領域研究,學術成就斐然,作育英才無數,其著作《城鄉規劃讓生活更美好:理念篇》一書付梓,除集結多年學術研究與教學心得,細數從過去到未來的城鄉發展,如何從經濟與環保的平衡中,建置安全、宜居的生活環境。而書中的一席話「要用文化的觀點來瞭解城市,而不只是經濟學和社會學」,可窺見一位教育家對於人類賴以生存的土地所表露的人文情懷,乘載著對過往發展的深切省思以及對環境永續的長遠承擔。相信這本書的出版,將引領讀者在相關領域的思想、理念及作為上,釐出一道基礎而清晰的思路。

逢甲大學校長 李秉乾


|推薦序:賴世剛|

  城鄉規劃作為一個專業學門是最近一百年的事情。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的城市及區域規劃系肇始於1913年;中國大陸的同濟大學於1952年創辦城市規劃專業,並於2011年才將城鄉規劃編為一級學科;我國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于1968年成立都市計畫研究所,是臺灣都市計畫教育的濫觴。相較於其他學門,城鄉規劃算是一個比較年輕的學門;因此,城鄉規劃學門到目前為止仍沒有統一的理論,使得它的入門門檻很低,只要稍有生活經驗的人,便可對城鄉規劃的概念掌握一二。然而學習城鄉規劃專業如同學習英文,雖然門檻不高,只要熟背26個英文字母便可啷啷上口,但是如果要學得專精,並不容易。以美國伊利諾規劃學派為例,它歷經了一百年的發展,直到最近才由Lewis D. Hopkins教授竟其一生的研究集其大成,將城市發展的規劃邏輯從經濟學、作業研究及區域科學等加以系統性地整理並闡述,形成一個城鄉規劃的知識體系。值得注意的是,城鄉規劃僅僅是美好生活的充分條件,不是必要條件。也就是說,城鄉規劃不是促成美好生活的唯一方式,其他諸如行政、法規及治理,都是促成美好生活的不同但又不可或缺的手法。
  韓乾教授是筆者十分敬重的城市規劃與管理專業的前輩及知名學者,筆者實在沒有資格來寫推薦序,但是在韓教授的盛情邀約下,筆者只好勉強為之。本書以深入淺出的文筆,從歷史的觀點,將城鄉規劃的理由、正當性、程式、倫理及方法做了一個完整的梳理,並介紹了當代的規劃思潮及未來的趨勢,是一本對城鄉規劃有深入見解,但又不失易讀性的難得好書。不論是對城鄉規劃的初學者或是城鄉規劃的資深專業人士而言,本書值得一讀、再讀並予以珍藏。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賴世剛   教授   


|推薦序:劉廣珠|

隨著城鎮化水準不斷提高,城市人口不斷增加,發達國家城鎮化率已經達到80%以上。城鄉人口的流動,城市邊界的擴延,城市和鄉村都在不斷地發展和變化。在這種發展和變化中,如何讓居住在城市和鄉村的人們生活得更加美好,是擺在城市研究、規劃、建設和管理人員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
我主要從事城市管理研究,深知目前城市存在許多問題,這些問題都與前期的城市規劃密切相關。例如:(1)城市和鄉村協調發展問題。城鎮化發展到一定水準後,鄉村人口流出,出現空心村,如何建設發展這些不適合大規模城鎮化開發的地區?(2)大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問題。大城市發展的同時中小城鎮如何開發、創建、改造和發展?(3)城市化進程中經濟發展問題。經濟發展,GDP增長,如何保護城市古建築和原有風貌,避免「拆毀性建設」?(4)城市用地和城市人口匹配問題。城鎮化是農村人口向城市集聚,農業用地按相應比例轉化為城市建設用地,如何保證失地農民能夠融入城市?(5)城市人口構成問題。城市是不同職業人口組成的,如何保證城市中不同人口的比例?(6)城市土地結構問題。如何保證城市工業用地和居住用地比例合理?(7)城市規模與資源承載能力問題。如何保證城市經濟規模、人口規模、產業結構與城市水資源、土地資源、環境容量一致?
每一個城市都有其產生原因和發展歷史,任何城市規劃都必須充分考慮城市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已有的城市特色,在此基礎上規劃未來發展,因此各個城市的規劃都不相同。但是,無論什麼樣的規劃,其思想都是一樣的,即讓生活更美好。從這一點上看,城市規劃的思想比具體方法和知識更具有普遍意義和指導意義。一本城市規劃的書,可以有三個層次,最低層次告訴人們規劃的知識,第二個層次告訴人們規劃的方法,最高層次告訴人們規劃的思想。韓教授的《城鄉規劃讓生活更美好:理念篇》就是一本告訴人們規劃思想的書。
城鄉規劃,不但是該專業的學生、從業人員必須掌握的知識,也是城市建築、城市基礎設施、城市管理、城市研究專業的學生、從業人員必須掌握的知識,還是所有關注城鄉發展人們必備的知識。韓教授的《城鄉規劃讓生活更美好:理念篇》為大家提供了一本獲得這些知識的書。
《城鄉規劃讓生活更美好:理念篇》一書是韓教授多年研究之總結,規劃思想之精華。全書共十章,從多個角度對城市規劃進行了闡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既可以提供給學術研究作參考,也可以提供給學生學習作教材,還可以提供給廣大讀者作為瞭解認識城市的讀本。
《城鄉規劃讓生活更美好:理念篇》出版,可喜可賀。韓教授邀請我作序,作為晚輩實不敢當。韓教授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是我學習的榜樣。能在第一時間拜讀韓教授的新作,十分榮幸,也收益匪淺。韓教授不顧高齡之軀,筆耕不輟,著書立說,獻身科學之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我。在韓教授一再邀請下,我把讀後的感想寫出來與大家分享,不敢稱序,實為心得。

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常務理事、城市管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劉廣珠 教授
                                          

|推薦序:莊睦雄|

福智日常法師指出:「教育是人類升沉的樞紐」,教育要提升除了需要一群人,還需要有好的教材,欣聞韓乾老師將畢生的研究理念轉化為著作──《城鄉規劃讓生活更美好:理念篇》,令人歡欣鼓舞,尤其是將規劃的招式去除,深談思想、理念與作為,引領城鄉規劃思想與理念架構之建立,著實讓城市規劃與管理者打通任督二脈,思路更加廣闊,恰是規劃的最高境界。韓老師從善待土地與環境切入,點滴引導城市形成、規劃緣由、經典分析以及規劃之道,從而細說藏在細節的真理、土地與環境倫理、城市開放空間的重要性與規劃邏輯,進一步勾勒城市規劃創新意涵與因應氣候變遷下的明日城市願景,著實是城鄉規劃之經典、城市管理之衣缽。
城市管理學會以科際整合的觀點研發城市管理前沿理論與創新科技,並提供城市規劃、治理、行政與法規的學術交流平台,探討並解決因全球城市化所產生的城市問題,提升城市管理的學術研究與實務操作,並進而改善人居環境為宗旨。著眼於韓老師《城鄉規劃讓生活更美好:理念篇》,城市管理學會也期待韓老師彙整創新的研究思維,接續完成《城鄉規劃讓生活更美好:實踐篇》,城市管理學會鄭重的推薦韓老師的巨著,城鄉規劃是硬道理;城市管理是軟著陸,共創美好的生活。

中華城市管理學會理事長   莊睦雄

韓乾

學歷: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資源經濟學博士
經歷:逢甲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主任
   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教授
   東海大學景觀系兼任教授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交換教授
   中國人民大學交換教授
   南京農業大學訪問教授及兼任教授
   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兼任教授
   政治大學客座副教授
   歷任考試院典試委員
   土地估價學會理事長
   內政部區域計畫委員會委員
   浙江大學訪問教授
   東北農學大學訪問教授
   北京大學訪問教授
著作: 《土地資源環境經濟學》、《研究方法原理》
翻譯:《都市土地經濟學》   
審定:《研究設計與社會量測》

推薦序:高承恕
推薦序:李秉乾
推薦序:賴世剛
推薦序:劉廣珠
推薦序:莊睦雄 
作者序

第一章 善待土地,是城鄉規劃的第一步
我們必須把人造環境與自然環境看作是一個整體的系統。

第二章 你知道城市是如何形成的嗎?
城市的功能是什麼?城市要達成的目的是什麼?

第三章 這些是我們需要城鄉規劃的理由
規劃的重點不在於發展出一套樣版式的規劃程序模式,而是在於先培養一個理
想的規劃理念與願景。

第四章 回首來時路,那些改變城市的人與他們的思想
一個人所擁有的想像力,終將能夠改變歷史。

第五章 珍雅各讓你的生活更美好
她的規劃理念與原則,並不是基於什麼高深的規劃理論,而是根據她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所體會到的城市經驗。

第六章 城市文化,那些藏在磚牆與街角的故事
文化讓我們知道我們是誰,包括我們整體的信仰、態度與習慣。通俗一點說,是如何過日子、飲食、表現感情、在都市地區的行為。

第七章 原來土地與環境也講究倫理呀
土地倫理就是當你做一件事情時,能夠保持生物界的完整、穩定和美,就對了,否則就錯了。

第八章 原來城市也要呼吸
開放空間並不是為了建築物而存在的,它本身就是一個建築物,只是沒有頂蓋罷了。周邊的建築物是提供給在開放空間活動的人,遮風避雨及取暖的設施。

第九章 未來城市規劃要有什麼新點子?
新都市主義的基本原則,在於告訴我們,應該如何過我們的都市生活,如何把城市的硬體設計,和社會的目標、社區意識聯接起來,提供另一種生活方式。

第十章 氣候變遷下的明日城市
我們傳統的都市規劃做法,是用工程的方式使單一元素最佳化,並不注意它與整體系統中其他元素之間的關係。

不動產投資與環
境規劃:附國土
計畫實務探討與
估價應用
台灣都市縮影5
0+:關於台灣
城市規劃的回顧
與反思
土地登記
台灣收益型不動
產投資與營運管
理:建築專業跨
領域學習的入門

都市土地使用規

房地產理論與實
務(軟精裝)




第六章   節錄

柏林花了二十年的時間,慢慢從老紋理中培養出新的枝枒,它除了恢復舊有的歷史建築,也加入了一些新的城市元素。因此台灣知名建築師姚仁喜曾這樣形容它:「柏林是用老的紋理長出來的新東西,看得到最前端的東西,也有古老、歷史的東西。」不僅如此,柏林的傳統建築有一特色,就是庭院。台北駐德國辦事處經濟組組長邱一徹就觀察到,柏林市的房子不是大堆頭的建築,而是由一個個四方型的房屋群組成,房屋群之間以庭院來隔離。這樣的好處是既通風又採光,中庭還可作遊憩之用,一舉數得。

除了恢復許多老建築舊觀外,「迎向未來、擁抱世界」也是柏林重建的另一個主軸。統一後的柏林,由於過去緊挨著圍牆兩邊與東柏林衣一帶有許多空地。柏林在城市中的空地利用上,大多是邀請世界建築大師來參與投標,近二十年來已經留下許多知名建築。例如:現在柏林的中央火車站、總理府、國會議員辦公廳、新力(Sony)廣場等,每一棟都經過國際競標,都已舉世聞名。不過,原則是想蓋高樓,一定要有公園、綠地,符合綠色生態,最好不用開車就能在裡面上班與生活。在柏林市區到處都有人販售《1989年後百棟柏林最佳新建築導覽手冊》,並有專門的新建築導覽圖,可見柏林新建築的魅力。

柏林能在腐朽中創造出全新的風貌,主要是它在都市更新中建立了一些典範:首先它把國會大廈、總理府、中央車站等等重要的行政樞紐與地標,透過規劃把它們與周遭環境相結合,創造出一個嶄新而廣大的公共空間。第二則是它把休閒中心與商、辦、弄、區結合在一起,例如:把波次坦廣場與鄰近的新力中心重新規劃,整合成為一個綜合型的商業、休閒、娛樂商圈。再來就是藉由歷史建築,加上新建築的建築景觀風貌,成為柏林的城市面貌。

柏林的重建,一方面要舊、一方面要新,但不管是舊是新,一個普世的新價值是統統要有綠。不僅僅都市要有綠帶、建築要節能與環保,甚至極力發展的新產業,也把再生能源產業當作主軸。其實,柏林本身就是個大公園,擁有1/3面積的森林、公園、湖泊及河流。即使是大道小巷,隨處可見行道樹在兩旁,或是在分隔島上,綠化工作十分徹底。過去十五年來,德國也堪稱是全世界綠建築的典範。在柏林市區與近郊,就可以看到無數的綠建築。但是隨著全球暖化與能源危機的衝擊,柏林有新的綠法,就是擁抱再生能源。例如愈來愈多中產階級在自家屋頂裝上太陽能板。此外,不只是太陽能,柏林也是全德國最早實驗無汙染排放的氫公車都市,早在2002年於柏林市區開始試辦,全柏林市目前共有十四輛氫公車在運行。預計到2016年,全市將有50輛氫公車加入大眾運輸。這些實驗都將是為來車商與其他城市的參考。

最環保的交通工具,也在柏林發現,而且勢力龐大,那就是自行車。柏林的自行車族是幸福的。專用自行車道,甚至開放公車專用道給自行車用,讓自行車族能愉悅又快速地到達目的地,甚至比開車還快。因此,不只是都市規劃設計要有綠色思維,做為一個面向未來的城市,柏林也大力發展再生能源與創意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占柏林市產值的23%「我們無法把東西德分裂時期從柏林搬出去的金融業、製造業再搬回來,因此柏林必須發展未來性的新產業,」柏林選出來的國會議員威爾曼說。假如你問每一個柏林人,柏林重建到底多久才能完成?「我們有一句話說,柏林一直在變化中,一直更新,永遠不會完成。」幾乎是多數人的回答,顯示柏林人已經習慣二十年來的不斷變化。但無論怎麼變,又老、又新、又綠,一定是不變的主軸。這也應該是每一個未來城市,都應該遵守的發展準則。

從過去西柏林最熱鬧的動物園站(Zoologischer Garten Station)走出去,馬上可以看到一座被燻黑了的教堂,塔尖被炸斷,只留著半殘的塔座,這就是有名的威廉大帝紀念教堂。這教堂是德皇威廉二世於1891年到1895年間下令建造的羅馬式教堂,可惜塔頂在二次大戰期間被炸斷,因而得到「空心牙齒」(the Hole in the Tooth)的別名。大戰結束後,西柏林決定保留被炸掉的景象,1961年在旁邊再建兩個八角柱、玻璃結構的建築;一個較矮且寬的新教堂供禮拜使用,另一個半徑較小且高的塔樓,則用來觀賞,與被炸毀的尖塔相互輝映。

另一處被保留下來的是位在東柏林的尼古拉小區(Nikolaiviertel),是柏林最老的居住區之一,也是柏林保留最多古老建築物的地區。柏林有個舉世聞名的世界文化遺址-博物館島(Museumsinsel),島上有五大博物館。從希臘、羅馬、埃及、中東、伊斯蘭藝術、雕刻、錢幣博物館和收藏19世紀繪畫的老國家畫廊,呈現「6,000年人類歷史的藝術與文化」。

文化創意產業在柏林經濟產值中已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根據可以拿到的最新統計資料,2005年柏林市總經濟產值790億歐元(約新台幣3兆2,130億元),其中文化創意產業就達186億歐元(約新台幣8,742億元),將近1/4。與其他歐洲創意之都比起來,柏林的生活費最低,房租便宜。因為房租便宜,讓經濟條件仍然不佳的創意工作者有很低的進入門檻,不用背著大筆房貸壓力。除了生活費便宜,吸引年輕創意工作者外,創意公司壯大後,也都會留在柏林,因為柏林位居聯繫東西歐樞紐的角色,堪稱是過去西方世界最接近正在崛起的東歐與中東新興市場的大城市。

柏林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愈來愈國際化也是主因。今天走在柏林大街小巷上,隨時能看到拿著地圖的觀光客在路上找路。即使是坐地鐵或電車,也可在車廂內發現人人拿著地鐵地圖在查詢,可見觀光客、外國人的比率很高。柏林在生活型態、藝術文化、工業設計、建築規劃、時尚流行、多媒體等項目都有很好發展。最大的設計公司已有700多名員工。不過最看好的是時尚流行,因為有很多年輕設計師已經從幾十歐元的T恤設計,升級到設計800~900歐元的高級時裝。   

     我們目前正在發展文創產業,希望不只是在展場(松山菸廠)賣賣甚至是日本人設計出來的小玩意兒而已。如何讓有創意的設計走出松菸,走進科技和各行各業,把文創產業發揚光大,成為台灣經濟成長的主力,正是政府與民間所應該思考的課題。

第五章 珍雅各的城市規劃理念 節錄

*城市需要老舊建築物

     產生城市多樣性的第三個條件是:城市需要老舊的建築物。依照珍雅各的看法,如果一個城市沒有老舊的建築物,它的街道與市區是不可能成長的。所謂老舊建築物,並不是指博物館,或者花了大錢整修得美輪美奐的建築物;而是普通的、廉價的老舊建築物,包括那些過時的舊房子。如果一個城市只有新建築物,價格也高、租金也高,只有那些高收益的大企業、銀行、連鎖餐廳、連鎖商店才能負擔得起。但是街坊酒吧、外國餐廳、古董店、樂器店與當鋪等,則會選擇較舊的建築物。往往具有傳統想法的人會使用新建築物,有新想法的人一定會使用舊建築物。

     既使城市裡的企業負擔得起新建築物,也需要有老建築物點綴其間。否則整個城市的環境與吸引力,在功能上、經濟上、便利性上都會有限,也太呆板了。如果要在城市的任何地方增進多樣性,一定要有高收益的、中收益的、低收益的和沒有收益的企業混合在一起。城市裡老舊建築物的唯一缺點,就是有的建築物年代可能太老了。

     其實,任何東西老了都會衰敗,但是在城市裡,老舊並不是失敗。剛好相反的是,因為城市規劃管理失敗,所以才會變得老舊。就營建業來講,一個成功的城市地區,老舊建築物,一年、一年地被新建築物所取代,會變成一個穩定獲利的金雞母。因此,經過一段歲月之後,一個城市就會有不同年代、不同類型的建築物混合在一起。當然,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所以我們現在所面對的,是時間的經濟效果。但是我們所面對的時間經濟學,不是按一天裡的一小時、一小時計算的,而是以幾十年甚至幾個世代來計算的。

     時間使上一個世代的高建築成本,在下一個世代變得低廉。時間會償付原來的資金成本,這種折舊會反映在建築物的收益上。時間會使某些企業的建築物過時,但是又可以供另外的企業使用。時間能使某個世代的空間有經濟效用,也能使空間在另一個世代成為奢侈品。某一個世代的普通建築物,可能是另一個世代的有用東西。老建築物是一個城市多樣性的必要元素,當現代的新建築物變老的時候,老建築物仍然是必要的。甚至有規劃師、設計師疾呼:「我們必須把街角的空間留給雜貨店!」一位研究購物中心的經濟學家預測,這些便利商店會使管銷費用較高的郊區型購物中心生意減少。

     建築物的年齡、實用性、稱心合意性,是一件極端相對的事情。在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裡,沒有什麼老建築物是無法使用的。在格林威治村,幾乎沒有任何尋找金雞母的中產階級家庭,會輕蔑老舊的住宅。在一個成功的地區,老建築物是上濾的(filter up)。其實,我們所真正需要的,是在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裡的老建築物。我們所面對的問題,是如何使一個地區充滿活力。當我們到歐洲國家去旅行觀光時,所看到的都是老的教堂、城堡、房屋。老建築物更有它們的歷史、文物價值,是吸引人的。我們再看看上海的外灘,那些沉寂了幾十年的老式的、歐式的洋樓,一旦中國改革開放之後,又生龍活虎一般躍上二十世紀的舞台。如果你到了上海,而沒去逛過外灘,那真是枉費此行了。

     布魯塞爾(Brussel)市長布勒斯(Charles Buls),他在The Design of Cities中說:

     「老城市和老街道有一種特殊的魅力。你不能說那是美麗,但是它們卻很吸引人。它們用它們並非藝術,而是以機運所得到的沒有秩序的美,來取悅人。」

     
     珍雅各認為城市需要有老建築物混雜在其中,以培養及發展主要與次要的多樣性。在一個完全嶄新的地區,幾乎沒有任何培養多樣性的經濟機會。它的單調無趣,會使人只想離開。等到建築物真的變老的時候,它們所有的用途,只是廉價而已。也許有些建築物可能被更新得像新的一樣,新建築物的經濟價值,只要肯花營建的錢就可以替換。但是老建築物的經濟價值,是無法隨意取代的,那是時間所創造、所賦予的。多樣性的先決經濟條件,只能從有活力的城市傳承而獲得,然後延續到未來。

     最近幾年,台灣的某些城市在進行都市更新,其基本的思維乃是把老舊的建築物全面剷除,用全新的建築物來取代。姑且不論立法夠不夠周延,以及市政當局舉措的恰當與否,以及對人民財產權的影響。其都市規劃的基本理念,似乎只是老屋重建,使市容亮麗而已。至於由建築商主導的台北文林苑更新案,美其名曰BOT,卻在老屋產權問題尚未解決之前就預先出售等情形,就更不堪聞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