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短篇小說故事類型選析
作  者╱
陳葆文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
2019/05/01   (1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957-763-361-3
書  號╱
1XCU
頁  數╱
464
開  數╱
20K
定  價╱
620



  古典小說所以吸引跨代讀者閱讀,往往在於其主題具有穿越時空、觸動心弦的魅力;而後代作者在悸動之餘,亦回叩自身情境,透過對情節結構、人物形象複製、擴寫、翻轉等手段進行再詮釋,不僅活潑了小說的生命,亦使其涵攝意蘊更為豐富。小說主題所承載議題的超越性與開放性,是古典短篇小說最耐人尋味之處;而小說主題與敘事手法模式化的承載關係,更形成古典短篇小說跨代傳閱時敘事表現上獨有的承衍現象。
  本書由一個更宏觀的視角檢視古典短篇小說主題的呈現與思辨,選出「猿妖搶婦」、「蛇妖惑男」、「韓憑夫妻」、「俠女復仇」、「魂奔」、「夢遇」等六組故事類型做為討論對象,藉由對各故事群組跨代文本承衍現象的分析、比較與闡釋,探究古典短篇小說主題所展現豐富的生命意蘊,以帶領讀者感受古人如何透過小說叩問生命課題,進而更深刻認識古典短篇小說的藝術價值。

陳葆文

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曾任淡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副教授。
學術專長與研究領域為中國古典小說,尤專精短篇小說,著有《聊齋誌異癡狂士人類型析論》、《酒色財氣金瓶梅》等書。

前 言

第一章 蠻荒與性力的想像──「猿妖搶婦」型故事
一、前言
二、由蠻荒性力的焦慮到市井探險的奇談──「猿妖搶婦」型故事在歷代的敘事承衍變化
 (一)素材流傳期:先秦以至魏晉南北朝諸篇
 (二)情節定型期:〈補江總白猿傳〉
   1.情節之吸收與融合
   2.人物形象之立體化
   3.小說主旨的企圖
 (三) 意涵轉變期:宋元以下〈老猿竊婦人〉、〈陳巡檢梅嶺失妻記〉(〈陳從善梅嶺失渾家〉)、〈申陽洞記〉
   1.通俗化:地域與性別焦點之轉移
   2.個人化
三、結論:「猿妖搶婦」型故事的敘事承衍意義

第二章 妖性與人性的消長──「蛇妖惑男」型故事
一、前言
二、「蛇妖惑男」型故事在歷代的敘事承衍變化
 (一)雛形期:〈李黃〉
 (二)發展期:〈西湖三塔記〉
   1.敘事動機
   2.情節結構
   3.人物結構
   4.小結
 (三)完成期:〈白娘子永鎮雷峰塔〉
   1.男主角
   2.女主角
   3.其他人物
   4.小結
三、結論:「蛇妖惑男」型故事的敘事承衍意義

第三章 威權與愛情的悲歌──「韓憑夫妻」型故事
一、前言
二、「韓憑夫妻」型故事在歷代的敘事承衍變化
 (一) 雛形期及定型期:《列異傳》「韓憑夫妻」、《搜神記》〈韓憑夫妻〉
   1.《搜神記》情節結構之敘事表現
   2.《搜神記》〈韓憑夫妻〉的人物形象與結構關係
   3.《搜神記》對《列異傳》擴寫之意義
   4.小結
 (二)豐富期:敦煌俗賦〈韓朋賦〉
   1.開始段
   2.發展段
   3.結束段
三、結論:「韓憑夫妻」型故事的敘事承衍意義
 (一) 普世課題的不同詮釋──史實與虛構人物的設定與意涵投射
 (二) 符號的延異──多元文學形式對人物的強化效果

第四章 模擬與自覺的實踐──「俠女復仇」型故事
一、前言
二、「俠女復仇」型故事在歷代的敘事承衍變化
 (一)追尋「俠」蹤
   1.原「俠」
   2.唐代之「俠」、「刺」合流與小說表現
 (二)「俠女復仇」型故事模式之成立
   1.唐:雛形期與完成期
   2.宋:模擬與僵化(停滯期:〈文叔遇俠〉)
   3.清:性別自覺與文本再創作(轉變期:〈俠女〉)
三、結論:「俠女復仇」型故事的敘事承衍意義

第五章 意志與身體的衝突──「魂奔」型故事
一、前言
二、「魂奔」型故事在歷代的敘事承衍變化
 (一)雛形期:〈龐阿〉
   1.「魂奔」母題的成立:女性的愛情困境
   2.「魂奔」型故事敘事初模的成立
 (二)定型期:〈離魂記〉
   1.倩娘的愛情困境及人物形象
   2.倩娘愛情困境的解除及其意義
 (三)轉變期:〈金鳳釵記〉、〈大姐魂游完宿願,小妹(姨)病起續前緣〉、〈阿寶〉
   1.對「魂奔」指涉的反思與矯飾
   2.皇后貞操的維護──《剪燈新話》〈金鳳釵記〉
   3.性別翻轉、愛情議題與敘事意涵的深化──《聊齋誌異》〈阿寶〉
三、結論:「魂奔」型故事的敘事承衍意義

第六章 現實與夢境的互涉──「夢遇」型故事
一、前言
二、「夢遇」型故事在歷代的敘事承衍變化
 (一)雛形期:「劉幽求故事」
 (二)完成期:〈獨孤遐叔〉、〈張生〉
   1.男主角
   2.女主角及其他
   3.小結
 (三)變化期:〈獨孤生歸途鬧夢〉、〈鳳陽士人〉
   1.兩性對話與世情寫實:〈獨孤生歸途鬧夢〉
   2.女性意識的轉向:〈鳳陽士人〉
三、結論:「夢遇」型故事的敘事承衍意義

附錄一 「猿妖搶婦」型故事文本 ──〈猴玃〉、〈補江總白猿傳〉、〈老猿竊婦人〉、〈陳巡檢梅嶺失妻記〉、〈申陽洞記〉、〈陳從善梅嶺失渾家〉

附錄二 「蛇妖惑男」型故事文本──〈李黃〉、〈西湖三塔記〉、〈白娘子永鎮雷峰塔〉

附錄三 「韓憑夫妻」型故事文本──〈韓憑〉(《列異傳》)、〈韓憑〉(《搜神記》)、〈韓朋賦〉

附錄四 「 俠女復仇」型故事文本──〈妾報父冤事〉、〈義激〉、〈崔慎思〉、〈賈人妻〉、〈文叔遇俠〉、〈俠女〉

附錄五 「魂奔」型故事文本──〈龐阿〉、〈離魂記〉、〈金鳳釵記〉、〈大姐魂游完宿願,小妹(姨)病起續前緣〉、〈阿寶〉

附錄六 「夢遇」型故事文本──「劉幽求故事」(〈三夢記〉)、〈獨孤遐叔〉、〈張生〉、〈獨孤生歸途鬧夢〉、〈鳳陽士人〉

神明社會論:集
體福祉與靈性的
象徵
會考作文拿高分
,看這本就對了

應用中文
台語字音字形一
點訣
臺灣文學史讀本
歌仔冊&eci
rc;心適代




第二章 妖性與人性的消長──「蛇妖惑男」型故事

一、前言
  譚達先等前輩民俗研究學者,認為雷峰塔「白蛇」故事與「孟姜女」、「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台」並稱為中國四大民間傳說。這些故事膾炙人口,大多起自口傳與敘事形式,而後進入戲曲的代言體,其人物、情節、故事宗旨,無不深入百姓生活與思想,透過世代累積的創作與承衍,充分承載了庶民的生活經驗與感情投射。
  四大傳說基本上都是敘述「人」的故事,其中唯有「白蛇」故事具有濃厚的志怪色彩,也一向被視為杭州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傳說故事。事實上,「蛇」在魏晉時期已進入小說的敘事範圍,其形象樣貌多變,正邪並存。蛇與農業社會的生活經驗息息相關,田間草叢,既容易遇見長蟲,其與民眾生活密切,強烈的生物特性很容易提煉成為具有深刻意義的符號,反映出先民對蛇的認知態度。故入於志怪思維,遂由日常生活中的動物進而與各種想像情境發生連結,而被賦予各種不同的特質。魏晉志怪小說中已屢見以蛇為主的文本,其或以蛇的自然樣貌為敘述而形象較單純, 如《幽明錄》(《太平廣記》卷四三七引)敘華隆在弋獵時「被一大蛇圍繞周身」而「僵仆無所知」,所幸大蛇為其所蓄名曰「的尾」的忠犬咬死,方得倖免於難;或者成為身體疾病或意外的原因,如《搜神記》卷十七,記秦瞻罹患頭重宿疾,乃是因其居曲阿彭皇野時:

  忽有物如蛇,突入其腦中。蛇來,先聞臭氣,便於鼻中入,盤其頭中。覺哄哄。僅聞其腦閒食聲咂咂。數日而出。去,尋復來。取手巾縛鼻口,亦被入。

雖然秦瞻並未因此喪命,但卻造成不小的後遺症。蛇的危險性雖然造成古人生活經驗中極大的陰影與恐懼,但另一方面,蛇的身體部位又是治病良藥,如《搜神記》卷十三即記顏含次嫂樊氏因疾失明,須蚺蛇膽為藥以治,含為遍尋不得而憂歎累時,竟得仙人相助以蛇膽相贈,終於將其嫂眼疾治癒:

  嘗晝獨坐,忽有一青衣童子,年可十三四,持一青囊授含,含開視,乃蛇膽也。童子逡巡出戶,化成青鳥飛去。得膽,藥成,嫂病即愈。

  亦有因蛇濃厚的神祕感而被認為有靈,或成為危害地方的禍害,如《搜神記》卷十九寫東越閩中庸嶺地方有大蛇危害,從以牛羊為祭到託夢要求童女獻祭,造成地方極大恐慌:

  東越閩中,有庸嶺,高數十里,其西北隰中,有大蛇,長七八丈大十餘圍,土俗常懼。東冶都尉及屬城長吏,多有死者。祭以牛羊,故不得禍,或與人夢,或下諭巫祝,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都尉令長並共患之,然氣厲不息,共請求人家生婢子,兼有罪家女養之,至八月朝,祭送蛇穴口,蛇出吞齧之。累年如此,已用九女。

  但自然型態的蛇也有其正面形象,而表現出具有人性的行為,如同書卷二十即記隋侯為大蛇療傷,而後者一年後銜來「珠盈徑寸,純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燭室」的珍寶以為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