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旅遊:現實觀點與實際案例
作  者╱
宋秉明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五南當代學術叢刊
出版日期╱
2019/03/25   (1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957-763-154-1
書  號╱
1L66
頁  數╱
336
開  數╱
20K
定  價╱
500



本書確實不認同目前主流社會下的觀光旅遊走向,因為對資源不夠尊重、對環境不太友善、對人文社會的關懷也略嫌不足。

期待有那麼一天,人們口中「那地方已被「觀光化」了……」的現象,能愈來愈少,而那「觀光化」的名詞,也逐漸能被人們淡忘。

其實觀光旅遊的發展,獲取經濟利益是當然,但,是可以不那麼糟蹋資源與破壞環境的,也可以是對人們的身心靈有所助益,更可以對當地居民再溫暖一點。

本書並無,亦無意取代目前生態旅遊發展之精神與方向,但卻必須要闡明在瞬息萬變之今,傳統生態旅遊的內容似已框不住如此快速的全球環境變遷與社會變化,而可以再更「綠」、更「友善」。「綠」是大地的原色,是自然、安恬、健康與智慧的象徵;「友善」是大地的心,是綠的內蘊。

於是,將「生態旅遊」更新到「綠色旅遊」。

宋秉明
現職:
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生態旅遊規劃及綠生活實驗室)
兼任國立空中大學電視講座教授(觀光學概論)

學歷:
新竹中學(1977)、文化大學森林系(1981)
台灣大學森林研究所 森林遊憩碩士(1983)
美國緬因大學(University of Maine)森林學院 公園暨遊憩資源博士(1990)

經歷:
․靜宜大學 觀光事業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1990/8-1995/1
․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1995-1999
․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1996-1999
․美國德州Stephen F. Austin State University外聘教授 1996-1998
․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教授 1999-2009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 地理系訪問學者 2000/8-2001/2
˙冰島大學(University of Iceland) 地理系訪問學者 2003/2 –2003/3
˙廈門大學旅游管理系客座任教授 2010/7 (講授課程:綠色旅遊)
˙東北林業大學動物學院客座任教授 2011~12 (講授課程:綠色旅遊)
˙中國建設部、林業部、浙江省政府、北京大學、安徽大學、浙江大學、雲南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商學院、溫州科學院等演講 (1990~2015)

●授課科目
國家公園管理特論(博士班課程)
遊憩衝擊特論 (博士班課程)
國家公園管理(碩士班課程)
遊憩衝擊(碩士班課程)
生態式休閒農業規劃(碩士班課程)
生態旅遊 (學士班課程)
校園綠色廚房(學士班課程)

推薦序
作者序

前導篇
前言
一、作者的學經歷背景
二、作者與「生態旅遊」的因緣—兼拉開臺灣發展生態旅遊的序幕
導讀
一、導讀之目的與角色
二、本書專業的基礎觀點
三、本書的特質
四、不同閱讀對象,各有針對性的使用效果
五、本書結構與脈絡說明
六、本書書寫的立場、態度與限制

脈絡與迷走篇
第一章 「生態旅遊」發展的緣起與脈絡
一、「生態旅遊」的概念與名詞於1990年問世後,隨即藉由國際社會平臺推展至全球各地
二、友善旅遊概念倍出的百花齊放時代
三、「生態旅遊」是一種具理想性,並顧及整體效益的旅遊發展型態
四、在1960年代時的收斂式遊憩利用,其實就已初露「生態旅遊」的粗略形貌
五、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出現與「生態旅遊」類似的精神與概念,那是首次顯著的鐘擺效應後的產物
六、「國家公園」與「生態旅遊」這對孿生手足屬性相近,境遇卻大不同
七、曾幾何時社會經濟急速變遷、生態環境極度惡化,鐘擺效應再度發生
八、再度鐘擺效應之後,加上全球旅遊需求高漲如狂瀾,「生態旅遊」於焉誕生
九、臺灣地區亦搭上國際社會推展「生態旅遊」的先驅列車
第二章 從困境中摸索生態旅遊發展的路徑
一、不是「理想」不夠完善、不切實際,而是
二、「實踐」難,難在何處?
三、生態旅遊發展的迷思、困頓與技術性障礙

基礎篇
第三章 從旅遊的本質、內涵與影響談起
一、觀光旅遊發展是一條兩極化的路
二、觀光旅遊的關鍵特徵
三、觀光旅遊產業猶如一長串火車,由火車頭帶動一整列的車廂
四、觀光旅遊的主、客體內涵
五、蘭嶼觀光觀察—「觀光」讓蛻變中的蘭嶼更不知將走向何方?
六、觀光旅遊發展應是全面性的整體規劃與整合推動
第四章 「旅遊衝擊」知多少?
一、什麼是「旅遊衝擊」?
二、旅遊造成自然資源與生態上的負面衝擊
三、旅遊對人文社會環境所造成的負面衝擊

發展與規劃篇
第五章 如何減少「旅遊」導致的「負面衝擊」?1.發展原則與規劃面
一、旅遊發展應有的認知與危機意識
二、生態旅遊發展的方向
三、生態旅遊發展的核心原則
四、旅遊目的地的型態和屬性與生態旅遊發展的關係
第六章 如何減少「旅遊」導致的「負面衝擊」?2.綜合技術面
一、針對資源或設施的綜合性技術以減少衝擊
二、設施規劃與設計
三、以「控制遊客數量」來減少旅遊衝擊的技術
第七章 如何減少「旅遊」導致的「負面衝擊」?3.教育與規範面
一、環境解說與教育
二、生態旅遊活動規範

延展篇
第八章 從「生態旅遊」更新到「綠色旅遊」
一、國際社會的保育觀已修正為從下而上
二、從土地出發推廣與實踐食農教育,向下扎根
三、將「休閒農業」更新為「生態式休閒農業」後融入「綠色旅遊」
四、建構與輔導綠色民宿成立「綠色旅遊驛站」網絡
五、聯合民間綠色旅遊相關組織一起發展實踐綠色旅遊的理想
六、結語

西點蛋糕製作
國際航空貨運實

環境倫理:古今
環境思想與自然
之道
國家公園學
海運承攬運送業
理論與實務
觀光實用日語(
隨書附聽力QR
Code)




導讀之目的與角色
觀光旅遊(Tourism)探索領域為十足的應用科學,每一處環節都是現實世界中的現象,也都有其實際的位置,而學習及研究其之目的就是希望能應用在實際的觀光旅遊發展之中,或改善、或將正效益發揮到最適、或將不利面減緩到最低。

生態/綠色旅遊(Ecotourism/Green Tourism)之發展目的,無論再如何見仁見智,總逃脫不了在發展的過程中,對整體環境的效益是呈現正多於負的,而對當地居民及遊客的福祉而言,亦然。

雖然,本書作者從事生態旅遊相關的教學與研究已多年,而一生的學習過程與專業歷經,亦與生態旅遊發展的過程頗具因緣。至少曾親身參與過多起台灣官方所主導的生態旅遊發展。也雖然,為了讓此應用性的探索易於與瞭解而採用許多親身所見、所聞、與所遇的現實案例,並以日常生活化及通俗淺顯的方式及語法,來表達深具實務性的研究意涵。但畢竟,要能達到深入淺出、通俗見真章、實例蘊寓含、理論連結到現實等,均實非輕易之事,因為每件實例或觀點,都有開啟點、轉折點、限制處及延伸地帶,都需要點出貨提醒。此導讀部分,即擔任此橋樑角色,連結本書的意涵、實義與讀者的理解、領會。

據此,此『導讀』內容主要在透過作者的引導,理解此書內容佈局之緣由、各章節與結構及其之間的脈絡、評析實例時的依據與用意、面對多重交疊時的態度、構思及書寫時的限制、詮釋觀點的立足點、引起興趣的策略等。

期盼學習者在參考此書之前,能先閱讀此導讀的內容,應有助於理解本書所闡述生態旅遊及發展的概況方式及其所蘊含各種課題之原委與意含。

˙本書專業的基礎觀點
一本書的專業基礎觀點會決定其鋪陳布局、立論根據、價值取向、態度立場、策略取向,甚至方案規劃的方向等,影響至鉅。以下幾點為特別要提的基礎觀點:

1. 整體觀。只要是牽涉到多元資源的經營管理,就應秉持宏觀,此「宏觀」亦可解釋為「整體」。既然是整體,則必具有多層面的透視角度,也同時會具有多角形貌與多元屬性。馬上面臨的就是包容與整合。相對於整合,包容較為容易,整合將另闢說明。包容就是兼備,例如面對生態旅遊的發展,應該要兼備自然與文化資源,並要顧任何資源保育及人文關懷的價值與內涵。

持此觀點之理由有二。其一,觀光旅遊資源原本即呈現複合或綜合狀態,相當複雜而交混,很難將之區分單點在整體中所佔的比例或權重,但又可以單獨舉出。好比,常聽聞「台灣最好的風景在人民的熱忱」,但能說台灣的實質風景就不美麗嗎?
旅遊資源既然多元,就必定是各種經營觀點與技術的彙整,因此包容顯然為必要,至於權重則應視經營目標而定。

其二,無論是當今國際生態旅遊推動的核心組織-國際生態旅遊協會(TIES)或居國際自然保育龍頭的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晚近無不呼籲應從底層做起,並由下而上,也唯有從底層做起,才有可能顧及到整體面,長遠來看,將整體面連續起來,就是永續發展。簡言之,就是兼具「自然生態」與「人文價值」,若一昧清楚地區分自然和文化資源,並過度分工,則不但容易偏執和誤導,且難觸及生態旅遊或生活式保育的深層意涵。

2. 複合式生態意涵。
除非特別所指,本書對生態一詞是包含自然元素與人文成分的,亦即是不太去區分自然與人文關係,也認為人類與資源環境互動的軌跡早已交纏難解,甚至可以用自然文化景觀一詞,含有天人合一的意涵。此亦與上述整體視野具相容之處。

3. 去掉人為的自然生態觀
倘若純粹以治理(managing)的觀點,來看自然生態的演化(evolution),則本書則持去「人」化的觀點,即不加入人的價值觀。例如國家公園式的保育為人其自然,野火為自然現象,勿急於撲滅,其扮演新的演替的刺激角色;枯倒木請勿移除,其為菌類及其他生物基床的來源之一….等。而林木保育觀則強調撫育,適當介入有益於生育地的健康與豐富生物多樣性。此兩種觀點,沒有好壞的問題,只有差異,差異在人的是否介入後的不同影響。

4. 整合技術觀
整合是一種跨領域的合作,但怎麼跨呢? 本書的觀點是類似於鑲嵌式或融合式地整合,而非拼盤式的整合。通俗地說,即是「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而非先各自努力,最後才像拼布一樣地縫合。

若以研擬賞綠蠵龜生態旅遊活動規範為例,當一開始的探索調查時,就應該是由遊憩專家與綠蠵龜生態專家一起研擬觀察設計,例如從決定採光源、聲音、距離、群體大小等觀察變數時,就已經是整合技術中的決定變數的開始了。因為其牽涉到綠蠵龜的習性與忍受力、遊客的需求與行為及其他等,而根據如此具跨領域的『遊憩式之綠蠵龜生態習性之觀察研究』,其結果想當然就具融合了遊憩與綠蠵龜生態習性的雙邊意義,而非最後才將遊憩與生態觀察之各自探索結果,兩相合併之。可以想見,此整合技術之難,大都是難在「人」的整合,此牽涉到專業本位、刻板化價值觀、創新與實驗精神。確實困難!

5. 針對資源型旅遊目的地
無論是進行生態旅遊發展還是綠色旅遊發展,都是針對資源型旅遊目的地而言。所謂資源型旅遊目的地是指旅遊資源係屬於自然資源或文化資源,非由現代科技或現代人所製造產生。一般較適合於做低密度的利用,因為環境敏感度較大,較容易受旅遊而導致的環境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