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輕鬆理解生態學的理論、環境及產業應用。
 ★以簡潔扼要的方式,清楚說明、重點整理。
 ★一頁文一頁圖,左右兩頁互為參照化、互補化與趣味化。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科學。生態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科學,關係人類的生存,具有高度理論歸納、演繹及前瞻性。重視理論研究又注重實際應用。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資源的損耗日益加劇,人類對環境品質的渴望不斷提高,無論國家生態安全,或區域生態文明,生態學都具有迫切的需求
 本書內容大致分為理論生態學、環境生態學及產業應用生態學三大部分。理論生態學闡述生態學的原則和原理,包括緒論、個體、族群、群落及生態系統生態學。
 環境生態學部分,包括環境、微生物、陸域、水域、森林、海岸與濕地生態學。
 產業應用生態學包括景觀、城市、人類、建築、農業、復育、生態資源管理、生態批評、生態旅遊、臺灣生態狀態、全球環境變遷、生態學研究方法。
 | 
						  
						
						
						
						
						
						
						
						
						
						
								
									|  顧祐瑞
 
 學歷:
 中國醫藥大學藥學博士
 
 經歷: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副研究員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
 Forensic Chemistry Center訪問學者
 中國醫藥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著作:
 《中醫護理學》(華騰,大專用書)
 《中醫食療與養生》(禾楓,大專用書)
 《中藥品質管制學》(文興,大專用書)
 《馬兜鈴酸事件》(文興)
 《藥學的第一堂課》(書泉)
 《健康食品停看聽》(五南)
 《常用中藥藥材及方劑學》(五南,大專用書)
 《藥物學》(五南,大專用書)
 《何食能安心:擁抱當令鮮蔬果》(書泉)
 《圖解生物學》(五南)
 《圖解藥理學》(五南)
 《圖解公共衛生學》(五南)
 《圖解食品衛生與安全》(五南)
 《老人用藥安全》(揚智,大專用書)
 《圖解藥事行政與法規》(五南)
 《藥膳養生創意料理》(五南)
 《圖解衛生行政與法規》(五南)
 《圖解流行病學》(五南)
 《圖解生態學》(五南)
 《圖解食品化學》(五南)
 | 
						
						
						
						
						
						
						
						
						
						
							  	 
                            		|   PART 1|生態學緒論
 1-1 生態學概述
 1-2 生態學的研究內容
 1-3 生態學發展趨勢
 1-4 生態學的規律
 1-5 人類面臨的生態問題
 1-6 分子生態學概述
 
 PART 2|個體生態學
 2-1 天擇與演化
 2-2 個體的適應
 2-3 物種形成
 2-4 避敵與防禦
 2-5 生活史
 
 PART 3|族群生態學
 3-1 族群生態學概述
 3-2 族群的數量動態
 3-3 族群的增長
 3-4 族群的調節
 3-5 生物競爭
 3-6 生態位
 
 PART 4|群落生態學
 4-1 群落生態學概述
 4-2 群落的種類
 4-3 群落的結構
 4-4 群落的演替
 4-5 物種多樣性
 4-6 食物鏈、食物網
 
 PART 5|生態系統生態學
 5-1 生態系統概述
 5-2 基因流動
 5-3 物種流動
 5-4 能量流動
 5-5 物質循環
 5-6 資訊流動
 
 PART 6|環境生態學
 6-1 環境生態學概述
 6-2 生態因子
 6-3 地球上的環境
 6-4 棲地的種類與特性
 6-5 太陽輻射的生態作用
 6-6 溫度的生態作用
 6-7 水分的生態作用
 6-8 大氣的生態作用
 6-9 土壤的生態作用
 
 PART 7|微生物生態學
 7-1 微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與調整
 7-2 微生物的分布
 7-3 微生物的生物環境
 7-4 植物與微生物
 
 PART 8|陸域環境
 8-1 土壤
 8-2 優勢植物
 8-3 草原
 8-4 沙漠化
 
 PART 9|水域環境
 9-1 海洋
 9-2 湖泊
 9-3 河流
 9-4 珊瑚礁
 9-5 底棲生物
 9-6 光線與營養鹽
 9-6 海洋酸化
 
 PART 10|森林生態
 10-1 森林生態學概述
 10-2 森林生態系統服務
 10-3 森林演替
 10-4 林業生態工程
 
 PART 11|海岸與濕地生態學
 11-1 海岸生態學
 11-2 濕地生態學
 11-3 紅樹林
 11-4 潮間帶
 
 PART 12|景觀生態學
 12-1 景觀生態學概述
 12-2 景觀結構
 12-3 景觀生態學理論
 12-4 格局、過程和尺度
 12-5 都市廊道
 12-6 道路生態工程
 12-7 遙感、地理資訊系統
 12-8 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
 12-9 景觀生態干擾
 
 PART 13|城市生態學
 13-1 城市生態學概述
 13-2 生態城市168
 13-3 城市環境生態規劃
 13-4 城市化發展對區域氣候影響
 13-5 城市景觀
 13-6 環境承載力
 13-7 生態足跡
 13-8 低碳城市
 
 PART 14|人類生態學
 14-1 人類生態學概述
 14-2 人口理論
 14-3 良性的人口轉型
 14-4 人口遷移
 14-5 人類與環境
 14-6 適度人口
 14-7 臺灣人口變遷
 
 PART 15|建築生態學
 15-1 生態環境建設
 15-2 生態工程
 15-3 生態建築
 15-4 生態節能
 15-5 綠建築
 
 PART 16|產業生態學
 16-1 產業生態學概述
 16-2 產業生態學的關鍵問題
 16-3 貿易與環境
 16-4 永續生產與消費
 16-5 生態工業園區
 
 PART 17|農業生態學
 17-1 農業生態學概述
 17-2 農業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
 17-3 農業生態系統的調控
 17-4 城市型生態農業
 17-5 農業生態工程
 17-6 永續農業
 
 PART 18|復育生態學
 18-1 退化生態系統
 18-2 生態系統復育
 18-3 生物入侵
 18-4 生物多樣性保護
 18-5 自然保護區
 18-6 汙染環境修復與治理
 18-7 滅絕
 18-8 生態補償
 18-9 汙染與生物復育
 
 PART 19|生態資源管理
 19-1 生態系統服務概述
 19-2 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評估
 19-3 生態系統服務的分類
 19-4 生態系統健康
 19-5 生態系統管理
 
 PART 20|生態批評
 20-1 生態批評概述
 20-2 生態審美
 20-3 生態文學
 
 PART 21|生態旅遊
 21-1 生態旅遊概述
 21-2 生態旅遊管理
 21-3 生態旅遊主體
 21-4 生態旅遊開發
 21-5 生態旅遊承載力
 21-6 社區生態教育
 21-7 綠色旅遊
 
 PART 22|臺灣生態狀態
 22-1 臺灣的生態系
 22-2 臺灣的海洋生態
 22-3 臺灣的溪河生態
 22-4 臺灣的森林生態
 22-5 臺灣的環境變遷
 22-6 臺灣生態保育的現況
 
 PART 23|全球環境變遷
 23-1 全球變暖
 23-2 極端氣候
 23-3 海洋汙染
 23-4 酸雨危害
 
 PART 24|生態學研究方法
 24-1 生態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24-2 生態模型
 24-3 生態抽樣技術
 24-4 生態風險評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