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薦文 屏東學在屏東大學 屏東大學作為屏東地區唯一的綜合大學,推動屏東學的研究順理成章;身為屏東人,在屏東出生成長,學成後返鄉,在產業、縣政府與大學服務,推動屏東學,義不容辭。 本校社會發展學系自2005年開始舉辦「南臺灣社會發展研討會」,中文系則自2011年開始舉辦「屏東文學學術研討會」,兩種會議均持續舉辦,形成在地特色。2017年5月,李錦旭教授將「南臺灣社會發展研討會」250篇論文擇優選取16篇,出版《邁向屏東學:認識論、社會結構與社區營造》,實為屏東學的集大成之作,也成為本校推動屏東學的里程碑。當時前人文社會學院伍鴻沂院長順勢而為,經過討論形成共識,將「屏東學概論」定為學院必修,成為學院的亮點。 2017年9月,「屏東學概論」正式上路,新院長簡光明教授蕭規曹隨,邀請李錦旭主任擔任課程召集人以及教育部教學增能計畫「人社院88微型課程『屏東學』計畫」主持人,組織授課教師形成社群,積極推動「屏東學」。社群舉辦「地方學的教育哲學」座談會,建構屏東學的教育理論基礎;辦理講座,吸取成功大學辦理「踏溯臺南」的開課以及編撰《臺中文學史》的經驗,並透過大武山成年禮與屏東飛行故事,了解屏東的研究與實踐。此外,參訪老七佳部落以及踏查屏東農村,既增進教學團隊對屏東學的了解,也培養教學共識。有論學基礎與團隊默契,《屏東學概論》應運而成。 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本校提出「從UGSI到USR」,表現亮眼,獲得教育部6千7百萬元補助。「屏東學」為學校的特色,也是計畫的亮點,除了人文社會學院從數位產業、原民音樂、公民培育、文化推展、多元語文、文創社群等人文學與社會科學切入,建構跨域整合的屏東學外,管理學院、資訊學院、教育學院與理學院的老師,也在既有深厚的基礎上陸續加入屏東學的行列。期盼屏東學在屏東大學全面展開、持續深化,並結出豐碩的果實。 屏東大學前校長 古源光
貼近與聆聽屏東這片土地 屏東,這一片富饒的土地,在先人們的拓墾努力下,萬千年來孕育出多元具有深度的地景、多元的文化以及總是多一度會黏人的情感。國立屏東大學身為以屏東在地為名的綜合大學,對於屏東在地研究需扛下最重大的責任與義務,因而「屏東學、學屏東」成為全校學術與課程發展重要主軸。在全校師生與來自全國各地方學專家學者共同努力與建構下,「屏東學」逐步成為地方研究推動的顯學之一,如今「屏東學」也成為屏東大學同學們的必修學分,屏東大學師生們可以透過傳統授課、研討會、實地踏查、文獻討論、社區實作⋯⋯等,多元不同的角度來認識屏東。 大學存在的一項重要的目的,就是必須作為知識積累的平臺,建構出學門與研究典範,進而將知識向下傳遞、向外擴散。《屏東學概論》出版即受到地方學教學與研究極大的肯定與回饋,奠定下一項指標典範,而後又以產業經營管理角度出版《屏東管理學》。本書為《屏東學概論》第二版,集結屏東大學眾師長,以貼近地方脈動、結合時代趨勢與最新的教學理念完成。 透過屏東學的教學與研究,期待未來繼續扎根屏東這片我們共同鍾愛的土地。 國立屏東大學校長 陳永森
走讀屏東 體驗國境之南 多年來人社院的同仁們與本人一樣,始終共同關心除了各系之專業能力外如何建立學院的特色,協助學生建構專業以外之特色素養。終於在105學年度結束前建立了共識並克服了困難,106學年起,以「屏東學」作為全院共同必修課程。 經過一年的實施,「屏東學概論」課程靈活的授課方式與很接地氣的教學內容,師生反應熱烈,其他學院學生也爭相爭取選課,並獲得社會各界的好奇與鼓勵。經由任課老師們的努力與學校的支持,「屏東學概論」即將出書為典範教材,值此,特申此賀! 屏東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前院長 伍鴻沂
生活在屏東的緣故 我們的生活難免受環境影響,關心身處這塊土地上的人事物,其實也是關心自己的生活。 高雄大寮是我的故鄉,離開故鄉的求學階段,對於故鄉的變化感受特別深刻,於是在《中時晚報》「臺灣觀察站」專欄發表一系列大寮觀察的文章,期能改善環境。完成博士學位返回大寮輔英科技大學任教,想要在課堂介紹高雄文化,讓學生了解在地文化,經友人介紹在春暉出版社找到不少高雄文化的書籍。請出版社老闆幫忙裝箱,並詢問價格。陳坤崙先生是南臺灣的詩人,他笑了笑表示,難得有大學老師關心並推廣高雄文化,就把所有的書送給我。我覺得不好意思,匯錢給《文學臺灣》雜誌社,不久,又收到一箱書。2003年,運用教育部補助「提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舉辦「高雄文化研討會」,發行《高雄文化研究年刊》,並結合高雄地區五所大學校院共同成立「高雄市高雄文化研究學會」,期望結合在地大學共同探討高雄文化。 喜歡鄉土、關心在地文化,自然會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不會孤單。2004年到屏東大學中文系任教,學系以屏東文學為特色,舉辦屏東文學研討會。黃文車老師帶著「民間文學」修課學生進行在地故事的採集,轉成繪本,結合地方劇團到小學演出在地故事,目前則朝動畫形式邁進;余昭玟主任與林秀蓉老師編撰《屏東文學史》,拍攝屏東作家身影,在在都可以看到屏東文學研究的多元發展。 2017年人文社會學院將「屏東學概論」課程列為學院必修科目,所有學系全部動員,分別從社會發展、原住民社會、美術、音樂、文學、文創、節慶英文以及日治時期屏東文化等八個面向呈現屏東學的樣貌。為了使課程順利進行,在課程檢討會議提出編撰教材的構想,獲得授課教師的認同並辛勤編撰,於是有《屏東學概論》的出版。不同學術領域 格式有所差異,編撰過程,多方討論,備極辛勞,幸好有主編李錦旭主任,以累積數十年地方學研究的經驗帶領教師團隊編撰教材,學院辦公室熊惠娟助教負責聯繫並協助編務,都是本書能夠順利完成的大功臣。 屏東大學的老師在屏東教書,學生在屏東求學,我們都生活在屏東。《屏東學概論》透過不同的學術專業開發屏東學多元的文化內涵,讓師生一起認識屏東,而屏東學也豐富了我們的生活。 人文社會學院前院長 簡光明
|
※主編簡介
李錦旭
李錦旭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 現職: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退休副教授 經歷: 編有:《屏東縣地方學的多層次建構與協作:2023年第三屆屏東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21年屏東縣公共議題彙編》、《大學地方學的形塑與發展:從發展史到認識論--2021年第二屆屏東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地方理論與社會人文對話:2020年第一屆屏東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邁向屏東學:認識論、社會結構與社區營造》。
|
 李錦旭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 現職: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退休副教授 經歷: 編有:《屏東縣地方學的多層次建構與協作:2023年第三屆屏東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21年屏東縣公共議題彙編》、《大學地方學的形塑與發展:從發展史到認識論--2021年第二屆屏東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地方理論與社會人文對話:2020年第一屆屏東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邁向屏東學:認識論、社會結構與社區營造》。
李馨慈 現職: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學歷: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系博士 經歷:主編《排灣學資料彙編第一、二、三輯》
郭東雄 現職:國立屏東大學原住民專班副教授兼學程主任 學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 經歷:老七佳石板屋聚落文化協會理事長
佐藤敏洋 現職:國立屏東大學應用日語學系助理教授 學歷:日本•神田外語大學大學院言語科學研究科碩士 經歷: 研究領域為日本語教育。 代表翻譯專書有《詩ゎ語ペ郷土デソ思ゆ 鄉土詩情-曾貴海詩選集-》(著者/曾貴海、譯者/佐藤敏洋 張月環)等。
張月環 學歷:日本安田女子大學文學博士 經歷: 國立屏東大學應用日語學系副教授 日本岡山市中央公民館中文講師 國立屏東技術學院(即現今的屏東大學)日語兼任講師 大仁科技大學日語專任講師 國立屏東大學副教授
余昭玟 現職: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學歷: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 經歷:研究領域為葉石濤小說、戰後跨語一代小說家、屏東文學、臺灣文學、現代小說、現代散文。 代表著作有《從語言跨越到文學建構──跨語一代小說家研究論文集》、《從邊緣發聲──台灣五、六○年代崛起的省籍作家群》、《東方白大河小說《浪淘沙》研究》等。
林秀蓉 現職: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學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 經歷:研究領域為現代詩、現代小說、女性文學、醫護文學。 代表著作有《從蔣渭水到侯文詠──臺灣醫事作家的現實關懷》、《眾身顯影:臺灣小說疾病敘事意涵之探究(1929-2000)》等。
黃文車 現職: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學歷: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文學博士 經歷:研究領域為臺灣文學、民間文學、民俗學、東南亞華人、閩南文化、廈語電影與福建歌曲。 代表著作有《閩南信仰與地方文化》、《易地並聲:新加坡閩南語歌謠與廈語影音的在地發展(1900-2015)》、《地方變成田野:屏東民間知識圖像與在地敘說》等。
張繼文 現職:國立屏東大學視覺藝術學系兼任教授 學歷:英國莎爾芙特大學藝術史學博士候選人 經歷:屏東美術館開館首長展<穿越南國──屏東地區美術發展探索>策展人
周明傑 現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語言與文化學士原住民專班兼任助理教授 學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博士 經歷:從事民族音樂相關研究達三十年,製作之民族音樂專輯獲得金曲獎,第六屆大武山文學獎報導文學類首獎,編寫之民族音樂有聲書達十本。
賀瑞麟 現職:國立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特聘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國立屏東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副院長、大武山學院副院長、文化創意產業學系代理系主任等。 研究領域為:哲學、美學、地方學理論、創意思考、文創教育。
易毅成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國立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退休副教授、屏東大學有機農夫市集總召、黃金魚有機果園顧問
余慧珠 現職:國立屏東大學英語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學歷: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文學博士 經歷:主要研究英國文學、宗教與文學、莎士比亞
潘怡靜 現職:國立屏東大學應用英語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學歷:澳洲墨爾本大學應用語言學博士 經歷:研究領域為英語教學與語言評量
|
屏東學在屏東大學/古源光 貼近與聆聽屏東這片土地/陳永森 走讀屏東 體驗國境之南/伍鴻沂 生活在屏東的緣故/簡光明 探索 屏東的過去、體驗屏東的現在,並創造屏東的未來/賀瑞麟 為屏東學的專長奠定基礎/李錦旭
第一章 導論/李錦旭 壹、屏東學是什麼? 貳、屏東學在屏東大學的發展 參、本書內容簡介
第二章 屏東縣社會發展的軌跡與形塑/李錦旭 壹、屏東縣社會發展的軌跡 貳、屏東縣社會發展的形塑
第三章 變遷中的屏東原住民社會/李馨慈、郭東雄 壹、基本介紹 貳、南島民族與臺灣原住民 參、排灣學與魯凱學 肆、原住民族運動 伍、極端氣候下的原住民部落 陸、走讀paiwan(排灣)與rukai(魯凱) 柒、屏東原住民族文化學習資源
第四章 日治時期屏東歷史與文化/佐藤敏洋、張月環 前言 壹、日治時期前夕大事 貳、牡丹社事件暨音樂大和解 參、日治時期屏東歷史暨屏東市區之發展 肆、日治時期屏東重要建設暨人文景觀 伍、 屏東與日本之關係(潮音寺 池上一郎博士文庫) 陸、多元化•國際化的屏東(傳承與展望)
第五章 屏東文學/余昭玟、林秀蓉、黃文車 聆聽山海的聲音:屏東文學導讀 壹、古典詩 貳、新詩 參、小說 肆、散文
第六章 屏東美術/張繼文 壹、移民初期屏東美術的發展 貳、屏東地區美術教育與美術活動之發軔 參、屏東地區的文化藝術設施、美術活動以及學校美術教育現況 肆、戰後至當代屏東地區的主要美術表現風格 伍、結語
第七章 屏東縣音樂發展概論/周明傑 壹、前言 貳、音樂發展概況 參、漢族傳統音樂 肆、原住民族的音樂 伍、西式新音樂與音樂教育的發展 陸、重要音樂家介紹 柒、結語
第八章 屏東的文化創意產業/賀瑞麟、易毅成 導論:屏東+文化創意產業? 壹、什麼是「文化創意產業」? 貳、什麼是屏東的文化創意產業 參、屏東文化創意產業的案例分析與討論
第九章 屏東節慶英文/余慧珠、潘怡靜 壹、如何用英文介紹節慶 貳、介紹節慶時可強調的重點 參、屏東節慶與其他地區節慶的比較 肆、屏東節慶與跨文化節慶之比較 伍、介紹屏東節慶英文範例 陸、節慶與文化省思 柒、屏東旅遊景點與美食特產
|

投影片((外加))
若要索取未隨書附送(外加)且未於此提供下載的教學資源,請詳洽業務人員(02-27055066#824)(僅提供教師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