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4 章 服務業經營績效分析與績效管理 第 1 節 損益表概念與分析 首先應該對公司每週及每月都必須即時檢討的「損益表」( Income Statement),應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及應用。
一、損益簡表項目 基本上,損益表的要項就是營業收入(銷售量 Q×銷售價格 P)扣除營業成本(製造業稱為製造成本,服務業稱為進貨成本)後的營業毛利(毛利率=毛利額÷營業收入),再扣除營業管銷費用後的營業損益。賺錢時,稱為營業淨利;虧損時,稱為營業淨損。然後再加減營業外收入與支出(指利息、匯兌、轉投資、資產處分等)後,就稱為稅前損益。賺錢時,稱為稅前獲利;虧損時,稱為稅前淨損。然後再扣除稅負後,即為稅後損益。稅後損益除以在外流通股數,即為每股盈餘(EPS)。
二、損益分析與應用 (一) 公司呈現虧損的原因 1. 可能是「營業收入額」不夠,而其中可能是銷售量(Q)不夠,或價格(P)偏低所致。 2. 可能是「營業成本」偏高,其中包括製造成本中的人力成本、零組件成本、原料成本或製造費用等偏高所致。如果是服務業,則是指進貨成本、進口成本、或採購成本偏高所致。 3. 可能是「營業費用」偏高,包括管理費用及銷售費用偏高所致。此即指幕僚人員、房租、銷售獎金、交際費、退休金、健保費、勞保費、加班費等是否偏高。 4. 可能是「營業外支出」偏高所致,包括利息負擔大(貸款太多)、匯兌損失大、資產處分損失、轉投資損失等。
(二) 如何掌握損益 基本上來說,公司對某商品的定價,應該是看此產品或公司毛利額,是否有超過該產品或該公司每月管銷費用及利息費用。如果有,才算是可以賺錢的商品或公司。因此廠商應該都有很豐富的經驗,預估一個適當的毛利率(Gross Margin)或毛利額。例如:某一商品的成本 1,000 元,廠商如以 30% 毛利率預估,即會將產品定價為 1,350 元上下,亦即每個商品可以賺 300 元毛利額,如果每個月賣出 10 個,表示每月可以賺 3,000 元毛利額。如果這 3,000 元毛利額,能超過公司的管銷費用及利息,就代表公司這個月可以獲利賺錢。 (三) 每天面對變化很大 不管從銷售量(Q)或價格(P)來看,這二個都是動態的與變化的。因為,公司每個月的 Q 與 P 是多少,牽涉諸多因素的影響,包括:1. 公司內部因素,例如:廣宣費用支出、產品品質、品牌、口碑、特色、業務戰力等,以及 2.公司外部因素,例如:競爭對手的多少、是否供過於求、是否採用銷售戰或價格戰、市場景氣好不好等。 因此,總結來看,企業每天都是在機動及嚴密的注視整個內外部環境的變化,而隨時做行銷 4P 策略上的因應措施及反擊措施。
三、損益表各項分析 從損益表中,可以追蹤出很多「問題及解決方案」的做法,必須逐項剖析探索,每一項都要深入追根究柢,直到追出問題及解決答案。例如: (一) 我們的營業成本為何比競爭對手高?高在哪裡?高多少比例?為什麼?改善做法如何? (二) 營業費用為何比別人高?高在哪些項目?如何降低? (三) 營業收入為何比別人成長慢?問題出在哪裡?是在產品或通路?是廣告或SP 促銷活動?還是服務或技術力? (四) 為什麼我們公司的股價比同業低很多?如何解決? (五) 為什麼我們的 ROE(股東權益報酬率)不能達到國際水準? (六) 為什麼我們利息支出水準與比率,比同業還高?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知損益表內的每個科目其實都有其意涵,分別代表並記錄這家企業經營過程中所有發生的交易行為,讓管理者有跡可尋,可說是管理者非懂不可的財務報表之一。
四、毛利率概念說明 何謂毛利率(Gross Rate)?即廠商產品的出貨價格扣掉其製造成本,就是毛利率或毛利額;或是零售商的店面零售價格扣掉進貨成本,也就是該產品的毛利率或毛利額。
(一) 毛利率的計算 毛利率的計算公式如下: 出貨價格(零售價格)-製造成本(進貨價格)=毛利額
毛利額÷出貨價格(零售價格)=毛利率
但依業別不同,其計算成本也有不同,大致歸納以下兩種並說明之: 1. 製造業:某廠商出貨某批商品,其出貨價格每件 1,000 元,而其製造成本700 元,故可賺到毛利額 300 元,及毛利率為 30%,即三成毛利率之意。 2. 服務業:店頭標貼零售價格 1,200 元,而進貨價格 1,000 元,故每件可賺200 元毛利額及毛利率為 20%,即二成毛利率之意。 (二) 各行各業的毛利率 毛利率的確因各行各業之不同而有落差,例如: 1. OEM 代工外銷資訊電腦業:低毛利率 大概只有 5-10% 之間,遠低於一般行業的 30%。主要是因為代工製造業(OEM)的接單金額累計很高,一年下來,經常 1,000 億元、2,000 億元之多,因此,即使只有 5% 的毛利率,但如果營業額達到 2,000 億元,那麼算下來 (2,000 億元×5%=100 億元),也有高達 100 億元的毛利額;再扣掉全年公司的各種管銷費用,假設一年為 20 億元,那還獲利 80 億元,故仍是賺錢的。這是目前臺灣很多代工外銷業(OEM)毛利率的實際狀況。
2. 一般行業:平均中等 30-40% 毛利率 一般行業的毛利率,大約在 30-40% 之間,亦即三成到四成之間,這是一個合理產業的合理毛利率。例如:傳統製造業的食品、飲料、服飾、汽車、出版品、鞋子、電腦等;或是大眾服務業,例如:速食餐飲、便利商店、大飯店、資訊 3C 連鎖店等均屬之。如果平均毛利率控制在30%,然後再扣掉 15-25% 的管銷費用,那麼在不景氣下的稅前獲利率應該在 5-15% 之間,也算合理。 3. 化妝保養品、保健食品行業:高毛利率 少數產品類別,其毛利率非常高,至少 50% 以上到 100%,例如:化妝保養品或保健食品。一瓶保養乳液,假設售價 1,000 元,那麼其成本可能只有 300 元或 400 元。不過,它們的管銷費用率比較高,因為包含大量的電視、廣告費投資及銷售人員高比例的銷售獎金在內,扣除這些高比例的管銷費用率,其合理的獲利率,大約也只在 15-30% 之內,並沒有超額的高獲利率。
(三) 什麼是營業毛利? 1. 粗的利潤額,並非淨利潤額。 2. 必須再扣除營業費用(管銷費用)。 3. 毛利額必須足夠 Cover 總公司管銷費用,才能真正賺錢。 4. 毛利率也不能過低,否則不能 Cover 管銷費用時,公司即會虧錢。 5. 一般合理的毛利率在 30-40%(三成至四成)之間。 (四) 什麼是稅前淨利? 1. 課徵營利事業所得稅之前的淨利潤。 2. 一般在 5-15% 之間。 3. 服務業及零售業較低,大約在 2-10% 之間。 4. 高科技產品較高,大約在 10-20% 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