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全球金融風暴,是否果真如金融界的菁英所說的,歸咎於次級房屋信貸產業?或他們只是模糊焦點? ●2012年底全球各大經濟體出現了政治上的變動。美歐中日各大經濟體都有急待解決的問題,台灣也有需要面對的政治、經濟、與社會問題。局勢發展仍在持續進行中,危機的殷鑑不遠,對你我所關心的問題,相信從本書可以得到一定的啟發。 本書以2007年08月金融風暴為主題,詳述此次風暴的來龍去脈,主要分為幾個部分。
一、金融環境,政府對銀行的監管,個人對銀行的資金需求,銀行對風險的管理與態度,以及一般與風暴醞釀期間特定金融與經濟市場的特性。
二、剖析事情發生的經過,依各國與各金融機構情況,抽絲剝繭邏輯探討後,對發生原因提出獨特見解。
三,檢視經濟與金融理論,雖多數時間符合現實市場的狀態,卻在極端情況發生時,極度偏離市場可能的走勢,甚至誤導金融機構與政府單位處理風險的態度。
四,檢視風暴發生原因,與1930年代的大蕭條作比較,為政府、金融機構、監管單位、一般家戶與學術界,提出各類相關具體建議方案,避免類似情況發生。
|
 阿德里安•巴克利是克蘭菲爾德管理學院國際金融榮退教授,克蘭菲爾德大學和阿姆斯特丹的自由大學金融客座教授。在進入學術生涯之前,曾在銀行工作、擔任富時 100 公司管理諮詢和集團財務工作。
Adrian buckley is Emeritus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at Cranfield School of Management, Cranfield University, and visiting Professor of Finance at the Free University, Amsterdam. Prior to entering academic life, he worked in banking, management consulting and as a group treasurer to a FTSE-100 company.
|
※譯者簡介
梁維仁(William Liang)譯
現任輔仁大學兼任副教授 曾任元大證券香港區總經理 花旗環球證券臺灣區總經理
|
作者序 i 譯者導讀 iii 第一章 2007/08年金融危機概述 1 簡介 1 過去的美好時光 1 貸款業務新形態 3 倒數計時的定時炸彈 4 定時炸彈終於爆炸 7 怎麼就沒有人預見? 8 逃難 9 第二章 政府與金融危機 19 簡介 19 外部性 21 政府監管 23 經濟干預 23 政府赤字 24 需求管理 27 貨幣政策 27 財政政策 32 遊說 33 總結 36 第三章 個人金融、住房與金融危機 39 簡介 39 房屋貸款 46 信用卡與其他個人借貸 50 退休年金 51 房貸市場的反撲 52 第四章 銀行業務 55 簡介 55 銀行的一般性介紹 55 商業銀行 58 投資銀行 59 銀行控股公司 62 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 62 中央銀行 63 資產負債不匹配 65 銀行的獎金文化 66 銀行的獎金文化與標準的下降 69 銀行獎金文化下的風險報酬意涵 71 銀行的資產負債表 72 道德風險 74 最終貸款人 75 影子銀行系統與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 75 第五章 次級貸款的放款人與借款人 77 簡介 77 社區再投資法案 80 次級貸款業務 81 次級貸款可疑的市場 83 結構型投資工具(SIV)與導管機構 85 房屋貸款的重新包裝 86 信用評級機構 89 第六章 信用違約交換與有毒資產 93 簡介 93 信用違約交換(CDS)如何運作? 96 信用違約交換(CDS)市場的驅動力 99 相關性和信用評級 103 退潮 106 第七章 銀行貸款與控制機制 113 簡介 113 一般商業銀行放款標準 114 貸款控制機制 119 風險值與風險管理 122 銀行資本適足 127 第八章 金融監管 129 簡介 129 金融服務監管的需要 131 資本適足與流動性 131 最終貸款人 133 存款保險制度 134 嚴格或鬆散的監管 134 美國金融監管系統 135 英國金融監管系統 138 歐元區金融監管 145 國際金融監管 145 大到不能倒 146 按市價計值會計準則 147 第九章 景氣循環、榮景、破滅、泡沫與詐欺 151 簡介 151 榮景、破滅與泡沫 155 詐欺與騙局 159 查爾斯.龐茲 161 伯納德.馬多夫 164 什麼原因使得龐茲騙局崩潰? 169 第十章 金融理論 171 簡介 171 盈餘與現金流 172 市場效率 173 效率市場假說 175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 176 風險與不確定性 180 風險管理模型與常態分布 181 選擇權(又稱為期權) 184 行為財務學 188 結論 192 第十一章 其他學術理論 195 簡介 195 文化與順從 195 自我利益 202 獎金 206 數理經濟學 209 創造性破壞 212 海曼.明斯基的洞見 213 奧地利經濟學派 215 一個折衷的觀點 216 再談自我利益 217 第十二章 發生在美國的銀行崩潰 219 簡介 219 案例12.1 貝爾斯登 220 案例12.2 雷曼兄弟 226 案例12.3 美國國際集團(AIG) 237 案例12.4 房利美和房地美 242 第十三章 發生在英國的銀行崩潰 249 簡介 249 案例13.1 北岩銀行 250 案例13.2 HBOS 260 案例13.3 蘇格蘭皇家銀行(RBS) 267 第十四章 發生在歐洲的銀行崩潰 275 簡介 275 案例14.1 富通銀行 276 案例14.2 瑞士銀行 282 案例14.3 冰島銀行業 286 案例14.4 愛爾蘭銀行業 295 第十五章 大蕭條 309 簡介 309 咆哮的20年代 310 華爾街崩盤 315 大蕭條的開展 318 金本位 322 富蘭克林.D.羅斯福 325 總結 325 第十六章 政府對危機的反應 331 簡介 331 美國的反應 332 英國的反應 334 歐元區的反應 338 緊急援助的範圍 345 第十七章 教訓與主要問題點 351 簡介 351 金融風暴 351 政府的教訓 357 銀行的教訓 359 監管機關的教訓 360 房屋貸款人的教訓 361 學術界的教訓 361 主要問題點 362 後記 377 簡介 377 杜德-法蘭克(Dodd-Frank)華爾街改革與消費者保護法 案 378 歐洲銀行壓力測試 381 巴塞爾第三協議的資本要求 381 愛爾蘭銀行的最新消息 383 歐元區危機 383 最後幾句話 384 參考資料 385 英文詞彙表 395 中英對照表 419
|

投影片((外加))
若要索取未隨書附送(外加)且未於此提供下載的教學資源,請詳洽業務人員(02-27055066#824)(僅提供教師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