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入門
作  者╱
黃伯和、莊萬壽、鄭瑞明、卓春英、洪慶宜、陳錦生、吳麗珍、李憲榮、廖勝雄、葉海煙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
2020/05/01   (1版 2刷)
  

若無法看見預覽文件請按此下載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957-11-6175-4
書  號╱
1WF5
頁  數╱
256
開  數╱
20K
定  價╱
250



  本書以「臺灣研究」的總體架構與主要論域為主要內容,目標旨在引導學生研習「臺灣研究」所已獲致的重要學術成果,以進一步了解「臺灣研究」之為「臺灣學」的核心意涵,並由此建構個人對生於斯長於斯的這塊土地,以及由全體臺灣人所開創的文化業績與生活世界的基本認知,而進一步形塑出對「臺灣學」的正確評價,以及嶄新的臺灣學研究進路與論述模式,以確立新世代的臺灣意識與臺灣認同。
  由多位屬於不同院系所的老師一起開授的課程。作為基督教特色的大學,長大透過校園的藝術營造,將基督教信仰的價值轉化為教育的理念與行動,透過課程教導,身體力行以及潛移默化來完成基督教辦學的宏願。另外,基於創造的信仰與委身,長大也關注永續的議題,特別是人與自然生態環境的關係的反思與實踐。我們相信這些價值不只是基督教的,也是普世的共同價值,透過宗教信仰的詮釋落實在大學教育的實施過程。
※主編簡介
葉海煙
葉海煙
輔仁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現任長榮大學哲宗系系主任、教授。專長中國哲學。

黃伯和
東南亞神學研究院神學博士。曾任長榮大學神學院院長、長榮大學哲宗系教授。現任長榮大學副校長、神學系教授。

莊萬壽
台灣師大國文系碩士。現任長榮大學臺灣研究所講座教授。長於台灣精神史、台灣方志學、台灣文化史、台中比較文化。

鄭瑞明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現任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台灣研究所所長。長於東南亞史、東亞海洋交通史、台灣早期海洋史。

卓春英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博士。現任長榮大學社工系副教授。長於婦女社會工作、老人社會工作、社會福利行政、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

洪慶宜
美國羅格斯大學環境科學博士。曾任環保署水保處研究員。現任長榮大學職業安全與衛生學系助理教授、研發處創新育成組組長。長於生物學、環境化學。

陳錦生
台灣大學農學碩士、博士。曾任東海大學理學院院長、東海大學研發長。現任長榮大學校長、臺灣YMCA理事長。

吳麗珍
英國諾丁漢大學護理學博士。現任長榮大學護理系系主任。長於糖尿病照顧、糖尿病自我管理、內外科護理、慢性疾病照護、質性研究、DDST/master instructor、人類發展。

李憲榮
美國北德州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長榮大學臺灣研究所講座教授。長於台灣政治、法律、中英法政翻譯。

廖勝雄
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博士(主修東亞國際關係)。曾任東海大學學務長、僑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常駐WTO代表團(瑞士日內瓦)副常任代表。現任長榮大學國際企業系客座教授。

葉海煙
輔仁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現任長榮大學哲宗系系主任、教授。專長中國哲學。


一、莊萬壽:台灣學緒論
二、鄭瑞明:台灣的歷史
三、鄭邦鎮:台灣的文學
四、黃伯和:台灣的宗教
五、卓春英:台灣的社會
六、洪慶宜:台灣的環境
七、陳錦生:台灣的生態
八、吳麗珍:台灣的醫療護理
九、李憲榮:台灣的司法
十、廖勝雄:台灣的國際關係
十一、葉海煙:台灣意識與台灣精神的哲學詮釋

臺灣建築史
世界文明史:前
篇─從史前時代
到前近代
超圖解世界史
臺灣音樂史
臺灣史
清代學術思想史
(上冊)




台灣學入門--台灣的歷史
台灣研究所 鄭瑞明
一、前言
     個人出生於台南縣鄉下,先父務農,兼營柑仔店,雖然經濟環境不佳,卻頗能孺慕父母之親,親漬鄰里伯叔之情,飽餉鄉土之芬菲,幸福之餘,鄉土情懷亦悠然萌生。無奈隨著齒髮漸長,離鄉求學就業,尤其長期接受國民黨以中華文化為主軸的中國式教育,兒時的鄉土情份,竟然煙消雲散而不自覺,心中只有中國,了無台灣,即便鑽研於歷史領域,仍然未能有所省悟,直到1984年,在偶然機緣下,參與「台灣史蹟源流研究會」工作及擔任《台北市志》教育志的編纂,對於台灣歷史開始有所涉獵,不料從此即深陷其中,與台灣歷史結下不解之緣。研究的課題轉為「早期台灣海洋發展史」,平日關注的事項則以台灣政治社會的發展及其未來為優先。孩提時期的家鄉情懷因而得以拾回,並加速增溫。
     個人原執教於台北的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2005年8月,獲長榮大學之聘,任教於台灣研究所,並肩負所的行政工作。眾所週知,長榮大學的設立與規劃,乃延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歷史傳統與文化特色,本著英國宣教師敬神愛人、啟迪智慧、與學傳道的精神,立志謹守自由學風,恢宏創意思考,立足台灣本土,拓展國際視野,致力全人教育,肯定生命尊嚴與人格。其中有感於當前的學生,由於長期以來的教育偏差,捨近求遠,對於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台灣歷史與本土文化莫不關心,甚至認識不清,因而導致國家意識淡薄、政治認同模糊,遂而於2005年8月成立台灣研究所,從事培育有志於台灣學研究的學生之外,積極規劃學校本土教育的推展,建構學生的台灣主體意識。2009年8月,增設通識教育的「台灣學入門」,委由哲宗系葉海煙教授負責,召募校內外學者專家,聯合開授。個人有幸,受命負責「台灣的歷史」講次,編訂相關教材。
     台灣歷史,縱貫古今,內容豐富而龐雜,如要鉅細靡遺的論述,非累牘萬卷不可,這是才疏學淺的個人不可能做到的,同樣的,要用短短數千字,將台灣歷史述說清楚,也不是個人能力所及的,但既已承諾,就非兌現不可。因此,推諉於「入門」兩字,將主題設定於台灣歷史的範疇與內涵、台灣通史著作舉隅等。至於材料與內容,幾乎均出自文中所引各專書與論文,作法上甚至幾近剽竊,深盼原作者們見諒。此外,因為本文係為修習台灣學入門的大學部同學而撰就的,所以顯得膚淺而不具學術性,亦請方家體諒。

二、大時代的物換星移:台灣歷史的範疇與內涵
     什麼是歷史,如果就此問題求教於老學究,他必會搬出東、西方各史家所下的定義,包括記事、記言、紀錄、文物事件的內外在意義及其流變等長篇大論出來,不免會讓人墜入五里迷霧之中,不得其解。如依個人淺見,歷史就是故事,也就是萬物的過去。所謂萬物,意指「上窮碧落下黃泉」,舉凡曾經存在或目前仍持續存在的自然與人文的事與物,無不涵括在內。因此歷史學家多將之區分為自然歷史與人文歷史兩大類。自然歷史是指自然物的「過去/故事」,如星象史、地球史、海洋史、數學史等;而人文歷史是指以人為主體,凡是人的本身以及因「人為而衍生的有形、無形諸事與物」的「過去/故事」,並以時間為主軸,觀察其長時間的變化,如住民史、政治史、經濟史、社會史、文化史等。本文所稱的歷史,當然是鎖定於人文歷史。而所謂的「台灣的歷史」,理所當然地指台灣住民之種種「過去/故事」,如台灣住民史、台灣政治史、台灣經濟史、台灣社會史、台灣文化史等。
     誠如上述,台灣的歷史,浩如煙海,包羅萬象,無論是橫斷面或縱切面,均顯得錯綜而複雜,設若能夠掌握其分期與專項分類,或許可因此化繁為簡,在學習上得其方便,是以擬再就分期及專項分類兩者稍做討論。
     先就分期來說,分期原是為了研究的方便而採行的,如何分法?合理與否?各說各話,莫衷一是。不過一般都以政治發展的特質為基準,而分為原住民自主、荷西統治、鄭氏、清領、日治以及二次戰後六個時期。
     原住民自主時期,由史前(約3~5萬年前)至1624年荷蘭入佔台灣為止。素材都透過考古學的挖掘及文化人類學的田野調查,其內涵包括史前文化與文明的進程,以及原住民的種屬、族別、社會型態與文化等。
     荷西統治時期,起迄時期為1622(或1624)~1662年初,共計40年,這段時間先後有荷蘭及西班牙兩個西方勢力前來,先是分據南、北台灣,1642年,原屬西班牙勢力區的北台灣改棣荷蘭。而其重要的內涵,可有殖民統治機構、殖民統治下的原住民、漢人移民、經濟活動與發展、閩南海商勢力等項。
     鄭氏時期,起迄時間為1661~1683年,共計22年,來自中國的鄭成功祖孫三代在台灣設立政權,從事統治。重要內涵包括政治方面的行政與軍事建置,以及對外關係;經濟方面的經濟政策與發展;社會文化方面的天地會組織、漢人移殖、媽祖與玄天上帝的信仰、藝文等。
     清治時期,起迄時期為1683~1895年,共計212年。重要內涵包括政治方面的政策(治台政策、涉外關係、理番政策)、制度(官制與行政組織、軍隊與防務)、社會動亂(民變、分類械鬥、番亂);經濟方面的經濟政策與制度、產業發展、商業貿易與交通(商業組織、貿易、港口研究)、土地拓殖與區域開發(土地拓殖組織、區域開發、水利)、災害和環境史;社會文化方面的文教與科技、社會組織與社會變遷、宗教家族以及婦女史、族群(漢人、平埔族、族群關係)、宗教信仰與社會、瘧疾醫療史、人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