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緒論 父親研究是近十多年來的趨勢,也許是繼女性研究、母職研究風起雲湧之後所做的一種平衡與反思。我國是父權社會,雖然隨著時代的演進與價值觀的改變,親職功能也受到極大挑戰,工業革命之前的父親是「道德楷模或導師」,之後漸以「維持家計者」為最主要,九○年代中期是「性別角色」的典範,從九○年代中後期開始,父親的角色變成「滋養」(nurturing)的性質(Lamb, 2000, cited in Morman & Floyd, 2006, p.114 ),其中當然有文化層面的意涵(Morman & Floyd, 2006)。中國傳統是重視父子倫的家庭結構,不像西方社會重視「夫婦」為家庭建構基礎,也許因為這樣的傳統倫常使然,新一代的父親要改變千年來的沿襲,從一個「養家者」到兼顧「工具性」與「表達性」(或兩性兼具)的新父親角色,掙脫性別框架與社會期待的拘束,的確不容易。然而,就另外一方面來說,「父親」這個角色既然有其歷史演進,當然就涉及到「文化」與「時代」的因素,遑論過去歷史對於父親角色與功能的認定與改變,現代人對於父親的觀感與覺察又是呈現怎樣的風貌?這是本書主要探討的主題。 我最先做的是「大學生族群」,因為許多人在這個時候第一次離家負笈外地,從一段距離外來看自己的家庭,也許更可以深刻感受到與家人的關係,而從「關係」的反思,許多人也開始與家人有「修補」或「增進」關係的動作。我發現大學生族群開始會思考這些議題,甚至有能力「解讀」父母親的關愛與期待,因此我就進一步在課堂上要求同學們去做「親密關係大作戰」的功課,要求同學們化「心意」與「期待」為「行動」,許多人是以自己父親為對象,發現真是劇力萬鈞、成果斐然!原來,他們也發現父親也有與子女親近的渴望,只是礙於身份與角色(或是疏於訓練),不敢踏出第一步,而在子女願意開始動作之後,他們的反應也令同學相當震撼!於是我想要知道這個「初入成年」的族群,到底與父親的關係為何?有沒有性別差異?他們心目中的父親到底是怎麼一番模樣?而當我與同學們做完「父親形象」的研究之後,竟然有一些同學給我的回饋是:這個討論讓他們有動力去做一些改變與行動! 接在大學生族群之後,我開始將研究對象向下延伸,先找了高中職的同學參與,而我也發現許多男同學在這個階段是與父親疏遠、甚至是受傷的,有些討論極具情緒張力,是不是在這個階段即便是尋求「獨立自主」的同時,也需要父親的支持與認可(所謂的「平衡」自主與依賴)?而也在這個階段,青少年男同學對於父親的批判較為尖銳,女同學部分則是沒有這樣的情況產生。 然後,我進入國中校園尋訪,找到願意與我對話的同學們,他們是從不同的家庭結構來談父親(包括繼父、叔叔【母之同居人】、大陸台商的父親等),看到新一代的父親面貌,的確比高中階段少了一些肅殺的氛圍,父親們對於孩子沒有太嚴苛的期待,也許反映了原生家庭父親的一種改進與補償。而國中階段的同學,對於父親形象已經有頗為深入的觀察,不囿限於傳統、或若干類別。 接著,我將三個階段(國中、高中職、大學)族群的父親形象做了一個統整與比較,希望可以看到父親面貌的不同與知覺轉換。之後,從大學族群往上延伸,我邀請一位中年父親來談談自己的父親、以及自己當父親之間的一種傳承與轉變,這的確是一個新的研究嘗試,非常有趣! 在針對漢族對父親的探討之後,我轉向原住民大學生對父親的看法。參與的原住民同學有兩位父親是退伍榮民,另外兩位是原住民父親,從訪談資料裡可以看到文化習俗與親職方式、價值觀的不同,受訪者也看到父親對自己身為父親的期待與不由自主的掙扎。 最後,我在治療場域與教學現場觀察到父親「缺席」的孩子,即便是同居一個屋簷下,竟然也有「存而不在」的遺憾!這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因緣與困境?從一位大學生的敘說,我可以更清楚事情演變的前後脈絡,這也提供了另一種觀看角度。 「每個男孩和女孩心中都有一個父親形象,這個形象源自他們和真實生活中的父親相接觸所獲取的體驗及母親對父親的重視程度,從這點可以看出,這個形象包含孩子幻想的成分,同時也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Karl Gebauer, 2003, 黃亞琴譯,2007, p.72)。本書所指稱的「父親形象」(father image)是指子女眼中對於父親這個角色的知覺與看法,為子女「覺察」父親的「模樣」,包括參與者是怎麼看(形容)父親的、與父親互動的關係現況,也加入參與者所期待的父子(女)關係為何作對照,可以略窺孩子「理想」的父親為何?探看了孩子眼中的父親,反過來問子女「認為」自己在父親眼中的模樣,因為這會影響親子的互動與對彼此的看法,而雙親互動也影響孩子對父親的看法,所以也加入題項中。 為補充一般對於傳統父親疏遠、理性的觀感,特別在訪談問題中加入「你記憶中對於父親最溫柔的事件是?你的感受為?」(呼應Karl Gebauer【2003】所謂的「積極體驗」)企圖以直接方式探問孩子眼中對父親「溫柔」表現的解讀為何?到底目前的中年父親在時代汰換與新資訊的衝擊下,在孩子眼中有了怎樣的形象改變?從孩子眼中所知覺的父親,其實才是影響孩子本身最重要的關鍵。 「父親形象」的範疇與「父職」略有出入,然而所涵蓋的不只是父職而已。研究文獻中最常出現的是從子女或家長的角度來看「親職」模式(威權、專制、放任或忽略),所謂的「親職」就囊括父親與母親;因為父親角色本來就牽涉到父職,但是從子女的觀點來看父親,就不是限於「父職」的觀點而已,還有子女怎麼看父親這個「人」?對於親子間的「互動」實際又有怎樣的貼身觀察與體會?倘若跳脫一般人研究父職或父親角色(父親嚴厲、權威)的模式,子女們會如何形容父親「溫柔」的面向? 本書的基本架構,前三章是「緒論」──說明探討父親形象的動機、「文獻探討」──將文獻上與父親形象較有關的研究與理論做系統呈現、「方法論與研究程序」──呈現本書主要搜集資料與分析資料的方式(也在各章節的「楔子」中分別將資料蒐集方式與研究對象作簡單介紹);從第四章開始,就以對不同年齡族群為對象探究的父親形象依序作詳細呈現,包括有「國中生的父親形象」、「高中生的父親形象」與「大學生的父親形象」,而在第七章則是將三個不同族群的父親形象做比較研究(「父親形象的轉變──從國中到大學」),第八章則是以一位中年父親的角度來看他對於自己父親形象的觀點、以及他自己身為父親看到自己是怎樣的一位父親(「轉化──中年男性的父親形象初探」)?接著我針對原住民大學生對於父親(老榮民與原住民)的知覺做進一步了解(「原住民的父親形象」),最後一章則是深入了解一位男性大學生對「存而不在」的父親的感受與體會(「缺席父親──一個大學男生的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