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從事失智症醫療、研究與社會服務工作,將近四分之一世紀以來,不知見識了多少因處理失智症患者的財務問題,而造成手足鬩牆、親子對抗,甚至為了爭產而鬧上法庭、纏訟多年的家庭倫理悲劇。 有些幸運的狀況,像患者本人在發病後,還可以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仍具有效意思能力),或曾經預立財務規劃書、事先指定法定代理人,事情大多可以單純而平和的解決。 可是畢竟這類幸運的個案都是少數中的少數,大部分來向醫師求助時,都已經相當棘手。可能的原因有二:首先,臺灣的社會民情都覺得自己或長輩都還好好的,怎麼會需要去書立那種聽起來像是「遺囑」的觸霉頭的東西?而且法律程序好像又很麻煩的樣子。其次,失智症的發病,通常來一場大病住院,如感染(肺炎、尿道感染),手術後就突然判若兩人,讓家屬措手不及。 對於一個從事失智症診療、照護、保險、金融、法律相關服務的專業者來講,《別讓樂齡變成「樂零」!如何照顧失智者的荷包,金融人員的必修照護課》這本書,可說是期待已久的甘霖。本書除了制度面的介紹之外,最大的特色就是應用案例,以講故事的方式來教導金融機構服務人員,如何細心察覺、溫柔應對、完善處理各種簡單或複雜的個案;並幫助這些服務人員,如何透過瞭解老年或失智的顧客,可應用的資源或單位之間的連結,來友善、溫柔的幫助他們。有些故事讓我這個經驗過很多實際案例的人,心有戚戚焉。如其中一案例,家人意見對立,但高齡失智的媽媽,對於兩個女兒的意見都言聽計從。曾經見過一個企業家,一方面因為記性不好,另一方面情感上不願意違背自己所疼愛小孩的心願,在短時間內把企業的經營權一下子交給二兒子,另一次又要交給老大與老三兩人共同負責,這樣子的爭執,到了法院,法官也很為難。 書中有許多很細心的指引讓人感動,比如說,必須從多年的高齡顧客,最近到銀行的頻率、言語、穿著的改變,來判斷他們是不是開始有失智的早期徵兆。另外,在應對當中,也有很精彩細緻的行為準則,避免誤踩與失智症患者應對時的地雷。 雖然這本書講的是鄰國日本的照護實務和行動指引。但也會讓熟悉臺灣現況的讀者察覺到,不管是在照護系統,還是很多保護高齡者的金融法令制度,臺灣相對而言還是比較落後。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從本書開始,讓臺灣的家屬、金融保險從業者、法律制定者瞭解,我們要怎樣努力才能有效做到,在金融和財務方面「友善對待我們的高齡,甚至失智症的長者」,確保他們在財務上安全無虞的老年生活。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