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世間情是何物?
如果說愛情是一種消費的話。如果我問你,你在當下決定愛一個人的時候,你的決策過程是如何進行的?先愛了再說,還是機關算盡呢?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這部電影,女主角沈佳宜似乎是「瞬間的」喜歡上柯景騰,而男主角柯景騰似乎是「慢慢的」喜歡上沈佳宜。
就決策來說,沈佳宜喜歡上柯景騰,是因為他的幼稚嗎?感覺上是,但具體上好像又不是,因為片中男生都喜歡上沈佳宜,她的最佳選擇又是誰呢?(最後的結局是選上別人)是老曹?喜歡打籃球,又喜歡耍帥,考上成功大學。但結局是想趁沈佳宜與柯景騰吵架之後騎車上臺北找沈佳宜,卻又目睹阿和與沈佳宜交往,失意之下乾脆騎車環台一趟,因恍神到了嘉義而決定環台第二趟。
是阿和?感覺有點早熟,喜歡用超齡的想法引起沈佳宜的注意,又考上清華大學經濟學系。得知沈佳宜與柯景騰吵架之後,趁隙追求到沈佳宜,但沈佳宜又認為阿和不夠愛她,還是分手了。
三個男生各出奇招要追求女主角,本來就是青春期男生能夠使出的唯一招式,所以男主角柯景騰才會感慨:
「每一個男生都想在自己心上人面前,展現自己最強的一面。這個方式,並不管用。」
如何追女生才管用,經濟學並不管這個,但男生與女生之間的戀愛遊戲,似乎就是資訊不對稱,女生想什麼,男生會認為女生的心思難懂,太像「海底針」;女生看男生,難道男生都不會成熟一點嗎?都是這般幼稚!這就帶出柯景騰在戲裡的名言:
「成長,最殘酷的部分就是,女孩子永遠比同年齡的男孩子成熟。女孩的成熟,沒有一個男孩招架得住。」
女生的成熟,不只男生會招架不住,但女生也不見得喜歡成熟的男生,不然,阿和就不會敗下陣來,正因為這個階段女主角要的愛情,其實並不是「成熟」,只是「感覺」罷了!
這種感覺有時會回憶起來,時空頓時會停滯在那時候一絲絲的幸福感,雖然事後男女雙方有可能沒有「修成正果」,才會有柯景騰對沈佳宜的這段話:
「謝謝你喜歡我。我也很喜歡,當年那個喜歡你的我。」
我主修經濟學,在理性上,我主張要資訊對稱,但在愛情上,我可以通融地主張在男女愛情中,最好保有一點的資訊不對稱,最好有點曖昧,有點模糊。
還記得男女主角在平溪放天燈的一段對話嗎?這時候,即使沈佳宜想表明了,但柯景騰似乎還想保有一點點的曖昧⋯⋯對男生來講,照理應該是追求愛情的勝利,總算追到女生,但當下的男生,卻選擇保有一點的曖昧。
沈佳宜:「你想知道答案嗎?我現在就可以告訴你!」
柯景騰:「拜託不要現在告訴我,請讓我⋯⋯繼續喜歡妳。」
女主角的答案,不外乎就是YES和NO,各是二分之一的機會,但也許男主角怯於知道負面的答案,而繼續選擇曖昧下去,而事實上女主角已經在天燈上寫下他的答案—喜歡!
其實,愛情的追求,如果是一種賽局(Game),有時根本解不出均衡。沈佳宜和柯景騰的曖昧選擇,怡克納米斯就認為從賽局中可以解釋出來,問題是,每個戀愛中的男女,無法像納許(John Nash)一樣,靠著賽局去追求女友,也就是說在愛情中,不盡然每個人都可以這麼理性—邊談愛情,邊解賽局。
愛情沒感覺,到底是什麼問題沈佳宜最後到底對柯景騰是不是「沒感覺了」呢?這可要問女主角才會得知,或者,就會變成我主觀以為沈佳宜真的沒感覺了,才和柯景騰分手了。
愛情的感覺,對經濟學而言,其實就是「邊際效用」。臺北醫學大學公衛所副教授呂淑妤根據她過去「愛情EQ學」教學經驗,再參考大學生意見,經實證研究與統計分析,設計出愛情EQ量表。經她的研究發現,大學生談分手,最主要原因竟然是「沒感覺了」。
在她的研究中提到,大學生情侶分手的原因,「沒感覺了」和「個性不合」占近八成,而「對方劈腿」和「另結新歡」才占一成。顯示愛情告吹的原因其實是兩人相處間的問題,被甩,不見得是因為「小王」或「小三」從中作梗,而是兩人相處的問題。
愛情失去感覺的原因很多,這就不是經濟學所要探究的原因了,以經濟學的立場而言,僅能提示男女雙方經營愛情時,要注意的是愛情的感覺—邊際效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