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無法顯示,請點選此處觀看網頁 本郵件若造成您的困擾,請連結電子報訂閱取消。 |
|
|
|
NO.4 |
雙 週 報 |
|
|
| |
|
|
|
|
|
|
|
|
戀戀建築,從零開始
|
|
|
文/Wing
|
|
|
因為梁靜茹而認識安藤忠雄,因為崇拜而開啟建築之路。也許有許多人和小編一樣,不是一早就對草木禾稭感興趣,卻在一支音樂MV或是電視劇中遇見了那幢感動生命的建築。從水之教會、光之教會、淡路夢舞臺……,從安藤忠雄、妹島和世、貝聿銘、隈研吾……,建築不再只是建築,而是琴鍵上跳躍的音符、訴說故事的文字和充滿盼望的生命。
「不是將建築放入場域中,而是與周圍和諧,與自然緊密地聯繫。」這是安藤忠雄對建築設計的表白。是的,建築不是一個個單一、無生命的物體,就那麼突兀地在環境中生存著,而是與路旁的花草,與你我一起呼吸著一樣的空氣,在一樣的太陽下晒著,是一個將個人與社會互相聯繫的地方。在《空間的意念-與建築大師的對話》中,藉由與建築大師的訪談中可以得知,安藤忠雄對環境的熱情、對自然素材的喜愛。安藤忠雄表示,建築正面臨著「責任的時代」,當建築師在設計和建造時,應該要考慮從土地上取走什麼,或應該為環境做些什麼。不只安藤,還有設計金澤21世紀美術館的妹島和世和西澤立衛。強調「人與環境」關係正是此美術館的主要設計方向,透明的玻璃落地窗,讓人從外面就可對美術館內部的每一活動一目了然,代表妹島和世的直率感,完全顯現出「簡約」、「金屬質感」或「透明」的特質。
在《空間的意念-與建築大師的對話》裡,不僅看見了建築師對環境的迴響,更可看見世代交替下,新建築師面臨的新挑戰――對話與交流。如長谷川逸子所陳述的,與傳統現代主義建築師強調在作品裡突顯個人風格不同,她考慮的是,那些即將出現在建築裡的人,以及他們之間可能發現的交流。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正是她建築思想主要來源之一。是的,建築不僅是將外框一點一滴地建立在磐石上,更是內部設計溝通激盪出來的產物,團隊即是人與人交流最基本的來源。理察羅傑斯點出,團隊合作對他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在過程中彼此得以互相成長;菲利普強生更直接地點出,做一位建築師,你就必須和人打交道;而SANAA事務所的妹島和西澤則在討論的過程中,開始了一階段又一階段的工作。
建築工作的過程還有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將生活融入,從心底深處去喜愛。華裔美籍建築師貝聿銘因為建築研究起歷史,在每個建案的面前,他彷彿一個小學生,不停地開挖,滲透當地的人文風情和建築風格,那是股執著,是一崇敬。預備設計中東的博物館時,貝聿銘大量閱讀伊斯蘭教的信仰,也走訪中東數次,找尋純粹的伊斯蘭建築。菲利普強生亦談到,在某次機緣下前往夏特大教堂,參觀時因感動而迸出眼淚,而愛上「建築」。因此如果你不是發自內心想當建築師,那就別做了。不是苛刻要求,而是一種純粹,沒有任何的雜質,僅是簡簡單單地喜愛。接對了源頭,創作和生命的泉源才能源源不絕,沒有缺乏。
《空間的意念-與建築大師的對話》不只是作者與建築師的對話,更是建築師與自然環境,與周遭人事物的表白,透過這本書你可以探究他們內心深層的感受,即使你不了解建築,你也可以感受他們心中那美好的一刻。
|
|
|
|
|
|
|
|
|
陳志春 著
定價380
|
|
空間的意念-與建築大師的對話
|
|
徐明松助理教授(銘傳大學建築系)專文推薦
享譽國際、影響深遠的三十二位建築大師訪談錄
|
|
牆是一個建築最基礎的部分;而我的作品中,光線又是最重要的因素――安藤忠雄
我並不只是在設計一個建築――長谷川逸子
對建築的設計就是對光的設計――貝聿銘
本書收錄了三十二位建築大師的訪談,這些建築師們皆活躍於二十世紀後半的國際舞臺,作品豐富,影響巨大。其中多為臺灣大眾熟悉的建築師,如多次訪臺,以簡潔俐落的清水牆著稱的安藤忠雄、華裔美籍建築師貝聿銘、設計臺中古根漢美術館的女建築師扎哈哈帝、擅長處理住宅空間的長谷川逸子、與設計舉世聞名的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的倫佐皮亞諾等人。而由於各建築師們的風格多樣,本書在內容上也多樣活潑。 由於建築師們的風格多樣,因此每篇訪談各有特色,讓建築大師們暢談心中理想的建築型式與理念,並討論建築文化的核心議題,如「建築是什麼?」、「建築師如何詮釋空間?」、「石材與木材在建築概念上的差異?」、「建築的過去與未來」等問題。而除了嚴肅的建築議題外,這些訪談中也有輕鬆的一面,比如安藤忠雄談到他的生活態度、以及他所養的一隻名為「柯比意」的狗;扎哈哈帝談到關於拿到普立茲克建築獎的感想以及離開任教十多年的倫敦AA建築學院的心情、菲利普強生又是如何年過三十才踏上建築之路等;訪談觸及建築大師們工作與生活的各種層面,拉近讀者與建築大師的距離。 ..mor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西洋住居史:石的文化和木的文化
後藤 久 著/林錚顗譯
定價:320元 |
|
負建築
隈研吾(Kuma Kengo)著/計麗屏譯
定價:300元 |
|
自然的建築
隈研吾(Kuma Kengo)/林錚顗譯
定價:250元
|
|
創意城市-巴黎:法國十八位最重要的藝術家和設計師原創訪談錄
果果 著
定價:350元
|
|
藝術家和他們的女人
方秀雲 著
定價:350元
|
|
|
|
|
|
|
|
|
|
|
|
|
|
|
|
方秀雲 著
|
|
藝術家和他們的女人
|
|
|
|
|
|
|
|
尚潔梅(中國藝術協會理事長)、袁金塔(藝術家)專文推薦/宋超群(雲門資深舞者)、洛貞(女藝術家)、徐瑞(女藝術家)、黃志伸(音樂專欄作家)、張光賓(書畫家)、蔡志榮(藝術家)真誠推薦
|
|
|
|
每位藝術家背後都有一位偉大的女性 她們做為創作的靈感、藝術的缪思、藝術家的情人、生活中的伴侶、甚至照顧藝術家的生活起居、提供經濟上的援助。這些女人有些出自名門、有些為妓女、有些人的才華並不輸給藝術家本人,但她們的共同點是,都在藝術家的創作上,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本書透過對藝術作品的討論及書信照片等紀錄,側寫了藝術家的生活形貌以及藝術創作的過程。 本書介紹了十二位藝術家與他們的女人們,包括畢卡索、維梅爾、克林姆與達利等人,透過藝術作品的討論與書信、照片等紀錄側寫了藝術家的生活形貌。 ..more
|
|
|
|
|
|
|
|
麵:全球麵文化現場報導
|
|
克里斯多福.納哈特(Christoph Neidhart)著/李中文 譯
|
|
|
|
|
|
誰說麵一定是條狀?麵食的最早起源是哪裡?是誰發明罐頭義大利麵?所有你想知道、需要知道的,有關麵的一切,都在這本書!
|
|
|
吃麵也能寫成報導文學?!從西安、東京、烏克蘭、越南、羅馬、莫斯科到首爾,作者發揮身為一線記者的功力,走訪世界各地、大街小巷,尋找最樸實也最精彩的在地麵食文化。這些麵食或許比不上大魚大肉,也沒有亮麗的賣相,但卻是小老百姓每天賴以為生的主食,更是遠行遊子無法忘懷的鄉愁。 為了深入打探吃麵與製麵文化的精髓,作者在西安也挽起袖子,下海學拉麵;或是坐在羅馬的尋常人家午餐桌邊,一起吃番茄義大利麵;也跟著熟門熟路的朋友,在河內坐在路邊吃牛肉河粉;甚至親自拜訪位於東京老社區的蕎麥麵店,觀察日本人除夕夜的吃麵文化,也就是這些親身參與的過程,讓他寫成了一篇篇豐富有趣的麵文化現場報導。 ..more
|
|
|
|
|
|
|
|
品嘗建築專業的迷人與龐雜徐明松 / 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空間的意念》推薦文 |
|
傳記與訪談堪稱最永恆的書寫文字,關鍵自然是趨近真實。兩者相較,有時傳記(無論是自傳或他傳)書寫的時間過長,因而有可能在修改過程中隱藏或潤飾,以致偏離真實。訪談則不然,是即時的反映與靈光一現,缺少必然的框架與條理,所以總是可以讀到趨近真實的況味。更奇妙的是,因為它真實,所以雋永,過幾年,拿出來讀,仍有味道。 記得過去在威尼斯讀書時,有些觀念困擾了我多年,無論如何勤讀總是不得其門而入,最後竟然是在一篇訪談裡解決了問題,那種豁然開朗的靈思是個人少數美麗的回憶。原因無它,訪談多是一種綜合性的提問與回覆,而不是解析性的,因此它指涉的面向較為整體,而不是片段。建築其實是頗為錯綜複雜的專業,很多事一時也說不清楚,即便說了,也很容易掉入這種解析性的片段窠臼裡,但是聽這些奮鬥了一生的建築師綜合性地娓娓道來,自有一番滋味,也讓混沌的思緒澄澈了許多。就像Glenn Murcutt說:「只有當我們擁有一個具辨識能力的業主群體,才能產生有辨識能力的需求」,這是多重要的一句話啊!建築這古老的創作行業背後始終有一個依稀可辨的社會,及構成這個社會的階層,很難想像義大利文藝復興如果沒有那些有學問的教宗與有見識的領主,出得了米開朗基羅?或者澳洲出得了Murcutt這種隱世的建築師?一個人一張桌子,不用手機,連得普立茲克獎都不知如何通知他。我們的社會允許?再或者當波塔提到:「石頭也應該是透明的。玻璃看似透明,其實不然,當我看一幢玻璃建築時,我並不覺得它是透明的,反而有些晦暗,因為我並不知道玻璃窗後隱藏些甚麼?可能是賓館,可能是教堂、工廠,也可能是辦公室。但我看一堵石頭牆時,我知道它後面是城堡」。這種在石頭跟玻璃間的論戰幾乎是二十世紀以來最重要的兩條研究路徑,七、八○年代波塔就是以這股「回歸」取得了國際地位,九○年代以後似乎又被過度喧囂的世界拋擲在後。石頭較能表徵地域文化?玻璃則是「普同性」文化的幫兇?其實不盡然,材料無罪,端賴如何運用而已,從Adolf Loos開始的這一百年來現代建築實驗,已有太多的成果足供參考。
所以我們在閱讀這本由編者陳志春先生耐心搜尋的訪談錄時,會驚訝建築專業的迷人與龐雜,裡面未必讀者會認同每位建築師的看法,但訪談內容卻可以對應出不同觀點,經常更由於意見相左,讓我們被迫變得更深邃。國內這一、二十年的建築創作始終徘徊在模仿與少數單一價值裡,不看書、不研究當然是我們從業人員的致命傷,更糟糕的是只有形式沒有感覺,建築成為眩目奪人的空殼子。或許這本書的出版可以帶來點養分,當然不只對建築人,對建築有興趣的人更可以藉由閱讀將自己變成有品味的業主,如何一來間接得壓迫建築師提升文化水平,因為我深信:有好業主才有好建築師。
|
|
|
|
|
|
|
|
【重要公告】
|
親愛的讀者,適逢公司年中盤倉作業,敬請您提前於5/27(五)前完成選、購書。自6/3(五)起將正常配送,盤倉期間多有不便,敬請海涵及見諒
|
【得獎訊息】
|
|
【得獎訊息】
|
|
【新聞書評】
|
|
|
| 五南文化首頁| 取消/訂閱電子報| Copyright (c)2009 Wu-Nan Book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02-27055066 客服傳真:02-27066100 地址:106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339號4樓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