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身信念與彩色人生
我是一棵什麼樹?
作  者╱
王旭統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博雅文庫
出版日期╱
2025/10/01   (1版 1刷)
  
目前無庫存
email:
I  S  B  N ╱
978-626-423-711-6
書  號╱
4R15
頁  數╱
280
開  數╱
25K
定  價╱
380



一、本書以「結」取代一般的「章」、「節」。以追懷先人來台開發的艱辛,並傳承先人刻苦耐勞的精神;宜蘭開發初期,常以「結」標示開墾進度,也以「結」作為課徵租稅的依據,從而成為地名,例如一結、二結、三結,目前還有五結鄉、二結王公廟、十六結福德宮等。
二、本書介紹一些嬰兒潮世代的童玩,例如走九龜、戳田鳥、彈觀音、圓紙牌等,記錄三、四年級生的歷史記憶。
三、本書用十幾個精彩的常民故事,來闡述作者的見解及主張,書中人物常見於生活周邊或工作職場,可增加讀者觀察人生的視角。
四、書中有多處簡短地引述古今中外思想家的論述,以佐證本書作者的見解及看法,以提升讀者的思維層次與價值。
五、本書內容涉及道德修為、人生觀、健康養生、現實生活體驗等多元面向,所費閱讀時間,物超所值,並可增加讀者的正向信念。

王旭統

乳名「茂成」,台灣宜蘭人,亦曾多次以「楓岩」、諧音「瘋言」為筆名,發表詩詞或遊記。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法學碩士、私立淡江大學國貿系商學士。
2012年於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委員會人事處處長任內退休。
曾任行政院人事行政局企劃處處長
曾任私立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兼任講師

1991.05.01∼05.22奉派赴德國、美國考察
1999.04.17∼04.30奉派訪問德國,並擔任訪德團秘書長
2002.10.09∼10.15奉派率團考察新加坡、馬來西亞之都市設計與景觀規劃
2003.09.28∼10.08奉派赴希臘、土耳其考察
2004.07.21∼07.30奉派率團考察加拿大公務人員核心能力
2006.06.12∼06.21奉派赴美國華府訪問,6/18參觀華盛頓故居

一結 荒野中的花木

二結 涂爾幹的影子在臺灣
 壹、機械社會寫真之一/李氏兄弟的不同聲量
 貳、機械社會寫真之二/張金生因女而貴
 參、機械社會寫真之三/黃家兄弟的昨日、今日與明日

三結 樹的根源
 壹、持身信念
  一、概說
  二、持身信念的中西思維
 貳、我的持身信念的發想
 參、常民故事的省思
  一、陳小林的短暫傳奇
  二、王阿南與林金圖的對比人生

四結 樹幹與枝枒
 壹、「人設」的檢視與持身信念
 貳、「誠、正、和」之辨義與解讀
 參、現實人生的啟示
  一、魏進旺之難測
  二、方主席的拐點人生
  三、余小姐的暴氣職涯
  四、小結

五結 灌溉與修剪
 壹、概說
 貳、人生需要特別的灌溉與修剪
  一、人生是一趟不定期而且充滿變數的旅程
  二、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三、美好人生與彩色人生
 參、彩色人生的DNA/生涯管理的五個要素
  一、健康管理
   01.洪○霖博士的殘破人生
   02.土雞嫂的坎坷命運
   03.維護健康的種種說法
   03-1.乾隆「十常四勿」
   03-2.孫思邈養生十三法
  二、金錢管理
   陳○隆的終生經濟病
  三、感情管理
   龔○雯徹夜難眠的人事調動
  四、時間管理
   老將軍的兒子藝術家
  五、專業管理
   過鹹水的總舖師/黃忠和的意外人生
  肆、出人頭地的策略思維

六結 隨風搖曳的優雅

做設計就像是說
故事:敘事建築
這樣做
把人生翻個倍:
從留級生到大學
教授
臺灣茶的故事(
中英雙語版)
第一本建築故事
書:少女與白貓
的文明探險
風力發電真好玩
草莓公主想長大
(精)




楔言

從宜蘭北漂到臺北的我,備受工作與生活的煎熬,好不容易騙到老婆成家之後,省吃儉用,胼手胝足,在東區買了個窩,十幾分鐘就能到達富陽生態公園,但當時只是一大片荒野,廢棄的軍火庫、部隊營區、舊涵洞、破舊軍事設施遺址,區內有許多凹谷,到處雜草叢生,1988年起,被整建為生態公園,動植物生態豐富,花木逐漸竄起,經過三十幾年的茁壯成長,有的大樹已高聳入雲。
不過,這些都是他家的事,與我無干,我從來不去涉足,也不去關心。但是,中年之後,工作與生活稍微有個穩定的模式,才想到要去走一走,尤其是緊鄰的福州山公園,我幾乎每一個星期假日,都會去爬木造棧道,數著臺階,一階一階上去。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一次上下六趟,總共二千多臺階,回程沿路汗水淋漓,主要是為了運動健身。最近帶五、六歲的孫子上山,大部分是走富陽生態公園,小孫子正是懵懵懂懂的年紀,動不動就問這是什麼?或為什麼?我從來沒有關心過這些動植物,當然,也就搞不清楚這是什麼?或為什麼?常常被小傢伙問到語塞。
有一次,剛好一個導遊帶團經過,導遊指著一棵非常高大的樹,跟人家介紹說,那是玉蘭花。我很懷疑,以為他指錯了,我沒有看過玉蘭花長這麼高的。我的宜蘭老家也有一棵玉蘭花,種了十幾年,才只比成人高一點點而已,那一棵怎麼會是玉蘭花?狐疑了老半天,剛好那個導遊又帶那一團回頭,我抓住空檔,偷偷問導遊,那一棵真的是玉蘭花嗎?為什麼能長得那麼高大?很慶幸!這個導遊毫不吝嗇地跟我說,因為玉蘭花生長在叢林裡,為了能曬到陽光,為了爭取生存,它不得不向上長高,如果種在平地,它就沒有這個壓力,所以,不必長那麼高,換句話說,平地的玉蘭花就不會長這麼高!哇!這下我才茅塞頓開!
事後,小孫子問我這是什麼?或為什麼?我不敢說那是「大茶樹」或「待查樹」(有待查證的樹),我能說出來的只有老榕樹、茶花樹、櫻花樹、桃花樹、香蕉樹等等而已,這些樹我都是從它的長相,它會不會開花?會不會結果?開什麼花?結什麼果?這樣來認識它的。一般遊客有專業研究的並不多,所以,我不斷的省思,在芸芸眾生中,在茫茫人海裡,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在別人的粗淺認知裡,我是一棵什麼樣的樹?在我的生涯裡,我要做些什麼事?我要對自己、對別人、對社會開出什麼花?結什麼果?
我們都是父母所生,我們的出身,無法選擇,但我們可以後天的形塑自己、修正自己,我們可以用心挖掘自己的良知,開發自己的潛能,揮灑一個色彩繽紛的生命旅程,讓我們的人生更有意義、更有價值。
人類有群居生活、互助合作的天性,先民到宜蘭墾地拓荒時,領頭的通常會邀集一些人,共同行動,等開墾出一片天地之後,官方尚未及時劃分行政區域,為了便於管理,也便於向官廳報備,據說是以十幾個人為一「結」,再將幾十結命名為一圍,所以,宜蘭有很多老地名叫「結」或「圍」或「張犁」,例如宜蘭市與壯圍之間,有個「吉祥村」以前叫「五結」或「壯五」,「壯六村」叫「六結」;緊鄰蘭陽溪的五結鄉,還有二結、四結,其中四結的福德廟,頗負盛名。至於五結鄉的由來,另一個說法是,拓地墾荒之後,採結首制,由第五個結首獲得之地,因而稱為「五結」。本文為追懷先人,飄洋過海,來臺墾荒拓地的艱辛,以及冒險犯難的精神,爰採用「結」序取代「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