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破產法實用解析:兼論臺灣破產法
作  者╱
劉依俐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
2025/09/03   (1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626-423-551-8
書  號╱
1QPG
頁  數╱
256
開  數╱
20K
定  價╱
420



  在全球資本市場波動劇烈的今日,破產不再是企業的終點,而是法律制度為企業設計的重生機制。本書深入剖析美國破產法的制度架構與實務操作,透過General Motors、Enron、WeWork、SVB等橫跨多產業的經典案例,揭示破產背後的法律邏輯與重整策略。書中亦比較臺美破產制度的異同,為法律實務者與企業決策者提供一套實用的風險控管與重組框架。無論您是法律人、高階經理人、投資人,或是對制度轉型有興趣的研究者,本書皆能協助您掌握全球破產法制的核心運作與未來趨勢。如果您對法律創投、企業重整或跨境整合交易有興趣,這本書會是不能錯過的實務指南。

劉依俐
  跨國商業法與破產重整領域的實務專家,擁有超過15年的法律實務經驗,專精於企業財務危機處理、跨境破產協助、重整協商及債權人權益保護等領域。現任職於破產法國際知名法律事務所,亦長期擔任臺灣多家企業法律顧問,協助客戶因應日益複雜的國際商業風險與破產重組挑戰。本身擁有臺北大學法學士及美國紐約福坦頓大學銀行法碩士,紐約市White and Williams LLP事務所法律專家顧問與Weinberg Zareh Malkin Price LLP事務所Senior Associate,學資歷豐富。

第一部分 破產制度概論
 第一章 臺美破產法比較
 第二章 企業為什麼要破產重整
 第三章 個人破產與企業破產的不同
 第四章 與破產有關的法律程序和訴訟
第二部分 美國破產法
 第五章 破產法第七章及知名案例
 第六章 破產法第十一章及知名案例
 第七章 破產法第十三章及知名案例
 第八章 破產法第十五章及知名案例——兼論中國破產法
第三部分 財務危機與破產風險
 第九章 美國破產案例對臺灣的啟示
 第十章 最終章:管控破產風險

後記:引進美國破產法暨制度至臺灣的思考
附錄:補充案例

圖解法律
新編六法參照法
令判解全書(聖
)
圖解犯罪心理學
人資人員常用法

最新簡明六法
民法




第一部分 破產制度概論
第一章 臺美破產法比較
 破產,是指當企業或個人無力清償到期債務時,依法聲請進入破產程序,並由法院監督進行資產清算或財務重整。對於企業而言,破產法提供了一個合法的途徑,讓陷入困境的企業得以重新出發,重整財務基礎。
  對個人而言,破產法可以幫助他們擺脫沉重的債務負擔,重新獲得財務自由。可以說,破產法在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保護企業和個人合法權益等方
面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破產法是現代經濟體系的基石,為個人和企業應對財務困境提供結構化的途徑。在本章中,我們深入研究臺灣和美國的比較框架,研究個別體系如何解決金融破產問題。臺灣的破產制度沿襲1935年制定的破產法,整體架構偏向保守,程序亦相對繁複;相較之下,美國破產法則更重彈性與債務人之財務重建。
一、臺灣公司如何申請破產?
  據報載,美國總統川普的公司曾經6次申請破產,美妝大牌雅芳也於近年申請破產⋯⋯。當一間公司無法償還債務,很多人會說「這家公司破產了」,但在法律上,並不是公司沒錢就可以自己宣布破產,而是需要符合一定條件,並向法院申請破產,經過法院審查、批准後,才能正式進入破產程序。
  在臺灣,當公司陷入財務危機且同時符合以下三項條件時,即具備依據破產法聲請破產之資格:(一)公司的資產比負債少;(二)公司還有一些財產可以用來還債;(三)公司的債權人不只一位,而是有多位債權人。
  公司或債權人向法院提出破產申請時,必須提交詳細的財務狀況、債務清單和公司經營狀況的資料。法院收到申請後,會認真審查這些資料,確認公司是否真的符合破產條件。如果法院同意,便會裁定破產,並任命一位破產管理人來接管公司的所有資產。接下來,破產管理人會召集債權人開會,決定如何把公司的資產變賣後,依照法律規定的順序分配給各個債權人。當所有資產都處理完畢,法院再宣告破產程序終結,並取消公司的登記,這樣公司就正式解散了。
  臺灣破產法最近一次重大修正時間為2018年4月,該法在面對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與產業變遷時,顯得相對保守,由於破產申請條件嚴苛,法院審理時間長,導致企業或個人常因資金枯竭無法完成程序。再者,破產法的重整規範缺乏具體的重整計畫程序,使得企業不易爭取延緩清算機會。此外,破產程序中債權人仍可對破產人採取強制執行措施(例如查封財產),導致債務人幾乎無法恢復財務狀況。更可議的是文化的因素,臺灣社會對破產持負面態度,破產者常被貼上「不負責任」的標籤,導致企業家與個人避免透過破產法解決問題,企業經營者若申請破產,往往意味著商譽受損、未來難以獲得信任,甚至影響家族企業的後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