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6世紀法蘭西政治儀式與王權宣傳
作  者╱
陳秀鳳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學術專著
出版日期╱
2025/02/27   (1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626-423-132-9
書  號╱
4W1C
頁  數╱
248
開  數╱
20K
定  價╱
400


陳秀鳳
生於臺灣,法國巴黎第一大學(索邦—萬神殿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研究專長涵蓋法蘭西王權、王家政治文化、王家儀式慶典等。著有專書《王權劇場:中世紀法蘭西的慶典、儀式與權力》,以及〈法國社會對查理六世瘋狂病的反應及其引發的政治危機〉、〈法蘭西宣誓禮儀與王權意象〉、〈以1598年維爾萬協商觀看亨利四世的王權〉等十餘篇專論。

目錄
自序
緒論

第一章  國王進城禮:法蘭西君主權對城市的宣示
一、前言
二、進城儀式起源與儀軌
三、遊行人員品階與位序
四、市容裝飾與空間場域
五、戲劇展演與君主形象
六、結語

第二章  王權的謝幕:法蘭西查理八世的王家喪禮
一、前言
二、國王已死的消息
三、王室居喪的實踐
四、遊行的凱旋意象
五、結語

第三章  王權的變動:宗派危機與亨利四世祝聖禮
一、前言
二、十六世紀中葉前祝聖禮
三、宗派衝突與王權的危機
四、亨利四世的祝聖加冕禮
五、結語

第四章  和平與權力:亨利四世的維爾萬締和宣誓
一、前言
二、法西戰爭與締和
三、和平儀式的形構
四、和平儀式的符碼
五、結語

結論
法蘭西十到十六世紀王朝世系表
參考書目

中國會黨史(第
二冊):天地會
、哥老會及其他
會黨
臺灣通史─原文
+白話文注譯
(全套3冊)(
書盒)
中國會黨史(第
一冊):從異姓

;拜到天地會
唐朝皇帝入蜀事
件研究─兼論蜀
道交通
文化資產中的古
物研究與鑑定─
臺南瑰寶大揭密
知識傳播與國家
想像:20世紀
初期拉斯基政治
多元論在中國




緒論

  儀式與權力密不可分,在現代的政治生活中,儀式無處不在,美國歷史學者大衛•科澤(David I. Kertzer)曾精闢地闡述這個論點,
從全國政黨大會到總統就職典禮,從國會委員的聽證會,到足球場的人群齊聲高唱國歌,儀式是現代政治生活中,無處不在的一部分。通過儀式,有抱負的政治領導人,努力維護自己的統治權利;現任的掌權者,尋求鞏固自身的權威;而革命者,試圖開闢政治忠誠的新基礎。所有這些政治人物,從叛亂領袖到維持現狀的權力捍衛者,都使用儀式,為他們周圍的人創造政治現實。現代國家的公民通過參與儀式,認同了只能以象徵形式出現的巨大「政治力量」。政治儀式提供給我們一種理解世界正在發生之事的方法,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必須徹底簡化、才能被感知與意會的世界。
  在現今人們的生活中,食衣住行都可以談到儀式或儀式化,它似乎是跳脫常規與平淡日常的代用語,儀式(rite)究竟是何定義,並不是那麼明確。對此現象,羅伯特•古丁(Robert E. Goodin, c. 1950-)曾提到,「鑒於『儀式』的涵義,存在著某些模糊性,人們對此所聲稱的內容,並不清楚。在現代語言中,『儀式』一詞,間接地從拉丁語與中世紀英語衍生而來,它意味著『宗教或其他莊嚴儀式中的範式或行為』。由於『儀式』跨越了宗教和其他隆重的活動,當政治分析家提到『政治儀式』時,是暗指政治的准宗教層面意涵。某些學者更以宗教來類比儀式,貝拉(Bellah)和韋爾巴(Verba)明確地談到『公民宗教』。阿普特(Apter)提及『政治宗教』,而維達夫斯基(Wildavsky)則論及『信仰行為』。然而,大多數人都滿足於鬆散的語言背後所隱藏的曖昧模糊性。」
  儀式的研究,不論是人類學家或社會學家都予以高度重視,而當中的政治儀式,更加引人注意。肖恩•威倫茨(Sean Wilentz, c. 1951-)認為政治儀式,是當今的學者在研究儀式的諸面向中,成果較為豐碩的領域,這領域的研究者,借鑒一種相容並蓄的知識傳統,並沒有形成新的流派。政治儀式關注階級與政治的關係,研究者聚焦於政治生活的相互作用,或政治再現的戲劇,這些戲劇反映權力,並確定權力的界限。3戲劇在當代政治中無處不在,在現今社會生活各面向中,儀式也不處不在。不僅當代社會如此,即使在中世紀到早期現代的西歐政治社會,儀式也無處不在。任何社會,都感到有必要定期維護社群的合一,並重申集體情感與集體思想的統一性;這種道德重塑,只有通過團聚、集結與聚會才能實現,儀式因而創造某種凝聚社群的場域。在這些聚會中,人們緊密地彼此結合在一起,共同審視他們的集體情感。4儀式和慶典的發展,穿越歷史時間與地理邊界,它將歐洲中世紀和早期現代的社會聯繫在一起,成為人們生活與文化的共同記憶。各階層的人民透過儀式慶典活動,完成他們的特定目標,取得社會的認同與身分位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