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發聲:參與式行動研究方法
Photovoice Research in Education and Beyond:A Practical Guide from Theory to Exhibition
作  者╱
Amanda O. Latz、Thalia M. Mulvihill
譯  者╱
蔡春美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藝術系列
出版日期╱
2024/11/07   (1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626-393-687-4
書  號╱
1H1T
頁  數╱
304
開  數╱
25K
定  價╱
550 (特價 435)



「影像發聲」在實務研究上該如何操作?
不論是學術界或一般社會大眾,都可以學習如何「讓影像說故事」!


在1990年代,Caroline C. Wang和Mary Ann Burris兩位研究者創造了名詞「影像短篇小說(photo novella)」,這是一種後來被稱為影像發聲的質性研究方法、參與式行動研究的一種形式。

從歷史上看,影像發聲曾被用來突顯那些被邊緣化者的經歷和觀點,那些在權力位置上通常聽不到的聲音,影像發聲將邊緣化的人帶到中心,透過這個過程,影響並執行產出正向改變。這本書就是特定為有使用於影像發聲需求的人所寫的,學術內、學術外都可以使用。影像與照片,幫助我們理解、質問和建立認同。
※書籍推薦人
專業推薦

鄭怡雯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曾任「影像發聲法的分析與應用」國科會研究計畫主持人
※推薦文
影像發聲法(Photovoice)自1990年代在美國學界提出以來,已廣泛應用於社工、教育及醫學等許多領域。如今終於迎來了首部中文翻譯專書!本書從理論基礎到實務操作,系統性地闡述了這個以攝影為媒介的參與式行動研究方法,希望它能為您開啟探索影像發聲的新視野,並邀請您一同來發掘此一視覺方法在實踐中的靈活性與創造力!

鄭怡雯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曾任「影像發聲法的分析與應用」國科會研究計畫主持人

Amanda O. Latz 博士
美國鮑爾州立大學教育系成人高等與社區教育副教授

Thalia M. Mulvihill 博士
美國鮑爾州立大學社會教育基礎和高等教育教授,及維吉尼亞B.鮑爾創意探究中心研究員。
教授質性研究方法課程,著重以基於藝術的教育研究和生活寫作。
※譯者簡介
蔡春美
蔡春美
現職: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學歷: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系博士畢
經歷:臺北大學社會工作系兼任助理教授、華人伴侶與家族治療協會秘書長
專長:家族治療、歧視汙名與平權、社區/社群心理健康與倡議、影像發聲
譯著:《團體動力學:團隊工作的應用》、《性與性別教育:發展心理學取向》、《挑戰成癮觀點》、《幼兒個人、社會與情緒發展》、《正向情緒管理:針對校園中兒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問題》

前言
致謝

第一章
攝影和研究
小故事
一、影像發聲簡介
二、歷史概述
摘要

第二章
影像發聲的理論基礎和目標
小故事
一、研究方法學
二、三個理論基礎
三、影像發聲的目標
四、建立影像發聲研究架構
摘要

第三章
影像發聲操作方法和步驟
小故事
一、如何進行影像發聲?
二、準備
三、前五個步驟
摘要

第四章
參與式的資料分析
小故事
一、資料分析的兩個目的
二、第一個目的:塑造行動
三、第二個目的:累積知識
摘要

第五章
影像發聲的倫理議題及如何與審查委員溝通
小故事
一、倫理考量
二、與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合作
摘要

第六章
影像發聲展覽
一、第七步:呈現—將展覽視為研究場域
二、範例
三、展會籌備
摘要

第七章
影像發聲的優缺點和未來發展
小故事
一、優點和缺點
二、影像發聲的未來
摘要
附錄

破案而非破頭:
論文解謎初學者
指南
基礎統計與R語

探索感官資料:
深入市場資料科

輕鬆搞定!新課
綱系統思考素養
的教與學:不被
機器人取代的能

Crack t
he Case
, Not Y
our Hea
d: A Be
ginner’
s Guide
To Sol
ving Yo
ur Thes
is Puzz
le
不用數字的研究
:質性研究的思
辯脈絡




第三章 影像發聲操作方法和步驟(節錄)
小故事
我在研究所的課程中有開一門「社區學院與多元化」,一直嘗試用新的教學方法讓這個課程更豐富,以及重新建構課程的內容。我也一直致力於了解如何讓我的學生更有同理心,並理解社區學院學生面臨複雜生活情況下的生活經驗。修課學生在我的指導和支持下,有兩次用影像發聲方法作為主要的學習經驗組成元素。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重新構想了學習空間和我們在其中的角色。隨著每個學期的進展,執行教學計畫的同時,我們從一群由教職員和研究生組成團體,轉變為一個研究團隊。

最近,我再次意識到邀請人們參與及支持影像發聲計畫時,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是有必要的,尤其對召募參與者至關重要。前述提到的課程中,在我們第一次進行影像發聲研究時,主要是透過電子郵件進行召募。這種方式很不親切,我們必須去拜託合作的社區學院機構人員,代替我們向學生發送邀請郵件。研究團隊先與社區學院行政人員取得合作,告訴他們研究想更了解學生對貧困、財務能力以及與教職員工關係的經驗和看法。確定了研究主題,我們需要擬定召募策略,包括研究參與者的條件限制和排除標準。我們選擇了參與由聯邦資助的學生支持服務計畫(TRIO 計畫)的學生、符合該計畫資格的大學一年級學生,以及患有殘疾,和/或來自低收入背景的學生。確定研究計畫得到了聯邦政府的批准贊助,計畫主持人就寄一封邀請信給該計畫內的學生,總數約為 160 封,信中邀請有興趣參與者回覆信件給我們。

想像一下,如果你是學生,收到這樣的訊息,要求你回信給一個不認識、來自社區學院、是個教授、要你參與研究計畫、要你做一些事情但可能拿不到酬金的陌生人,這很奇怪。就我而言,當我把自己放在參與者的角度來看,我可能不會選擇參與。但於此同時,在應該有更好的召募方法與過程之情況下,我們的確收到共7 名學生與我聯繫表達願意參與。那個學期我的班級學生人數不多,這樣的人數其實很完美,7 名學生參與了課程,我們可以有更好的面對面說明。然而過了一段時間,人數有所減少,這 7 名社區大學學生,有 5 名堅持到訪談階段,但只有 2 人堅持到學期末我們舉辦的實際展覽。雖然最後這個研究計畫成功,我也深思熟慮了解到我們當時可以有不同做法。

兩年後,我再次開這門課,這次有 9 名學生選課,我們將在同一所社區學院進行另一個影像發聲研究計畫。與社區學院的行政人員會面後,我們以新生的需求作為研究主題,但我們沒有電子郵件清單,也沒有其他正式的方式與這群特殊的學生聯繫,我們決定藉由拜訪修「大學入門」(第一年必修課)的學生進行面對面召募。在召募的該學期中,這門課共有六個章節,我寫電子郵件給授課教師,同意我們在六個章節中的第五個章節實際進班解釋研究和研究過程,我們自己在與同學交流互動中,自然地回應班上同學對於研究的問題、說故事和隨意交談,引起了極大的參與興趣。實際上,我們最初計畫在兩個校區召募,而後很快意識到這是不必要的,班級總開課人數約為 65 名學生。總體而言,有15 名學生想參與,簽署了同意書和媒體授權書,並給了他們可拋棄式相機。在教室裡的互動,讓我們能夠立即在現場向學生介紹研究。有 7 名學生堅持到訪談階段,其中有 2 名學生參與了我們的影像發聲展覽。

思考一下上述兩個計畫的反應和堅持度的差異,我認為面對面的召募說明是最理想的,特別是你和參與對象先前並沒有建立關係的時候。沒有解釋和背景說明,影像發聲會讓人感到困惑:「你要我做什麼?這個提示是什麼意思?我如何用一張照片回答這個問題?我將要談論什麼?閃光燈怎麼用?照片中能不能有人?為什麼這些大學生想和我們一起做這個?要花多長時間?」所有的這些問題,如果我是研究參與者,我會想知道。在現場聽到他們的提問,面對面回答問題,可以使一切有所不同。然而,召募只是執行整個研究計畫方法中的其中一步。

一、如何進行影像發聲?
Sutton-Brown (2014)指出,目前已有相當多的影像發聲文獻,但缺乏有關如何進行影像發聲研究實施步驟的說明。本章中,我將提供彈性的實施步驟填補這一缺口。第一章中,我概述了影像發聲方法的八個步驟,請記住,這些步驟僅僅是一個引導方向,影像發聲研究者所使用的特定程序、方法及技術是多樣的,這種適應性是影像發聲的優勢。影像發聲設計上是具有彈性的,Catalani 和 Mikler (2010)指出:

儘管新近的影像發聲研究計畫明顯來自於 Wang 和同事們的開創性研究,並且許多隨後的文章都參考了它們,但大多數影像發聲的努力都對 Wang 使用的方法進行些許修正,以滿足研究及研究者與計畫獨特的需求和限制。

第 447 頁

儘管影像發聲研究者們不遵循嚴格的方法腳本,但通常使用以下八個步驟:
(1) 辨識(identification);
(2) 邀請(invitation);
(3) 教育(education);
(4) 記錄(documentation);
(5) 敘說(narration);
(6) 構思(ideation);
(7) 呈現(presentation);
(8) 確認(confirmation)。

在本章中,我先進行前五個步驟的詳細說明,引用我自己的經驗以及影像發聲文獻。其他人也提出了影像發聲過程中的步驟,例如,Wang (2006)參考了十項年輕人參與影響政策和社區變革的影像發聲研究,從中檢視影像發聲計畫步驟。她列舉了九個步驟來描述影像發聲的過程。如下:

(1) 選擇和召募政策制定者或社區領袖的目標觀眾。
(2) 召募一群影像發聲參與者。
(3) 向參與者介紹影像發聲方法,讓團體對相機、權力和倫理進行小組討論。
(4) 取得知情同意。
(5) 提出拍照的初始主題。
(6) 分發相機給參與者,並複習如何使用相機。
(7) 提供參與者拍照的一段時間。
(8) 舉行會議討論照片並確認主題。
(9) 和參與者共同計畫以何種形式,與政策制定者或社區領袖分享照片和故事。

第 149-152 頁

我的方式並不是和上面的步驟完全不同, 相反的,我著重在透過涵蓋上述及更多內容的八個關鍵詞,來擴大、簡化這個過程。記得,「步驟」這個詞是個誤用,影像發聲方法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的靈活性,可能會不按照順序進行、有些步驟重複進行,或是有些步驟是多餘可跳過的。Wang 和 Burris (1997)指出,影像發聲是可塑的,可以適用於特定目標、多樣化的社群和不同的情境。實地參與一項進行中的影像發聲計畫,才能確切知道如何執行這些步驟,但是把這些步驟放在心上,會讓研究者比較不焦慮。

雖然影像發聲可以作為一個特定研究的唯一方法,但它也可以與其他方法(如個案研究法)一起使用, 或是與認為不會用於影像發聲的研究法(如調查、參與觀察、文件分析)一起使用,這取決於研究計畫的背景情境。例如,在進行我的博士論文時,我將影像發聲方法與構建主義紮根理論(Charmaz, 2006)的分析方法結合在一起。我論文的研究問題主要在理解社區學院學生的學習生活(Latz, 2011),我使用了影像發聲方法,但我想要填補有關社區學院學生的理論文獻中空缺的知識,於是我走向使用構建主義紮根理論。考慮到這些因素,這是一個合適的組合。影像發聲可用於回答各種類型的研究問題,例如,需求評估或計畫評值。第四章討論資料分析或構想階段,這個特定階段可能相當複雜,這就是為什麼需要用到整章篇幅在討論。但首先,我們必須思考資料產生中需要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