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西方戲劇的演進—從古代到近代(節錄)
本書所述之「西方」,不單是一種地域的指涉,而是一種文化的價值體系。西方的文化體系主要來自於兩大系統,一是古希臘羅馬所建立起的哲學系統,二是基督教的宗教系統。這兩種體系對戲劇的影響都源於宗教儀式,由於社會環境的不同,藝術家所關注的重點也不同,造成不同藝術的風格與特質。這兩種體系都能創造出戲劇的動人美感,但在發展的歷程中,兩者出現彼此對抗和辯證的關係。從古代到近代的戲劇史中細細觀察,便能體會兩種體系的不同表現方式,以及其背後象徵的思想價值。
第一節 崇拜與詩歌:古希臘戲劇 戲劇誕生的原因是人類天生具有模仿的能力,後來這個能力被轉化為儀式和娛樂活動。許多古代的儀式與宗教信仰有關,雖然人們無法實際接觸到神,卻會揣摩神的心意。人們通常是以自己的立場去揣測神的心意,所以在儀式的祭禮中,人們會拿出自己喜愛的事物作為祭品,表演有時就具有這種獻祭的意義。
約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希臘半島上有一群愛奧尼亞人(Ionians),在南邊的阿提卡(Attica)地區建立了名為雅典的城邦。這個地區三面環海,但土地貧瘠,雨量多在冬季,葡萄和橄欖是主要的農作物,航海通商是當地重要的經濟活動。希臘人早期是沒有文字的,所有的思想傳播只能仰賴語言。為了讓許多神話得以流傳,衍生出詩歌和吟遊詩人的表演。公元前八世紀中葉,希臘人接觸到了地中海東岸的腓尼基人,希臘人將腓尼基人的字母系統轉化為希臘的文字,讓希臘正式進入了歷史時期。
到了公元前八世紀左右,吟遊詩人荷馬將他吟唱的故事以文字記錄下來,寫成了《伊利亞德》和《奧德賽》兩部著作。《伊利亞德》主要描寫希臘人遠征特洛伊城(Troy)的故事。《奧德賽》主要講述奧德修斯從特洛伊城淪陷後返家的種種遭遇。由於荷馬的著作是由吟唱詩歌轉化而來的,這種吟唱詩歌的文學後世稱為史詩(epic)。《伊利亞德》和《奧德賽》在故事中敘述古希臘神明和人的互動,成為後世理解古希臘神話系統的重要著作。現存的古希臘悲劇大多數與荷馬史詩有直接或間接的取材關係。公元前六世紀的雅典國王庇西特拉圖(Pisistratus)十分重視文教,下令將原本雜亂無章的荷馬史詩重新編輯整理,作為教育之用,從此荷馬史詩的版本被確立下來。庇西特拉圖還在每四年舉行一次的雅典娜節(Panathenaia)加入了吟遊詩人的競賽活動,比賽時會有職業說書人配合音樂演奏的表演。
葡萄是希臘的重要農產品,釀製成的葡萄酒也是其重要的經濟商品。戴奧尼索斯(Dionysus)是象徵農業、葡萄和葡萄酒的神祇,被譽為酒神。庇西特拉圖為了慶祝酒神戴奧尼索斯的貢獻,在酒神節中再加入了山羊歌的競賽。由數個歌隊參與競賽,每個歌隊會圍繞著山羊演唱歌曲,歌曲內容應該與荷馬史詩有關,獲勝的團隊將贏得那隻山羊。在公元前534年的競賽中,表演者塞斯比斯在演唱詩歌的同時,藉由配戴不同的面具來扮演故事中的眾多人物,並和歌隊形成對唱的形式。這樣的表演形式成為悲劇的雛形,因此塞斯比斯被稱作西方戲劇的第一位演員。
希臘城邦每年舉辦的酒神節十分重要,象徵著人們對收穫豐富的感激與對來年的期許。公元前六世紀有許多酒神節,例如十二月的鄉村酒神節(Rural Dionysis)、一月的勒納亞酒神節(Lenaia)、二月的安特斯酒神節(Anthesteria)以及三月的城市酒神節(City Dionysia),其中又以城市酒神節最為重要,因為多數的劇作會在這裡舉行首演。當時實施民主制度的雅典,為了公民的權益,不僅政府機關休假、工商業歇息,連監獄中的囚犯也可以獲得假釋。每年舉辦的酒神節山羊歌競賽後來演變為悲劇的競賽,悲劇競賽在前一年就會開始籌備了,想要參加競賽的劇作家必須提出三齣悲劇和一齣獸人劇。悲劇按亞里斯多德的定義是:必須要引起觀眾哀憐和恐懼的情緒。獸人劇是以粗俗、打鬧為主的劇種,獸人象徵的是在酒神戴奧尼索斯身旁,以懶惰、貪婪、淫蕩、飲酒狂歡聞名的半羊人隨從撒特(Satyr)。城邦行政官會從申請的稿件中選出三位劇作家的作品,他們可以獲派一個歌隊,作為來年演出之用。在悲劇競賽舉辦數十年後,具有狂歡性質的陽具歌也興起,成為喜劇的起源。後來的戲劇比賽除了悲劇和獸人劇之外,也加入了喜劇,每年喜劇作家都可以提出一齣劇作,再從中選出五位喜劇作家的作品。從此之後,每年的酒神節會歷經五至六天,其中三天每天演出一位悲劇作家的三齣悲劇和一齣獸人劇,再有一至兩天,演出喜劇作家的作品。
在古希臘的悲劇作家中,有三位劇作家對後世影響較大,因此被稱作古希臘三大悲劇作家。第一位悲劇家是艾斯奇勒斯(Aeschylus, 523B.C.-456 B.C.)。在艾斯奇勒斯之前的悲劇依循著塞斯比斯的一人配一歌隊的傳統,直到艾斯奇勒斯增加演員數為兩位,這幫助了在對話間產生衝突的效果。他的《奧瑞斯提亞》(Oresteia, 458 B.C.),是現存僅有的完整三部曲悲劇,其中包含了《阿伽曼農》(Agamemnon)、《奠酒人》(Choephoroe)和《復仇女神》(Eumenides)。
在艾斯奇勒斯之後,第二大悲劇作家索發克里斯(Sophocles, 496B.C.-405 B.C.)又增加了演員,讓三位演員可以同時出現在舞臺上,形成了複雜多變的人物關係,使得戲劇的張力從情節擴展到了人物。這可以讓情節發展由人物的多寡和戲劇張力的鬆緊,獲得前進的動力,同時降低了歌隊在劇情介紹中的重要性。索發克里斯還增設了戲劇的布景,因此在古希臘劇場中常看到有景屋(skene)的設計。景屋除了可以用來裝置布景,有時也可以作為一種隱性空間的效果,例如戲劇中需要發生一些殘忍血腥的事情時,會讓它在景屋裡發生,一方面避免了實際執行的困難,畢竟戲劇無法真的殺死人;另一方面觀眾看不到真實的情況,心中會充滿想像力的景象。
索發克里斯最著名的劇作是《伊底帕斯王》(Oedipus Rex, 429B.C.),全劇圍繞在底比斯王子伊底帕斯弒父娶母的神諭預言上,並講述伊底帕斯從出生到成年,橫跨數十年的故事。《伊底帕斯王》無論是在情節的結構、人物的性格、主題思想,還是其他學科的延伸譬喻,皆對後世影響甚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