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VID-19疫情的威脅與陰霾襲捲全球,生命之受摧殘、無助和虛無堪稱史上空前,不僅是人心惶惶、朝不保夕,更令人擔心的是文化的沉淪與衰退。
 哲學是文化的醫生,扮演針砭文化發展的角色;文化是人類生活物質面和精神面的總合,更是主體之我身心靈的總匯與表現。此外,哲學的應用與實踐即是以助人、益世與利生為目的,在危機四伏,甚至災禍可能隨時臨頭的境況之中,那些可以讓人心理清澈、始終保有足夠的自知之明的哲學思考,更顯彌足珍貴。
 中國哲學會於2021年以「危機時代的哲學──『後』疫情時期的反思」為主題,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自然生命與文化生命之衝撞與擺蕩之間,尋覓安身立命之道,以對治當代的文化發展危機。本輯由此精選十一篇論文,內容豐富,是臺灣哲學界在大疫之後所進行的宏觀的人文反思,也可作為關心人間苦痛與現實災難的一種參照、一項指引。
 | 
						  
						
						
						
						
						
						
						
						
						
						
								
									|  李偉銘(天主教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候選人)
 蕭麗芬(法鼓文理學院生命教育學程助理教授)
 王心運(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人文與教育學科副教授)
 林宣里(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生)
 饒忠恕(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生)
 林慧如(高雄醫學大學人文與藝術教育中心副教授)
 蕭宏恩(中山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甘偵蓉(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副研究學者)
 張莞苓(致理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歐思鼎(靜宜大學人文及社會院助理教授)
 黃藿(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特約講座教授)
 | 
						
						
						
						
						
						
						
						
						
						
							  	 
                            		|   ★危機時代與時代危機
 論 荀子「解蔽」之「虛壹而靜」對「亂」的「治理」與「應變」(李偉銘)
 孤獨世紀——道法自然的療癒(蕭麗芬)
 
 ★後疫情時期之倫理議題
 生病的身體或危險的身體(王心運)
 
 ★生命教育議題
 論《老子》存身防患之研究(林宣里)
 從生死觀論友誼——以《莊子.大宗師》為例(饒忠恕)
 
 ★醫學的人文面向
 COVID-19疫情下的臨床敘事與倫理療癒(林慧如)
 當代墨者對後疫情時代之醫學人文的反思(蕭宏恩)
 
 ★科技應用對社會生態的影響
 人工智慧系統應該內建倫理嗎?人工道德行為者之探討(甘偵蓉)
 
 ★「時代」的困境與出路
 朱熹「命」論與其當代價值(張莞苓)
 苦死與哲學之慰藉:對COVID-19疫情的塞內卡之反思(歐思鼎)
 
 ★後疫情時期高教學術的省思與回應
 後疫情時代的高教走向與通識教育——教育哲學的觀點(黃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