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經濟學原理:及其在社會哲學上的若干應用(下卷) (限中國大陸以外地區銷售)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with some of their Applications to Social Philosophy
原文作者╱
John Stuart Mill
作  者╱
約翰•斯圖爾特•彌爾
譯  者╱
金鏑、金熠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經典名著文庫
出版日期╱
2023/11/01   (1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626-343-963-4
書  號╱
1D5W
頁  數╱
488
開  數╱
25K
定  價╱
560 (特價 442)



彌爾這本《政治經濟學原理》的價值有兩處:一是收納自從亞當•史密斯之後的最新政治經濟學理論研究成果;二則是「堅持理論聯繫實際」,也就是書中進行的討論需要包含「對超出政治經濟學領域的更為寬廣的思想與課題」。其撰寫這個龐大主題與長篇浩帖的主要理念為:用當代最優秀的社會理念揭示社會的經濟現象。
政治經濟學是研究有關「財富」的問題,而研究這個問題就是研究財富如何產生與如何分配。雖然隨著社會理論的「社會科學化、客觀與嚴謹」發展,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範式逐漸被「數理經濟學」與「計量經濟學」替代,但基於政治經濟學的科際整合式論述方法之特性,其可能深具啟發且有與現實密切結合的能力!

約翰•斯圖爾特•彌爾(John Stuart Mill)

英國著名哲學家和經濟學家,十九世紀影響力很大的古典自由主義思想家。邊沁後功利主義的最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從小父親便以功利主義當作倫理學的基底來教導彌爾,事實上彌爾自己也與邊沁常有接觸,邊沁死後彌爾還負責整理他的著作;在這樣的情況下,有意無意成為功利主義學派的接班人。然影響他成熟時期最大的是他與哈莉耶特•泰勒•彌爾的婚姻生活。
彌爾對現狀的不滿多少來自於妻子的影響,泰勒的思想不僅在當時非常前衛,即便是在當今,她的若干看法比起許多的女性主義者也不惶多讓。例如她反對愛情,因為愛情奴役了女性;對於社會主義的關注,使得彌爾重新思索了公平正義的問題,這些在彌爾的著作中都不難發現。
發表《邏輯體系》(1843)、《政治經濟學原理》(1848)、《論自由》(1859)、《論代議制政府》(1861)、《功利主義》(1861)、《女性的屈從地位》(1869)與《論社會主義》(1876)等。
※譯者簡介
金鏑、金熠
金鏑
遼寧大連理工大學經濟系教授、主任、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經濟學教學與研究工作(2007年退休)。主要譯著有:《福利經濟學》、《政治經濟學原理》(上、下)等。

目 次

第三編 交換
第八章 關於貨幣的價值,當它取決於需求與供給時
第九章 關於貨幣的價值,當它取決於生產成本時
第十章 關於複本位制以及輔幣
第十一章 關於信用,作為貨幣的一種替代物
第十二章 信用對於價格的影響
第十三章 關於不可兌換紙幣
第十四章 關於供給過剩
第十五章 關於價值尺度
第十六章 關於價值的某些特殊情況
第十七章 關於國際貿易
第十八章 關於國際價值
第十九章 關於貨幣,作為一種進口商品予以考察
第二十章 關於國際匯兌
第二十一章 關於貴金屬在商品世界中的分配
第二十二章 通貨對於匯兌及對外貿易的影響
第二十三章 關於利率
第二十四章 關於可兌換紙幣通貨的管理
第二十五章 關於不同國家在同一市場上的競爭
第二十六章 關於分配,當它受到交換影響的時候

第四編 社會進步對於生產與交換的影響
第一章 財富增長狀況的基本特徵
第二章 產業發展與人口增長對價值和價格的影響
第三章 產業發展與人口增長對地租、利潤以及工資的影響
第四章 關於利潤最小化的趨勢
第五章 利潤趨於最小化的後果
第六章 關於停滯狀態
第七章 論勞動階層的可能的未來

第五編 論政府的影響
第一章 關於政府的一般職能
第二章 論稅收的基本原則
第三章 關於直接稅
第四章 關於商品稅
第五章 關於某些其他稅收
第六章 直接稅與間接稅之間的比較
第七章 關於國債
第八章 關於政府的一般職能,就其經濟影響而論
第九章 繼續討論相同的話題
第十章 關於以錯誤理論為基礎的政府干預
第十一章 關於自由放任原則或者不干預原則的依據與限度

約翰.斯圖爾特.彌爾年表

純粹理性批判(
上) (限中國
大陸以外地區銷
售)
詩學
形而上學 (限
中國大陸以外地
區銷售)
小邏輯 (限中
國大陸以外地區
銷售)
君主論
存在主義即人文
主義 (限中國
大陸以外地區銷
售)




第八章 關於貨幣的價值,當它取決於需求與供給時

§一 遺憾的是,在討論這個問題一開始,我們就不得不消除存在於我們的研究中的語言上嚴重含混不清的障礙。從表面來看,貨幣價值的這種表述與科學中任何不曾引起人們誤解的表述一樣精確。一種物品的價值是這種物品所能交換到的其他物品的數量;貨幣的價值是貨幣所能交換到的其他物品的數量,也就是貨幣的購買能力。如果物價降低了,那麼貨幣就可以購買到更多的其他物品,因而貨幣的價值為高;如果物價提高了,則貨幣只能購買到較少的其他物品,即貨幣的價值為低。貨幣的價值與一般物價水準成反比:當一般物價水準升高時,貨幣的價值就降低;當一般物價水準降低時,貨幣的價值就升高。
但是,很不幸地,相同的術語被使用在現行的商業用語中時,還具有完全不同的意義。貨幣,非常普遍地被理解為財富的同義詞,當用貨幣來說明借款問題時,情況更是如此。一個人把錢借給另一個人,與他向別人支付工資或者地租一樣,他所轉移的並非就是貨幣,而是獲得可任意選擇的本國產品的一定價值的權利;放款人透過放棄他的一部分資本,首先購買的就是這種權利,他真正借出的只是那麼多的資本,而貨幣只是轉移的工具。不過,資本由放款人轉移至借款人,往往採用貨幣或者匯票兩種方式之一,但是無論如何,貨幣是用來計量和估算資本的。於是,借入資本普遍地被稱為借入貨幣;借貸市場被稱為貨幣市場;那些將其可支配資本以貸款的方式進行投資的人即被稱為有錢階級;為資本的使用而給予的等價物,換言之,即利息,不僅僅被稱為貨幣的利息,而且由於術語被拙劣地誤用,也被稱之為貨幣的價值。這種語言的誤用,加上我們將在後面提請注意並且說明的一些易於產生誤解的表面現象,【1】使商界人士形成的一般觀點是,認為意指利率的貨幣的價值,與最確切意義上的貨幣價值,即意指流通媒介的購買能力或者購買價值的貨幣價值,存在著本質上的關係。我們很快就會回到這個問題上,現在需要說明的是,所謂價值,我們始終指的是交換價值,而所謂貨幣,指的是交換的媒介,並不是指透過這種媒介,從一個人的手中轉移到另一個人手中的資本。
§二 貨幣的價值或者購買能力,首要地取決於需求與供給。不過,和貨幣相聯繫的需求與供給,跟其他各種物品的需求與供給略有不同。
某種商品的供給,指的是提供出售的商品數量,而人們通常不說是提供出售的貨幣,即人們通常不說購買或者銷售貨幣。然而,這只不過是語言上出現的一種偶然現象。實際上,每當使用貨幣購買其他物品或者出售其他物品以換取貨幣時,貨幣也像其他物品那樣被買賣。不論是誰出售穀物、動物性油脂或者棉花,他都是在購買貨幣;不論是誰購買麵包、葡萄酒或者服裝,他都是在向出售這些物品的人出售貨幣。人們用於購買物品的貨幣,就是人們予以出售的貨幣。於是,貨幣的供給就是人們準備要花費的貨幣數量,也就是人們所擁有的全部貨幣。當然,人們所儲藏的貨幣或至少為將來應急所保留的貨幣要排除在外。簡言之,貨幣的供給就是當前流通的全部貨幣。
同樣地,貨幣的需求是由提供出售的全部商品所組成。每位商品的銷售者就是貨幣的購買者,他們所提供的商品構成了他們對貨幣的需求。貨幣的需求與其他各種物品需求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只受到購買者的財力限制。對於其他物品的需求存在著某種上限。不過對於貨幣的需求卻總是與可能獲取的貨幣量一樣大。誠然,如果人們得不到他們認定的可接受的市場價格,那麼人們便很可能會拒絕出售自己的商品,並將自己的商品從市場上收回。不過,只有當商品的市場價格將會升高並可以獲得更多貨幣時,才會發生這種情況。如果他們認為當前的低價位勢必會長期持續下去,那麼他們就會聽之任之,能換回多少貨幣就拿多少貨幣。因為對於商人們來說,賣掉他們的商品始終是一件必須完成的任務。
正如市場上的全部商品構成對貨幣的需求一樣,所有的貨幣也構成對各種商品的需求。貨幣和商品相互尋覓,以達到相互交換的目的;它們彼此互為供給與需求。在描述這種現象時,我們可以說商品的需求與供給,也可以說貨幣的供給與需求。這兩種表述是相等的。
我們即將對此做出更為深入的闡述。在闡述這個問題時,讀者會注意到我們現在所關注的這類問題和在此之前已經討論過的有關價值的問題,兩者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在考察價值時,我們只關注對於某種特殊商品產生影響的原因,而不關注對於其餘商品產生影響的原因;假定對於所有商品都產生相同影響的原因對價值不產生影響。但是,在考察商品與貨幣之間的關係時,我們特別關注的則是對於所有商品都產生影響的原因。我們將所有種類的商品歸於一方,將貨幣歸於另一方,再把兩者作為相互交換的物品進行比較。
我們假定其他一切情況都不變,而貨幣的數量卻增加了。例如,假定一位外國人攜帶大量的黃金、白銀來到某地,當他開始消費時(他是否用於生產性支出或者非生產性支出,對這個問題來說無關緊要),他就增加了貨幣的供給,並透過同樣的行為增加了對於商品的需求。毫無疑問,最初他只是增加了對於某幾種商品的需求,即他選擇購買的商品的需求。他會使這幾種商品的價格立即升高,不過對他個人而言,也只是這些商品的價格升高了而已。但是如果他花錢大宴賓客,那麼他將使食品和葡萄酒的價格升高。如果他出資建立一家工廠,那麼他將使勞動和原物料的價格升高。但是在較高的價格水準上,將會有更多的貨幣轉移到出售這些不同商品者的手裡;同時,無論是勞工還是商人,他們都將擁有更多的貨幣用於支出,並增加他們一貫購買的所有物品的需求,也將導致這些物品的價格隨之升高。依此類推,直到所有物品的價格都升高為止。我們說所有物品,儘管貨幣的流入當然有可能以某些新型消費階層為媒介,或者以改變各類消費階層之間的比例的方式,致使此後各種物品的支出在國民收入的占比一些變大或者一些變小;這與社會成員的偏好和欲望發生的變化完全一樣。如果出現這種情況,那麼在生產完成自行調整以適應變化後的對於各種物品的相對需求之前,價值將發生真正的變化,即某些物品的價格的升高幅度會超過其他物品,而另外某些物品的價格則很可能根本沒有升高。但是很顯然地,這些影響並非單純地源於貨幣的增加,而是源於與貨幣的增加相伴發生的各種情況。我們現在只需要考慮貨幣增加所產生的影響。假設個人手中的貨幣增加了,但是社會整體成員消費的欲望和偏好仍然一如既往,那麼需求的增加將均等地影響到所有的物品,並且會造成價格普遍地升高。我們不妨仿照休謨(Hume)的說法,假設某一國家中的每個人凌晨醒來時都發現在他們的口袋裡多出了一枚金幣。但是這個例子涉及對於不同商品的需求所占的比例發生變化的問題。開始時,相對於窮人而言的奢侈品價格的升高幅度會比其他物品價格升高的幅度大一些。因此,我們不妨假設,原來擁有一鎊、一先令或者一便士的每個人,現在突然分別增加了一鎊、一先令或者一便士。在這種情況下,所有類型的物品對於貨幣的需求都將增大,進而隨之形成貨幣價值或者價格的增加。這種價值的增加對任何人都無利可圖,除需要使用較大的數目來計算鎊、先令和便士之外,與以前相比沒有任何其他的不同。這只是以貨幣估算的價值增加了,而貨幣不過是人們想要用於購買其他物品的一種物品,並且不能使任何人所購買的其他物品比過去更多一些。價格會以某一確定的比例升高,貨幣的價值則以相同的比例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