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集結臺灣南北各大院校跨域專業師資的研究成果,是一本有別於坊間科普型創生書籍,而以學術專書出版的首部曲。本書一方面引領研究者對地方創生新興議題的關注,另方面提供實務者對地方創生理論基石的認知。首先聚焦地方創生的理論概念,針對政策整合觀點、協力治理觀點,乃至於地方增生、寄生及創生的政策演繹進程,作出系絡的爬梳、整理與研究;其次,著重於日本經驗的參考及借鑑,無論是日本地方創生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鏈結治理的經驗啟示,還是日本地方創生的光與影,抑或日本農村一村一品運動到地方創生制度發展與變革,皆顯示作為政策領頭羊與發源地的日本,其政策擬定與執行成果的重要性;最後,焦點回歸臺灣的個案應用層面。除為臺灣地方農業創生提供策略建議,也從彰化縣鹿港鎮、東勢區大茅埔、新竹縣尖石鄉梅花村、花蓮食魚洄遊吧及臺南大崎藝農聚落等地,探討臺灣地方創生的侷限與可能。
|
※主編簡介
李長晏
主編簡介
李長晏 國立中興大學法政學院院長 國立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所長 國立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教授
|
 作者簡介(按撰寫章節排序)
廖洲棚 現職:國立空中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系主任兼副教授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 鄭錫鍇 現職:國立空中大學「臺灣公共服務創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兼淡江大學、世新大學、銘傳大學兼任副教授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 林淑馨 現職: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 學歷:日本國立名古屋大學法學博士 王皓平 現職: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博士 徐偉傑 現職: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碩士在職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學歷: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博士 柳婉郁 現職:國立中興大學景觀與遊憩學位學程暨森林學系終身特聘教授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環境資源經濟組博士 李天裕 現職: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博士班三年級學生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碩士 蔣麗君 現職: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學歷:南加州大學政治學博士 鄭國泰 現職:國立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所)系主任兼教授暨自強工業科學基金會顧問 學歷: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政策管理哲學博士 陳姿伶 現職:國立中興大學生物產業管理研究所教授 學歷: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成人教育博士
|
第一篇 理論概念 第一章 地方創生制度的理論建構與策略路徑:政策整合觀點(李長晏) 壹、前言 貳、地方創生的制度演化 參、地方創生的屬性與面向 肆、地方創生的理論模式 伍、地方創生的策略路徑 陸、結論 第二章 地方創生的韌性思維:協力治理的觀點(廖洲棚) 壹、前言 貳、地方創生的發展背景 參、創生的協力問題 肆、應用協力治理整合架構詮釋地方創生個案 伍、結論 第三章 地方增生、地方寄生及地方創生的政策演繹(鄭錫鍇) 壹、前言 貳、地方創生的緣由 參、地方創生的需求 肆、從地方增生到地方寄生:政府干預策略的風險 伍、推動地方創生的關鍵要素 陸、結論 第二篇 日本經驗 第四章 地方創生與聯合國SDGs鏈結治理之日本經驗啟示(李長晏) 壹、前言 貳、研究設計與方法 參、聯合國SDGs與地方創生模式的鏈結 肆、日本地方創生經驗與訪談分析 伍、結論 第五章 日本地方創生的光與影(林淑馨) 壹、前言 貳、日本的地方創生政策 參、日本地方創生的個案 肆、地方創生的成果與課題 伍、結論 第六章 日本農業一村一品運動到地方創生的制度發展與變革(王皓平) 壹、前言 貳、日本當前農村所面對的課題 參、日本大分縣一村一品政策的推動緣由與措施 肆、從1979年一村一品運動到2014年的地方創生政策(農業部分 伍、結論 第三篇 個案應用 第七章 創生型生活事業建構:鹿港囝仔的創生經驗分析(徐偉傑) 壹、研究背景與動機 貳、文獻回顧 參、分析觀點與個案簡介 肆、鹿港囝仔案例分析 伍、結論 第八章 地方創生形式與內容的形構:以大茅埔的過去演化與未來發展為例(柳婉郁、李天裕) 壹、前言 貳、研究方法 參、大茅埔之歷史發展 肆、大茅埔之經濟活動 伍、大茅埔之未來發展 陸、結論 第九章 推動地方農業創生三大主軸策略(蔣麗君) 壹、前言:資訊經濟來臨,必須從「新創」到「心創」 貳、創生第一主軸:科技協助傳統農業數位轉型─白地企業化經營 參、創生第二主軸:農企業進入企業區塊鏈3.0 ─物聯網之發展 肆、創生第三主軸:智慧農業,善用物聯網改寫農村曲 伍、農業創新市場策略 第十章 地方創生的制度困境探勘─以新竹縣尖石鄉梅花村為個案分析(鄭國泰) 壹、前言 貳、制度分析發展與社會生態系統整合架構 參、新竹縣尖石鄉梅花村的原住民保留地個案探討 肆、新竹縣尖石鄉露營地開發與山坡地保護治理困境分析 伍、結論 第十一章 地方創生青年團隊花蓮食魚洄遊吧及臺南大崎藝農聚落之活動脈絡分析(陳姿伶) 壹、前言 貳、活動理論與活動系統概述 參、花蓮漁村定置漁場的傳承:食魚教育洄遊吧 肆、異鄉學子移居農村的在地發展:從大崎藝農實踐所到藝農生活聚落 伍、地方創生團隊的活動脈絡與中介分析 陸、結論
|
|